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分析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至2007年我院收治的本组15例在外院误诊的成人IM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5例误诊的成人IM病例,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30.5±12.4)岁.临床表现均有发热,73.3%有咽峡炎,86.6%有颈淋巴结肿大,40%有皮疹,80%有肝和(或)脾肿大.虽然15例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均≥10%,但白细胞数≥10×109L仅9例(60%),血嗜异性凝集试验仅20%阳性,EB病毒IgM抗体阳性率仅26.6%.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脾肿大、皮疹发生率与儿童IM相似.但白细胞升高比例、血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率、EB病毒IgM抗体阳性率均低于儿童.结论:成人IM临床表现复杂,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早期表现不典型,易误诊.  相似文献   

2.
克罗恩病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4年12月确诊为CD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男女之比为2.3:1,平均年龄37.9岁。临床症状以腹痛、腹泻、发热、消瘦或体重减轻为主,分别占93.02%、58.14%、69.77%和46.51%;并发症主要为瘘管形成,占30.23%。辅助检查主要依靠胃肠钡餐造影、纤维肠镜及病理检查。本组43例患者中正确诊断26例(60.47%),误诊17例(39.53%)。主要误诊疾病为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回盲部及结肠肿瘤。内科治疗以单用SASP制剂或联合激素为主,少数患者加用免疫抑制剂;18例患者(41.86%)曾应用肠外营养治疗;具外科手术指征者16例(37.21%)。经治疗好转38例(88.37%),死亡5例(11.63%)。结论:CD近年来发病有上升趋势,临床表现多样,在诊断和治疗方面需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幼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方法 同顾性分析7例幼儿1M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7例均有发热,4例以扁桃体增大、渗出为主要表现,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3例以颈部淋巴结增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误诊为颈淋巴结炎.4例经EB病毒衣壳抗原IgM抗体(EB-VCA-IgM)检测阳性确诊IM,3例经检测异型淋巴细胞升高确诊IM.结论对扁桃体渗出、表浅淋巴结增大的发热小儿应警惕不典型IM,动态观察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及EB-VCA-IgM检测,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症状复杂,极易延误诊断。现将我院近两年来误诊的小儿IM7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自发性气胸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梅同华  曹科林 《新医学》2002,33(12):730-731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0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形式以缓慢起病者居多(占60%),气胸症状及体征不典型。确诊99例,误诊7例,误诊率6.6%。106例中,以交通型(46.2%)、张力型(38.7%)为多见,同时双侧气胸发生率高(27.4%),易并发皮下气肿(29.2%),纵隔气肿(15.1%)、呼吸性酸中毒(39.6%)。经治疗后,治愈92例,死亡14例(13.2%)。结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自发性气胸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严重、误诊率高、病死率高,应引起各级医务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是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EBV是导致IM的病原体,世界上90%以上的成年人体内携带EBV。在儿童中。EBV感染具有地域差异。亚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90%5~9岁的儿童感染了EBV,其中绝大部分在1岁前感染;在西方国家,5~9岁的儿童中只有50%左右感染,其感染年龄向后推迟。IM缺少特异的症状体征,特别是在少年儿童中,极易漏诊和误诊。[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老年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患者中7种常见病毒感染血清学和临床特点。方法:呼吸内科住院267例ARI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双份血清检测7种侵犯呼吸道的常见病毒IgM抗体,综合分析其特点。结果:267例中病毒抗体检测阳性者129例(48.3%)。其中单纯疱疹Ⅰ型病毒(HSVⅠ)57例(21.3%);呼吸道合胞病毒(RSV)45例(16.9%);EB病毒36例(13.5%);巨细胞病毒(CMV)27例(10.1%);柯萨奇病毒(COX)18例(6.7%);风疹病毒(RV)9例(34%);腺病毒(ADV)6例(2.2%)。单一病毒抗体阳性87例(32.6%);2种病毒抗体混合阳性24例(9.0%);3种及3种以上病毒抗体混合阳性18例(6.7%)。抗体阳性检出率无性别差异。HSVⅠ感染夏季多发,EB感染冬季多发。混合感染者胸部X线表现以结节状影和磨玻璃状影较多,单一抗体阳性患者胸部X线片无异常39例(44.8%);肺纹理紊乱32例(36.8%0);网状影25例(28.7%)。高热(T≥38.5℃)92例;干咳42例;卡他表现38例;咯血18例;胸痛16例。伴高血压病45例、糖尿病19例、冠心病18例。结论:病毒是引起老年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以HSVⅠ,RSV,EB和CMV较为多见。冬春季是多发季节。主要表现高热、干咳、咯血、胸痛,头痛。胸部X线表现混合感染者以结节状影或磨玻璃状影较多,而单一病毒感染者肺纹理增多紊乱和网状影较常见,也可无明显异常。多种病毒感染常见于伴有基础疾病者。  相似文献   

