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母系遗传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进一步探讨线粒体12S rRNA基因对母系遗传药物性耳聋的影响.方法 收集5个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家系,提取基因组DNA,然后进行线粒体DNA全序列和间隙连接蛋白β2(gap junction protein beta 2,GJB2)基因扩增并测序分析.结果 5个家系内和家系间的母系成员在听力损失、发病年龄和听力曲线上存在较大差异.5个家系耳聋发生的外显率分别为17.6%、50.0%、66.7%、31.3%和23.1%,平均外显率是37.7%.线粒体全序列显示家系间存在已知的1555A>G突变和不同的多态性位点,分别属于东亚人群D4b2b、B4c1b1、F3、C1、D5a单倍型.这5个家系没有携带已知的线粒体DNA继发突变,但发现了2个保守性较高的ND1L89T和CO3 A200T突变.而且,GJB2基因上未发现与耳聋相关的突变.结论 这5个母系遗传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中,线粒体DNA继发突变、GJB2基因可能没有影响1555A>G的表型表达.然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线粒体DNA多态性及其他核修饰基因可能对这5个耳聋家系的表型表达起到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在广州地区人群中HPA-1~17基因的多态性及其表达频率。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对500名健康的血小板捐献者的HPA基因进行分型。结果:广州地区健康的血小板捐献者中表达出HPA-a基因中的1a~17a基因;各基因独立的分布频率中,HPA-1a(99.8%)、2a(99.85%)、3a(56.3%)、4a(99.9%)、5a(98.8%)、6a(98.6%)、15a(55.1%),HPA-7a~14a、16a、17a均为100%。仅表达HPA-b基因中的1b、2b、3b、4b、5b、6b和15b,分布频率为HPA-1b(0.2%)、2b(0.15%)、3b(43.7%)、4b(0.1%)、5b(1.2%)、6b(1.4%)、15b(44.9%);未表达HPA-7b、8b、9b、10b、11b、12b、13b、14b、16b和17b;说明HPA-1a~17a和HPA-3b、15b在广州地区为高频率基因。在与中国汉族不同地区HPA基因多态性分布的比较分析中发现,广州地区人群中HPA基因频率与北京地区人群的差异较明显;在与部分国家民族人群的比较分析中发现,广州地区人群中HPA基因频率与欧洲、美国、英国和埃及人群有较明显差异,而与日本和泰国人群的差异较小。文中调查和分析了HPA基因组合型及其频率,发现广州地区HPA基因有40种组合型,其中仅有5种基因组合型频率10%(占25%),另外35种基因组合型的频率均9%(占75%)。结论:数据提示广州地区人群中HPA基因遗传距离较接近。HPA基因表达和分布频率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存在南北差异。与不同亚洲以外的种族和国家之间亦表现出基因表达和分布的差异。HPA基因多态性研究数据有利于指导地区性血小板供者库库容的设计,配合临床开展选择适合性血小板输注,避免同种免疫造成的血小板输注无效,且对开展HPA相关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Lerber氏遗传性视神经病是一种典型的母系遗传性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生是与线粒体DNA特异位点的基因突变有关的。本文用PCR技术对19个Leber氏病家系共102人进行了分析研完,结果表明这些家系中的45名患者中有30人存在线粒体DNA特异位点的点突变,其中有2人存在异胞质性,突变率占66.7%。家系中的母系亲属53名有29人有突变,突变率占54.7%。正常个体无一发生此位点的突变。此研究结果证实了1988年Wallace等人提出的关于此病是由于线粒体DNA突变引起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用PCR直接扩增vWF基因40内含子串联重复片段VNTR区域,高分辨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个体杂合子的两条DNA片段,从凝胶中回收DNA,第二次扩增,经A luⅠ消化,电泳直接检测VNTR基因型。54个无关个体等位基因全部为杂合子,共检出等位基因79个。频率为1/108的等位基因达36个;5个二代家系盲法检测得到确认;用于7个家系的亲缘鉴定排除了其中4个子女与其父母之间亲生关系。本实验结果证明,vWF基因40内含子NVTR基因在广东的汉族人群中仍然有高度的多态性。因此,我们认为该位点在广东人群中依然具有高遗传性多态标记,可应用于广东人群的亲缘关系的鉴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进一步分析中国汉族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阐明LHON的分子致病机制.方法 对2例具有典型LHON临床特征的先证者和家系其他成员进行眼科学及其临床检查.