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赵宇光 《铸造》1998,(1):20-23
研究了悬浮处理对铸造热锻模具钢(JCD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悬浮处理后的铸造热锻模具钢,结晶组织得到细化,偏析倾向减小,铸件硬度从HRC395提高到4415,冲击韧性从2026J/cm2提高到5482J/cm2,抗热疲劳性提高了约一倍,断面力学性能的均匀性和耐磨性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可满足热锻模具使用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烧结工艺对Mo-W-Co系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烧结温度及保温时间,对烧结后的试样进行金相分析、扫描电镜和XRD分析,得到烧结样的组织及相组成,并得出较好的烧结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烧结组织主要为β相和μ相;当烧结温度达1300℃,保温3.5h时,得到的低Co含量Mo-W-Co系合金具有较高的硬度。  相似文献   

3.
运用QPQ盐浴复合处理技术对5CrNiMo热锻模具钢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分析了盐浴渗氮对模具钢的渗氮层深度、显微硬度、耐磨性和抗腐蚀性的影响及渗氮层显微组织特征。实验结果表明,5CrNiMo热锻模具钢经QPQ盐浴技术处理后,表面硬度、耐磨性和抗腐蚀性较渗氮前有较大的提高,且渗氮时间以2~3 h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多元低合金化铸造热锻模具钢(JCD钢)组织与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试验研究了多元低合金化铸造热锻模具钢(JCD钢)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JCD钢的淬火+回火组织为低碳马氏体+贝氏体+少量碳化物及残余奥氏体。JCD钢与5CrMnMo钢相比,具有好的回火稳定性、热稳定性、抗冷热疲劳性,且成本低、寿命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新型铸造热锻模具钢强韧性本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观分析方法探讨了新型铸造热锻模具钢(CHD钢)的强韧化机理,研究表明,CHD钢具有较高的强韧性和高温稳定性,其组织为具有高密度位错的板条马氏体和贝氏体的复合组织,板条界连续分布着许多薄膜状残留氏体,CHD钢在回火过程中弥散析出细小的碳化物V3C4,Mo2C,这些亚结构的配合是CHD钢具有高强韧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铸造热锻模具钢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与锻造模具钢相比,铸造模具钢虽然韧性低,但强度高,红硬性好,具有较低的缺口敏感性和较高的抗热疲劳性,国内外都对铸造热锻模具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新型铸造热锻模具钢(CHD钢)由于具有较高的强韧性和高温稳定性,使用寿命高于锻造模具,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铸造热锻模具钢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树奇  崔向红  王峰  姜启川 《铸造》2006,55(6):555-559
简述了精铸热锻模具国内外应用状况,对铸造模具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研究。铸造热锻模具钢的开发研究对铸造热锻模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铸造热锻模具钢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直接采用商用锻造模具钢;第二阶段,是在原锻造模具钢的基础上采用微合金化,或加入单元素合金化,提高某一方面的性能;第三阶段是以性能要求为基础,结合铸态金属的性能特点及铸造工艺要求,进行全面的合金化设计,该类铸造模具钢更能满足热锻模的要求,具有高的性能和寿命。同时指出了当前精铸模具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低温处理工艺对3Cr2MoCoWV钢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的影响。利用光学显微镜,SEM和TEM分别对3Cr2MoCoWV钢微观组织和下贝氏体-马氏体复合组织中的残留奥氏体分布形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XRD测量了残留奥氏体量。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后再进行回火处理,组织中析出了大量弥散细小的ε-碳化物和M2C型碳化物,模具钢的工作温度不超过650℃时,M2C型碳化物可作为钢中的强化相,同时组织中残留的薄膜状残留奥氏体提高了钢的冲击韧性。  相似文献   

9.
Cr-Mo-V精铸热锻模具钢组织和高温耐磨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销盘式高温磨损试验机研究了Cr-Mo-V 精铸热锻模具钢的高温耐磨性,并与H13钢进行了对比.采用TEM和SEM分别观察模具钢的显微组织和磨面形貌,分析了精铸热锻模具钢的成分、组织与耐磨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Cr-Mo-V 精铸热锻模具钢的显微组织为回火屈氏体,440 ℃回火碳化物为(Fe,Cr)3C,600 ℃回火碳化物主要为VC,还有少量Mo2C和(Cr,Fe)7C3.Cr-Mo-V精铸热锻模具钢的耐磨性明显高于国产H13钢,与进口H13钢相近,其合金化学成分设计合理,生产成本低、性价比高.  相似文献   

