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眼球钝挫伤后,视网膜的后极部及周边部可发生各种损伤。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可以提示血-视网膜屏障有无破坏,然而眼球钝挫伤患者眼底镜及荧光血管造影可无脉络膜的异常表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应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可清楚地显示脉络膜血管的循环过程。笔者应用共焦激光视网膜一脉络膜同步血管造影技术,对68例患者进行FFA和ICGA的检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oidoretinopathy,CSC)是常见的黄斑部病变,以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功能损害、形成黄斑部及其附近视网膜神经上皮局限性浆液性脱离为特征。常见于中青年男性,确切病因不明,认为原发病理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或脉络膜毛细血管,而盘状视网膜脱离是继发病变。本文对152例(192眼)CSC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图像进行了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多波长氪离子激光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对确诊为渗出型AMD伴有CNV患者15例19眼根据ICGA的结果,应用多波长激光对黄斑中心凹200μm外的CNV进行格栅状光凝封闭。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进行视力、眼底、FFA、ICGA和中心视野检查。结果治疗24个月后,视力提高10眼(52.63%),无变化8眼(42.11%),下降1眼(5.26%)。结论多波长氪离子激光治疗AMD脉络膜新生血管是预防严重失明的有效方法,损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蔡善君  唐健 《贵州医药》2003,27(8):682-683,F003
目的 探讨单侧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对侧眼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特征。方法 分析34例经ICGA确诊的单眼渗出型AMD患者对侧34只眼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ICGA图像资料。结果 单眼AMD患者对侧眼分别有中晚期后极部簇状强荧光点、强荧光斑、斑片状强弱相间的荧光图像,以及脉络膜灌注不良等几种异常荧光形态。玻璃膜疣在ICGA和FFA上显示强荧光、弱荧少.和正常荧光3种表现;玻璃膜疣在FFA呈强荧光,ICGA一直为弱荧光有18只眼。ICGA中晚期后极部见簇状分布的强荧光点5只眼;中晚期出现1个或多个强荧光斑6只眼;脉络膜灌注不良7只眼。结论 一眼发生渗出型AMD,ICGA检查有助于发现对侧眼是否有病变、病变程度,以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又称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SRNV),是引起视力减退的重要病理反应。我们采用高强度氩激光光凝大鼠视网膜的方法,建立CNV动物模型,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对CNV进行检测,探讨FFA在评价氩激光诱导大鼠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中的应用价值,并对CNV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系统的观察。  相似文献   

6.
老年性视网膜黄斑病变与年龄密切相关,患病率伴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是当前55岁以上老年人致盲的重要原因[1],因而被称为年龄相关性视网膜黄斑病变(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其为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对视细胞外节盘膜吞噬消化能力下降,使未被完全消化的盘膜残余小体潴留于基底部细胞原浆中,并向细胞外排出,沉积于Bruch膜,形成玻璃膜疣。由于黄斑区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殊性,此种改变更为明显。玻璃膜疣也见于正常视力的老年人,但由此继发种种病理改变后,则导致黄斑部发生变性;或者引起Bruch膜断裂,脉络膜毛细血管通过破裂的 Bruch 膜进入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下及视网膜神经上皮下,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由于新生血管壁的结构异常,导致血管的渗漏和出血,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继发性病理改变。 AMD大多发生于45岁以上人群,基于对AMD发病机制的认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在CNV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轴心作用。 AMD确切的病因尚不明晰,可能与遗传基因、环境[2]、血管硬化、氧化损伤、慢性光损伤、炎症、营养与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等因素有关[3]。  相似文献   

7.
眼球钝挫伤引起的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是眼外伤后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可表现为多种不同的眼底改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是眼底病变常用的检查方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可以动态观察视网膜脉络膜血循环状态、明确受伤的性质、部位深浅,以指导治疗。现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98例眼钝挫伤FFA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  相似文献   

8.
杨冬妮  张一凡  赵伟 《河北医药》2013,(22):3443-3444
原田病是伴有皮肤及神经系统损害的眼部免疫异常疾病,是在急性葡萄膜炎期为双眼伴多湖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为主要特征的全葡萄膜炎。原田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有非常典型的改变,但缺乏特异性[1]。日本学者川田芳里等[2]根据原田病在眼底血管荧光造影( FFA)中荧光素钠的渗漏部位将其分为视盘型、脉络膜型和混合型。原田病在眼部炎症始发于脉络膜,ICGA可以比FFA更清楚地观脉络膜病变,因此,我们通过FFA与ICGA同步造影对本病进行观察,并进行对比分析,对原田病造影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原田病临床分型提出一些新见解。  相似文献   

9.
导致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黄斑出血的原因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传统治疗是通过荧光血管造影(FFA)确定其位置范围后才决定是否适于激光光凝治疗。但研究表明,(FFA)检查有约50%的CNV由于被出血、渗出及色素所遮盖,或由于荧  相似文献   

