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服饰文化更是别具特色。前人针对唐代服饰文化历史、款式风格、色彩流行、纹样图案的研究较多,而针对其服装结构设计的研究分析较少,而且也不甚精确。针对上述情况,立足于考古学及服装史学基础之上,以敦煌石窟壁画中唐代供养人服饰为依托,参考唐代资料性文献以及现当代有关唐代服饰的成果性文献的阅读,归纳总结唐代女子常服体制及特点,尝试从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的角度来解析敦煌石窟壁画唐代女供养人服饰。 相似文献
2.
冷维娟 《中国服装(北京)》2010,(17):148-149
服饰不仅作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物品,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服饰的发展与演变往往透视着社会的变革以及人们审美取向的变迁,本文以莫高窟西魏时期代表性洞窟的供养人服饰为着眼点,阐释其变化所体现的文化及审美差异。 相似文献
3.
李波 《中国服装(北京)》2008,(1):62-63
图案是人类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追求美感.修饰物象的必然表现。服饰图案正是这种表现在服饰上的一种反映。尽管据考证服饰图案早在中国夏朝时就已出现.但成熟期则是唐五代。这个时期供养人服饰装饰出现了折枝花、朵花、几何纹.团花.祥瑞纹等图案.服饰图案装饰形式呈现对称式.呼应式.满地式.缘边式四种装饰形式。 相似文献
4.
唐朝是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巅峰时期,保存较完好的供养人画像是对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刻画,其女供养人服饰更代表了每一时期斑斓的美学理念以及文化特点.文章以对供养人服饰研究较薄弱的结构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图像搜索等,选取敦煌壁画中唐代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女供养人为研究对象,绘制唐代各个时期代表性女供养人的服饰款式图,... 相似文献
5.
沙洲回鹘是唐代活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回鹘分支,以西千佛洞第16窟中的沙洲回鹘王妃供养人壁画服饰为主要蓝本,通过文献研究和图像分析的方法,结合沙洲回鹘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其首服、袍服、随身物品的特征,并尝试对回鹘贵族在沙洲的女性服饰进行溯源。研究发现沙洲回鹘女性供养人壁画服饰虽然留存较少,但仍展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并且明显受到了中原以及高昌、甘州两地回鹘乃至外域文化的影响。考察沙洲回鹘时期,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兴盛,民族服饰之间展现出多元化交融态势。这不仅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从另一个角度实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演变和形成的历史片段。 相似文献
6.
回鹘与汉族、粟特族等民族的文化交融,是中国北部丝绸之路上最为活跃的少数民族部落。回鹘服饰形态多样,回鹘人以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反哺丝绸之路,为丝绸之路注入新的元素。文章以敦煌莫高窟回鹘供养人的服装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传统服装文化,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利用毛毡与丝绸进行面料的结合,体现历史与现代服饰文化的碰撞,使回鹘人物服饰文化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播,并受到人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7.
8.
9.
瑶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瑶族服饰色彩鲜艳、纹饰精美、款式丰富、面料独特。瑶族人民以服饰为载体展现自身文化内涵,瑶族服饰中传达的历史变迁、文化图腾、精神追求、审美理念、生产方式等元素,成为世人了解瑶族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介绍了瑶族服饰的艺术特色,分析了瑶族服饰文化的成因和文化底蕴,以推动瑶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服饰艺术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衣冠王国”的盛誉自近代以来受到了随工业文明而引发的西服东渐的冲击。如何审视和处理好我国传统服饰艺术的现代价值,让历史的光芒点亮未来,将是现代服饰艺术创作者必须面对和探索的课题。文章从观念创新、设计创新和理论创新三方面来阐述如何体现我国传统服饰艺术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囿于形象材料的匮乏,以往学界对先秦服饰文化的研究大部分依据古代文献资料,难以对这个时代的服饰面貌进行系统梳理、得出全面认识。20世纪80年代,孙机先生曾根据楚墓出土的服饰形象材料提出"楚服"的概念并进行了深入研究。近年来,山东、安徽地区陆续出土的几批服饰材料显示,齐文化分布区应存在另一支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文化,本文以"齐服"称之,并对这类服饰的特点进行了全面探讨。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对战国时代整体服饰文化状况的相关认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考察莫高窟第281窟的所有供养人像,认为“大都督王文通供养像”应该是窟内南壁现存隋代供养人像东起第二身,而非一直被学界认为的西壁南侧较大一身男子像。由此提出敦煌服饰研究中所使用的出版物图片或壁画临摹品等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研究应基于对壁画本体的反复辨识,将图像置于洞窟的原生语境中进行考察,以得到更加真实而全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首饰设计中再现传统的敦煌图案,以传承中国浓厚的传统文化。主要对敦煌图案进行了实地观察,分析其种类、构成特征和色彩特征等设计元素,初步尝试将其融入到现代首饰设计中。结合4款设计作品,浅析敦煌图案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旨在说明传统的和民族性的图案或元素在现代首饰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4.
