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我国从2020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饲料端禁抗,根据国外经验,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致的鸡坏死性肠炎是禁抗后养鸡业疾病防控要面对的主要挑战,急需行业寻求适合国情的科学应对措施以减少由之产生的生产损失。本实验以从广东从化、广东新兴和江苏连云港分离获得4株鸡源产气荚膜梭菌,采用牛津杯法,以抑菌圈直径的大小判定6种常用离子类载体抗球虫药和9种化药类抗球虫药是否对这些菌株具有抑菌效果。结果表明,部分离子载体类抗球虫药(拉沙洛西纳、微囊盐霉素、甲基盐霉素和莫能霉素)有较好的抗产气荚膜梭菌作用,且不同来源分离株均对药物敏感,药物作用效果跟浓度正相关,低浓度仍表现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化药类抗球虫药二硝托胺、复方磺胺氯达嗪钠和氯軽毗啜预混剂有一定的抗产气夹膜梭菌效果,其余测试的抗球虫药未发现有抗产气膜梭菌作用。本研究为鸡坏死性肠炎的有效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二倍稀释法和药敏试验,观察10种单味中药及3味复方中药对产气荚膜梭菌的体外抑制效果。试验表明:黄连、黄柏、乌梅散对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黄连的抗菌活性最高,其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98mg/mL,抑菌圈直径为33mm。  相似文献   

4.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是一种急性人畜共患病——坏死性肠炎的主要病原菌。罗伊氏菌素(Reuterin)是少数益生菌以甘油为发酵底物的产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本研究旨在观察罗伊氏菌素对产气荚膜梭菌不同细菌型的体外抑制作用,以及不同储存温度对罗伊氏菌素抑菌性能的影响。利用甘油诱导罗伊氏乳杆菌合成罗伊氏菌素,通过丙烯醛-色氨酸法测定其浓度。以96孔板OD检测法和平板滴定法测定罗伊氏菌素对A型、B型、C型、D型和E型5种产气荚膜梭菌标准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比较-20℃、室温RT(25℃)及37℃储存24 h后的罗伊氏菌素对产气荚膜梭菌A型和C型的抑菌性能。结果表明:罗伊氏菌素样品浓度为26.13μmol/mL。不同浓度罗伊氏菌素处理后,96孔板法抑菌性能检测中A型和D型最为敏感,MIC值分别为0.78μmol/mL和0.52μmol/mL,B型、C型和E型菌株也较敏感,MIC值分别为1.57μmol/mL,1.57μmol/mL和1.83μmol/mL;平板滴定法中0.26μ...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那西肽在人工诱发鸡产气荚膜梭菌病中的预防效果,将480只1日龄雏鸡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羽,其中第1组为常规饲养,第2~6组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试验组。各组饲喂的日粮如下:第1组和第2组,空白对照日粮;第3、4、5组,对照日粮+那西肽(1.25mg/kg、2.5mg/kg、5mg/kg);第6组,对照日粮+杆菌肽锌(30mg/kg),测定鸡的生产性能和死亡率,观察肠道病变情况,并进行预防效果评价。结果表明,感染产气荚膜梭菌各试验组鸡的生产性能受到一定负面影响;饲料中添加1.25mg/kg、2.5mg/kg、5mg/kg那西肽能有效的减少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死亡。  相似文献   

6.
制备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血凝抑制试验抗原需用到A型产气荚膜梭菌滤液,拟建立A型产气荚膜梭菌滤液的质控标准。对29批A型产气荚膜梭菌滤液进行小鼠致死性、卵磷脂酶活性、处理IBV后其血液凝集活性和滤液最小加入量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批滤液的小鼠最小致死量(MLD)及卵磷脂酶效价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这两者与处理后IBV的HA活性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试验证明以小鼠最小致死量或卵磷脂酶效价作为滤液质控标准不可行,而以处理后IBV的HA活性作为滤液的质控方法,该方法简单可靠,可直接反映滤液使IBV产生血凝活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海南霉素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敏感性,在某大型养鸡场采集了209份鸡肠道样本,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和MALDI-TOF质谱仪微生物鉴定仪鉴定,并对鉴定的菌株进行分型。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海南霉素、恩拉霉素、盐霉素、丁酸甘油酯对临床分离的产气荚膜梭菌的抗菌活性,以期为当前限抗禁抗后养殖场选择合适的药物控制产气荚膜梭菌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共分离出61株产气荚膜梭菌,分离率为29.2%;通过多重PCR对所分离的产气荚膜梭菌进行分型,结果分离株均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4种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其中海南霉素与恩拉霉素对鸡源产气荚膜梭菌的抑菌效果最好,且MIC值范围均为0.004~0.06μg/mL。海南霉素具有很好的抗梭菌效果。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探究地衣芽孢杆菌38(Bacillus licheniformis 38,B38)对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的抑菌性能,以期为新型替抗产品的开发提供基础。采用抑菌圈法对48株芽孢杆菌经过两次筛选,获得一株对CP抑菌效果最好的芽孢杆菌,测定其最小抑菌效价、抑菌产物生成曲线、抑菌谱和代谢产物的稳定性,并通过硫酸铵沉淀法对抗菌物质进行粗提取。结果表明:B38对CP的抑菌圈直径最大可达31.14 mm,其发酵上清液的最小抑菌效价为64 AU/mL,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发挥抑菌作用;B38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在6~<12 h呈指数增长,在12~<24 h保持稳定;B38代谢产物经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蛋白酶K和过氧化氢酶处理后,抑菌活性均大于87.78%,对温度和pH具有良好的耐受性;B38代谢产物中的抑菌物质可以被80%硫酸铵完全沉淀,通过该方法获得的抗菌粗品的MIC为6.25 mg/mL。试验通过抑菌圈法筛选得到了一株对CP具有优良抑菌性能的菌株B38,其发酵产物对蛋白酶、温度和pH具有优良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9.
克洛生誖所富含的PB6活性菌株是从健康鸡肠道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枯草芽孢杆菌,它能通过分泌多种细菌素来抑制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其抑菌能力与市面上常见的其他6种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及恩拉霉素相比,克洛生誖组对各型产气荚膜梭菌抑菌圈的直径均显著大于各益生菌组。与恩拉霉素(4%)相比,克洛生誖100 g/t添加量与250 g/t恩拉霉素(4%)抑制效果相当,而克洛生誖200 g/t添加量对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抑制效果甚至优于与500 g/t恩拉霉素(4%)。  相似文献   

