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移植受者血浆C反应蛋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前后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的表达水平与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监测91例肾移植受者手术前及术后3、6、9、15d的血浆中的CRP的变化情况。结果:肾移植术后CRP表达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发生排斥反应时的CRP显著升高;排斥时的CRP表达水平为(13.02±1.54)mg/L,与术前、术后无排斥时及排斥反应控制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同期稳定组无明显变化【(6.01±1.17)mg/L】。结论:C反应蛋白作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物,它与肾移植排斥反应密切相关,监测其表达水平对排斥反应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和C-反应蛋白(CRP)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分别检测80例健康人、86例肾移植患者术前、急性排斥反应组及肾功能稳定组血清Cys C和CRP的浓度。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组和肾功能稳定组血清Cys C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尽管与术前相比,二者血清Cys C和CRP水平均明显降低,但急性排斥反应组血清Cys C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肾功能稳定组。结论 Cys C和CRP可做为辅助诊断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免疫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刘兆奕  刘丽敏 《临床荟萃》2013,28(1):14-16,19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PCI的ACS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50例)、10mg瑞舒伐他汀组(52例)和20mg瑞舒伐他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PCI术前7天开始给予辛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24小时、术后1周及术后4周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hsCRP和MMP-9水平。结果 3组间PCI术前的hsCRP和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hsCRP(8.1±2.7)mg/L、(7.9±2.4)mg/L、(8.4±2.3)mg/L,MMP-9(131.4±12.1)μg/L、(132.3±14.6)μg/L、(133.3±15.8)μg/L。3组患者术后24小时与术前比较,血清hsCRP和MMP-9水平均有明显升高(P<0.05),分别为hsCRP(12.8±2.4)mg/L、(12.4±2.6)mg/L、(12.1±2.4)mg/L,MMP-9(190.6±10.2)μg/L、(196.7±11.2)μg/L、(198.5±13.2)μg/L,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1周和术后4周时,与辛伐他汀组比较,10mg瑞舒伐他汀组MMP-9和hsCRP水平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0mg瑞舒伐他汀组较辛伐他汀组和10mg瑞舒伐他汀组MMP-9及hsCRP水平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可使支架植入术后的ACS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且高剂量瑞舒伐他汀抗炎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4.
肾移植受者血清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肾移植受者血清C 反应蛋白 (CRP)的动态变化 ,探讨CRP与急性排斥的关系。方法 以透射比浊法检测5 6例肾移植受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血清中CRP浓度并同时检测尿素、肌酐的水平 ,以 5 0例健康献血员作对照。结果 肾移植受者术前CRP水平 (2 4 7± 0 5 8)mg/L与正常人对照组 (1 79± 0 6 6 )mg/L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术后 1dCRP明显升高至 (2 2 12± 12 78)mg/L(P <0 0 1) ,并于第 2d达峰值 (36 6 0± 14 5 2 )mg/L ,第 4d开始下降 ,至第 12d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 (6 5 5± 4 2 0 )mg/L ,CRP总体变化趋势与肾功能改善基本一致。发生急性排斥者CRP均有一明显上升过程 ,应用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后大部分迅速下降。结论 本检测结果提示血清CRP动态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及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的效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细胞凋亡在移植免疫和移植物功能丧失发生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Fas/FasL系统被认为是细胞凋亡参与肾移植的急性排异反应过程的主要途径之一。目的:分析肾移植受者术后血清sFas和sFasL水平变化及其在预测早期急性排异反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肾移植受者80例分为肾功能稳定组(49例)、急性排斥反应组(23例)和环孢素A中毒组(8例)。另选择性别、年龄与肾移植受者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肾移植受者术后均常规使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给予每日甲基强的松龙6~8mg/kg冲击治疗,3d为1个疗程。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sFas和sFasL水平。结果与结论:肾移植组患者手术前的血清sFas和sFas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排斥反应组血清sFas、sFasL水平高于相同时间段肾功能稳定组(P<0.05)。环孢素A中毒的肾移植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血清sFas、sFasL水平变化与肾功能稳定组基本相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动态监测血清sFas、sFasL水平可能对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郑宏忠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4):3614-3615
