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和异丙酚联合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时的效果。方法:选择ASA分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病人体格状况分级)Ⅰ-Ⅱ级病人36例,随机分成三组;咪达唑仑组(Ⅰ组);异丙酚组(Ⅱ组);咪达唑加异丙酚复合组(Ⅲ组);观察循环,麻醉深度(双频指数、边缘频率)、术毕清醒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三组病人术后不良反应均较轻,而Ⅲ组病人循环功能较Ⅱ组稳定,清醒时间较Ⅰ组短,麻醉深度更为适宜。结论我们认为咪达唑仑与异丙酚复合麻醉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和异丙酚复合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病人36例,随机分成咪达唑仑麻醉组、异丙酚麻醉组、咪达唑仑和异丙酚复合麻醉组(以下简称复合麻醉组)3组,每组12例。术前常规用药,以度冷丁50mg、阿托品0.5mg静脉注射后,分别给予相应的麻醉药物诱导,然后观察其麻醉效果。结果:3组病人术后不良反应均较轻,复合麻醉组病人循环功能较异丙酚组稳定,清醒时间较咪达唑仑组短,麻醉深度更为适宜。结论:咪达唑仑和异丙酚合用,麻醉效能呈协同作用,能保持循环功能稳定,对血压的影响较单独应用异丙酚小;能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有利于病人术后意识恢复,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的合理的复合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梁用峰 《当代医学》2013,(36):18-20
异丙酚与咪达唑仑已经被广泛联合运用于临床麻醉中,两药联合运用既可确保患者产生镇静、遗忘效应,又有利于减少各自的用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这种新的麻醉理念使得静脉麻醉的优越性更加明显,同时也为静脉麻醉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异丙酚复合咪达唑仑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人工流产的特点,寻找安全性高、起效快、镇痛效果好、恢复迅速、对手术无记忆的麻醉方法是产科和麻醉科医师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我院开展异丙酚复合咪达唑仑静脉麻醉进行无痛人工流产术,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2005年3~7月在我院确诊为早孕,年龄20~34岁,体重46~65kg,孕龄40~55d,自愿选择静脉麻醉方式行无痛人工流产终止妊娠,既往无剖宫产分娩史或中期妊娠引产史,无人工流产及麻醉用药禁忌症的健康育龄妇女200例。1.2用药方法麻醉医师按体重计算给药剂量,复合用药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1~2mi…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痛人流中应用异丙酚、咪达唑仑、芬太尼复合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行无痛人工流产术(人流)92患者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试验组给予异丙酚、咪达唑仑、芬太尼复合麻醉,参照组用芬太尼、异丙酚麻醉,比较其效果。结果:麻醉后5 min,两组的MAP较麻醉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段两组的HR、MAP、Sp O_2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异丙酚用量及观察时间均较参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镇痛率(100%)显著比参照组(84.7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咪达唑仑、芬太尼复合麻醉在无痛人流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应用于硬膜外辅助麻醉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70例胆囊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患者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辅助麻醉治疗,对照组给予患者氟哌利多复合芬太尼辅助麻醉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镇静、遗忘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7.
野战或灾难条件下 ,由于大批伤员的同时到达 ,必须同时开展多台手术 ,因此选择全静脉麻醉不失为一迅速有效的麻醉方法 ,氯胺酮作为一静脉麻醉药 ,其镇痛效果强大 ,但由于存在有心血管反应 ,精神症状及不适感 ,单独使用病人往往难以接受。本研究主要是在临床的基础上 ,探讨不同药物与氯胺酮配伍使用 ,从而达到良好的止痛效果 ,把不良反应降至最低 ,使之能广泛应用于大批伤员同时到达的复杂情况。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30例外伤急诊手术病人 ,ASAⅡ~Ⅲ级 ,年龄 12~ 6 7岁 ,随机分成A、B、C共 3组 ,其中A、B两组各 12例 …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不同给药方法在胃镜检查术中的镇静作用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30例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异丙酚2mg/kg),B组(咪达唑仑0.08mg/kg),C组(咪达唑仑0.04mg/kg 异丙酚1~2mg/kg),每组10例,观察术中心率(HR)、平均动脉血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镇静分级、苏醒时间、术中不适、记忆缺失及自我感觉等情况。结果A组MAP、SpO2下降与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MAP虽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镇静分级、苏醒时间、术中不适、记忆缺失及自我感觉A、C两组优于B组(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咪达唑仑用于胃镜检查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复合哌替啶在硬膜外麻醉中对术中镇静及内脏牵拉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胆道手术患者3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7例,咪达唑仑组:咪达唑仑0.05mg/kg+哌替啶50mg;氟哌利多组:氟哌利多0.05mg/kg+哌替啶50mg.对两组硬膜外麻醉在术中镇静、遗忘、内脏牵拉反应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咪达唑仑组较氟哌利多组镇静效果明显,能较好的抑制内脏牵拉反应.结论:两种方法对硬膜外麻醉术中镇静、内脏牵拉反应均有效,而咪达唑仑复合哌替啶镇静效果较好,能较好的抑制内脏牵拉反应,还具有顺行性遗忘作用.  相似文献   

11.