10.
对哈尔滨市3个鸡场送检疑似鸡坏死性肠炎病例进行了病理剖检和细菌分离,从菌落、菌体的形态、生化特性、PCR鉴定、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细菌致病性等方面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为厌氧的革兰阳性短杆菌,在含卵黄的TSC培养基上形成周围带白浊环的黑色圆菌落,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和紫牛乳;PCR鉴定及致病性试验表明分离的细菌为产气荚膜梭菌,且有致病性。药敏试验显示,分离菌株对青霉素等5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新霉素等4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11.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黑胡椒、快乐鼠尾草与生姜精油,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各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并用纸片扩散法和最小抑菌浓度法测定4种植物精油对产气荚膜梭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表明,3种精油的主要成分中主要是酚类、萜类化合物及萜类化合物的含氧衍生物且各精油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家禽》2006,28(12):56-56
由于欧盟减少使用促进生长的抗生素,诱发肠炎和亚临床疾病的产气英膜梭菌成为禽类健康的重要威胁。比利时科研人员研究了来自不同健康状况的禽群产气英膜梭菌分离株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特征。健康禽群用泄殖腔拭子取样,感染坏死性肠炎的禽群从肠道和肝脏取样。从23群无临床症状的禽群得到27个分离株,从8个出现临床症状的禽群分离到36个细菌株。采用脉冲凝胶电泳法分型,结果显示来自不同禽群的分离株之间存在高度的基因差异性。所有分离株都属于A型毒素株。5/35个脉冲凝胶电泳样品的分离株包含cpb2基因,编码β-2毒素,2/35的分离株包含cpe基因编码肠毒素。采用ELISA体外定量分离株的α毒素产量,结果表明病群分离株的α毒素产量高于健康群分离株。  相似文献   

13.
为了确定不同纤毛抗原的猪大肠杆菌和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试验动物发病的最小菌(毒)含量,用不同菌数的E.coliC83549(K88)、C83644(K99)和C83710(987P)菌株培养物对出生18~24h的仔猪进行攻毒,用不同毒素含量的C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分别对出生18~24h的仔猪和家兔进行攻毒。结果表明,引起仔猪发病的大肠杆菌三种菌株的最低含量均为150×108CFU,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1日龄仔猪和家兔发病的最低毒素含量分别75和80小鼠MLD。  相似文献   

