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杨娟  钟莹  尚曙玉  贾安 《中成药》2021,(4):841-846
目的制备白藜芦醇磷脂复合物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乳化超声-低温固化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体外稳定性、体外释药。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原料药、磷脂复合物、固体脂质纳米粒0.5%CMC-Na混悬液(20 mg/kg),于0、2、4、8、12、24 h采血,HPLC法测定白藜芦醇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固体脂质纳米粒平均粒径为218.6 nm,Zeta电位为-15.6 mV,包封率为84.07%,载药量为2.62%,48 h内累积溶出度为76.18%,白藜芦醇含量在48 h内无明显变化。与原料药、磷脂复合物比较,固体脂质纳米粒tmax延长(P<0.01),Cmax、AUC0~_t、AUC0~∞升高(P<0.01),其相对生物利用度与原料药相比增加至3.00倍。结论固体脂质纳米粒可提高白藜芦醇磷脂复合物体外溶出度和稳定性,促进该成分体内吸收。  相似文献   

2.
《中成药》2019,(8)
目的优化藤茶总黄酮固体脂质纳米粒处方,并考察其体外释药行为。方法熔融-超声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后,以投药量、药脂比、乳化剂(泊洛沙姆188)用量为影响因素,粒径、包封率、载药量为评价指标,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处方。然后,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行为。结果最佳处方为投药量0.48%,药脂比1∶5,乳化剂用量6.6%,所得固体脂质纳米粒混悬液均匀稳定,平均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分别为(148.2±7.1)nm、(87.27±0.96)%、(12.43±0.49)%,而且其24 h内累积释放率为98.81%,体外释药行为符合Weibull模型(R~2=0.999 5)。结论该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制备具有缓释特性的藤茶总黄酮固体脂质纳米粒。  相似文献   

3.
《中成药》2014,(9)
目的通过优化固体脂质纳米粒处方,制备川陈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方法采用热熔乳化超声-低温固化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以山嵛酸甘油酯质量浓度、磷脂质量浓度和药脂比为考察对象,以包封率和粒径为评价指标,利用三因素三水平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采用Malvern粒度仪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透射电镜考察其形态;并考察纳米粒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川陈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包封率为(91.8±2.7)%,粒径为(189.6±23.4)nm,Zeta电位为-31.8 mV,透射电镜显示微乳粒径均一,成球状分布,48 h累积释放为55%。结论固体脂质纳米粒能改善川陈皮素水难溶性,有望提高其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21,(9)
目的制备木犀草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评价其体内药动学。方法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后,考察其形态、包封率、载药量、粒径、Zeta电位、体外释药。12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胃给予木犀草素及其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粉的0.5%CMC-Na混悬液(10 mg/kg),于0.15、0.5、0.75、1、1.5、2、4、6、8、12 h采血,HPLC法测定木犀草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所得固体脂质纳米粒呈类球形或球形,平均包封率为85.24%,载药量为5.24%,粒径为176.35 nm, Zeta电位为-33.8 mV,24 h累积溶出度为71.5%,体外释药符合Weibull模型(R~2=0.979 2)。与原料药比较,固体脂质纳米粒t_(max)延长(P0.01),C_(max)、AUC_(0~)_t、AUC_(0~∞)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至2.28倍。结论固体脂质纳米粒可促进木犀草素口服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姜黄素(Cur)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mPEG-PLA)纳米粒(Cur-mPEG-PLA-NPs),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药特性及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Cur-mPEG-PLA-NPs,通过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工艺。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形态;激光粒度仪考察其粒径和Zeta电位;超速离心法测定其包封率及载药量;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考察其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抑制作用。结果根据优化处方工艺制备的Cur-mPEG-PLA-NPs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为(129.24±1.45)n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2.15±1.07)%和(4.03±0.11)%;体外释药符合Weibull方程;与原料药Cur比较,Cur-mPEG-PLA-NPs对SMMC-7721细胞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乳化溶剂挥发法可成功制备Cur-mPEG-PLA-NPs,为Cur新剂型的研究开发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药材》2019,(3)