对这2个家系先证者使用24对有部分重叠的引物进行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全序列扩增分析.结果 检查发现这些家系成员中视力损害的外显率分别为5.3%(1/19)、18.2%(4/22).经mtDNA测序分析,并没有发现mtDNA G11778A、G3460A和T14484C 3个常见的突变,在tRNAThr上发现了A15951G同质性突变位点.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显示2个家系呈现mtDNA多态性,都属于东亚单倍型D4b1.A15951G突变位于线粒体tRNAThr高度保守区(通用位点为71位),可能导致tRNA空间结构和稳定性发生改变,线粒体蛋白合成功能受损,最终发生视力损害.结论 线粒体tRNAThr A15951G可能是与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相关的致病性线粒体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中国人群人类血小板抗原HPA-21w多态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基因分型技术,对广州汉族血小板献血者进行HPA-21w基因分型,并使用PCR扩增HPA-21w基因片段,进行DNA测序验证.结果:在200例受检者中发现2例HPA-21 a/b杂合子个体,DNA测序表明GPIIIa编码基因1960位G→A,导致GPIIIa膜糖蛋白第628位谷氨酸被赖氨酸所取代,产生HPA-21 bw抗原特异性.中国人群HPA-21 bw的等位基因频率为0.50%.结论:在中国人群首次检出HPA-21 bw等位基因,提示在血小板同种免疫症的诊断和血小板输注治疗中,该抗原具有免疫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7个Y染色体短串联重复(Y-short tandem repeat,Y-STR)在遗传缺陷相关的男性不育群体中基因座分型时无效等位基因现象.方法 应用改良多重PCR体系进行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 tagged sites,STS)检测,对236例非梗阻性无精、严重少精男性个体进行Y染色体无精子症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微缺失检测及分型;应用AmpFISTR(R) YfilerTM体系在上述人群中进行17 Y-STR(DYS19、DYS389Ⅰ、DYS389Ⅱ、DYS390、DYS391、DYS392、DYS393、DYS437、DYS438、DYS439、DYS385a/b、DYS448、DYS456、DYS458、DYS635、Y-GATA-H4)基因分型.结果 上述人群中AZF的总缺失率为16.95%(40/236):非梗阻性无精症患者存在13例AZFc缺失,6例AZFb+c缺失,2例AZFa缺失,1例AZFb缺失.严重少精子症患者存在17例AZFc缺失,1例AZFb缺失.未发现AZFa+b+c缺失.40例不育个体通过17 Y-STR检测在DYS438、DYS439、DYS437、DYS389Ⅰ、DYS389Ⅱ、DYS392、DYS385a/b、DYS448基因座发现了无效等位基因.2例AZFa缺失个体具有DYS438、DYS439、DYS437、DYS389Ⅰ、DYS389Ⅱ等位基因缺失;2例AZFb缺失个体具有DYS392、DYS385a/b等位基因缺失;30例AZFc缺失个体具有DYS448等位基因缺失;6例AZFb+c缺失个体具有DYS392、DYS385a/b、DYS448等位基因缺失.在其他男性不育个体中未见Y-STR缺失.结论 Y染色体AZF微缺失是无精症、严重少精子症的主要遗传因素,这种缺失造成法医学相关的Y染色体短串联重复基因座缺失,在性侵犯案件中可导致错误的解释.阐明Y-STR在男性不育人群中的异质性在法医DNA鉴定中可以更好地完善Y-STR数据库和提高STR数据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不同人群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在山西省不同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及流行的优势型。方法用RT-PCR和型特异性引物逆转录巢式PCR法,对山西省271例抗HCV阳性的丙型肝炎病人、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非肝癌癌症患者、性关系混乱者和性病患者、职业献血员、吸毒者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进行了HCVRNA的检测和基因分型。结果271份抗HCV阳性标本中,HCVRNA检出率为45.45%~89.66%,平均67.52%。以丙型肝炎病人、献血员和吸毒者的HCVRNA检出率较高(76.9%~89.7%),χ2=30.44,P<0.01。在133份HCVRNA阳性血清中,仅检出了108例1b型、2a型和此两种基因型的混合感染者。未检出1a型、2b型和3a型。其中1b型占80.00%(88例),2a型占11.81%(13例),混合型占6.36%(7例)。在肝癌患者和献血员中,仅检出1b型的感染;非肝癌的其他癌症患者中,未发现混合感染。各基因型在各人群中的分布比例也有差别,丙型肝炎患者、非肝癌的其他癌症患者、吸毒者和从业人员的各基因型构成比较接近,均以1b型为主。