14.
15.
《饲料工业》2017,(4):61-64
栗木水解单宁为栗木中提取的单宁酸,是一种水溶性多酚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收敛、抗氧化、高效抑制和杀灭病毒细菌的作用。文章旨在研究通过栗木单宁对产气荚膜梭菌繁殖抑制作用,从而降低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坏死性肠炎的影响。试验表明,通过体外试验添加栗木单宁对产气荚膜梭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菌株的生长速度和外部直径明显降低和减小。通过添加栗木单宁对坏死性肠炎引起的肠道损伤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研究旨在筛选对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具有抑制作用的益生菌,探讨其抑制效果。采用抑菌圈法对益生菌菌株进行初筛,通过测定发酵液最低抑菌浓度(MIC)以及菌体共培养,探究所筛益生菌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抑杀性能,测定乳酸对益生菌MIC的影响及益生菌菌数的动态变化,探究乳酸对益生菌抑菌作用和耐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筛选出3株对产气荚膜梭菌具有抑制作用的益生菌,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和丁酸梭菌,其发酵液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6.67、14.54、15.72 mm,MIC分别为250、250、125 mg/g。枯草芽孢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共培养12 h,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快速下降,共培养48 h后,无法检出产气荚膜梭菌活菌。凝结芽孢杆菌与产气荚膜梭菌共培养24 h,其生长快速下降,培养至72 h,未检测出产气荚膜梭菌活菌。乳酸的加入可以增强枯草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和丁酸梭菌发酵液的抑菌效果,其MIC分别为31.25、62.50、31.25 mg/g。酸化后的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凝结芽孢杆菌发酵液和丁酸梭菌发酵液分别在31.25、62.50、31.25 mg/g浓度下能完全抑制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该酸性制剂储存2个月后,枯草芽孢杆菌和丁酸梭菌芽孢存活率分别为33.22%和0.10%。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和丁酸梭菌对产气荚膜梭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酸化的发酵液(芽孢为主)的储存性均较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调查规模化养鸡场内鸡源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的致病性和耐药性,并评价阿维拉霉素和磷酸泰乐菌素预防CP感染鸡群发生坏死性肠炎(necrotizing enteritis,NE)的效果,为鸡NE的防治提供指导。在河北、山西两地选择有CP引起NE发病史的规模化养鸡场,随机采集新鲜粪便,分离CP,并通过多重PCR测定其毒素型。选定3个不同养殖场分离到的A型CP,以109CFU·只-1的剂量,连续5 d经灌胃的方式感染14日龄SPF鸡,观察肠道病变和NE发生情况,评价分离菌株的致病力。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分离到的CP对阿维拉霉素、林可霉素和磷酸泰乐菌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根据MIC结果,选择药物敏感性较好的两种药物对因CP引起NE发病的鸡群中未出现临床症状的鸡进行预防试验,观察精神食欲、腹泻症状、肠道病变情况,统计CP检出率和NE发生率,评价两种药物预防效果。结果显示:自753份鸡粪便样品分离到91株CP,且毒素型全部为A型。攻毒试验结果显示:A、B、C组攻毒组NE病变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未攻毒组D组(P<0.05),攻毒组肠道病变评分均显著高于未攻毒组(P<0.05)。与未攻毒组相比,攻毒组出现明显的腹泻症状和肠道病变,差异显著(P<0.05),3株CP都可以引起鸡NE。MIC结果表明:阿维拉霉素、林可霉素和磷酸泰乐菌素的MIC范围分别是0.25~4、0.125~128和0.25~32 μg·mL-1。药物疗效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拌料连续21 d给予阿维拉霉素预混剂,给药期间及停药后1周可保护鸡群,防止出现NE症状或防止病变恶化,显著降低NE发生率、NE病变评分以及CP检出率(P<0.05)。通过拌料连续7 d给予磷酸泰乐菌素预混剂,效果与阿维拉霉素预混剂相当,但停药14 d后,6只鸡(6/11)又出现NE症状。目前,河北、山西省部分规模化鸡养殖场内流行的CP多为A型,并且可以引起NE,同时,A型CP对阿维拉霉素和磷酸泰乐菌素仍较敏感,其预混剂用于发病鸡群的预防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产气荚膜梭菌型特异性多重PCR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了一种简单且具有型特异性的产气荚膜梭菌的多重PCR诊断方法.结果表明,该PCR特异性好,只有产气荚膜梭菌呈现阳性,被检验的其他7种梭菌以及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均为阴性.该PCR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最小检测量为4.2×105 CFU/mL,单个菌落稀释10倍后也能被检测出,适用于医院、防疫和兽医诊断等部门,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产气荚膜梭菌对家禽业的危害及其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全世界主要养禽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pectingem,Cp)引起的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NE),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随着抗生素促生长剂的禁用,该病发生越来越严重,不仅使动物生产性能、饲料报酬降低,鸡群死亡率增高,还能通过鸡肉制品引起人的感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类食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20.
《畜牧与兽医》2015,(10):28-34
为探明我国鸡群中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不同毒素型分布特征及携带主要致病毒素基因和对饲用抗菌素的抗药谱,于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间从四川等7省17个肉鸡生产较为集中的地区采样692份,分离鉴定获得Cp菌株214株,分离率31%。经多重PCR方法鉴定,其中有206株为A型Cp,8株为C型。利用特异性单一PCR方法检测发现:有87株Cp携带β2毒素基因,阳性率为41%;5株携带Net B毒素基因,阳性率为2.3%。以最小抑菌浓度法(MIC)检测的常见饲用抗菌素敏感性结果显示:那西肽、弗吉尼亚霉素和效霉素有广泛的抑菌作用,四川德阳(2013)、四川眉山(2013)和广东鹤山(2013)的分离菌株对所测试的11种药物均表现敏感,而广西桂林(2014)的菌株仅对那西肽敏感。结果表明我国鸡源Cp具有明显的毒素型、主要致病毒素基因携带状况和抗药谱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