10.
郑玉祥  王彦军  陈秀峰 《河北医药》2005,27(11):874-875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简称中渗,也称青年性出血性黄斑病变,它是发生于黄斑部孤立的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变主要位于脉络膜,伴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最终导致瘢痕形成.本文通过对20例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观察分析,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脉络膜血管瘤患者26例,所有患者均行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成像(OCT)及B型超声检查,确诊脉络膜血管瘤者予消肿汤联合唧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视物变形好转;OCT检查脉络膜隆起度减轻,视网膜脱落离消失;FFA检查肿瘤区无强荧光出现。术后随访脉络膜血管瘤颜色变淡,其间色素形成。结论消肿汤联合TTT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疗效显著,能促进水肿吸收,缩短病程,保留视功能,改善全身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眼球钝挫伤是外界机械性钝力引起 ,可造成眼内多种结构的改变 ,常常累及脉络膜、视网膜和视神经 ,导致永久性视功能障碍。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undusfluorescenceangiography ,FFA)是常用的检查方法。本文对 1997年 7月至 2 0 0 3年 3月对眼球钝挫伤作过FFA患者 5 2例 5 2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 2例中 ,男 42例 ,女 10例 ;年龄 16~ 65岁 ,平均 2 5 .6岁。病程 5d~ 1年。视力 :低于 0 .1者 2 0例 ,0 .1~ 0 .2者 16例 ,0 .7~ 0 .9者 11例 ,1.0以上者 5例。其致伤原因为各种球类、土石块、玩具枪子弹的击伤 ,…  相似文献   

13.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SC)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病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为此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关于FFA各种荧光渗漏分型国内报道较多 ,但其与视力损害的关系探讨不多。笔者分析了1992年—2000年收治的120例CSC的病例和FFA检查结果 ,就FFA荧光渗漏的形态、部位、大小等情况对视力的影响进行分析 ,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120例 (124只眼 ) ,男84例 ,女36例 ,双眼发病4例 (占3 3 % ) ,复发者12只眼 (占9 6% )、复发2次及以上者5只眼 (占复发者的41 7 % )。年龄21~56岁 ,平均 (34 5±4)岁。FFA…  相似文献   

14.
多灶性脉络膜炎(MC)是原发于脉络膜的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可有前葡萄膜炎、玻璃体炎,眼底表现为后极部及周边部视网膜散在的圆形灰黄色病灶,病灶部可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现将我院门诊经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后确诊的10例11只眼患者的造影图像  相似文献   

15.
崔靖  颜华 《天津医药》2007,35(1):37-39,F0003
目的:探讨应用氪离子激光建立棕色挪威(brown Norway,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模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观察CNV形成后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雄性BN大鼠25只,从中随机选取1只大鼠(2只眼)为空白对照,不进行激光光凝;其余24只大鼠48只眼作为实验组,行视网膜光凝。氪离子激光光凝后3、7、14、21、28及56d分别随机抽取4只实验组大鼠(8只眼),行视网膜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组织病理及透射电镜检查。结果:经FFA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光凝后第7天光凝斑部位开始出现荧光素渗漏(59%)。21d荧光素渗漏达高峰(84%);21d后荧光素渗漏稳定。光凝后7-21dCNV最大中央厚度显著增加,21d后无明显改变。结论:应用氪离子激光建立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安全有效,成模时间短,持续时间长,成模率高。  相似文献   

16.
刘璐  刘静  郑金华 《贵州医药》2009,33(1):66-67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一种常见的视网膜病变,常发生于中青年男性,是一种易复发的自限性眼病,多次反复发作可导致视觉功能的下降。临床上可通过直接检眼镜或裂隙灯三面镜观察到黄斑区水肿渗出,作出初步诊断,而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但FFA是创伤性检查,可重复性差,  相似文献   

17.
刘杰  孙林  甘玲萍 《淮海医药》2012,30(3):209-210
目的 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特征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检查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9例(132只眼)CSC患者的视力,男女发病比例,FFA的表现及病变分型.结果 CSC患者中男性比女性患病率高(8.21∶1),根据FFA检查结果表现可将眼底荧光渗漏分为7种类型,患者视力与渗漏点位置及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范围相关.结论 FFA检查可明确诊断CSC,清晰显示病变类型,并且可以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8.
吲哚青绿(indocyanine green,ICG)是一种无毒三碳花青苷染料,1956年开始用于人类疾病的诊断,眼科主要用于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近年,我们应用0.25%ICG溶液在内眼手术中对内界膜、晶体囊膜进行组织染色,从而使手术精确、快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分析12例新生儿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FA)结果,明确FFA在新生儿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在临沂市妇幼保健院进行新生儿眼底筛查发现视网膜病变的12例新生儿,其中男8例、女4例,出生胎龄27~40周。采用Retcam Ⅲ数字化广域眼底成像系统进行FFA检查,观察并分析造影结果。结果 4例患儿FFA示视网膜血管充盈良好,考虑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2例患儿FFA结果提示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2例患儿FFA结果提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活动期,予双眼玻璃体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4例患儿FFA结果提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退行期。结论 FFA检查可早期明确新生儿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更清晰显示病变分期,对新生儿视网膜病变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在视网膜挫伤预后评价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视网膜挫伤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视觉诱发电位(VEP)、FFA进行检查,并全部随访51例患者的视力变化。结果挫伤的眼睛其VEP P100波振幅明显降低,潜伏期明显延迟;治疗后VEP P100波振幅、潜伏期均明显改善(P0.05);FFA检查混合性损伤32眼,单纯性损伤19眼,其中38眼表现为视网膜震荡,14眼表现为视网膜出血,5眼表现为脉络膜裂伤,4眼表现为黄斑裂孔,8眼表现为视神经挫伤。治疗后1个月复查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显示,51眼中,视盘渗漏1眼,周边视网膜血管仍有渗漏者3眼,视网膜新生血管未退行1眼。结论 VEP、F-ERG及FFA检查均可对眼挫伤患者进行有效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情况联合或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