目的:制备隐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比较大鼠灌胃给药后生物利用度提高情况。方法:薄膜超声法制备隐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考察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粒径、Zeta电位和体外释放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原料药组和隐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组,测定隐丹参酮的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隐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外观呈浅橙色乳光,平均粒径为(213.55±9.67)nm,Zeta电位为(-34.2±3.4)mV,包封率为(81.18±1.62)%,载药量为(5.25±0.67)%。隐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释药模型符合Weibull模型:LnLn(1/1-M_t/M_∞)=0.8238Lnt-2.1241(r=0.9872)。药动学结果显示,隐丹参酮原料药的AUC_(0~t)为(622.59±107.04)μg/L·h,隐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AUC_(0~t)为(1 143.72±163.08)μg/L·h,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至1.84倍。结论:固体脂质纳米粒可有效促进隐丹参酮口服吸收,提高其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制备载紫杉醇固体脂质纳米粒,并对其理化性质、体外释药特性及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矩形微通道内制备载药纳米粒,正交实验筛选最优处方;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其粒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载药量和包封率;透析法测定其体外释药特性;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最优处方制备的纳米粒为规整球形,无明显团聚现象,平均粒径为(129.73±2.41) n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3.11±1.90)%和(43.67±0.55)%;体外释放药物分为突释和持续释放两个阶段,120 h累计释药率为87.3%;体外抗肿瘤活性明显高于紫杉醇原药。结论 微通道法制备紫杉醇纳米粒简便可行,制剂质量符合要求,该方法在药学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
于桐  吴超  季鹏  徐杰  赵颖  郝艳娜  赵文明  王铁良 《中草药》2015,46(18):2720-2726
目的制备黄芩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并冻干,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其处方并考察其粒径、形态、电位、多分散系数(PDI)及体外溶出。以外观、色泽、再分散性为考察指标筛选最佳冻干保护剂,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药物在纳米粒中的存在状态。结果黄芩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外观呈球状体,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82.64±6.78)nm,PDI为0.242±0.013,Zeta电位为(-25.7±0.5)m V,包封率为(81.3±1.2)%,载药量为(7.16±0.14)%(n=3),以5%甘露醇作冻干保护剂效果较好,药物以无定形状态分散在脂质载体中,体外溶出实验表明黄芩素固体脂质纳米粒与原料药相比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结论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得的黄芩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粒径小,包封率高,稳定性好,工艺简单。  相似文献   

9.
《中成药》2020,(6)
目的制备蒙花苷磷脂复合物固体脂质纳米粒,并研究其体内药动学。方法乳化-超声分散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考察其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SD大鼠灌胃给予蒙花苷、蒙花苷磷脂复合物、蒙花苷磷脂复合物固体脂质纳米粒的0.5%CMC-Na混悬液(含40 mg/kg蒙花苷)后,HPLC法测定蒙花苷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蒙花苷磷脂复合物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粒径为(216.72±3.57)nm,Zeta电位为(-8.7±0.7)mV,包封率为82.06%,载药量为4.72%。与原料药比较,磷脂复合物、固体脂质纳米粒t_(max)延长(P0.05),C_(max)、AUC_(0~)_t、AUC_(0~∞)升高(P0.05,P0.01),以后者更明显(P0.05,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增加至1.39、2.89倍。结论固体脂质纳米粒可进一步促进蒙花苷磷脂复合物体内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制尼莫地平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透皮特性。方法采用熔融超声-低温固化法制备尼莫地平固体脂质纳米粒,考察其形态、粒径、粒度分布、Zeta电位等理化性质,以RP-HPLC测定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以改良的Franz扩散装置研究其体外释药和透皮扩散特性。结果优化条件下制备的尼莫地平固体脂质纳米粒均匀圆整,平均粒径为(104.47±3.98)nm,跨距为(0.96±0.04),包封率为(95.53±1.15)%,载药量为(9.22±0.12)%,Zeta电位为-(34.3±5.1)mV;体外药物呈缓释释放,符合Higuchi动力学模型:Q=0.1156t1/2-0.1373(r2=0.9905);体外透皮特性优于氮酮、油酸和丁香油对尼莫地平的促透作用。结论尼莫地平固体脂质纳米粒处方和工艺合理可靠,经皮渗透特性较佳,作为药物微载体可用于多种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王晓明  张智强 《中成药》2022,(2):356-362
