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临床正确护理措施.方法 对照组高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给予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在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研究组高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同时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将两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后焦虑及抑郁情况、遵医嘱治疗依从性等方面进行记录,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前心理焦虑及抑郁情况与对照组患者对比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组干预后心理状况及临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以及正规服药情况(85.7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反流性食管炎实施综合性、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消除患者不适心理,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保障预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肺结核患者抗结核病治疗过程中心理干预的疗效.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量表及领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PSSS)对300例肺结核患者进行心理测试,并将这300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2组进行相同的药物治疗及护理,试验组增加为期6周的心理干预及个别心理辅导.评定及比较2组SCL-90、社会支持量表及PSSS分值.结果 肺结核患者SCL-90部分因子与全国常模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患者负性心理明显好转,特别是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社会支持及PSSS量表各因子在心理干预前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系统有效的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肺结核患者负性心理,减轻心理压力,但不能改变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及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系统化管理对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疗效、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2年(对照组)与2013年(观察组)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系统化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疗效及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8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理状态SCL-90各因子、生活质量SF-36各因子均比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化管理护理干预可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效果,改善其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心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精神症状及降压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理干预对精神症状及药物降压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点,并进行心理行为干预,观察患者心理症状的变化及降压疗效。结果高血压患者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差于正常对照者。进行心理干预后,SCL-90各因子得分趋于正常。干预组药物降压有效率(78.3%)明显高于非干预组(13.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51.05,P<0.001)。结论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心理干预措施可改善精神症状,提高降压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心理干预对恶性妇科肿瘤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对32例接受放化疗恶性妇科肿瘤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入院时的心理状况,进行系统的护理心理干预3周后,再次使用SCL-90评价患者的心理状况。结果护理心理干预前后比较,干预后患者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护理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恶性妇科肿瘤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王秀平  郑虔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3):2007-2010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接受夫精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 of Husband AIH)治疗的患者心理状态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符合并接受AIH治疗的不孕妇女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受调查者和国内常模间的自评量表得分,分析AIH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按照心理干预时机及干预频率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实施AIH后5周比较4组患者心理状态及临床妊娠率。结果:受调查者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国内常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干预后受调查者的心理健康状态较干预前得到改善,其中以抑郁因子改善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中,C组妊娠率最高,A组、B组次之,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AIH治疗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亚健康问题;系统的心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获得较高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心理特点及进行一定的心理干预对其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的偏瘫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用我院神经内科常规的药物治疗并进行康复性训练,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治疗。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WHO生存质量表(WHOQOL-100)评价对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结果治疗前两组SCL-9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3个月后,治疗组SCL-90评分为(120.2±21.1),明显低于干预前(133.1±34.1)及治疗后对照组(132.4±33.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SCL-90与WHOQOL-100量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两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及时适当的心理干预可提高功能康复的效果,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探讨高血压患者心理卫生状况;观察认知行为治疗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卫生康复状况。方法采用SCL-90、SAS、SDS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评定;采用认知行为治疗、自我行为放松训练方法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康复。结果高血压患者的SCL-90各因子及SAS得分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组(P<0.05);人际关系、敌对因子和SDS得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压患者通过心理干预后,患者的躯体、强迫、抑郁、敌对、焦虑以及SAS得分较干预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压患者通过心理干预后血压较干预前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通过认知疗法与心理放松疗法干预后,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有显著改善,对降低血压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促进作用。方法将112例EMs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模式,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加以认知行为干预。入院当天和出院后3个月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在人际关系、躯体化、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78、7.52、4.12和3.25,均P<0.05);观察组在生理和心理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62和8.72,均P<0.05)。结论对EM s患者予以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改善心理状态和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心理护理干预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的心理卫生状况及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76例处于恢复期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其中的38例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干预组),并与对照组(未干预组)进行比较。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于干预前和干预后4周末进行量表评定。结果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的主要心理问题为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强迫、敌对、偏执等。