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初次报道辽宁省EHF疫区褐家鼠自然携带EHF抗原阳性率(带毒率)为14.2%,自然携带EHF抗体阳性率(感染率)为30.6%。抗原抗体双阳件率为11.9%,自然总感染率为32.8%。自然感染率明显高于自然带毒率。  相似文献   

2.
1995年3月,在珠海市香洲区前山镇发现3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主要症状有高热,发病6~7天后出现"三红"症状。采集EHF病人发病初期和10天以后的双份血清,首例在恢复期被确诊,效价为1:1280。第2例发病2周后仍为1:20,属临床确诊。第3例在1:80被确诊。密切接触者49人份血清中,发现2人有抗体,抗体阳性率达4.08%,此2人来自非EHF疫区,本地租住3个月以上。疫区鼠密度高达33%~34%(鼠笼法),粉迹法达23.16%。采集鼠肺、鼠血清各23份,检测发现在6只褐家鼠中带有EHF抗原或抗体。前山疫区的鼠类EHF总阳性率达17.6%(6/34),证实为本地感染。  相似文献   

3.
1983年12月至1984年8月锦州沿海地区的锦西、兴城、葫芦岛三个县(区)首次爆发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发病891例,发病率为11.30/万,病死率1.12%。其特点是集中于沿海地区,一户1例占98.5%,发病男多于女。流行高峰在4~5月。病人血清EHF抗体阳性率为81.51%,疫区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2.35%。疫区褐家鼠抗原阳性率27.33%,抗体阳性率35.90%,其它鼠类抗原抗体均阴性。  相似文献   

4.
从天台县疫区捕获的14194只小兽中,经IFAT检查为阳性的有484只,总阳性率为3.41%,室内总带病毒率为3.88%,野外总带病毒率为2.99%,二者有显著差异(x~2=8.533,P<0.01)。在13种小兽中发现9种自然携带EHF病毒抗原,它们是褐家鼠、黑线姬鼠、大足鼠、小家鼠、黄胸鼠、罗赛鼠、东方田鼠和臭鼩(鼠胄)、灰麝鼩。其中褐家鼠和黑线姬鼠数量最多、带病毒率高,是本地EHF病毒的主要贮存宿主;其带病毒率的季节波动与人群发病率的季节波动相吻合,是本县EHF的主要传染源。监测表明,EHF是属于多宿主动物源性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本地EHF疫区类型可能属于姬鼠和家鼠混合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在广州黄埔港开展流行性出血热(EHF)的调查情况。在黄埔港捕鼠检查,鼠肺 EHF 抗原检测,带毒率为7.92%,褐家鼠为9.2%;鼠血清 EHF 抗体检测,阳性率8.22%,褐家鼠为9.1%;黄埔港的鼠类 EHF 总感染率为12.87%,褐家鼠的总感染率为14.7%。港区人群血清 EHF 抗体检测,阳性率1.94%(4/206)。黄埔港在1984年和1987年均发现有散发病例,为此,可以认为黄埔港已存在 EHF 自然疫源地,褐家鼠是本港 EHF 的主要传染源。鉴于黄埔港鼠类密度高(1.26%),有必要加强防鼠灭鼠工作,防止本病在黄埔港流行。  相似文献   

6.
杭州市西湖区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西湖区1980~1998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情况,描述其分布特征和发病趋势。结果示EHF季节分布呈春峰型。病人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以袁浦镇沿钱塘江北岸地带较为集中,呈明显地方性,城乡差异有显著性。发病高峰年龄为30~55岁组,病人以男性农民为主,男女发病率有显著差异。病人血清学检测,GMT345.14,EHF抗体滴度≥1:320的阳性率为66.67%。血清分型调查示为家鼠型感染为主的混合型疫区。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调查,疫点人群EHF抗体阳性率为3.49%,饮食服务从业人员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为0.48%。鼠间监测结果,全区鼠密度为1.47%,室内外优势鼠种均为褐家鼠(48.78%),鼠间带EHFV率为1.82%,带毒鼠种为褐家鼠和小家鼠两种。  相似文献   

