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美誉,其年轻时曾云游全国各地,公元759年冬,由于仕途无门,贫病交加,他领着全家从同谷(今甘肃成县)出发,踏入了入蜀的途程。杜甫初到成都时尚无居处,第二年(公元760年)在友人的帮助之下,于浣花溪畔修造了自己的住所——“草堂”,在此居住的4年时间里,他所作的诗歌流传至今共有240多首。  相似文献   

2.
邓杰  彭浪  何佳栖 《城市建筑》2022,(5):177-180
在成都公园城市建设背景下,本文选取杜甫草堂园林空间中游人行为为研究对象,在对草堂园林空间进行分类,甄选出主要空间节点后,通过现场行为观察、空间测绘、问卷访谈及行为注记等方法,绘制了空间节点平面图,记录了游人在草堂园林不同空间节点中的行为特征及其分布,调查了草堂空间内游人的游憩满意度,对不同空间节点中的园林景观要素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各空间类型及其空间要素对游人行为活动的影响作用,并基于游人行为特征对杜甫草堂园林空间提出了一些应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刘庭风 《园林》2008,(1):30-33
杜甫草堂,又名浣花草堂,位于成都西门外浣花溪边,是唐代诗人杜甫流寓之所.杜在此居住3年9个月,作诗240余首,是其一生诗量的五分之三.  相似文献   

4.
刘炫妍 《江西建材》2021,(6):222-223
文中通过对成都杜甫草堂古建筑的雨水排放措施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到更有效保护木结构古建筑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寻“留白”这一艺术理念对于传统园林以及传统空间建构形态的影响,分别从传统哲学、认知方式以及审美观等角度,对留白在传统园林空间的创作以及接受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揭示了留白的创作思想表现在园林空间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以及时空互渗等方面,留白的空间处理手法是形成传统园林空间意境的重要设计策略.传统园林空间中的留白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表现出内在的一致性和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6.
曾艺君  万江 《四川建筑》2000,20(2):14-15
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寓成都时的故居。自公元760年至765年,杜甫在成都居住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因而他的草堂故居被后人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从五代始,历代均不断加以重建、保护和培修。杜甫草堂现存的建筑格局是清代嘉庆年间重修后保留下来的,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与工部祠。在中轴线两侧,基本对称地分布着一些附属建筑,这样的建筑格局,形成庄严齐整、肃穆稳重的祠宇气氛,令人肃然起敬。然而,草堂毕竟是由杜甫曾经居住的“成都草堂”发展而来,缅怀者到此,都希望能看到那首家喻…  相似文献   

7.
邓云兰  叶娜  夏宜平 《山西建筑》2009,35(36):346-348
指出杜甫草堂以杜诗作为创作蓝本,创造了复杂多变的园林空间,营造了浓郁深邃的园林意境。从相地立基、建筑布局、楹联题咏以及植物配置等方面深入解读了杜甫草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的空间处理手法和融诗情于园中,处处再现杜诗韵味的园林意境。  相似文献   

8.
刘怡  雷耀丽 《华中建筑》2006,24(8):131-134
建筑遗产历经漫长的时空变迁后,在对其价值认知中,所依存和成长的背景环境和传统风貌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内容。建筑遗产保护要求既保护好建筑遗产本体,又保护建筑遗产的背景环境。基于以上思路,该文对成都杜甫草堂的保护规划中,寻求一种重视建筑遗产环境认知和整体保护与发展的途径,以达到更好的传承与诠释。  相似文献   

9.
邬东璠  陈阳 《中国园林》2008,24(4):51-56
魏晋以来,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由“山居”到“园居”、由“可观可望”到“可居可游”的嬗变过程,其中建筑的比重、山水的形态以及使用功能都发生了由“量”及“质”的变化,而其中始终未变的是古人对诗意栖居的不懈追求。其栖居的物质形态虽然在社会及文化背景下发生了改变,但诗意栖居不变的精神内涵却始终主导着中国园林的发展方向,这种精神内涵表现为对社会哲学中“乐”的观照,以及对自然哲学中“生”的突显。  相似文献   

