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Ⅴ、Ⅶ、Ⅶ、Ⅹ、Ⅺ的活性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血浆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采用一期法在ACL 2000全自动凝血仪上进行测定。同时对160例AIS患者的各个因子在疾病初发与复发、年龄、性别等方面作分析比较,8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AIS组血浆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分别为102.25%±34.36%、187.29%±34.93%、157.29%±55.11%、135.60%±43.21%和106.74%±54.78%,与健康老年组比较,患者组的FⅤ:C、FⅦ:C、FⅧ:C、FⅩ:C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而FⅪ:C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IS病人凝血因子超过其临界值的发生率分别为:25%、58%、53%、40%、11%。同时发现再发AIS组上述各凝血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初发AIS组(P<0.01)。年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IS患者存在多个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增高,其中以FⅤ:C、FⅦ:C、FⅧ:C、FⅩ:C增高明显,但FⅪ:C并无明显变化,这表明凝血因子在参与AIS发病中的重要性及其复杂的机制。另外,我们的结果表明凝血因子升高程度与疾病初发与复发有关,复发组的上述各凝血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初发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的变化。方法:采用ACL-2000全自动凝血仪一期法测定了80例恶性肿瘤患者(肺癌31例、肠癌21例、乳腺癌12例、恶性淋巴瘤16例)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水平。结果:恶性肿瘤组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0.001);复发转移肿瘤组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较未复发肿瘤转移组明显增高(P<0.01-0.001);肺癌、肠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等4组各组间血浆凝血因子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水平的变化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及病情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作期间组织因子途径(TFP)各指标及比值的变化.方法 血浆中组织因子(TFAg)、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激活的Ⅶ(FⅦa)及凝血因子Ⅶ抗原(FⅦAg)检测采用ELISA法;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FⅦ∶C)测定采用一期凝固法;观察对象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 7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 54例和健康体检者165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MI及AIS组血浆TF、TFPI两因子及其各比值分析除TF/t-TFPI、TF/fl-TFPI外,余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Ⅶ检测显示,在AMI组FⅦ∶C、FⅦa、FⅦ∶C/FⅦAg和FⅦa/FⅦAg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AIS组为FⅦ∶C、FⅦ∶C/FⅦAg和FⅦa/FⅦAg高于对照组,FⅦa/FⅦ∶C低于对照组和AMI组,而FⅦa又低于AMI组.结论 除FⅦa/FⅦ:C外,TFP其余因子的变化趋势在AMI和AIS患者中是一致的.提示运用比值的测定可能更敏感,更可靠的评估凝血过程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尿毒症患者血浆凝血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Ⅴ、Ⅶ、Ⅷ、Ⅹ、Ⅺ的活性在尿毒症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血浆 FⅤ: C、FⅦ:C、FⅧ:C、FⅩ:C、FⅪ:C 检测采用一期法,在 ACL 2000全自动凝血仪上进行测定。对50例尿毒症患者血透前、后的各个凝血因子、临床相关资料等作分析比较,以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尿毒症患者血透前组血浆 FⅤ:C、F Ⅶ:C、FⅧ:C、FⅩ:C、FⅪ:C 分别为114.16%±34.12%、199.32%±34.56%、181.05%±56.11%、118.56%±26.81%和 156.57%±39.25%;尿毒症患者血透后组血浆 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 分别为108.29%±35.16%、 162.36%±32.39%、132.36%±59.32%、95.86%±12.23%和139.39%±41.16%,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患者组的 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值均<0.05~0.01)。同时,尿毒症患者血透前组凝血因子超过其临界值的发生率分别为:23%、59%、51%、36%、43%;尿毒症患者血透后组分别为:21%、52%、46%、31%、3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显示尿毒症时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尿毒症患者血透后组与透前组相比,透后组的凝血因子 FⅦ:C、FⅧ:C、FⅩ:C、FⅪ:C 水平明显低于透前组(P 值均<0.05~0.01)。FⅦ:C 与 BUN、Cr 呈正相关。结论尿毒症患者存在多个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增高,提示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增高可能是尿毒症患者易患血栓性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血透能减低凝血因子升高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作期间组织因子途径(TFP)各指标及比值的变化。方法血浆中组织因子(TFAg)、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激活的Ⅶ(FⅦa)及凝血因子Ⅶ抗原(FⅦAg)检测采用ELISA法;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FⅦ∶C)测定采用一期凝固法;观察对象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7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54例和健康体检者165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及AIS组血浆TF、TFPI两因子及其各比值分析除TF/tTFPI、TF/fl-TFPI外,余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Ⅶ检测显示,在AMI组FⅦ∶C、FⅦa、FⅦ∶C/FⅦAg和FⅦa/FⅦAg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AIS组为FⅦ∶C、FⅦ∶C/FⅦAg和FⅦa/FⅦAg高于对照组,FⅦa/FⅦ:C低于对照组和AMI组,而FⅦa又低于AMI组。