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旋毛虫病是由毛首目,毛形科的旋毛虫线虫引起的,成虫寄生于肠管,幼虫寄生于横纹肌。人、猪、犬、猫、鼠类、狐狸、狼、野猪等近七十种动物均能感染。鸟类可以实验感染。人旋毛虫可致人死亡,感染来源于摄食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旋毛虫包囊的猪肉,故动物检疫检验中将旋毛虫列为首要项目。  相似文献   

2.
狗肉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味道鲜美,因而大受人们欢迎。但是,狗、猪等许多动物的肌肉内,可以有旋毛虫寄生,若制做狗肉的方法不当,就会使人体感染上旋毛虫病。 当人吃了生的或没有煮热的带有旋毛虫的狗肉,大约过5天以后,进入人体的旋毛虫就可发育成幼虫。幼虫经肠淋巴管或静脉,通过右心、肺遍布全身,最后在肌肉内发育成囊包。患病早期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继而可出现全身肌肉酸痛、眼皮和面部水肿。重  相似文献   

3.
旋毛虫病是山毛首目、毛形科的旋毛虫的幼虫和成虫引起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其成虫寄生于人和多种动物的小肠内,称为肠旋毛虫;幼虫寄生在同一动物的横纹肌中,呈灶状分布,称为肌旋毛虫。成熟的肌旋毛虫,具有感染人畜的能力。人感染旋毛虫主要  相似文献   

4.
必须重视旋毛虫检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简述 旋毛虫病是由毛形科的旋毛虫成虫和幼虫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其成虫寄生于宿主的肠内(肠旋毛虫),幼虫寄生于各部(横纹肌)肌肉(肌旋毛虫),且形成包囊。当人和动物食用生的或未烧熟的旋毛虫病畜肉后,即可感染旋毛虫病。旋毛虫侵害的动物达150多种。在我国猪、狗、猫都有感染,是禽间旋毛虫病传播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旋毛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由于食用含有活的旋毛虫包囊的动物宿主肌肉而引起。据调查自然感染旋毛虫的家养和野生动物包括灵长目、肉食目、偶蹄目、啮齿目、食虫目等100多种。郑州市1992年~1996年间3次人群旋毛虫病爆发,其中一次291人感染,212人发病。为了解郑州市野生环境中动物旋毛虫自然感染情况,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惠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黄河滩地捕捉小型哺乳动物并进行初步的调查研究。1材料和方法1.1小型哺乳动物捕获及鉴定在郑州市花园口黄河滩地诱捕小型哺乳动物,捕获后的动物测量其体长、尾长、耳高及后足长,结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安阳地区鼠体肝毛细线虫、旋毛虫的感染情况,为肝毛细线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市区老城区和城郊农村,用鼠夹捕鼠,将捕获鼠编号带回实验室进行鼠种和鼠生理年龄鉴定、解剖,取其全肝和部分鼠后腿肌肉压片镜检肝毛细线虫及旋毛虫。结果解剖的199只动物中感染肝毛细线虫的有29只,感染率14.57%;其中褐家鼠感染率最高为20.83%,其次是小家鼠为17.05%,黄胸鼠最低为4.65%,解剖3只鼩鼱未检出;城市居民区捕获的18只小家鼠镜检全部阴性。在镜检的199只动物腿肌肉中均未发现旋毛虫感染。结论郊区农村是肝毛细线虫重感染区,通过阳性鼠家庭的流行病学调查,目前尚无人感染现象,但存在人感染肝毛细线虫的隐患。市区老城区和城郊农村未监测到鼠类感染旋毛虫。  相似文献   

7.
旋毛虫可感染很多种动物和人,危害严重。虽然有很多检验、处理方法,但各定点屠宰厂(场)生产现场都采用目检、镜检结合检验,按有关法规处理。  相似文献   

8.
自然感染条件下的旋毛虫幼虫在犬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牡丹江市自然感染条件下的旋毛虫幼虫在犬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犬旋毛虫在其体内寄生较多的肌肉是腓肠肌、咬肌和舌肌,而膈肌、前腿肌、后腿肌虫体含量较少,这与人工感染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在用压片法检查旋毛虫病时,应视动物种类而取幼虫较多的部位。  相似文献   

9.
旋毛虫病是由毛形科的旋毛虫引起的一种危害较大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人因食用了未煮熟的含肌旋毛虫的肉如猪肉、狗肉等感染。但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猪肉是人旋毛虫的主要感染源。因此,市售猪肉旋毛虫感染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的健康。为此,笔者  相似文献   

10.
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习称旋毛虫,引起旋毛虫病。该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动物源性寄生虫病和自然疫源性的寄生虫病。人和各种动物,均可成为它的保虫宿主,其中以猪、犬、鼠旋毛虫病与人的感染关系较为密切。以往认为只有在吃食旋毛虫病动物生肉和半生不熟肉时,才能感染人。近来发现,无食生肉习俗的地区,由于面食烹调(包子、水饺、馄饨)时,蒸煮时间短温度低,不足以杀死肉中旋毛虫,以及使用切割旋毛虫病肉后,未经消毒处  相似文献   