10.
高热强性热作模具钢的开发研制及模具寿命的提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地回顾了国内近年来高热强性热作模具钢研制开发的进展,论述了有关热处理工艺的改进和发展。提出:研制新钢种、提高冶金和锻造质量、改进和创新热处理工艺以及将三者有机结合是提高模具寿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化学成分的选择、材质的控制、成形工艺、强韧化工艺等方面介绍铸造热锻模具钢的发展现状,并浅述其应用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铸造热锻模具钢的发展现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化学成分的选择、材质的控制、成形工艺、强韧化工艺等方面介绍铸造热锻模具钢的发展现状,并浅述其应用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锻造对4Cr5W2VSi热锻模具钢高温性能的影响,采用不同工艺对4Cr5W2VSi热锻模具钢进行了锻造试验,并与未锻造试验钢进行了显微组织、高温磨损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的测试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锻造显著细化了试验钢材的显微组织,提高了试验钢材的高温磨损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随着始锻温度从1050℃增大至1150℃,试验钢材的高温磨损体积和高温氧化速率均先减小后增大,高温磨损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均先提高后下降。与未锻造试验钢相比,在始锻温度为1100℃、终锻温度为900℃、锻造比为5的工艺参数下,试验钢材高温磨损体积改善比率达46%、高温氧化速率改善比率达67%,试验钢材获得了优异的高温磨损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14.
采用SEM、TEM、LF457型激光导热仪,DSC404型差示扫描量热仪和UMT-3型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对高强钢板热冲压用新型模具钢的组织和热稳定性能、热物理性能及高温耐磨性能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具钢具有良好的抗回火软化性能、热稳定性、高热导率和高温耐磨性,能更好地适应高强钢板热冲压工况。新型模具钢的碳化物以Mo2C和VC为主,使得该钢有更好的抗回火软化和热稳定性。新型钢具有高热导率,在室温下是H13钢的1.4倍。其低Si、Mn、Cr和高Mo的合金化特征是其高热导率的原因。该钢较H13钢有更好的高温耐磨性能,尤其是温度高于600 ℃后耐磨性要远远优于H13钢。新型模具钢良好的耐磨性能有益于减少模具修理频次,提高模具寿命。  相似文献   

15.
于波  邓卫国 《模具工业》2011,37(7):65-66,69
介绍了我国目前热作模具用钢的发展概况,比较了传统的钨系热作模具钢和铬系热作模具钢的性能特点与不足,就新型Mo及Cr-Mo系热作模具钢的性能与选用作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在P20模具钢表面进行激光合金化,利用金相显微镜、维氏硬度计等设备检测了合金化层的组织和性能。试验表明,激光合金化可在材料表面获得组织致密,晶粒细化,深度大,与基体结合牢固的强化层。合金化区的硬度范围为635~699HV0.2,热影响区硬度范围为441~474HV0.2。激光合金化试样的耐磨损性能比预硬化的P20钢提高了35%。采用激光合金化对模具表面进行强化,将大大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7.
高婕 《铸造技术》2014,(11):2576-2578
以Cr、Mo和V微合金化模具钢为对象,研究了淬火和回火温度对模具钢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温度为1 080℃时模具钢具有较好的硬度与冲击韧度。在1 080℃淬火580℃回火条件下,模具钢基体中大量弥散分布的纳米级V(C,N)、Cr23C6和Mo2C析出物,起到了有效的弥散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模具工业》2019,(4):49-53
采用金相显微镜、洛氏硬度计、冲击试验机与扫描电镜(SEM)对淬火+回火热处理后的SKD11钢、GD钢和LD钢的组织、硬度、冲击韧性及断口形貌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种钢经淬火+回火后的组织均由针状马氏体+碳化物+少量残余奥氏体构成,但马氏体和碳化物的形态有明显不同;淬火+回火后SKD11钢的硬度值为55.6 HRC,冲击能量约为63 J,GD钢的硬度值为58.6 HRC,冲击能量约为31 J,LD钢的硬度值为58.8 HRC,冲击能量约为75 J。3种模具钢断口宏观形貌均呈现出微量塑性变形的微晶瓷状特征,微观断口形貌为撕裂棱相连的小块解理面,3种钢的断裂机理均为准解理脆性破断。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不同淬、回火工艺对新型冷作模具钢CPR和D2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PR钢在共晶碳化物偏析上较D2钢有所改善。CPR和D2钢在1050℃奥氏体化后,油冷淬火的硬度分别达到64.7和65.0 HRC,更高温下淬火CPR钢仍有较高的硬度。不同温度回火试验钢存在明显的二次硬化效应,CPR钢回火稳定性较D2钢好,热处理温度范围较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