而性病患者和性关系混乱者中1b型和2a型感染者比例相等。结论山西省HCV的基因以1b型占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黑龙江省满族人群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17系统基因多态性及其表达频率,建立HPA基因型资料库.方法 选择101例满族的健康无血缘关系的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P技术,对HPA1~17共17个抗原系统34个等位基因进行分型,分别计算其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结果 黑龙江省满族人群HPA-1a、2a、3a、5a、6a、15a基因频率分别是0.99505、0.940595、0.549505、0.99505、0.9802、0.445545,HPA-4a、7a~14a、16a和17a均为1.0;HPA-1b、2b、3b、5b、6b、15b基因频率分别是0.00495、0.059405、0.450495、0.00495、0.0198、0.554455,未检测出HPA-4b、7b~14b、16b和17b.调查和分析的HPA基因组合型及其频率发现满族人群HPA基因有22种组合型,其中仅有3种基因组合型频率>10%(42.57%),另外19种基因组合型的频率均<10%(57.43%).黑龙江省满族HPA基因频率与黑龙江省汉族相比,HPA-3a、3b基因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黑龙江省满族健康人群HPA1~ 17基因频率的分布与汉族人群相比有相似之处,也有本民族的自身特点.HPA-3,15系统具有高度多态性,在随机血小板输注中,供受者HPA-3、HPA-15系统不配合的机会分别为37.25%、37.20%,易发生血小板不配合而造成的同种免疫,是HPA配合性输注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汉族人群脑梗死患者中SLCO1B1和ApoE不同基因型的分布差异,从而对他汀类药物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使用提供数据支持,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荧光探针方法对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北京世纪坛医院且诊断为脑梗死的498例住院患者进行SLCO1B1和ApoE基因多态性检测.分析总体及不同性别SLCO1B1和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和基因型分布情况.结果 498例脑梗死患者中共检出6种SLCO1B1基因型,由多到少分别为?1b/?1b(36.95%),?1a/?1b(34.74%),?1b/?15(13.05%),?1a/?1a(9.84),?1a/?15(4.62%)和?15/?15(0.80%).共检出6种ApoE基因型,由多到少分别为E3/E3(71.08%),E2/E3(12.05%),E3/E4(14.06%),E2/E4(1.61%),E2/E2(0.60%)和E4/E4(0.60%).ApoE基因型分布结果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对北京地区汉族人群脑梗死患者的SLCO1B1和ApoE基因进行分析,发现ApoE基因型在汉族脑梗死患者不同性别中存在差异(P<0.05).本研究对脑梗死人群降低用药风险供了数据支持,对实现精准个体化及安全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1个弥漫性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病(epidermolytic plamoplantar keratoderma,EPPK)家系中的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1个弥漫性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病家系的外周血标本,采取聚合酶链反应结合DNA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了该家系中4例患者及3名表型正常者和100名无亲缘关系健康个体的KRT9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该家系中患者存在KR79基因上第484位C突变成T,使得KRTY基因的第1外显子162位密码子由CGG突变成TGG,导致正常精氨酸被色氨酸所取代,而该家系的正常人对照及无关健康个体不存在此突变.结论 EPPK家系中患者KRT9基因存在错义突变(484C→T),这可能是导致EPPK发病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两个中国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眼科临床检查发现在这两个家系中只有先证者1人出现视力障碍,发病年龄分别为10岁和17岁。对这两个家系先证者使用24对有部分重叠的引物进行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全序列扩增分析。