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下矿山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变化,高地压、大应力产生的安全风险及固废产生的环保风险将成为制约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目前众多资源开采型企业均大力推广使用膏体充填采矿法解决该风险,但膏体充填工艺发展时间较短,基础理论研究成熟度有待提升,下向式膏体充填法实施过程中时常出现假底漏筋,脱层等安全隐患。本文基于膏体充填采矿法人工假底变形理论,对影响假底形变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假底形变机理。还对假底的粘合力和线性系数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完善膏体充填采矿法人工假底变形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钢筋网柔性隔离假底的研制过程 ,分析了底部结构的受力状态 ,剖析了人工筑底与隔离假底结构方式的技术经济比较。实际应用表明 ,钢筋网柔性隔离假底能替代尾砂充填采矿法中钢筋混凝土底板的采矿构件 ,从而改变了充填法传统的底柱回收方式。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钢筋网柔性隔离假底的研制过程,分析了底部结构的受力状态,剖析了人工筑底与隔离假底结构方式的技术经济比较。实际应用表明,钢筋网柔性隔离假底能替代尾砂充填采矿法中钢筋混凝土底板的采矿构件,从而改变了充填法传统的度柱回收方式。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栾木厂金矿削壁充填采矿法底柱回采的人工假底构筑方法,确定了底柱回采的盈亏平衡品位。矿山实践证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栾木厂金矿削壁充填采矿法底柱回采的人工假底构筑方法,确定了底柱回采的盈亏平衡品位,矿山实践证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在干式充填采矿法中。采场必须采用的铺垫材料、溜井结构、行人天井和人工假底等技术问题,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茶山矿用脉外进路无底柱浅孔留矿法、钢筋混凝土假底浅孔留矿采矿法,代替原削壁充填采矿法、坑木假底浅孔留矿采矿法,解决了原采矿工效低、工人劳动强度大、采矿工艺复杂、采场的底部结构变形破坏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8.
红岭铅锌矿积极响应国家建设绿色矿山的号召,利用进路充填采矿法降低开采过程中的贫化损失率。为进一步扩大资源回采率,矿山采用铺设人工假底的形式回采矿房顶柱。通过严谨的计算分析,最终确定了合理的人工假底施工参数,即人工假底厚度为0.5m,标号C20,跨度方向的纵筋直径16mm,间距300mm,配筋直径12mm,间距300mm。经试验采场统计,单个采场额外获得利润7.18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下向进路人工假顶失稳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薄"板"和简支"梁"理论对下向进路人工假顶失稳机理进行了研究,综合考虑了进路布置方式、底筋作用、微裂隙发展等因素.分析了薄"板"模型适用于上下进路平行相错布置情况,易发生贯穿整个进路顶板的失稳冒落,甚至发生悬臂"梁"状态的折断;简支"梁"模型适用于上下进路斜交(或垂直)情况,人工假顶不会发生连环破坏,但采用吊筋对人工假顶稳定性影响不大,真正起作用的是底筋网.对下向进路胶结充填采矿法生产的矿山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山东黄金集团玲珑金矿的急倾斜薄矿体赋存状况及开采技术条件,在原浅孔留矿采矿法的基础上优化设计出新的浅孔留矿嗣后充填采矿法。优化后的采矿方法采用保留间柱、构筑人工假底的方式增加了采场的稳定性,减少了上盘围岩大块滑落的情况并提高了生产效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急倾斜薄矿体采矿方法。  相似文献   

11.
某铜矿在回采过程中留有大量顶底柱,为安全回收顶底柱中的高品位矿石,减小损失,采用分段空场嗣后胶结充填采矿法,并以高强度充填体置换底柱,铺设人工假底作为下中段的人工假顶。结合矿山生产条件,展开了底柱置换方法研究,确定出了置换空间形成的方法和参数。通过理论计算出了钢筋混凝土的配筋,并提出了具体的钢筋铺设工序。该方法已被矿山成功应用,可为同类矿山借鉴。  相似文献   