敦煌文献中有关刺绣的记载较少且简单,但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现将敦煌文献记载的刺绣进行整理,在与敦煌出土刺绣实物进行比对的基础上,对刺绣的使用、图案及绣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形成对古代敦煌刺绣图案、绣地和刺绣使用情况等方面的初步认识,为人们认识唐宋年间敦煌居民的社会生活,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相似文献
15.
针对用两块雕刻成凹凸对称的花板夹持织物进行防染印花的夹缬工艺.结合从敦煌出土的夹缬织物,发现夹缬图案主题一类是采用盛唐及中唐时期的花卉题材,可以将其分为:连叶朵花纹、宝花纹、缠枝花纹三大类;另一类图案主题是动物题材,有马、鹿、格力芬、鸟禽等.马、鹿和格力芬都是丝绸之路上十分流行的题材,而雁、鸟等禽鸟类在唐代中期之后官服上比较常见,到晚唐期更加流行.团窠花卉和动物题材图案在敦煌夹缬上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唐代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6.
敦煌印本文书的装帧形式及其变化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发强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9,17(5):8-10
中国古代的图书既注意实用,又注意美观,讲究装帧设计,很早就形成了固定的书籍制度。敦煌印本的装帧形式,基本上也是中国印本典籍最早的装帧形式,主要以卷轴装和经折装为主。书籍装帧形式的变化,不仅受阅读需求的影响,纸张厚度的变化也是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敦煌发现的幡手和幡足上的手绘图案通常为单色,墨绘或者银粉绘,题材很丰富,主要包括散点花卉、花鸟、卷草、云纹、山林、蜂、蝶和人物.这些幡带上面的图案排列主要有三种:独立的散点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其中以独立纹样出现最多.单根幡纹样的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而同一件幡的幡手和幡足上的手绘图案也相互呼应.从手绘图案的风格来看,这些幡的制作年代大多在晚唐至五代之间. 相似文献
18.
敦煌壁画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火焰纹的发展贯穿了敦煌艺术的始终,梳理了火焰纹样的发展历程,从色彩和形式分析其外形特征,结合相关的敦煌壁画在服装上的实例进行火焰纹的重新设计并应用软件进行绘制,提出了设计后的火焰纹与针织物的结合方式.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火焰纹的设计要从历史与现代两者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传承敦煌... 相似文献
19.
刍议宋代服饰的审美特点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饰文化,一直以来作为一个民族完整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传统服饰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特征和文化特征。以宋代服饰形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影响宋代审美体系相关因素的分析,着重论述了宋代服饰的审美特点以及存在的价值,进而论述继承与发展传统服饰文化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戏曲服饰始于对大自然形象的模拟与想象,经汉、唐、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发展,戏曲服饰形成了较稳定程式化规范款式,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戏曲服饰设计程式化特征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梳理,重新审视其中的美学特征,对中国传统戏曲服饰设计在继承的同时如何创新,思考如何使其更适合当代观众的审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