7.
1983~84年广州地区共出现了24名血清学证实的EHF病例。调查发现褐家鼠和实验大白鼠均带有EHF抗原,抗原阳性率褐家鼠两年分别为8.6%与11.1%,大白鼠为6.1%,并且从褐家鼠中分离到EHF病毒;带病毒鼠分布在全市各区及郊区、县;人群EHF抗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流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指出,在EHF高发疫区二个乡的五个自然村,按每15m~2放夹1个进行捕鼠,标记捕鼠点的位置和栖息场所,用荧光抗体技术对捕获的每只小兽作EHF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结果捕获6种小兽,查到褐家鼠、小家鼠携带EHF病毒抗原或抗体,褐家鼠为优势种,且病毒感染率最高。从家鼠EHF病毒感染的季节分布看带病毒率,以6月份最高,EHF抗体阳性率以2月份最高,褐家鼠EHF病毒感染率平屋高于楼屋,EHF病毒感染鼠在居民区内的空间分布比较广泛。但在感染率高的地方有相对集中,这些相对集中的地点未感染鼠的密度也比较高。  相似文献   

9.
长江涪陵段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类型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从疫区9种4440只鼠类中,检出186只鼠类携带EHF病毒,平均带病毒率4.19%。从黑线姬鼠、褐家鼠、小泡巨鼠肺分离出5株EHF病毒。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点进行鼠间流行性出血热的调查。方法本调查在疫区监测点采用鼠密度调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EHF抗原和酶联免疫法检测鼠血EHF总抗体的方法进行。结果该疫区鼠类平均密度为9.88%,其中黑线姬鼠(31.65%)为野外优势鼠种,居民区以褐家鼠(46.01%)占主要优势;鼠肺标本的带毒率为3.30%,鼠血总抗体的阳性率为0.73%;病毒抗原阳性数最多的鼠种为大仓鼠、黑线仓鼠、黑线姬鼠。结论该疫区是混合型疫区,且鼠间普遍存在汉坦病毒自然感染。居民区有大量野鼠存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加大疫情监测和防控力度,以监测数据为依据,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山东省莒南县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清分型及宿主动物的调查研究结果。用血凝抑制试验(HI)对262例EHF病人进行血清分型,结果230例为家鼠型病人(87.78%),29例为野鼠型(11.07%),未定型3例(1.15%)。检测该地11种动物的肺组织或血清,从7种动物的肺中检测出EHF病毒抗原,主要是黑线姬鼠、大仓鼠、褐家鼠、猪、羊、家兔和黄鼬等,前4种还同时查出血清抗体。进一步证实鼠类是主要传染源。猪的感染可能与发病有关,但尚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2.
1981年10月~1984年1月在河南省新安县两个观察点进行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源的调查,发现褐家鼠是村内优势鼠种(57.9~81.4%),其携带EHF病毒抗原者占8.76%,为全部带毒鼠的87%。野外优势鼠种(54.3%)的黑线姬鼠,检奄359只,均未发现带毒鼠。褐家鼠带毒的季节高峰与人群发病率高峰有密切关系。说明褐家鼠是当地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当地黑线姬鼠参与本病传播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阜阳市监测点 1 991 2 0 0 0年的监测结果进行总结 ,为有针对性地制订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的要求 ,对人间疫情及鼠间感染情况进行监测。结果  1 0年间共发病 1 51 96例 ,年平均发病率 1 0 .2 5/1 0万 ,呈逐年下降趋势 ;平均病死率 2 .34 % ;发病季节曲线低谷 (57月 )有抬高趋势 (P <0 .0 1 ) ;野外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 (77.1 7% ) ,鼠密度为 1 2 .67% ,带毒率为 7.46 % ;室内优势鼠种为褐家鼠 (53 .1 3 % ) ,鼠密度为 8.63 % ,带毒率为 9.56 %。结论 流行强度、疫情的地区季节分布发生的变化表明应继续加强监测工作 ,密切注意流行动态及鼠密度和带毒率的变化 ,以指导防制规划的制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青阳县山区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概况。方法 分析基础资料 ,同时调查鼠密度和鼠种构成 ,用IFA法检测健康人群隐性感染情况和鼠血EHF·VIg、鼠肺组织中EHF·V抗原以及EHF·V分离。