目的 评价脑梗死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测定42例脑梗死患者(试验组)和4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hsCRP含量,比较2组患者血清hsCRP差别,并分析hsCR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hsCRP含量为(20.86±0.51) mg/L,对照组血清hsCRP含量为(2.05±0.24) mg/L,脑梗死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34.17,P<0.0001).脑梗死组不同分型组间血清hsCRP比较:轻型、中型、重型组血清hsCRP分别为(12.32±0.43)mg/L、(19.98±0.49)mg/L、(32.45±0.86) m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 P<0.05),重型组患者血清hsCRP含量最高.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往往升高,其增高水平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对45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对造影结果采用Gensini积分定量评价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程度;常规测定术前与术后血清hs-CRP、血脂、血糖、尿酸和体重指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Gensini积分与危险因素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支架术前与术后的血清hsCRP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5±1.16) mg/L与(4.57±1.36) mg/L,=3.73,P=0.03].Gensini积分与术前、术后的hs-CRP呈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0.723、0.678(P均<0.05).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hs-CRP越明显其梗死越严重,心功能越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静脉滴注及口服序贯给药联合环孢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59例行肾移植后需行抗排斥反应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治疗组)28例,术后当日静脉滴注霉酚酸酯1.0g,每日2次,连续使用7日,随后改为口服1.0g,每日2次,共3个月,同时联合口服环孢素、激素。环孢素初始剂量5~6mg/(kg·d),以后按照全血药物浓度范围调整,术后头3日用甲泼尼龙500mg/d静脉注射,随后改为口服泼尼松30mg/d,以后每月减少5mg,至维持量。B组(对照组)31例,术后当日口服霉酚酸酯1.0g,每日2次,连服3个月,同时联用环孢素和激素,方法同A组。两组在术后1日、7日、14日、1个月、2个月、3个月进行临床和实验室评价,观察肾移植后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和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两组(59例)均完成3个月的治疗,人、肾存活率为100%,肾功能正常;A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1/28),B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7例(7/3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霉酚酸酯静脉滴注及口服序贯给药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比单纯口服途径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检测肾移植患者血清IL-17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移植肾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0月期间38例肾移植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根据预后将肾移植患者分为急性排斥组(18例)和非排斥组(20例),分别检测两组肾移植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清IL-17的表达情况,分析血清IL-17与移植肾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结果肾移植患者术前血清IL-17的平均水平为1.3±1.9 pg/m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_组(6.9±8.5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8,P0.001);肾移植患者急性排斥组血清在术后第7天IL-17水平为3.4±5.8 pg/ml,高于非排斥组(0.5±0.4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2,P=0.031)。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肾移植术后非排斥反应患者血清IL-17高值水平的生存率显著低于低值水平(P0.001)ROC曲线显示,将肾移植患者术后第4天与第7天血清IL-17水平联合分析,预测其急性排斥反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67%和10.0%。结论肾移植患者术后4~7天血清IL-17水平的动态升高趋势可预测其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99Tcm-Ec肾动态显像检查在诊断和鉴别移植肾加速性排斥反应和急性肾小管坏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1例肾移植术后尿量减少患者,根据病理及临床资料最初拟诊分为加速性排斥反应组和急性肾小管坏死组.分别静脉弹丸式注射99Tcm-EC185MBq后立即以SPECT扫描获得主动脉放射性高峰时间(AMT)、高峰计数(AMC)、移植肾高峰时间(KMT)和高峰计数(KMC).计算K/A、B/K比值,并行诊断性试验.结果 加速性排斥反应组与急性肾小管坏死组K/A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K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K/A比值为2.8,用于诊断加速性排斥反应时其灵敏度为89.5%.特异度94.7%.用于诊断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其灵敏度为94.7%,特异度89.5%.结论 K/A比值对诊断和鉴剐诊断肾移植术后加速性排斥反应和急性肾小管坏死有重要参考意义,且K/A比值为2.8时.可作为两者鉴别诊断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在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BNproSpec特定蛋白检测仪检测肾移植患者6例及健康者50例血清SAA、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应用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Bu、Cr的含量。结果健康者血清SAA平均值为2.49mg/L。肾移植患者术前血清SAA均值为11.0mg/L,术后第6-10天血清SAA达到峰值。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SAA水平明显升高且早于Cr水平的升高。结论肾移植术后血清SAA的异常升高较血清Cr更为敏感,可用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受者血清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肾移植受者血清 C-反应蛋白 (C- reactive protein,CRP)的动态变化 ,探讨 CRP与急性排斥的关系。方法 以透射比浊法检测 6 0例肾移植受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血清中 CRP浓度 ,并同时检测尿素氮 (Bun)、肌酐 (creatine,Cr)的水平 ,以 5 0例健康献血者作对照。结果 肾移植受者术前 CRP水平 (2 .5 9± 0 .5 5 ) m g/L 与正常对照组 (2 .18± 0 .5 7)mg/L 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而术后 1d CRP明显升高至 (2 0 .2 1± 4 .87) mg/L,并于第 2天达峰值 (2 9.30± 6 .4 4 )mg/L,第 4天开始下降 ,至第 8天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 (8.0 2± 1.30 ) m g/L,CRP的总体变化趋势与肾功能改善基本一致 ,发生急性排斥者的 CRP均有一个明显上升过程 ,应用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后大部分迅速下降。结论 血清 CRP动态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及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的效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在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至2010年在我院行肾移植的患者27例,术后按照是否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n=11)和稳定组(n=16),分别于移植术前1 d及术后第7天收集患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CD3~+、CD4~+、CD8~+、CD3~+CD4~+及CD3~+CD8~+T细胞等,同时观察两组肾功指标及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与术前相比,急性排斥反应组及稳定组CD3~+CD4~+T淋巴细胞明显升高(P<0.05),而在急性排斥反应组和稳定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监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对早期判别急性排斥反应及个体化免疫抑制剂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及术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50例AMI患者发病后6~12小时(PCI术前)、术后24小时、48小时、72天、5天、7天、14天及25例对照组术前TNF-α与hsCRP浓度;将AMI组分为3个亚组:无并发症组、并发症组和死亡组。