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梅花纹是西夏服饰纹样中喜闻乐见的装饰图案之一。依据梅花花瓣形态的不同,西夏服饰上的梅花纹饰呈现出两种类别,一种是写实或接近写实的梅花瓣,花瓣和花蕊以“面”的形式来表现,花瓣圆润,具象性更强。另一种是花瓣和花蕊以“点”的形式来表现,花瓣四片、五片、六片不等,形似梅花纹,但图案装饰性更强。因生态学上的梅花以花瓣围绕中心花蕊组成,有团团圆圆的既视感,因此梅花纹实际上也可认为是小团窠图案的一种。西夏服饰中普遍出现的梅花纹样,一则体现了西夏人对梅花的喜爱,二则反映了中原汉文化对西夏的浸润。  相似文献   

2.
秦朝"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汉承秦制,并且完整的服饰制度在汉朝得以确立。本文就秦为何尚黑,以秦朝服饰为切入点,分析秦朝服饰中黑色的本质,进而探究出历史、文化与哲学等因素对秦服饰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3.
《丝绸》2015,(12)
针对明清帝王丝绸服饰的纹样,采用比较研究法,从纹样的造型、类型、构图、色彩及工艺等几个方面,对其纹样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揭示明清帝王服饰纹样各自拥有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研究表明,明清帝王服饰制度在传统汉族帝王服饰制度文化的基础上,纹样的造型、构图、色彩及工艺表现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和发展,显示出中国传统帝王服饰文化制度的发展性和延续性。这一研究成果有力地说明了清帝王丝绸服饰的共同性及差异性,有助于人们了解这两个不同时期帝王丝绸服饰纹样的特点和异同。  相似文献   

4.
服饰是人们情感的宣泄和世界观、价值观的外在表现,本文分析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文化,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和南北朝、隋唐、满清等典型封建社会的历史文化,以及近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对我国服饰的影响,从服饰的演变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水平、文化思想、社会阶层观念和政治阶级制度。  相似文献   

5.
明代中东宫冠服仪仗图,是迄今所见最为珍贵、重要、全面的明代制度中服饰的彩图文献,还包括仪仗等其他门类。尤为宝贵的是,书中不仅仅局限于明代中宫和东宫皇帝、诸王的冕服文字和全套彩图,及《大明会典》中所缺少附图的后妃礼、常服的全套彩图,甚至还包含了当时社会多个等级阶层的礼仪服饰,以及卤簿仪仗、大射礼图等内容。可以说,它既是明朝服饰制度从制定形成到初步发展的文献资料,又是一部色彩艳丽、绘制精美的服饰集锦,是明代服饰形象的全真复原。  相似文献   

6.
清朝统治时期,为了蒙藏地区的安定,利用藏传佛教建立了驻京喇嘛制度,并仿照国家服饰制度建立了驻京喇嘛的服饰制度。在政治权利主宰下的服饰制度成为分等级、辨亲疏的工具,对稳定当时的政教秩序、巩固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清政府对驻京喇嘛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丰富的盐业资源是西夏的支柱产业,在西夏社会、政治、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经济相对发达的宋朝来说,也是经济支柱之一。夏、宋基于各自国情及战略考虑,都制定了详细的盐业政策,从制度上和法律上对盐业的生产、流通及违法行为进行了规范,建立了符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盐业管理制度。比较而言,西夏的盐政更多是出于经济考虑,而宋朝的盐政则兼具经济性与战略性。  相似文献   

8.
西夏陶瓷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中的一朵奇葩,向人们展现了西夏时期的历史文化、人文风貌、民俗习惯,赋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牡丹纹作为西夏剔刻花陶瓷中最经典的装饰题材,被人们赋予了富贵、吉祥的美好寓意。本文将西夏陶瓷中的牡丹纹通过设计,应用到书签产品设计中,通过书签设计,使西夏陶瓷上的牡丹纹以新的表现形式呈现,融入现代文创设计,为以西夏陶瓷为代表的馆藏陶瓷文物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服饰诞生之初,或为保暖避寒,或为遮羞美观,但中国古代的服饰政治色彩浓重,等级观念严重。这是因为原始社会遗留的血统观念造成华夷之别与年龄级观念造成的社会地位不平等为中国古代服饰贴上了政治标签,而儒家又认为一国之君想治理好国家,服饰制度是一个关键点,如果君主不能建立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就会导致政乱,执政者不能执行上下有序的服饰制度,就会引发社会不安。服饰会对君子产生约束力,体现一个人品德修为。在儒家学说占据主流意识形态后,儒家倡导的等级森严的服饰观也就深入人心了。  相似文献   

10.
夏商周时期的服饰经济文化对后代影响至深,本文尝试以文献资料中的点滴记载为线索,从服饰消费伦理观、服饰生产管理、服饰消费使用状况、服饰税贡以及国家对服饰经济的重视程度等五个方面研究夏商周时期的服饰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中国服饰文化中最耐人寻味的支系,在追寻民族气象、探求历史风俗方面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拉祜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服饰文化发展悠久、内涵深厚。文章从拉祜族民族服饰的款式、色彩等元素入手,梳理该民族的信仰、风俗,探索拉祜族的民族服饰文化,并进一步探求拉祜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以期探讨拉祜族服饰所彰显出的民族性格语言。  相似文献   