结果没有发现mtDNAG11778A、G3460A和T14484C3个常见的突变位点,而发现了与LHON相关的ND4G11196A同质性突变位点的存在,在167名正常对照只发现1例G11696A突变。结论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发现两个家系呈现独特的mtDNA多态性,都属于东亚单体型D4。不完全外显率和正常对照频率(1/167)表明G11696A突变本身不足以导致LHON的发生,说明其它因素在这两个LHON家系的表型表达中也起一定的作用。在这些家系mtDNA中缺乏影响重要功能突变位点的存在,排除了线粒体背景对LHON临床表型的影响。因此,核修饰基因、环境因素可能对两个中国G11696A突变家系的外显率和发病严重程度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中国大陆汉族人群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la.SCA)各亚型包括SCA1、SCA2、SCA3/Machado-Joseph病(Machado—Joseph disease,MJD)、SCA6、SCA7、SCAB、SCA10、SCA12、SCA14、SCA17和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氏体萎缩症(dentatorubro—pallidoluysian atrophy,DRPLA)的突变频率,并总结SCA6的临床和分子特征。方法对中国大陆120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CA家系和60例散发性SCA患者进行突变分析,并总结了4个SCA6家系13例患者的临床和分子特征。结果SCA3/MJD是中国大陆汉族人群中最常见的SCA亚型,共发现59个家系83例患者(阳性率49.2%).其次还发现8个SCA2家系(6.7%)、7个SCA1家系(5.8%)、4个SCA6家系(3.3%)、1个SCA7家系(0.8%),未发现SCA8、SCA10、SCA12、SCA14、SCA17和DRPLA家系。有41个SCA家系(34.2%)不能进行基因分型。在60例散发性SCA患者中,有3例为SCA3基因突变,未发现有SCA6基因突变。4个SCA6家系有明显的遗传早现,但在代间传递过程中无遗传不稳定现象。结论首次在中国大陆汉族人群报道了SCA6亚型的突变频率。  相似文献   

14.
南京市部分幼儿TT病毒DNA检测及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幼儿人群中TT病毒的流行率及基因判别。方法 设计、合成引物,采用半套式聚合酶链反应(hemi-nested PCR)方法检测幼儿血清标本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在110份幼儿血清中,TTV DNA总检出率为12.73%。在107名ALT正常,抗HAV-IgM、HBsAg、抗HCV阴性的幼儿血清中,TTV DNA检出率为11.2%(12/107);从1名ALT升高幼儿血清中检出TTV DNA,从2名HBsSg阳性幼儿血清中检出TTV DNA阳性血清1份。对2株TTV DNA阳性株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它们与日本分离株N22、TA278(G1a)、TX011(G1b)、TS003(G2a)、NA004(G2b)和中国株CHN1相应位置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3.3%/86.0%、84.2%/87.8%、93.7%/98.6%、67.6%/67.1%、64.9%/64.4%、83.8%/88.3%,经系统发育分析它们属于G1b型。结论 幼儿人群中存在TTV感染,TTV流行率为12.73%。TTV感染可能存在血源传播途径外的其他传播途径,并存在健康携带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人群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Ⅱ和t RNALys基因间小非编码Ⅴ区串联重复序列9 bp的缺失频率.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方法及DNA序列分析法对105名苗族、97名布依族、102名侗族的男性个体线粒体DNA的9 bp缺失多态频率进行分析.结果 在304名男性中仅发现标准型和短型(即9 bp缺失)两种多态,缺失频率为23.0%(70/304).其中苗族缺失频率为28.6%(30/105)、布依族为26.8%(26/97)、侗族为13.7%(14/102).三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人群线粒体DNA 9 bp缺失基因频率均较高,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不同感染途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型分布的差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在中国部分城市输血与非输血途径感染者之间的分布。方法 对来自中国南北地区9个城市的慢性HCV肝炎患者的血清,用5′非编码区酶切分型方法进行HCV基因分型,分析HCV基因型在不同地区和感染途径之间的分布差异。