结果AMI组术前血浆TNF-α和hsCRP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TNF-α分别为(119.4±67.58)ng/Lvs(19.64±7.55)ng/L,hsCRP(1.43±0.93)mg/Lvs(0.52±0.16)mg/L(均P〈0.01);在3个亚组中,TNF-α和hsCRP均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病情越严重,升高的峰值越靠后,至术后14天无并发症组和并发症组均已下降到术前水平,而死亡组仍高于术前水平,3组的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血浆TNF-α与hsCRP浓度明显升高,其峰值延迟甚至持续不降提示病情严重,二者同时测定可作为判断AMI患者急诊PCI术后近期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流式细胞微球捕获技术检测肾移植受者外周血细胞因子,分析其在巴利昔单抗应用前后、肾移植手术前后以及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时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72例肾移植受者根据术后移植物功能状况分为2组:肾功能稳定组53例,急性排斥反应组19例.根据巴利昔单抗使用与否分为2组:巴利昔单抗使用组32例,巴利昔单抗未使用组40例.采集72例肾移植受者术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和30名健康供者的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微球捕获技术分析IFN-γ、TNF-α、IL-10、IL-5、IL-4、IL-2共6种细胞因子含量.对肾移植供者与受者组、肾移植受者术后功能稳定组与急性排斥反应组、术后4周巴利昔单抗使用组与未使用组、巴利昔单抗使用前后细胞因子含量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肾移植受者组外周血TNF-α、IL-10、IL-5、IL-4、IL-2分别为(1.65±0.10)、(2.55±0.19)、(1.88±0.14)、(1.85±0.12)、(2.12±0.09)ng/L,低于健康供者组的(3.04±0.17)、(3.33±0.26)、(4.03±0.25)、(2.73±0.16)、(4.03±0.2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890、2.375、7.851、3.955、7.153,P值分别为<0.01、<0.05、<0.01、<0.01、<0.01);术前肾移植受者组IFN-γ含量为(2.50 ±0.18)ng/L,健康供者组为(3.00±0.24)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5,P>0.05).肾功能稳定组IFN-γ、IL-10分别为(2.71±0.11)、(3.91±0.52)ng/L,低于急性排斥反应组的(3.30±0.36)、(12.01±5.3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61、11.465,P值分别为<0.01、<0.05).使用巴利昔单抗的肾移植受者,在巴利昔单抗使用后IFN-γ、TNF-α和IL-10分别为(2.78±0.17)、(1.58±0.07)、(2.77±0.24)ng/L,与使用前的(2.90±0.21)、(1.67±0.12)、(2.45±0.16)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605、6.011、4.126,P值分别为<0.01、<0.01、<0.05).术后4周巴利昔单抗使用组IFN-γ、IL-10、IL-4分别为(2.90±0.31)、(9.08±0.16)、(2.73±0.11)ng/L,与未使用组的(3.28±0.11)、(4.17±0.21)、(2.11±0.20)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68、4.263、3.762,P值分别为<0.01、<0.01、<0.05).结论 流式细胞微球捕获技术使用微量标本可同时检测6种细胞因子.联合检测肾移植受者外周血中的细胞因子能够为临床诊疗提供更有意义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颖  刘晓桥 《临床荟萃》2010,25(5):386-38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植入不同数目支架术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地塞米松对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77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6例)和时照组(31例).实验组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立即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对照组仅植入冠状动脉支架.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再分别依据植入支架数目不同分为单枚支架和多枚支架(2~4枚)2个亚组;分别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留取外周血,检测血清hsCRP值,分组对比研究.结果 ①实验组术后hsCRP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hsCRP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从术后6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达高峰,持续至72小时开始下降,分别为1.50(3.40)mg/L vs 3.10(5.80)mg/L,10.90(17.30)mg/L,6.50(13.80)mg/L(P<0.01).两组间比较对照组术后多个时点hsCRP水平高于实验组(均P<0.01).②对照组多枚支架和单枚支架亚组术后hsCRP水平与术前比较均升高,但多枚支架亚组术后hsCRP升高更早,幅度更高,持续时间更长.③实验组多枚支架和单枚支架两亚组术后hsCRP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亚组间比较多枚支架亚组于术后多个时点hsCRP水平高于单枚支架亚组(P<0.05).结论 术后即刻一次静脉应用10mg地塞米松能有效抑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炎症反应,但对于植入多枚支架患者试图将hsCRP降到理想水平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LVH)的相关性,并观察氨氯地平药物干预对血清hsCRP的影响。方法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20例和健康对照组40例。高血压患者给予氨氯地平治疗6个月,对比血清hsCRP、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2级高血压组血清hsCRP高于1级高血压组,1级与2级高血压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54±0.98)mg/L、(1.95±0.74)mg/L vs(1.08±0.73)mg/L(P<0.05或<0.01)。治疗前LVH组和高血压无左心室肥厚(NLVH)组血清hsCRP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LVH组又高于NLVH组,分别为(2.57±0.85)mg/L vs(1.94±0.89)mg/L vs(1.08±0.73)mg/L(均P<0.01),治疗后hsCRP均明显降低,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1.88±0.78)mg/L和(1.25±0.58)mg/L vs(1.08±0.73)mg/L(P<0.05或<0.01)。治疗前LVH组和NLVH组的LVMI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46.71±22.60和116.31±12.42 vs 89...  相似文献   

18.
