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晨琳  许二平 《中医学报》2021,36(7):1375-1377
甘遂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因其药味峻猛,后世医家鲜有运用.从条文可知,本方主治病证为痰饮伏结证,且具有饮深实等特点,逐水破结、峻药缓攻.本方方小药精而力猛,甘遂与甘草1:1比例配伍,相反相成,可激荡留饮以尽除之.煎服方法采取药汁与蜜同煎之法.临床多用于治疗结核性胸膜炎、慢性泄泻、肾积水等疾病.  相似文献   

2.
3.
患者男:5岁,1985年夏末母携来诊,言子哮喘4年,初遇冷而作,经医服西药即缓,1年后冬发夏愈,每次发作需注射青、链霉素及服西药旬日方缓解,不敢外出,活动受限胸满不饥;纳少懒动,常便干易汗,1年来不分季节及寒热,频繁发作,虽不断求中西医治疗,然病情有增无减,本次  相似文献   

4.
患者陈××,男,16岁,高要县人,学生,未婚,因恶寒、高热几天于1965年8月9日入院,住院号310279。现病史:患者起病十七天,于7月24日下午开始微恶寒、发热,头晕头痛,周身违和,自购膏药贴前额两侧(太阳穴)而病减,即参加劳动,连续三日受烈日曝晒,于第四天下午又复恶寒发热,口渴,头眩目痛,四肢灼热,周身不适,即到当地医院就医,服中药丸,未奏效,但仍能坚持劳动,连续五天,症状加重,乃于8月6日来广州某诊所就医,诊为“外感”,当时体温39.2℃,给药片内服,同时注射针药,  相似文献   

5.
甘遂半夏汤治验一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某某、男、50岁,干部。1978年4月28日突然出现晕厥,胸闷,忧虑不安,频繁呃逆,哕声响亮,吞咽困难,脉搏微弱,心率加快,心音遥远,深呼吸时收缩压下降2.0KPa(15mm)。西医诊断为心包积液。以强心,利尿,解痉等西药治疗2周后,病情仍不缓解,遂请中医治疗。于5月10日初诊。患者形体丰盛,面色黧黑,哕声频繁而响亮,头昏目眩,神疲,耳鸣,吞咽困难,胸腹坚满,大便自利,利则胸腹坚满稍减,舌体肥大占满口腔,苔白滑,口腔内有腐败味,脉沉弦。此乃痰饮留伏胃肠之间,治以攻逐利导,拟《金匮》甘遂半夏汤加味:甘遂9克、半夏12克、白芍24克、甘草6克。上4味研末为  相似文献   

6.
患者 ,女 ,年龄 4 0岁 ,1 998年 3月 2日初诊自述半年来常感咽中不适 ,如有梗物 ,咯之不出 ,吞之不下 ,不疼不痛 ,胸中窒闷 ,心情烦躁 ,嗳气 ,曾多次到西医院检查 ,咽部无红肿 ,服草珊瑚含片、复方维生素B等 ,疗效不佳。症状仍反复发作 ,观其舌苔白腻 ,脉弦滑。详问病史 ,得知此病乃小孩高考失利之后诱发。诊断为梅核气。辨为气滞痰郁 ,治以化痰利气解郁。方用半夏厚朴汤加味 :制半夏 1 0 g ,厚朴 9g ,茯苓 9g ,生姜 3片 ,制香附 9g,枳壳 9g ,苏梗 9g,柴胡 9g,白芍 1 2g。连服 3剂 ,停药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体会 :《丹溪心法·六…  相似文献   

7.
李某,女,68岁,2003年2月10日初诊. 患者于2003年1月20日,因气候变化、情绪激动而发病.初见咽中如有异物,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咽喉部发痒,伴咳嗽,呈持续性,连续咳嗽达15分钟左右,时感胸闷,一天发作5~6次,已连续1周出现上述症状.待心情稳定后,则症状减轻至消失,发病以来,多次就诊西医,诊为慢性咽炎,服用消炎、止咳等药及雾化吸入治疗,未获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8.
向××,男,33岁,重庆氮肥厂职工。因左腰痛伴血尿两月,加剧两天,疼痛向会阴部放射,同时伴有呕吐三四次。五年前曾有类似发作一次。而1977年11月4日去重庆医学院附一院检查:  相似文献   