结论除FⅦa/FⅦ:C外,TFP其余因子的变化趋势在AMI和AIS患者中是一致的。提示运用比值的测定可能更敏感,更可靠的评估凝血过程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蛋白质Z(protein Z,PZ)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6例恶性肿瘤患者的PZ、FⅦ:C、FⅧ:C、FX:C、FⅪ:C进行测定。PZ用ELISA法,血浆FⅦ:C、FⅧ:C、FⅩ:C、FⅪ:C用一期法与ACL-2000全自动凝血仪进行测定。4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同时对复发转移组与未复发转移组作分析比较。结果恶性肿瘤组的PZ水平(1210.89ng/ml±251.13ng/ml)明显下降(对照组为2378.83ng/ml±429.51ng/ml),FⅦ:C、FⅧ:C、FⅩ:C、FⅪ:C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162.42%±36.57%、201.95%±77.54%、120.27%±77.54%、145.88%±56.48%(对照组分别为116.70%±28.80%、70.15%±21.28%、76.13%±19.26%、77.23%±16.22%),P值均<0.01。相关研究中,发现恶性肿瘤组及对照组中的PZ水平与FⅦ:C、FⅧ:C、FⅩ:C水平之间均存在明显负相关(P值均<0.001),而PZ与FⅪ:C无相关性(P>0.05)。对肿瘤的病情研究发现,复发转移组PZ、FⅦ:C、FⅧ:C、FⅩ:C、FⅪ:C与未复发转移组比较,转移组的PZ更低,FⅦ:C、FⅧ:C、FX:C、FⅪ:C水平更高(P<0.01)。结论PZ水平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明显减低,且与病情有关。PZ与FⅦ:C、FⅧ:C、FX:C存在明显负相关。提示PZ缺乏可能是恶性肿瘤患者获得性易栓症的一个新的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解肝移植患者移植前后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观察肝移植患者41例,在移植前后及排斥后和冲击治疗后,均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性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FIB)、Ⅶ(FⅦ)、Ⅷ(FⅧ)和 D-二聚体(D-D)含量。结果①41例肝移植患者其中有排斥者16例(急性排斥12例、慢性排斥4例);②所有移植者在移植前 PT、AFTT 时间延长(分别为21.4±1.68,43.5±2.0s)和FIB 减少(282.2±19.3mg/dl)、FⅦ活性减少(77.1±5.4%);③移植后有排斥者血浆 FⅦ活性进一步减少(73.3±7.9%)、FⅧ活性减低(75.7±9.1%),而 D-D 含量则升高(5.5.±0.65mg/L);④冲击治疗无效者 FIB 明显减少(132.0±36.5mg/dl),而D-D 则进一步升高(8.32±0.99mg/dl);⑤移植后排斥死亡者 D-D 明显升高(7.98±1.19mg/dl)。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①移植患者在移植前已有凝血指标 PT、APTT 延长,凝血因子 FIB、FⅦ减少,而 D-D 变化不大;②肝移植后有排斥者 FⅦ、FⅧ活性明显减低,而 D-D 含量则明显升高,提示 D-D 可作为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监测指标,而 FⅦ、FⅧ则有助于排斥反应的监测;③D-D 可作为监测排斥反应冲击治疗后有效与无效的指标;且还可作为预测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刘仁强  秦艳兰 《河北医学》2006,12(3):229-231
目的:观察血液储存时间、温度对FⅧ:C活性的影响,为制备FⅧ:C活性符合质量标准的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COAG-A-MATE MTX全自动血凝仪测定30份血液分别于不同温度,不同时间制备的FFP的FⅧ:C活性水平。结果:血液采集后不同储存温度,不同储存时间所制备的FFP中FⅧ:C活性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FP中FⅧ:C活性水平与储存温度、时间相关,全血采集后4℃冰箱保存,于6h内分离、-50℃速冻而成的FFP其FⅧ:C活性水平符合新鲜冰冻血浆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及糖尿病患者血浆中FⅦa、FⅦAg与FⅦC进行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FⅦa测定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FⅦAg测定采用ELISA法,FⅦC采用一阶段凝固法.结果冠心病中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和糖尿病组FⅦa测定结果各为2.6±0.8(ng/ml)、2.8±0.9、2.9±0.9与2.8±1.0.均较正常对照组(2.2±0.7)为高,差异呈显著性(P<0.05).4组中FⅦa/FⅦAg各为3.20、3.88、3.81与3.73,均较正常对照组(2.61)为高,差异呈显著性(P<0.05).4组中的FⅦC在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糖尿病组增高(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降低(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正常,而FⅦAg仅稳定型心绞痛组降低(P<0,05),而其它3组无明显改变.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FⅦa、FⅦC与FⅧa/FⅦAg均增高,各为2.61±1.0ng/ml、101±27%与3.33(P<0.05),FⅦAg无明显改变.结论以往认为FⅦC增高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高危因子,本检测认为FⅦC增高并不恒定,而FⅦa增高和FⅦa/FⅦAg比值增高较为恒定.从而认为用检测FⅦ来评估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及其危险事件的发生时,应包括FⅦa、FⅦAg与FⅦC三项,并从中计算FⅦa/FⅦAg比值,可能较单一指标为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FⅦC)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一期血凝法测定41例ACS患者和30例健康者血浆中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结果 ACS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116.37±36.40)%明显高于健康者(73.55±15.73)%(P<0.01).结论血浆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增高、高凝状态的存在为ACS的发病基础,可以为临床上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防治ACS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