结果 在219例慢性HCV肝炎血清中,有214例(97.7%)检测出HCV基因型,其中197例为单基因型HCV感染,主要的HCV流行株为1b(76.64%)和2a(18.22%),并有5.14%的患者感染基因3b型,且首次在中国检测出4a型。HCV在中国南北地区城市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意义,但输血感染者和非输血感染者之间的HCV基因型分布差异有显著意义,输血感染者中,93.88%为单基因型HCV感染,1b占76.87%,高于非输血途径感染患者中单基因型HCV感染百分率(86.57%)和1b的感染百分率(58.21%),非输血感染者中的混合HCV基因型比例(13.43%)高于输血感染者(6.12%)。结论 中国南北部分地区的HCV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意义,但经输血感染和非输血感染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之间的HCV基因型分布差异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1个先天性厚甲症Ⅰ型(pachyonychia congenital type Ⅰ,PC-Ⅰ)家系中的角蛋白6A(keratin 6A,K6A)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1个先天性厚甲症Ⅰ型家系,并提取该家系中2例患者及3名表型正常者和100名无亲缘关系健康个体的外周血标本,通过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其产物DNA直接测序的方法 ,检测K6A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该家系中患者存在K6A基因上第521位碱基胸腺嘧啶(T)转化成胞嘧啶(C),使得K6A基因的第1外显子174位密码子由TTT突变成TCT,导致所编码的苯丙氨酸被丝氨酸取代,而该家系的正常人及无关健康个体对照不存在此突变.结论 该PC-Ⅰ家系中患者的表现型是K6A基因的错义突变(521 T→C)引起.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DXS6800、DXS6797、GATA172D05、DXS9864个基因座在河北汉族人群中的遗传多态性。方法无关个体样本基因组DNA的提取采用酚-氯仿法,家系和腐败降解检材基因组DNA的提取采用Chelex-100法。用PCR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DNA序列分析河北汉族150名无关男性及150名无关女性个体DXS6800、DXS6797、GATA172D05、DXS9864个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结果4个基因座共检测到25个等位基因,男性个体共检出138种单倍型,男性单倍型多样性为0.9986。结论DXS6800、DXS6797、GATA172D05、DXS9864个基因座的多态性数据为X染色体短串联重复序列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河北汉族人群的群体遗传学资料。  相似文献   

19.
STK_(11)基因突变在中国人Peutz-Jeghers综合征中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明确 STK1 1 基因在中国人 Peutz- Jeghers(PJ)综合征的突变特征 ,为建立基因诊断奠定基础。方法 用 DNA直接测序方法 ,对 18个家系的 PJ综合征患者 STK1 1 基因 9个外显子进行研究。结果 在 6个家系中发现 6个使基因产物发生改变的突变 ,推测最终导致产生截短型蛋白。结论 在中国人PJ综合征患者中 STK1 1 基因突变的检出率为 6 /18。突变位点比较广泛 ,2 /3集中在第 1外显子。两代以上发病的家系突变率为 6 6 .7% ,散发病例突变率为 16 .7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一个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家系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探寻其致病原因。方法对该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既往史调查,排除综合征型唇腭裂。对该家系1例患儿的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查到候选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后,采用Sanger测序对该家系成员及100名健康对照个体进行共分离分析和人群验证分析。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及疾病共分离分析显示,该家系患者IRF6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c.253A>G(p.Cys85Arg)变异,且该突变未在健康对照个体中检出,文献尚未见报道。结论IRF6基因第4外显子c.253A>G错义变异是导致该家系发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