11.
南斯拉夫法律规定,感染旋毛虫的肉用动物不能食用或再加工。即不能以任何形式用于人类。近几年,虽然采取了消灭动物旋毛虫的措施,但病猪仍明显增加.且有流行的趋势。本文对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价。1 材料和方法 选养猪业发达的地区,试验区域为3,448km~2,  相似文献   

12.
自然感染条件下的旋毛幼虫在犬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牡丹江市自然感染条件下的旋毛虫幼虫在犬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犬旋毛虫在其体内寄生较多的肌肉是腓肠肌,咬肌和舌肌,而膈肌,前腿肌,后腿肌虫体含量较少,这与人工感染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在用压片法检查旋毛虫病时,应视动物种类而取幼虫较多的部位。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区为熟食地区,部分县猪旋毛虫感染率很高,但人群感染旋毛虫病的流行因素报道颇少,为此,在省防疫站的统一方案下,我们于一九八○年八月至十二月对地处平原而猪旋毛虫感染率较高的新野县人群旋毛虫感染及流行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对该县十三个乡的工人、农民、干部、学生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查4005人进行血清学调查(环蚴沉淀法),对三种动物  相似文献   

14.
旋毛虫分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毛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可在人和150多种动物中广泛传播,其病原体是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旋毛虫属分类较为复杂,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传统的旋毛虫分类主要依据成虫、囊包的形态等指标,但这些指标在旋毛虫分类应用时易受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使旋毛虫分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一定限制。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尤其是PCR技术和核酸序列分析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成为旋毛虫分类鉴定的有力工具,推动了旋毛虫分类发展。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有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及核酸探针技术、随机扩增性DNA、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多重PCR、DNA序列分析及分子系统发生研究。本文就以上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肉类及肉制品中旋毛虫检疫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崔晶  王中全 《肉品卫生》2005,(12):20-23,37
本文介绍了肉类及肉制品中旋毛虫检疫的现状、趋势和检疫方法。猪肉及其制品仍是目前世界上人体旋毛虫病的主要传染源,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但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近年来因食其他动物(如食草动物、野生动物等)肉类及肉制品而引起的人体旋毛虫病爆发逐渐增多。此外,随着我国加入WTO后肉类国际贸易的增多,我国亦有可能出口或从国外进口含有旋毛虫的其他动物肉类及肉制品,从而影响我国的肉类贸易信誉或从国外输入旋毛虫病。因此,除继续加强对猪肉的旋毛虫检疫外,还应对其他动物肉类及肉制品开展旋毛虫的检疫工作。  相似文献   

16.
旋毛虫为人畜共患寄生虫,成虫寄生于小肠,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肌肉中。从1835年旋毛虫被发现到其致病性被确定的1860年观察到不少尸体中有旋毛虫感染的大量报告来自德国。但1842年Bowditch等在美国的病尸中发现了旋毛虫。甚至某些昆虫均能感染旋毛虫,因此旋毛虫存在着广大的自然疫源。  相似文献   

17.
旋毛虫感染是一种由旋毛虫引起的在哺乳动物之间传播的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人因生食或食用含有活旋毛虫幼虫的肉食而感染.生猪屠宰市场管理不善,可使人体旋毛虫感染呈不断上升趋势[1-2].为掌握入伍新兵人群旋毛虫感染水平情况,笔者抽取近4年入伍的360名新兵血清标本进行了回顾性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旋毛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旋毛虫囊包的动物肉类而感染(1)。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个体屠宰市场管理混乱,旋毛虫感染呈上升趋势(2)为了解我省大学生中旋毛虫的流行情况,以便更好地在学生中开展旋毛虫防治工作。我们对1998年新入校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旅毛虫血清学调查。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我校1998年新入学大学生30O例,其中男生220人,女生80人,年龄18~22岁,城乡人数各占一半。受检学生半数有住校史,来自全省各地。12方法:取受检者静脉血分离血清,将血清作工:SO稀释,应用*uSA试…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应用McAb快速ELISA诊断盒,对感染了4个旋毛虫隔离种的猪定期检测其血清中抗体出现情况。结果表明,猪旋毛虫和猪旋毛形线虫(T.spiralis)在感染24天后、犬旋毛虫和本地毛形线虫(T.natica)31天后,可在猪血清中检出抗体;在抗体出现时间上前二者较后二者早7天左右。  相似文献   

20.
旋毛虫各隔离种嗜酸性粒细胞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晓鸥  宋铭忻 《肉品卫生》2001,(2):24-25,32
旋毛虫各隔离种感染猪后,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而其它各类细胞无明显变化,嗜酸性粒细胞于感染后7天开始升高,16天左右达最高峰,以后呈逐渐下降趋势;猪旋毛虫和旋毛形线虫(T.Spiralis)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始终高于犬旋毛虫和本地毛形线虫(T.natin-va)。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作为早期诊断旋毛虫病的重要临床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