咪唑安定和异丙酚复合全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了咪唑安定( Ⅰ组) 、异丙酚( Ⅱ组) 和2 药合用( Ⅲ组) 对循环指标、应激反应及苏醒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Ⅰ、Ⅱ组麻醉诱导后SBP 明显下降,Ⅲ组变化不明显。麻醉维持期循环稳定。意识恢复时间Ⅱ组(5 ~13 min) 和Ⅲ组(7 ~20 min) 相近,Ⅰ组最长(35 ~80 min) 。Ⅰ组术中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较麻醉前明显升高( P< 0 .05) ,Ⅱ、Ⅲ组则相对稳定。提示:咪唑安定与异丙酚合用不仅有协同作用,且可取长补短,属临床可供选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刘巧云 《中华医护杂志》2007,4(12):1100-1100
目的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减少丙泊酚的用量。方法共进行了80例的胃镜检查,分为MB组(咪唑安定+丙泊酚)45例,B组(丙泊酚)35例。MB组镜检前给予咪唑安定1-2mg,iv,丙泊酚2.2.5mg/kg,iv;B组镜检前给予丙泊酚2.2.5mg/kg,iv,直到受检者进入临检状态(睫毛反射消失,进入浅睡眠状态,呼吸平稳),开始进行胃镜检查。结果MB组和B组均取得了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MB组更易进入临检状态,丙泊酚的用量明显低于单纯的B组。结论咪唑安定联合丙泊酚和单用丙泊酚均有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但咪唑安定联合丙泊酚更易进入临检状态,且明显减少丙泊酚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氯胺酮和咪唑安定、丙泊酚联合用药的临床观察,为小儿氯胺酮麻醉选择合理有效、经济安全的联合用药方法。方法选择ASAⅠ ̄Ⅱ级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成四组:氯胺酮组(K组)、氯胺酮加咪唑安定组(KM组)、氯胺酮加丙泊酚组(KP组)、氯胺酮加咪唑安定和丙泊酚组(KMP组),记录麻醉前、诱导后、切皮、结扎疝囊及术毕时的HR、MBP、SPO2并统计分析,观察术毕麻醉复苏情况,比较苏醒时间和氯胺酮加药次数。结果与术前比较,K组的HR仅在诱导后和术毕有显著性差异;三组联合用药组的HR在每一个时点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KP组的MBP除切皮外三个时点呈显著性差异,KMP组诱导后术毕呈非常显著性差异,KM组仅术毕呈非常显著性差异;三组联合用药组中KM组和KMP组的SPO2在诱导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KP组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K组比较,KMP组仅诱导后的MBP有显著性差异;KM组每一个时点的MBP有显著性差异;而KP组结扎、术毕的HR以及诱导后、切皮、结扎时的MBP有显著性差异,诱导后的SPO2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K组比较,KMP组氯胺酮加药次数明显减少,呈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病人术后均无恶心呕吐,躁动发生率K组最高,达26.67%,三组联合用药组均低于15%。结论就本研究而言,氯胺酮与丙泊酚联合使用麻醉效能强,血液动力学平稳,苏醒快,缺点是明显的呼吸抑制,但与另两组联合用药组相比,控制好丙泊酚用药速度,氯胺酮与丙泊酚用于小儿短小的先天性畸形矫治术是一种更为可取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氯胺酮和咪唑安定、丙泊酚联合用药的临床观察,为小儿氯胺酮麻醉选择合理有效、经济安全的联合用药方法。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成四组:氯胺酮组(K组)、氯胺酮加咪唑安定组(KM组)、氯胺酮加丙泊酚组(KV组)、氯胺酮加咪唑安定和丙泊酚组(KMV组),记录麻醉前、诱导后、切皮、结扎疝囊及术毕时的HR、MBP、SPO2并统计分析,观察术毕麻醉复苏情况,比较苏醒时间和氯胺酮加药次数。结果与术前比较,K组的HR仅在诱导后和术毕有显著性差异;三组联合用药组的HR在每一个时点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KP组的MBP除切皮外三个时点呈显著性差异,KMP组诱导后术毕呈非常显著性差异,KM组仅术毕呈非常显著性差异;三组联合用药组中KM组和KMP组的SPO,在诱导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KP组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K组比较,KMP组仅诱导后的MBP有显著性差异;KM组每一个时点的MBP有显著性差异;而KP组结扎、术毕的HR.以及诱导后、切皮、结扎时的MBP有显著性差异,诱导后的SPO2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K组比较,KMP组氯胺酮加药次数明显减少,呈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病人术后均无恶心呕吐,躁动发生率K组最高,达26.67%,三组联合用药组均低于15%。