12.
李洁 《丝绸》2020,(5):88-95
察哈尔传统服饰是蒙古族28个部落传统服饰中的一支,具有突出的形制之简、色彩之素、头饰之繁、佩饰之多的艺术特征,在众多的蒙古族服饰中独树一帜。文章通过对察哈尔蒙古族现主要居住地锡林郭勒和乌兰察布地区的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调研,运用艺术学和民俗学的视角,概括其独特的简繁艺术特点,探讨该族群如何通过适简与从繁的服饰礼仪功能来构建民俗生活。研究表明,察哈尔蒙古族传统服饰的简与繁不仅是一种艺术特征,也是族群历史记忆的载体和身份建构的工具,其形成原因受到历史中军事职能、宫廷文化和游牧生活三者的共同塑造,并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3.
从民族服饰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分析入手,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分析了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民族服饰产生的冲击,指出民族服饰发展现状中出现的异化与杂糅现象,以及面临的服饰生态环境流失问题,进而提出了民族服饰物质性的固态保护和非物质性的活态传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闫晶  范雪荣  陈良雨 《纺织学报》2012,33(1):111-115
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在对古代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历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和总结古代畲族服饰文化变迁的动因。影响古代畲族服饰文化变迁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引起其服饰演变的因素和促使其服饰传承的因素两个方面。演变因素又可分为生物因素--族源融合、地理因素--迁徙、经济因素--经济生活方式的转变、工艺发展因素--染织技术的发展、文化传播因素--主流文化侵染等因素、心理因素--模仿心理等;传承因素主要集中在民族信仰因素--盘瓠崇拜和民族性格因素--反抗精神两方面。民族服饰的演变往往是多种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反映着中华民族文化及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影视服装不仅要满足人物的服用需要,更具有鲜明的历史象征意义。针对宋代影视剧服装设计中存在的不尊重历史等现状,以《大宋少年志》女主角赵简的服装为例,结合宋代女装款式、纹样、色彩和面料特色,将款式和纹样进行矢量化设计,并利用CLO3D技术再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在宋代影视剧中合理穿戴的服装,从而探究CLO3D技术在影视剧服装设计中的可行性及优劣性。  相似文献   

16.
none 《Costume》2013,47(1):79-100
Abstract

The Mainl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ry of Laos is renowned for its traditional costume composed of intricate hand-woven textiles. The woven material that is the focus of exhibits and publications are primarily produced by the politically dominant Lao and related groups, which together make up a small percentage of the sixty-eight ethnic groups recognized in Laos. The traditional textiles and dress of the people making up the minority groups, especially groups living in the southern region, are often overlook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clothing and textiles of the Katang and Mankhong, two minority groups living in upland areas in southern Laos, has been limited. Field research conducted by the author revealed that Katang and Mankhong women, as the primary producers of cloth, have mastered weaving and other adorning techniques to decorate cloth with patterning. The weavers have utilized embroidery, supplementary weft, weft ikat, and supplementary warp techniques to develop distinctive textiles used as costume and ceremonial items. Over the last ten years, regional trade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the area inhabited by the Katang and Mankhong due to Asian Development Bank sponsorship of such projects as the East–West Economic Corridor in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The distinctive heritage of these minority groups is at risk, but projects encouraging the production of their traditional attire may assist the Katang, Mankhong, and related groups in preserving their culture.  相似文献   

17.
傅家怡 《纺织报告》2020,(2):100-101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服装也必然不断产生新的变化。对传统民族服饰的研究设计与创新,是对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的动力,将传统民族服饰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是很有必要的。文章将彝族传统服饰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注重再设计理念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通过设计作品将传统与潮流、时尚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8.
涂毅佳  李晓蓉  汤超 《纺织学报》2012,33(5):116-120
对传统图腾纹样在传统服饰和少数民族服饰中的表现与运用方式所体现出的独特艺术价值进行总结,并以中国传统图腾文化为基础,融合新时期的新技术及新思维,通过分解组合法、变形法、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等几种现代设计方法和基本元素扩展、色彩衍变、二维到多维的空间延伸、多种风格结合,同源异类等衍变方法的研究,为现代服装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并为传统图腾纹样在现代服饰中的发展提供新的设计方向。  相似文献   

19.
张焱维  刘瑜 《丝绸》2020,57(2):78-82
间裙是中国隋至初唐时期女子的典型流行服饰之一,也随着隋唐时期的中日丝绸之路传播至日本。文章通过对日本奈良中宫寺藏天寿国绣帐、高松冢“飞鸟美人图”、正仓院藏间裙及奈良药师寺藏吉祥天画像等日本飞鸟、奈良时代的间裙进行分析,研究此时期的间裙款式、色彩、形制,并结合初唐遗存的间裙图像及文献等资料,归纳了此时期中日间裙的异同点。可以发现,日本奈良时代作为“唐风时代”,一方面对唐朝制度及服饰进行了模仿,一方面存在本土化的革新,这也印证了这一时期的丝绸之路服饰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孙虹  苏祝清 《纺织学报》2012,33(12):70-74
 女性主体地位与服饰文化状况有着深刻的内隐关系,女性主体地位重大的历史变化是女性服饰文化转型的根本缘由所在;“阴盛阳衰”的服饰性差发端于父系社会,是由于两性社会地位差别的出现,女性在父权制背景下被奴化的社会现实的结果;随着女性主体地位的扬升,一批具有“革命性”的服装设计师应运而生,开启了女性服饰文化第二个轴心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