12.
遂昌金矿随着开采年限的增加,资源日益枯竭,为了节约和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在原大矿体底部结构中,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人工假底替换矿石矿柱,介绍了人工假底设计及其施工方法,根据力学计算,人工假底采用5根2 m×3 m的梁与1.5 m厚的板组合结构,现场实践表明,采用该人工假底后,不仅保证了采安全区的安全性,而且有效回收了矿产资源增加了企业效益。该人工假底可为类似开采人工矿柱构筑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3.
混凝土假顶的破坏形式及布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下向分层进路式充填采矿法中混凝土的人工假顶破坏形式、传力特点,并由此得出了假顶内钢筋的合理布置形式。  相似文献   

14.
三山岛金矿为了保证矿山近海矿体开采的稳定性和资源的回收率,设计在-165 m中段施工人工假底。通过建立力学模型,应用弹性力学理论对人工假底的失稳机理进行分析,然后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厚度的人工假底下开采进路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分析不同厚度人工假底下开采进路顶板的应力、位移变化特征,得出不同厚度人工假底的稳定情况。结果表明:厚度为0.4 m和0.5 m的人工假底拉应力超出其抗拉强度的分布区域在进路宽度方向上分别占80%和26.7%,最大拉应力分布在假底中部,假底的垂直位移呈不均匀沉降,且假底厚度越小,不均性越大; 厚度为0.6 m的人工假底拉应力均未超出假底抗拉强度,且位移沉降均匀,整体稳定性较好,但施工成本较高。因此,建议人工假底厚度为0.5 m。将优化结果应用于工程实践,结果表明该参数安全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5.
石明超  周洋  杜飞 《现代矿业》2015,(4):203-204,207
为了有效回采矿体,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三山岛金矿新立矿区西南部破碎矿体开采过程中人工假底的设计与施工进行研究。分析人工假底的承载原理,根据简支梁与薄板理论分析人工假底的失稳机理,参照国内外矿山相关经验,并结合矿山工程地质情况,对-165 m中段人工假底进行设计并施工,形成较稳定的混凝土人工假底,为回采-200 m中段顶柱提供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周磊  王欢 《金属矿山》2018,47(10):46-51
为了实现白象山矿区的顶底柱安全回采,有效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通过“薄板”力学模型下的力学分析及Ansys有限元数值模拟对不同参数条件下白象山矿区人工假底构筑工艺进行了优选。分析了3种不同人工假底构筑材料分别在不同假底布置厚度与不同回采率情况下人工假底的力学及位移参数。并结合安全系数方法对44种模型进行了安全稳定性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在保证开采经济最优化原则条件下,得到了安全可行、经济最优的人工假底构筑工艺,即采用2.0 MPa充填体材料构筑2.5 m厚人工假底,隔一采一间隔回采,可以保证50%顶底柱回收安全。本研究成果可直接指导工程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17.
李建强  陈胜怀 《有色金属》2002,54(3):117-119
采用力学分析和钢筋混凝土构件计算方法,设计玉水硫铜矿705号采场大跨度人工假底,并应用于两个中段联合开采的人工假底干式充填法。结果表明,采用钢筋混凝土人工假底,多回收铜金属366.93t,直接经济效益352.31万元。大跨度的钢筋混凝土假底的设计与施工经验,可为同类矿山借鉴。  相似文献   

18.
浅孔留矿法具有矿块结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易于掌握,管理方便,采准布置比较简单,矿石回采贫化率低,采用常规设备易于掌握和使用等优点;充填采矿法具有回采率高,适用于矿石价值品位高的矿山。早子沟金矿采用无底柱浅孔留矿嗣后充填采矿法,结合了浅孔留矿法和充填法的优点,在矿石品位高的矿房铺设钢筋混凝土人工假底,顶柱可随采场上向回采一并回收,回采结束后利用废石、尾砂对采空区进行封闭、充填,既保证了矿山地压稳定,又最大限度地回收了矿石,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在人工假顶下采矿的下向进路充填采矿法的工艺技术特点和应用情况。对现有应用中进路规格过小的问题 ,提出了改进意见。可为同类型条件的金矿体开采借鉴。  相似文献   

20.
膏体充填技术是一种新型充填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膏体充填技术,提出了针对不同矿体厚度用膏体充填制作人工假底的新方法.通过现场工艺与经济技术比较.证明膏体充填取代传统的钢筋混凝土人工制作假底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劳动强度低等优点,对实行膏体充填的矿山制作人工假底具有借鉴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