9.
10.
11.
任某,女,40岁,农民。初诊:1984年10月4日。自诉14日前因感冒服安基比林后,即出现全身青紫斑块,搔痒难忍,且头面红肿灼痛及咽喉糜烂,吞咽困难。经某医院皮肤科检查,诊断为“重症剥脱性皮炎”,曾用多种抗菌素及激素,病情未能控制。刻诊:患者头面部红肿,焮热掣痛,口舌咽喉糜烂,吞咽困难,全身皮肤均可见青紫斑块,多处破  相似文献   

12.
患者高××,女,25岁,汉民,已婚,宁夏籍,银川市新市区西夏公园工人。 1986年3月在区医院中医科就诊,病人左侧颧骨部有5×5厘朱青记,笔者辨证为先天性瘀血,按活血化瘀法治疗。处方: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6克,红花9克,老葱3根(切碎)大枣7枚  相似文献   

13.
<正> 编辑同志: 先天性乳糜腹在临床中不多见,除手术治疗外,目前无特效疗法。我院于1986年10月用口服甲鱼汤的方法治愈1例。随访6年,除患儿患急性黄胆型肝炎时复发并用同法治愈外,至今未再复发。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蛔厥是蛔虫上窜胆胃而致。以反复发作的脘腹部剧烈疼痛难忍、辗转反侧、呻吟不止,甚则晕厥为特征,临床少见。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治愈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患者黄某,男,41岁,农民,住海龙公社龙朱大队。患者平素体健。于1958年8月初,忽有颈项强直感,自以为失枕而未加注意。数天后,症状逐渐加重,即请医治之。三月易数医。其用药有祛风祛湿、舒筋活络者;有温经散寒、补气补血者;有活血行瘀、祛风化痰者;达百余剂无效,后邀予诊治。诊见患者颈项强直,头不能左右摆动,四肢麻木、活动不灵,一身沉重。无冷热肿等感觉,无偏瘫及口眼歪斜,无肌肉萎缩。苔白厚腻,脉左濡软而右稍带滑象。饮食稍减,大小便正常,根据脉症,系痰阻络脉。拟燥湿化痰、理气舒络,导痰汤加减。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眼科临床实践中选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1例,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导如下患者代某某,男,57岁,住院号:165。主诉:左眼视力骤降1日。自诉1日前搬抬重物后即感头昏,乏力,视物昏蒙。当时未引起重视。次日晨起后即感左眼视力锐减,眼前黑影遮挡。急到昆明某医院求治,该院门诊诊断为“左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又到我院门诊诊  相似文献   

17.
<正> 患者,男,67岁,因心烦胸闷两月余来诊。自述两月前因受风寒,胸闷咳嗽吐黄痰,到某医院就诊,肌注青霉素,洁霉素,咳嗽咯痰痊愈。心烦胸闷逐日加重,遂服中药数剂无效。现感心烦胸闷,余无不适。查:舌尖红,苔黄微腻,脉浮滑。诊断为风邪内陷心包。治疗,证由外感风寒未解,内陷心包化热所致,治以通阳解表除烦,拟豆豉汤加味、葱白头(连须)7个,豆豉15g,竹叶10g,水煎服,日1剂。3剂后症状大减,继服3剂而愈。  相似文献   

18.
郑某,男性,55岁,工人。病历号:51357。于88年5月12日晚因饮酒、生气后不慎跌倒,头后枕部着地,当即昏厥七,八分钟,醒后则头痛,头晕,视一为二,畏光,两目干涩。双眼视力由1.5降至0.8。曾在他院应用中西药物治疗,无显效遂于1988年5月  相似文献   

19.
延年半夏汤     
<正>延年半夏汤出自《古今录验》,载于《外台秘要》。方药组成:槟榔6克,桔梗3克,枳实3克,前胡6克,半夏12克,鳖甲9克,人参3克,生姜3克,吴茱萸3克,主治胃痛剧烈,波及左胸、肩胛者。此方对突发性的胃脘痛(胃痉挛)和支气管哮喘症偏寒的有很好的疗效.用之得法,其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20.
大半夏汤     
徐彬 《开卷有益》2014,(3):55-53
<正>大半夏汤源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方由半夏15克、人参9克、白蜜50毫升组成。上三味,用水1.2升,和蜜扬之,煮药取500毫升,温服200毫升,余份再服。该方有补中降逆的功用,主治胃反呕吐,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朝暮者,是指厥阴肝气尽于戌时(早晨7~9时),旺于丑时(下午13~15时),宿谷借肝气上升而吐出。《古方选注》谓:大半夏汤,通补胃腑之药,以人参、白蜜之甘,厚于半夏之辛,则能兼补脾脏,故名其方曰大。《内经》云:清上补下,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