8.
小儿胃、十二指肠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成人不同,极易造成误诊。我们于1992年2月~1996年2月共接诊41例小儿胃、十二指肠疾病,其中39例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9例中男24例,女15例,年龄最小2岁3个月,最大12岁,<5岁者6例,6~12岁33例,其中6~8岁30例占76.9%;发病至就诊时间半个月~4年。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秋末冬初最多占74.6%。农村发病高于城市,为1.9:1,有胃、十二指肠疾病家族史者23例,有不良饮食习惯者27例,学习紧张者8例。1.2临床表现39例均有反复发作性腹痛,以上腹部或脐…  相似文献   

9.
成人支原体肺炎误诊为肺结核3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成人支原体肺炎误诊为肺结核的原因,避免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支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中发热33例(94.28%),咳嗽30例(85.71%),咳痰17例(48.57%),痰中带血11例(31.43%),盗汗16例(45.71%)。肺部CT显示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病灶者22例(62.86%),6例(17.14%)合并胸腔积液。结论: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病变早期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为肺结核,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肠恶性肿瘤合并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近18年收治的125例结肠恶性肿瘤中合并阑尾炎误诊者21例(16.8%)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发生率以中老年人占多数(81.0%),临床表现以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为主要症状者18例(85.7%),首次入院发现右下腹肿块8例(33.3%);误诊急性阑尾炎16例,阑尾脓肿5例。结论:认真细致结合病史,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是防止结肠恶性肿瘤合并阑尾炎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儿童传染病误诊为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原因,以降低误诊率,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误诊为呼吸道感染的8例儿童传染病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分别因发热、咳嗽伴咽痛3 d、5 d入院;2例分别因口腔疼痛4 d、6 d,发热2 d、3 d入院;1例因发热2 d,加重1 d入院;2例因发热1 d入院;1例因反复发热5 d入院。本组误诊为支气管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合并口腔溃疡各2例,上呼吸道感染4例,误诊时间2~4 d,均予相应处理,但症状未见好转。后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确诊为麻疹、手足口病、幼儿急疹各2例,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各1例,予以隔离及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多数传染病早期临床症状类似于呼吸道感染,临床应加强对儿童传染病的了解和认知,分析相关传染病的临床特点,拓宽诊断思维,进行全面综合检查,以降低误诊率,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误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原因。方法对48例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的患儿,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MP-IgM)、嗜异性凝集试验及EB病毒衣壳IgM抗体(EB-VCA-IgM)。结果全部病例血清MP-IgM均>1∶80,其中14例>1∶160;血嗜异性凝集试验及EB-VCA-IgM均阴性。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经予以大环内酯类正规治疗,异形淋巴细胞全部恢复正常,且均痊愈。结论儿童MP感染表现不典型,尤以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增高时,易造成误诊,早期诊断、规则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151例IM患儿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结果 IM临床表现以发热、咽峡炎、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最常见,鼻塞、眼睑浮肿也是重要体征。外周血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及EBV-IgM抗体检测可帮助确诊。更昔洛韦治疗IM效果确切。结论应重视IM临床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并提高确诊率,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主要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引起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典型临床三联征为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可合并肝脾肿大,外周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病程常呈自限性,全球约有90%的成年人具有EB病毒感染情况,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大约10%的EB病毒感染患者在原发感染之后延迟到青春期,最后发展成IM。IM是由EB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而且与机体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IM患者在感染EB病毒之后,会以患者B淋巴细胞为主要潜伏感染场所和靶细胞,利用裂解性感染与潜伏性感染转换实现对宿主终身潜伏感染。因为感染患者临床症状不一,体征缺乏特异性,所以为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本文主要研究IM的发病机制,希望能够为日后IM的治疗与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云南省昆明地区肝硬化患者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06年10月至2010年8月期间住院确诊的肝硬化患者76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768例肝硬化患者中单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肝硬化354例(46.1%),单纯饮酒所致肝硬化162例(21.1%),单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肝硬化39例(5.1%),酒精合并肝炎病毒共同损伤所致肝硬化86例(11.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45例(5.9%),血吸虫性肝硬化32例(4.2%),血色病等遗传及代谢性疾病所致肝硬化21例(2.7%),不明原因肝硬化29例(3.8%).肝硬化并发症依次为上消化道出血(53.4%),肝性脑病(37.1%),继发感染(21.2%),原发性肝癌(16.4%)和肝肾综合征(5.9%).结论 云南省昆明地区的肝硬化病因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主,其次为长期饮酒,单纯肝炎病毒感染所致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以门脉系统高压为主,酒精中毒则以肝功能损伤为主,肝炎病毒感染与嗜酒重叠容易导致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肺曲菌球病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6 例手术证实为肺曲菌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6 例曲菌球病的临床表现多为反复咳嗽、咳痰、咯血等非特异性表现;影像学有典型表现31 例(67.4% ),不典型表现15 例(32.6% );纤维支气管镜镜下支气管黏膜活检11 例,其中4例得到确诊(36.7%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确诊.39 例患有肺结核、支气管囊肿、肺脓肿、支气管扩张、肺癌等基础疾病.46 例肺曲菌球病中17 例术前误诊(37.0% ),误诊为肺结核、肺癌、支气管扩张等.结论 肺曲菌球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和漏诊.确诊主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抗真菌药治疗效果欠佳,手术是本病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探讨该类患者发生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肝损伤分为两组,使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  相似文献   