目的 制备柚皮素-PLGA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纳米沉淀法制备PLGA纳米粒,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处方,测定包封率、载药量、粒径、Zeta电位、体外释药.大鼠分别灌胃给予柚皮素及其PLGA纳米粒混悬液(40 mg/kg)后采血,HPLC法测定柚皮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佳处方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延胡索乙素聚乳酸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改良的自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纳米粒,测定平均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药,透射电镜观察形态。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胃给予延胡索乙素及其聚乳酸纳米粒0??5%CMC?Na混悬液(20 mg/kg),于0、0.25、0.5、1、2.0、2.5、3、4、6、8、10、12 h采血,HPLC法测定延胡索乙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所得纳米粒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76.18±5.21)nm,Zeta电位为(-11.1±1.5)mV,包封率为(76.64±0.23)%,载药量为(5.01±0.12)%,36 h内累积释放度低于30%,释药过程符合Weibull模型(r=0.9884)。与原料药比较,聚乳酸纳米粒tmax、t1/2延长(P<0.05,P<0.01),Cmax、AUC0-t、AUC0-∞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至2.41倍。结论聚乳酸纳米粒可促进延胡索乙素体内吸收,改善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隐丹参酮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并研究其药动学。方法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后,测定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药。大鼠分别灌胃给予隐丹参酮及其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混悬液(15 mg/kg),HPLC法测定隐丹参酮含有量,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结果所得隐丹参酮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平均粒径为(175. 26±6. 07) nm,PDI为0. 068±0. 009,Zeta电位为(-34. 2±3. 4) m V,包封率为(87. 69±1. 97)%,载药量为(3. 75±0. 38)%,36 h内累积释放度为64. 13%。与隐丹参酮比较,其纳米结构脂质载体tmax、t1/2、Cmax、AUC0~t、AUC0~∞升高(P<0. 05,P<0. 01),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到226. 06%。结论隐丹参酮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4.
张艳慧  丁玉  李淑荣 《中成药》2021,(2):302-307
目的 制备熊果酸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乳化-超声分散法制备熊果酸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测定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药.大鼠灌胃给药(12.5 mg/mL)后,于0.25、0.75、1、1.5、2、2.5、3、4、6、8、12 h采血,HPLC法测定熊果酸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壳聚糖修饰的雷公藤甲素聚乙二醇-聚乳酸纳米粒,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通过降解反应合成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采用黏度测定法和酸碱滴定法测定其黏均相对分子质量和脱乙酰度;以聚乙二醇-聚乳酸为载体材料,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为修饰剂,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壳聚糖修饰的雷公藤甲素聚乙二醇-聚乳酸纳米粒;并比较壳聚糖修饰前后纳米粒的性质;以纳米粒形态、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放度为指标评价其质量。结果壳聚糖的黏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0,脱乙酰度为90%;经壳聚糖修饰后,纳米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均增大,包封率几无变化;所制备的纳米粒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202.62±1.52)nm、(0.17±0.12)mV、(58.20±2.43)%和(1.25±0.13)%。体外释放实验表明,纳米粒体外释放t1/2为1.1h,在10.0h累积释放率达到74.0%。结论壳聚糖修饰对纳米粒的粒径及Zeta电位影响较大;制备的纳米粒包封率较高,粒径小,体外释放具有一定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制备适于眼部给药的环孢素A纳米脂质载体(cyclosporine A-loaded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 CsA-NLC),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和眼局部刺激性。方法 采用熔融-乳化法制备CsA-NLC,通过正交实验筛选出最优处方。考察CsA-NLC的粒径、形态,包封率、载药量及在人工泪液中的释药行为,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确证CsA在载体中的分散状态,利用家兔研究其眼局部刺激性。结果 优化条件下制备的CsA- NLC多为类球形粒子,平均粒径(35.9±0.21) nm,Zeta电位(-13.9±0.21) mV,包封率、载药量分别为(97.5±0.58)%和(16.2±0.09) mg·mL-1。DSC表明药物以非结晶状分散于纳米粒中。CsA-NLC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其体外释药行为符合单指数模型。CsA-NLC对家兔眼部无刺激性。结论 制备的CsA- NLC粒径小,载药量高,刺激性小,体外释放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有望实现药物眼部控释递送,提高药物的眼用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7.
