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检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HBeAg及ALT、AST的水平及相关性分析,为临床乙肝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化学发光法检测530例我院HBsAg阳性患者的HBeAg,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的水平,速率法检测血清ALT和AST的水平。结果 HBeAg阳性组中患者体内HBV DNA水平、ALT异常率、AST异常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两组患者血清ALT、AST水平相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在HBeAg阳性组中,当HBV DNA水平大于103时HBeAg水平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HBV DNA水平与ALT及AST水平均没有相关性。结论同时检测HBeAg、HBV DNA和ALT水平,才能准确反映患者HBV感染、复制及肝功能损伤程度,从而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共检测160例乙型肝炎患者(HBsAg均为阳性),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和PreS1Ag的检测采用ELISA法,HBV—DNA检测采用PCR荧光定量法,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共160例为对照组。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的血清PreS1Ag和HBV—DN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HBV患者检测结果:PreS1Ag在“大三阳”标本中阳性率明显高于“小三阳”,同时在HBsAg阳性血清中,PreS1Ag检出率明显高于HbeAg,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eS1Ag阳性能较好地反映血清HBV—DNA状态,可作为HBV具有传染性的指标之一,能完善HBV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张倩  方超萍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110-111,113
目的探讨HBV—DNA定量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在诊断乙型肝炎和评价病情中的意义。方法收集373例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定量、HBeAg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等实验室诊断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HBV—DNA定量与HBeAg具有相关性(P〈0.01)。(2)HBV—DNA定量与ALT、AST、GGT结果具有相关性(P〈0.01)。(3)HBeAg与ALT、AST、GGT结果无相关性(P〉0.05)。结论(1)HBeAg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情况,但HBV—DNA定量是评价体内病毒复制更直接的指标。(2)HBV—DNA定量结果与肝功能受损情况相关,高病毒载量是肝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相关性,动态检测俩项指标,分析其在诊断乙型肝炎和临床治疗,妒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23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进行HBV—LP和HBV-DNA平行检测。结果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HBV—LP含量与HBV—DNA拷贝数间呈正相关(r=0.84,P〈0.01),230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血清标本中,HBV-LP阳性率为84.78%,HBV-DNA阳性率为84.3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5例HBeAg阴性血清标本中,HBV—LP与HBV-DN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3.63%(35/55)、58.18%(32/5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阳性194例中,HBV—LP阳性率(82.47%)明显高于HBeAg阳性率(52.06%)(x2=80:3,P〈0.01)。结论HBV—LP及HBV-DNA是判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体内病毒复制程度的重要指标,尤其是HBeAg阴性患者体内病毒复制及预后判断有价值的血清学检测指标,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数据。  相似文献   

5.
乙肝病毒感染者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乙肝病毒前S,抗原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709份乙肝患者血清标本的乙型肝炎标志物和前S,抗原,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检测技术,检测709份标本的HBV—DNA含量,分析三者的关系。结果:HBeAg阳性共309例,阳性率为43.6%,前S,抗原阳性共431例,阳性率为60.8%,HBV—DNA阳性共451例,阳性率为63.6%,三者之间的符合率大于80%,前S1抗原与HBe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高度相关(P〈0.05)。结论:前S,抗原与乙肝病毒的复制相关,可较好地反映HBV—DNA的存在或复制情况,是“乙肝两对半”检测的补充指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原位分子杂交法、肝炎基因诊断芯片检测9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观察HBcAg和HBV DNA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各种方法优缺点。方法 将PCR扩增的HBV DNA探针用点样仪点于玻片介质上,处理后制成基因芯片,收集肝炎后肝硬化组织标本99份,分别用原位分子杂交法,基因芯片检测HBV DNA,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BcAg。结果 HBcAg阳性67例(67.7%),原位分子杂交HBV DNA阳性53例(53.5%),基因芯片检测阳性46例(46.5%)。32例三种方法检测HBcAg及HBV DNA均阴性。HBcAg颗粒和HBV DNA颗粒在肝组织中呈浆膜型高表达分布,其肝组织病变是活动的。结论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有较高的HBV复制率,HBcAg及HBV DNA高表达与肝组织病变活动有关,基因芯片对肝组织中HBVDNA检出率与原位分子杂交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精液内HBV—DNA载量的影响因素,寻求阻断HBV传播的方法。方法收集189例HBV感染者血液与精液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分别测定HBV—DNA载量,同时计数精液内血细胞数量。结果HBV感染者精液HBV—DNA载量低于血液HBV—DNA载量;血清HBV—DNA载量不同,精液HBV—DNA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32,u=2,P〈0.005):当精液内血细胞数量增多时,精液HBV—DNA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5,/t=2,P〈0.005)。结论血清HBV—DNA载量是影响精液HBV—DNA载量的主要因素.而造成精液血细胞增多的疾病能增加血液HBV—DNA渗漏到精液内。