18.
Serum samples from 159 children with clinically diagnosed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were compared by different serodiagnostic tests for Epstein-Barr infection. These were: 1. detection of viral capsid antigen IgM; 2. detection of viral capsid antigen IgG in absence of nuclear antigen antibodies; 3. detection of IgG to early antigen; and 4. detection of heterophil antibodies. Heterophil antibodies detection is not suitable for diagnosing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among children below 6 y. The serological diagnosis of Epstein-Barr virus (EBV) infections must be done by detecting viral capsid antigen IgM, and/or viral capsid IgG in the absence of Epstein-Barr nuclear antigen antibodies. Early antigen IgG was shown on its own not to be a reliable diagnostic marker.  相似文献   

19.
At first impression, many disorders may seem to hav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However, its manifestations are varied, sometimes nonspecific, and can be masked by complicating features, and what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classic symptoms of the infection are sometimes absent altogether. Adding to the difficulty of diagnosing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are the many disorders that mimic it. Drs Bergman and Gleckman compile a sizable assortment of infectious and noninfectious disorders that have signs and symptoms resembling those of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They discuss the most current methods of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in convenient tabular form, assemble common risk factors and the latest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感染的误诊原因,以提高诊断率。方法检索2007年1月-2011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中MP感染误诊相关文献,对命中的11篇282例MP感染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复习,分析误诊原因。结果282例均以发热、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有循环、消化、神经、泌尿及血液系统等多种表现。误诊疾病达20余种,从多到少依次为细菌或病毒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脑炎、支气管炎、急性胃肠炎、肺结核、败血症、贫血、肾炎、伤寒、腹泻原因待查、病毒性肝炎、类风湿关节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过敏性紫癜、荨麻疹、急性淋巴结炎、胆囊炎及猩红热,误诊时间3d~6个月,中位误诊时间11d。所有病例按误诊疾病治疗效果差,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或行诊断性治疗后确诊为MP感染,经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痊愈。11篇文献中5篇报道误诊率。为20.0%-64.3%,平均误诊率为24.9%。结论MP感染既可能被误诊为由细菌、病毒、结核菌等病原体引发的感染,也可能被误诊为某些免疫性疾病。掌握正确诊断思维方法、重视实验室检查、施以规范诊断性治疗,有助于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