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制备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性质。方法 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考察制备过程中加入多聚阴离子对纳米粒粒径、表面电位和药物包封率的影响;研究载药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特性;荧光标记固体脂质纳米粒经大鼠口服给药,由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血液和淋巴液中的荧光强度。结果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388.6±143.5)nm,水相中加入三聚磷酸钠对纳米粒粒径无明显影响,而表面电位下降,药物包封率明显增加;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最初1 h快速释放了药物包封总量的35.63%,随后以接近每小时1.5%的速度释放,呈明显的缓释特征,24 h体外累积释放量为药物包封量的67.30%;固体脂质纳米粒经大鼠口服研究发现,0.5 h时淋巴液中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相同时间血液中的荧光强度。结论 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得到的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具有明显的药物缓释作用;通过调节纳米粒表面电位,可明显提高药物的包封率;固体脂质纳米粒口服给药,具有明显的纳米粒整体淋巴吸收特性。  相似文献   

18.
羟基喜树碱修饰纳米粒的制备及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金春  章莉 《中国药学杂志》2009,44(24):1888-1891
 目的 制 备包载羟基喜树碱 (HCPT) 的聚乙二醇单甲醚 - 聚氰基丙烯酸异辛酯 (MePEG-PIOCA) 纳米粒,并进行了质量评价,研究了其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 方法 采用纳米沉析法制备 HCPT / MePEG-PIOCA 纳米粒;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检测粒径分布和 Zeta 电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评价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药;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并比较 HCPT 注射液和 HCPT/MePEG-PIOCA 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 结果 本法制备的 HCPT/MePEG-PIOCA 纳米粒呈球形,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 95 nm ,多分散指数 PDI=0.146 , Zeta 电位为 - 15.9 mV ;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 72.9% 和 11.31% ;体外释药由突释相和缓释相组成, 0.5 h 的释放率为 21% ; HCPT 注射液和 HCPT/MePEG-PIOCA 纳米粒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 <> t 1/2α 分别为 0.16 和 0.32 h , <> t 1/2β 分别为 0.51 和 6.26 h , <> V (c) 分别为 0.28 和 0.66 L·kg-1 , <> CL (s) 分别为 0.75 和 0.19 L·h-1·kg-1 , AUC 分别为 3.34 和 12.87 mg·h·L-1 。 结论 羟基喜树碱纳米粒具有缓释和长循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实验以聚乙二醇 (polyethylene glycol,PEG) 和多柔比星(doxorubicin, DOX)合成的刺激敏感型前药聚合物(PEG-DOX)包载美法仑(melphalan,MEL),制备MEL/PEG-DOX纳米胶束,考察其体外协同抗肿瘤作用。方法 通过希夫碱反应将PEG化的二硫代二丙酸二酰肼(TPH)与DOX结合,形成pH/还原敏感型PEG-DOX前药纳米载体,通过其自组装性能制备MEL/PEG-DOX载药胶束。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粒径仪测定其粒径和电位,用超滤法测定载药量和包封率,用透析法评价胶束的药物释放,采用MTT法评价细胞毒性。结果 通过核磁共振氢谱验证了所制备的刺激响应型PEG-DOX前药聚合物;其PEG-DOX载体平均粒径为(188±2.4)nm,多分散系数(PDI)为(0.255±0.008);MEL/PEG-DOX载药胶束的平均粒径为(299.7±2.4)nm,多分散系数(PDI)为(0.301±0.03),Zeta电位为(-0.385±0.02) mV;DOX载药量为(14.85±0.24)%,包封率是(85.78±0.37)%,MEL载药量为(7.36±0.36)%,包封率为(38.79±0.42)%;体外药物释放实验结果表明,MEL/PEG-DOX胶束具有还原敏感和pH敏感性,且还原敏感性大于pH敏感性;细胞毒性实验分析,DOX和MEL在细胞内共同释放,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联合杀伤。结论 MEL/PEG-DOX可以在肿瘤微环境特异性释放,对肿瘤细胞具有协调治疗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