宋洁  李辉  张晓东  李瑛 《中国临床康复》2011,(18):3337-3340
背景:细胞凋亡在移植免疫和移植物功能丧失发生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Fas/FasL系统被认为是细胞凋亡参与肾移植的急性排异反应过程的主要途径之一。目的:分析肾移植受者术后血清sFas和sFasL水平变化及其在预测早期急性排异反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肾移植受者80例分为肾功能稳定组(49例)、急性排斥反应组(23例)和环孢素A中毒组(8例)。另选择性别、年龄与肾移植受者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肾移植受者术后均常规使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给予每日甲基强的松龙6~8mg/kg冲击治疗,3d为1个疗程。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sFas和sFasL水平。结果与结论:肾移植组患者手术前的血清sFas和sFas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排斥反应组血清sFas、sFasL水平高于相同时间段肾功能稳定组(P〈0.05)。环孢素A中毒的肾移植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血清sFas、sFasL水平变化与肾功能稳定组基本相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动态监测血清sFas、sFasL水平可能对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背景:同前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依然是导致慢性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如何无创、快速、准确地进行诊断并及时治疗尤为重要.目的:通过检测尿液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水平变化,并结合部分肾组织活检病例,探讨尿MCP-1在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及治疗后的表达.方法:选择2008 10/2009-02在郑州人民医院肾病移植科住院治疗的慢性肾哀竭患者62例,均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肾功能稳定组为肾移植后肾功能稳定的42例患者,急性排斥组为肾移植后发牛急性排斥反应的20例患者,以同期在郑州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检查肾功能正常且自愿留取尿样的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所用肾移植患者均给予常规免疫抑制方案,另外急性排斥组给予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或甲基强的松龙强化冲击治疗.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尿MCP-1质量浓度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肾功能稳定组尿MCP-1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急性排斥组尿MCP-1质量浓度显著升高(P<0.01).与治疗前比较,急性排斥组20例患者经强化治疗后尿MCP-1质量浓度均显著降低(P<0.01),其中17例临床症状缓解、辅助检查恢复正常,尿MCP-1质量浓度接近对照组,3例无效,尿MCP-1质量浓度高于对照组.肾穿刺活检8例,肾脏病理提示均为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与急性排斥组治疗前尿MCP-1质量浓度基本相似(P>0.05).提示尿液中MCP-1水平可早期无创性诊断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可无创性临测治疗效果,其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时肾脏病理损伤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肾移植术后不同时间麦考酚酸暴露量的变化,为肾移植术后麦考酚吗乙酯剂量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6例首次肾移植患者,均于肾移植术后24小时内给予麦考酚吗乙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1.5 g/d治疗,长期应用.于术后第7日、第28日、第90日测定其服药前、服药后半小时及服药后2小时的麦考酚酸的血药浓度,采用Shaw简易公式计算对应的麦考酚酸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drug concentration in the plasma versurs time curve,AUC)并比较其差异.结果:术后第7日、第28日、第90日的麦考酚酸AUC分别为(32±9)(mg/L)·h、(41±10)(mg/L)·h和(47±13)(mg/L)·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在术后3个月内连续服用同等剂量(1.5 g/d)MMF的情况下,麦考酚酸AUC逐渐升高,在术后第90日达到(47±13)(mg/L)·h,已超过能有效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AUC.提示应在用药的90日内监测麦考酚酸AUC,并及时减少用量,以免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