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血清HBV DNA含量与HBeAg及肝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定量PCR法和ELISA法检测116例CHB病人血清HBV DNA含量与HBVM。结果 血清HBeAg阳性组HBV DNA含量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P<0.05);CHB轻、中、重度血清HBV DNA含量逐渐降低(P<0.05)。结论 基因水平证实HBeAg是HBV复制指标;随着肝损害程度加重,血清HBV DNA含量逐渐下降;定量检测HBV DNA对判断肝损害程度、指导抗病毒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恩替卡韦(ETV)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拉米夫定(LAM)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61例 LAM 耐药 CHB 患者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53例应用 LAM 联合ADV 挽救治疗,观察1组56例应用0.5 mgETV 联合 ADV 治疗,观察2组52例应用1.0 mg ETV 联合 ADV 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2、24、48周后3组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ALT 和 AST)、HBeAg 和 HBV DNA 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12、24、48周,两个观察组 ALT 和 AST 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两个观察组 HBeAg 阳性患者阴转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个观察组 HBV DNA 转阴(低于检测下限)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个观察组之间比较,治疗12、24、48周后 ALT 和 AST、HBeAg 阳性患者阴转率和 HBV DNA 转阴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0.5 mg ETV 联合 ADV 治疗 LAM 耐药的 CHB 患者的疗效确切而且能够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ALT、HBV DNA水平以及治疗12周时,HBV抑制程度对拉米夫定治疗52周患者疗效评价。方法97例HBeAg阳性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入研究,HBV DNA定量≥104拷贝/ml,血清ALT水平1.5~10倍正常上限(ULN)接受拉米夫定0.1g/d共52周治疗,定期随访。检测血清HBV标志物及HBV DNA,比较不同基线ALT,HBV DNA水平及治疗12周时HB VDNA水平患者,治疗52周时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52周时血清HBV DNA水平与HBeAg血清转换与治疗12周时血清HBV DNA相关(P〈0.01)。结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治疗12周时血清HBV DNA水平对治疗52周的疗效:治疗12周时HBV DNA〈103拷贝/ml,52周时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患者前S1(Pre-S1)抗原,探讨其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27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患者血清,采用ELISA方法检测Pre-S1抗原;采用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果 27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中ALT异常检出率为91.1%,AST异常检出率为93.0%,Pre-S1抗原中阴性中ALT异常检出率为28.3%,AST异常检出率为35.4%,两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Pre-S1抗原可作为判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复制及对肝细胞损伤的另一个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联合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中前S1抗原与乙肝五项常见模式及ALT的关系分析,探讨前S1抗原(PreS1)对病毒性乙型肝炎诊断,治疗和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乙型肝炎病毒HbsAg阳性血清449例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所有标志物均阴性的血清55例,采用ELISA法进行前S1抗原和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五项检测,血清ALT用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速率法检测。结果:HBsAg(+)+HBeAg(+)+HBcAb(+)、HBsAg(+)+HbeAb(+)+HbcAb(+)、HBsAg(+)加HBcAb(+)3种模式的前S1抗原阳性率分别为93.8%,71.6%.76.9%。318例preS1-Ag阳性患者血清ALT≥46/L者占34.9%,而131例HBVpreS1-Ag阴性患者ALT≥46U/L者仅1.53%。结论:PreS1配合ALT能够敏感的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和肝功能受损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王宇  杨延敏 《医药世界》2010,(10):1247-1248
目的检测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Hepatitis B Virus Large Surface Protein,LHBs)、乙肝前S1、HBV-DNA,探讨LHBs用于乙肝患者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LHBs以及乙肝前S1,采用化学发光方法检测乙肝两对半,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患者HBV-DNA进行检测。结果 (1)相同乙肝模式患者血清LHBs与HBV-DNA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HBeAg阳性患者血清中LHBs与HBV-DN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HBeAg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同乙肝模式患者血清乙肝前S1的检出低于HBV-DNA的检出,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可以弥补由于乙肝病毒变异引起的HBeAg检测的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乙肝患者肝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临床血清学指标和肝组织病理学的关系。方法对189例HBeAg阴性CHB患者进行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与同期血清HBV DNA水平、血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89例HBeAg阴性CHB患者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分级与血清HBV DNA水平相关(χ2=30.26,P〈0.01);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期与血清HBV DN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χ2=10.94,P〉0.05)。患者血清中TBIL、ALT、AST、GGT水平与肝组织炎症程度呈正相关,其ALB、PTA与之呈负相关。结论 HBeAg阴性CHB患者病毒复制活跃和血清TBIL、ALT、AST、GGT能反映肝组织炎症活动。  相似文献   

15.