10.
竹园——诗意的空间,空间的诗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向荣  林箐 《中国园林》2007,23(9):26-29
竹园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诠释,尽管它的形式语言与传统园林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带给人们的视觉转换和气氛体验是与中国传统园林相近的,它反映了设计师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理解和对现代美学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草堂与文人园相伴而生,以其为切入点,更便于深刻理解文人园。本文在历史文献及诗文、绘画资料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佛寺、隐居之所、园林等不同时期的草堂节点,将草堂的历史分为萌芽、发展、成熟三个阶段。从诗文描述看,草堂总是与自然片段相伴,中唐以来,二者呈现为一种紧密的围合关系。与隐士文化的结合使草堂具有了象征意义,当隐士进城,草堂及其环境也被整体迁移,于是有了以堂为中心的文人园。草屋+堂室、非正式+正式、临时+恒久,与文人的身份地位及心理追求相适应,草堂具有的多功能性也与文人园相契合,草堂与文人园因此存在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杜甫草堂的景观艺术,从景观美学特征、景观审美要素及园林景观要素三个方向阐述了杜甫草堂之美,指出杜甫草堂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3.
吴肇钊  吴迪  陈艳 《风景园林》2011,(1):118-121
清远市别墅群环抱的中心绿地设计成"唐风禅境"立意的古典园林"沁园",使业主享受园居生活。沁园设计严格遵循古典园林三个创作境界:生境、画境、意境。生境体现自然美,画境意境则是诗情画意的体现,组成沁园的八景似八幅以山水为主体的画幅,匾额对联则是饱含"禅"意境的诗句,此乃上千年文人画家造园手法的荟萃。  相似文献   

14.
黄奕迅 《重庆建筑》2014,(11):20-22
随着建筑设计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造型与空间是建筑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该文通过对建筑和诗歌的研究比较,探寻路易斯·康的诗学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绘画对造园影响深远,二者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由中国画独特的画面秩序和组织结构产生的以非透视手法空间营造的现象引发了对于园林中类似效果的观察与思考。总结了5种用于对照分析绘画与园林的非透视性手法:时空连续与无尽空间、分解重构与消解空间、内部画框与重叠空间、镜像构图与虚实空间,以及近小远大与尺度模糊。意在找到一个新的角度解读古典园林的空间构成,为当下传统造园的传承和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浅析滨水景观空间的诗画情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霞  陈卫忠 《江苏建筑》2006,(5):8-9,52
滨水景观作为城市环境中最活跃、最漂亮而闪烁着生态光芒的一种园林要素……。强调按自然山水的内在规律,用写意的方法创造情趣,与诗画艺术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7.
18.
刘晓惠  汪镇 《中国园林》2010,26(1):68-71
从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的整体视野出发,从"悬空园"的定义入手,提出了这种新型城市开放空间的特征:悬空位置、空间关系、可达性和视觉焦点等;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它的设计:包括提供公共开放空间、改善城市环境、丰富城市景观等功能内涵;与城市、建筑合而为一的空间组织;以及支撑结构及建筑构造、种植材料、灌溉排水系统及安全防护的综合技术支持等;并就3个案例进行了分析,强调了联合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生态规划设计的观念和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紧凑型发展的重要组成,其空间活力成为了衡量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的重要参考。借助空间句法的理论指导以及对实地建成现场的调研,综合量化数据与相关性分析,以轨道交通站点接驳的地下空间为例,探讨影响地下空间活力的空间可达性与活动人流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下空间的整合度指标与活动人流、轨道交通站点以及垂直交通布局等相关变量因素,共同影响地下空间活力;并以此提出建议与讨论,对未来进行有效活力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诗意的栖居——保元泽第景观设计的现象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保元泽第的景观设计为案例,探讨现象学作为一种策略,是可以建构一个哲学框架对实践做出合理决策,提出景现作为建筑及其边缘空间的总和,更能全面反映人类对环境的知觉,体现现象学的意义,对拥有特定的物质和空间基础的居住区景现而言,诗意的栖居更包含了个体的文化和知觉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