结论 就本研究而言,氯胺酮与丙泊酚联合使用麻醉效能强,血液动力学平稳,苏醒快,缺点是明显的呼吸抑制,但与另两组联合用药组相比,控制好丙泊酚用药速度,氯胺酮与丙泊酚用于小儿短小的先天性畸形矫治术是一种更为可取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咪唑地西泮复合芬太尼清醒镇静镇痛麻醉在结肠镜检查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45例ASA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无痛结肠镜检查(A,n=75)组,传统结肠镜检查(B,n=70)组。A组静脉推注咪唑安定0.05mg/kg、芬太尼1μg/kg,开始进行结肠镜检查;B组施行传统结肠镜检查。结果A组注药开始检查后1minMAP、SpO2较注药前有明显下降(P〈0.05),其余时段无显著性差异(P〉0.05),呼吸抑制(SPO2〈90%)发生率4%(3/75);B组检查开始后1、5、10和15min时MAP及HR较检查前明显上升(P〈0.05)。A组92%(69/75)病人达Ramsay2—3级清醒镇静镇痛。A组镇静、镇痛、满意及遗忘程度和愿意再次检查率均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咪唑地西泮复合芬太尼用于结肠镜检查中有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咪达唑仑、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人流术中的应用。方法将120例早孕妇女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A组丙泊酚与芬太尼混合后同时推注,B组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超前推注,术中用丙泊酚调节麻醉深度。分别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血氧饱和度(SPO2)、脉搏、呼吸(RR)变化、苏醒时间、丙泊酚的用量。结果B组麻醉效果优于A组(P〈0.05),苏醒时间和丙泊酚用量均小于A组(P〈0.05)。结论超前推注咪达唑仑、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效果好?苏醒快?更经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异丙酚复合咪唑安定对二尖瓣狭窄病人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手术病人 2 0例 ,分别进行桡动脉和颈内静脉穿刺 ,置入 7 5F漂浮导管 ,麻醉诱导用咪唑安定 0 0 2mg/kg、异丙酚1mg/kg、芬太尼 10 μg/kg和阿端 0 1mg/kg。连续心排量监测HR、MAP、CVP、CI和SVI。 结果 诱导前后HR、MAP分别下降 17%± 5%和 15%± 7% ,PCWP由 2 59± 0 37降至 2 0 3± 0 12kPa ,而CI和SVI由 2 3± 0 2 0和2 17± 3 2升至 2 4± 0 2 1和 34 0± 6 7。结论 协同给予咪唑安定 0 0 2mg/kg和异丙酚 1mg/kg ,使异丙酚ED90减少达 4 5%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二尖瓣狭窄病人的CI和SVI,病人心功改善同时 ,对肺动脉高压也有明显降低和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异丙酚和咪达唑仑在ICU的镇静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CU重症患者常处于各种伤害性刺激中,病人感到恐惧、焦虑、躁动不安,对这些患者实施镇静镇痛治疗是ICU综合治疗的一部分;维持安全、舒适的镇静是ICU医师的共同目标.目前异丙酚和咪达唑仑是ICU镇静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为更好地掌握两药的应用,综述了近年异丙酚和咪达唑仑在ICU的镇静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氯胺酮、丙泊酚复合与伍用瑞芬太尼在小儿全凭静脉麻醉中的麻醉效果。方法40例患儿(ASAⅠ~Ⅱ)随机分为两组,A组(实验组)和B组(对照组),两组均静脉注射氯胺酮负荷量2mg/kg,咪达唑仑0.06mg/kg,以微量泵持续输注丙泊酚[速度4-6mg/(kg&#183;h)]。A组加用瑞芬太尼,以微量泵持续输注,开始以4~6μg/min速度输注。3min左右钳夹患儿无体动即可开始手术,随后以适当速度维持(2μg/min)。B组以微量泵持续输注氯胺酮[2-3mg/kg&#183;h],在切皮前一般需追加氯胺酮。两组均在相应不同时间点观察MAP、HR、SPO2、RR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术毕清醒时间:A组(13.53&#177;3.72)min,B组(34.47&#177;7.46)min,麻醉后各时间点MAP、HR各项值与麻醉前相比,A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显著高于麻醉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血气分析值及SPO2、RR值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组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与麻醉前比较无明显变化,镇痛完全,术后清醒时间较短,麻醉效果优于B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