苦参碱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和民 《中国药房》2010,(3):265-267
目的:观察苦参碱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43)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疗程8周;治疗组(n=55)在对照组相同治疗基础上加用苦参碱注射液,疗程8周。观察2组患者的症状、体征并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等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体征、TBIL、ALT、AST、ALP、GGT方面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降酶、退黄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有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干扰素诱导蛋白(IP-10)和正常T细胞表达分泌的活性调节蛋白(RANTES)在干扰素α-2b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选择5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以普通干扰素α-2b治疗,根据治疗12周时病毒学应答情况分为完全应答A组(32例)、部分应答B组(12例)、无应答C组(6例).Luminex液相蛋白芯片法检测三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12周血清IP-10、RANTES水平,并同时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ALT水平和HBV标志物.结果 治疗前,三组间血清HBV DNA、RANTE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A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IP-10、RANTES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三组间IP-10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最高(24.05±7.68),B组次之(20.85:±:4.85),C组最低(11.25±5.6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A组血清IP-10、RANTES水平开始下降(P<0.05),B组、C组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12周时,三组IP-10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7.28±4.25、-8.34±1.10、+1.68±0.22)(P<0.05),RANTES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8.57±3.54、- 13.87 ±3.14、-6.65±1.79)(P<0.05);C组的IP-10、RANTES水平在治疗4、12周时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时,三组HBV DNA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1±1.13、2.62±0.52、0.98±0.80)(P<0.05);三组ALT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7.2±26.8、-39.2±11.4、+3.7±8.9)(P<0.05);50例患者血清IP-10水平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ANTES水平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治疗前IP-10水平与治疗12周时的HBV DNA下降水平呈正相关;应答组44例治疗12周的IP-10、RANTES下降水平与ALT下降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干扰素α-2b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炎症减轻,与IP-10、RANTES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7.
1例57岁女性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10年间多次随访肝功能均正常,乙型肝炎病毒(HBV)DNA〈500拷贝/m1。因骨折服用0.5g仙灵骨葆胶囊3粒,2次/d。2个月后患者出现胃部不适,加服奥美拉唑20mg、1次/d;0.18g灯盏生脉胶囊2粒,2次/d。联合用药3个月后,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丙氨酸转氨酶(ALT)389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229U/L。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乙型肝炎再活动。停药并接受甘草酸二铵胶囊、参芪肝康胶囊保肝治疗。1周后复查肝功能:ALT 236U/L,AST 120U/L,HBVDNA 1.25×10^6拷贝/ml;2周后实验室检查:ALT 73U/L,AST 54U/L,HBVDNA2.36×10^5拷/ml。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病人56例,其中28例使用恩替卡韦(治疗组),28例使用拉米夫定(对照组)进行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剂量分别为0.5mg/d和100mg/d,观察两药在第4、8、12和24周共4个治疗阶段的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HBVDNA(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及e抗原血清转换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4周时AIJ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及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5%和21%(P〉0.05),50%和25%(P〉0.05),0%和5%(P〉0.05);8周时分别为36%和29%(P〉0.05),71%和32%(P〈0.05),19%和21%(P〉0.05);12周时分别为54%和39%(P〉0.05),75%和71%(P〉0.05),31%和32%(P〉0.05);24周时分别为75%和61%(P〉0.05),89%和75%(P〉0.05),44%和42%(P〉0.05)。结论:恩替卡韦相对于拉米夫定能更早、更有效的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伴随着HBVDNA的下降,两组间Au、复常率及e抗原血清转换率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血清免疫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水平变化与HBV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8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HBV DNA含量高低分为A(〈103拷贝/ml)、B(103∽105拷贝/ml)、C(106∽108拷贝/ml)3组,分别检测3组的乙型肝炎血清免疫标志物(HBV M)与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含量。结果 A组的HBeAg为(3.971±14.47)S/CO,B组为(446.7±785.8)S/CO,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抗-HBe、HBeAg、HBsAg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HBeAg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抗-HBs、抗-HB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M阳性标本中抗-HBs、抗-HBc与HBsAg含量与HBV DNA无相关性,抗-HBe与HBV DNA呈负相关,HBeAg与HBV DNA呈正相关。结论定量检测HBV DNA可真实反映HBV的复制情况,对于传染性评价、乙型肝炎诊治及疗效观察均具有指导意义;定量检测HBV M虽在HBV复制程度的判断及传染性评价方面无明显价值,但可为乙型肝炎数据管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1(IL-21)水平及肝功能、HCV-RNA,探讨血清IL-21水平变化与肝功能各项参数及HCV-RNA的关系,研究IL-21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2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IL-21的水平。同时检测患者HCV-RNA、肝功能等指标,并与患者的其他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LT升高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1显著高于ALT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且其血清IL-21水平与ALT、AST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647,P〈0.01;r=0.591,P〈0.01);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1水平与HCV-RNA水平无显著相关性。结论:IL-21与慢性丙型肝炎肝脏炎症密切相关,是反应慢性丙型肝炎炎症程度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