结果 山区野外鼠密度为 1 3 .6 % ,居民区鼠密度为 1 0 .7% ,山顶野外中华姬鼠为优势种 ,居民区黄胸鼠为优势种 ;山脚野外黑线姬鼠为绝对优势种 ,居民区褐家鼠为优势种。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为 3 .7%。山顶野外鼠带毒率为 2 .3 % ,总感染率为 9.3 % ,山脚野外鼠带毒率为 7.4% ,总感染率为 7.4% ,居民区鼠带毒率为 6 .3 % ,总感染率为 8.3 % ,并在大足鼠阳性鼠肺中分离出一株EHF·V。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证实青阳县山区存在EHF疫源地 ,黑线姬鼠、社鼠、褐家鼠是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贵州省1962至1987年在50县(市)有EHF病例发生:51县(市)人群血清中查到EHF抗体;高、低发病县(市)及一些未报病县的健康人群中存在有隐性感染;黔北的遵义等地为贵州省EHF高发病地区。全省82县(市)中,76县(市)的鼠类等携带EHF病毒;黔北的遵义等37县(市)主要是黑线姬鼠带病毒,东、南部的石阡等39县(市)则以褐家鼠带病毒为主;从人和鼠中分离到9株病原体。从而认为贵州省存在野鼠型、家鼠型及混合型EHF疫区,为本病防制对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指出,用间接荧光技术从安徽省颖上县本病的地方性流行区所捕获的6种鼠中,査到4种鼠携带本病特异性抗原。其中黑线姬鼠534只,阳性鼠29只,带毒率为5.4%;褐家鼠132只,阳性鼠11只,带毒率为8.3%;小家鼠19只,阳性鼠1只,其带毒率为5.3%;大仓鼠433只,阳性鼠2只,其带毒率为0.5%,因此认为,在该农村型HFRS的流行区,其主要宿主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从而指出褐家鼠在引起农村型HFRS的流行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本文还用模式图,分析了该区各鼠种生活活动区间的关系,指出这些鼠种间的特定生态学联系,在本病的鼠间传播和病毒在自然界的循环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84年春末夏初,我们随机检测了新安县家鼠型疫区274名正常人的EHFV抗体,3月IgG检出率为11.3%,IgM为0;7月IgG检出率为16.4%,IgM为0.7%。其间GMT无明显变化,抗体阳转者未见EHF感染症状。同时同地对褐家鼠鼠群EHFV带病毒率、抗体阳性率、GMT及其分布变化的逐月监测表明,鼠群在此期间发生了EHFV感染和播散的自限性变化。鼠群EHFV感染的季节性突增,可能与其交配繁殖中广泛、密切的接触有关,这与当地人群EHF流行的季节性变化有一定关系。发现疫区附近家兔和猪的EHF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65%和6.13%,从2只家兔脾中检出了EHFV抗原。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出血热不同地形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天台县流行性出血热(EHF)在平原、丘陵、山区等不同地形的宿主动物、疫源地类型与发病的关系。基本上明确了平原地区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的混合型疫源地,其鼠肺EHF抗原阳性率高,是EHF发病严重地带,且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亦高。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丘陵、山区逐渐形成以褐家鼠为主的疫源地,且鼠肺EHF抗原阳性率明显降低,EHF的发病及健康人群隐性感染水平都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进一步掌握HERS的流行动态,为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桓台县1983~2004年HFRS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3~2004年发病率波动较大,2002年以后有所下降.历年合计发病1 781例,死亡18例.其中,果里镇、索镇、耿桥镇合计发病801例(占44.97%);20~50岁发病928例;男性1089例,女性692例;农民1 368例;3~6月发病836例.野外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室内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家鼠带毒率为9.50%,野鼠带毒率为13.17%.[结论]桓台县是以家鼠型为主的HFRS混合型疫区,20~50岁男性农民是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