干预组在干预后4周末SCL-90的焦虑、抑郁、人际关系3个因子分与干预前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强迫、敌对、偏执3个因子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项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各因子分干预前后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在SCL-90的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强迫、敌对、偏执等6个因子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的心理卫生状况,促进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功能性便秘(FC)患者心理状态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对符合罗马ⅢFC诊断标准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试验组(40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疗法.两组疗程均为4周.于入组时、4周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定并比较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4周末试验组SAS和SDS评分比入组时均显著降低[分别为(36.25±8.61)分比(42.97±9.25)分,P<0.01;(38.81±6.53)分比(43.36±7.18)分,P<0.01 .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SAS和SDS评分分别为(36.25±8.61)分和(41.31±6.09)分,P<0.01;(38.81±6.53)分和(42.33±7.64)分,P<0.05.试验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7.50%(39/40),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为84.21%(32/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腹痛、腹泻及停药后复发分别为23.68%、15.79%、89.47%;试验组分别为5.00%、2.50%、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改善FC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便秘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优于单纯服用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全身热疗治疗恶性肿瘤的影响。方法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选择我科全身热疗治疗恶性肿瘤的患者88例,采用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48例,对照组40例。对干预组的患者在行常规护理的同时,结合一般状况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对对照组的患者行常规护理,采用焦虑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评估,并对比干预后患者的心理状况。结果通过比较心理干预对全身热疗治疗恶性肿瘤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患者的焦虑量表(SAS)还是抑郁自评量表(SDS),干预组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心理干预对提高全身热疗治疗恶性肿瘤疗效有意义。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全身热疗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治疗的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康复的疗效及其治疗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4月在本院接受乳腺癌手术治疗的76例患者,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对比观察2组患者心理状态、治疗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完成后均得到降低,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过程中,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分别为94.7%、76.3%,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所提高,且研究组的提高幅度比对照组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能排解乳腺癌术后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得到提高,对于提高治疗效果以及促进患者康复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前的不良心理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在该院接受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心理变化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均存在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与对照组干预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士应重视全子宫切除病人术前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在术前具备耐受,及术后尽早地恢复其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妇科门诊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阳性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014年5~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60例单纯HPV阳性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心理干预组(各3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外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心理干预组除给予常规治疗外,还给予心理干预治疗。治疗6个月后,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及HPV转阴率。结果治疗6个月后,心理干预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38.26±2.35)分、(37.67±4.17)分]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56.13±7.09)分、(55.60±4.91)分];HPV转阴率67.86%(19/28),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34.62%(9/26)(P均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显著提高HPV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医生关注。  相似文献   

16.
刘亚莉  林虹  刘昉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9):3078-3080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先兆流产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机制的影响。方法:以先兆流产孕妇施行常规治疗+心理干预80例作为研究组,以先兆流产孕妇施行常规治疗80例作为对照组A,以同期无流产病史的早孕妇女80例作为对照组B。以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估心理干预对先兆流产孕妇心理状况及疗效的影响,测定各组考的松(Cortisol)、IL-2、IL-10及TGF-β1水平,分析其对先兆流产患者内分泌的影响。结果:先兆流产组与无流产病史组相比,SCL-90评分、Cortisol及IL-2水平显著增高,IL-10和TGF-β1水平显著降低;心理干预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SCL-90评分、Cortisol及IL-2水平显著降低,IL-10和TGF-β1水平及妊娠成功率显著增高。结论:心理干预可能通过影响先兆流产患者免疫机制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心理干预配合药物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效果。方法对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配合药物治疗,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进行干预前及干预后不同时期的效果比较。结果干预后不同时间总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实施8周后的干预效果最好,总有效率达93.33%。结论针对性心理护理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缓解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心理特点及进行一定的心理干预对其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80例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的偏瘫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WHO生存质量表(WHOQOL-100)评价对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结果治疗前两组SCL-9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3个月后,治疗组SCL-90评分为(120.3±21.2),明显低于干预前(133.1±34.1)及治疗后对照组(132.4±33.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SCL-90与WHOQOL-100量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两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及时适当的心理干预可提高功能康复的效果,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早期心理干预对抑郁症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抑郁症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8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进行为期8周的疗效观察。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疗效及住院护理观察量表(NOSIE)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显效26例(76.47%),显著高于对照组14例(41.18%)(χ2=8.74,P〈0.01),HAMD、HAMA量表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干预后的4、6、8周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OSIE评定8周末时社会功能康复情况观察组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抑郁症的疗效,有利于社会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