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Ⅱ区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13例术前Ⅱ区淋巴结临床阴性,颈侧其他区阳性的初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淋巴清扫标本经病理证实颈侧区(Ⅱ~Ⅴ)有淋巴转移。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颈部Ⅵ区淋巴结转移率79.3%( 169/213),Ⅲ、Ⅳ、Ⅴ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83.6%( 178/213)、75.1% (160/213)、13.1% (28/213),Ⅱ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率为16.0%(34/213)。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颈侧区Ⅲ、Ⅳ区淋巴结同时阳性或者术前Ⅲ区淋巴结阳性,与Ⅱ区淋巴结隐匿性转移密切相关(x2值分别为11.120和5.614,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颈侧区Ⅲ、Ⅳ区淋巴结同时阳性是隐匿性Ⅱ区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3,OR =3.846)。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前未发现Ⅱ区和Ⅲ区淋巴结阳性时,可以考虑暂时不进行预防性Ⅱ区颈淋巴清扫术。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NO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NO( clinical NO,cN0)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和外科处理方式.方法 前瞻性研究2007年8月至2010年9月5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cNO患者.术前采用核素法和染料法定位前哨淋巴结,并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与术后颈清扫标本常规病理进行对照.记录51例患者53侧颈部淋巴结清扫转移淋巴结的数量及在Ⅱ、Ⅲ、Ⅳ、Ⅴ、Ⅵ区的分布情况.研究患者年龄、肿瘤多中心病灶、被膜外侵、肿瘤大小、中央区淋巴转移数目与颈侧区淋巴转移的关系,影响颈侧区淋巴转移率单因素差异比较采用x2检验,Logistic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77.4% (41/53),颈侧隐匿性转移率58.5%(31/53),中央区淋巴转移≥3枚是颈侧区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NO 12侧,pN+41侧,17侧仅有1个分区转移,占pN+的41.5%( 17/41);2个或2个以上分区转移24侧,占pN+的58.5%( 24/41).转移淋巴结分布以Ⅵ区最常见,为62.3%(33/53),其次为Ⅲ区52.8%(28/53),Ⅳ区30.2%(16/53),Ⅱ区18.9%(10/53),Ⅴ区0% (0/53).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cNO患者隐匿性淋巴结转移以多区转移为主,Ⅵ、Ⅲ、Ⅳ、Ⅱ区常见.中央区淋巴转移≥3枚较易出现颈侧淋巴转移,对cNO患者选择性清扫Ⅱ、Ⅲ、Ⅳ、Ⅵ区能清除大部分存在的颈部隐匿性转移淋巴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下颈部小切口颈清扫术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 自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间采用内镜辅助下小切口颈清扫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18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4例,年龄28 ~56岁.术前超声明确提示甲状腺肿瘤为恶性.所有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内镜辅助下甲状腺切除和颈清扫术,其中Ⅱ~Ⅳ、Ⅵ区清扫6例,Ⅱ~Ⅵ区清扫12例.过程与常规手术相同.结果 本组患者切口长度均为5 cm,术后病理示T1 5例,T25例,T36例,T42例.N0 5例,N1a0例,N1b 13例.本组内镜辅助手术时间为2.5~5.0h,平均3.6h.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平均术后伤口引流量为168 ml,平均术后拔出引流管时间为4.6d,平均清扫颈部淋巴结33.1枚.所有患者经过2~3年随访未出现甲状腺局部和颈部淋巴结复发.结论 颈部小切口在内镜辅助下完成侧颈部淋巴结Ⅱ~Ⅵ区清扫术安全、可靠,手术清扫彻底,术后美容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cNO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状况及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cNO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手术,手术方式均为甲状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中央区淋巴清扫+颈侧区淋巴清扫.分析指标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灶大小、肿瘤是否多发、肿瘤T分级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状况,同时对肿瘤原发灶位置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区域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 cNO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与男性(P=0.007)、原发灶最大径>1 cm(P =0.014)、肿瘤T分级为T3、T4 (P=0.006)及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2枚(P<0.001)有关,而与年龄(P =0.947)及肿瘤是否多发(P =0.710)无关.颈侧区淋巴转移以Ⅲ区(47/116,40.5%)、Ⅳ区(41/116,35.3%)最常见,其次是Ⅱ区(18/116,15.5%),而Ⅴ区转移少见(2/29,6.9%).其中89.8%(79/88)的Ⅲ、Ⅳ区淋巴转移发生于原发灶位于(或包含)甲状腺中下极的患者,77.8% (14/18)的Ⅱ区淋巴转移发生于原发灶位于(或包含)甲状腺上极的患者,83.3%(15/18)的Ⅱ区转移同时伴随着Ⅲ区转移.2例Ⅴ区淋巴转移的患者都伴有Ⅱ、Ⅲ、Ⅳ区同时转移.结论 对于男性、肿瘤为T3、T4级及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2枚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建议术中常规清扫颈侧Ⅲ、Ⅳ区淋巴结,如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或Ⅲ区淋巴结阳性者还应清扫Ⅱ区,只有当Ⅱ、Ⅲ、Ⅳ区同时有淋巴转移时才应考虑Ⅴ区淋巴清扫术.对于肿瘤最大径≤1 cm且局限于甲状腺内及无中央区淋巴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不建议行预防性颈侧区淋巴清扫术.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清扫非劣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未行含Ⅵ区的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的分化良好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复发情况;探讨分化良好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要常规行含Ⅵ区的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方法:不同时期处理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267例,按时间分成2组:A组为近期行含Ⅵ区的择区性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乳头状癌151例;B组为早期未行Ⅵ区择区性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乳头状癌116例。原发灶处理2组均一致:肿瘤发生侧行甲状腺全切除,甲状腺峡部全切,健侧甲状腺次全切除;若肿瘤两侧同时发生,则行双侧甲状腺全切术。统计第1组中Ⅵ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随访第2组患者,观察头颈部淋巴结复发情况以及生存情况。结果:A组151例患者中59例仅行Ⅵ区淋巴结清扫,其中发生转移者22例,其余92例同时行Ⅱ、Ⅲ、Ⅳ、Ⅵ区颈淋巴结清扫,其中各区都没有转移者31例,Ⅵ区和其他区均转移者33例(35.8%),只有Ⅵ区颈淋巴结转移者17例(18.4%),除Ⅵ区外其他区域淋巴结有转移者11例(11.9%)。即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中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7.7%(72/151)。B组11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有颈淋巴结转移者47例,占40.5%;5年生存率为99.3%;复发率为6.0%(7/116)。A组颈淋巴结转移率(54.9%)高于B组(40.5%)。结论:分化良好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较多的转移到气管前和喉返神经周围淋巴结,Ⅵ区淋巴清扫可成为常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临床淋巴结阴性(cNO)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Ⅵ区)淋巴转移规律及清扫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初治的cNO甲状腺乳头状癌并行中央区淋巴清扫的108例患者临床资料.研究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多中心病灶、被膜外侵、肿瘤大小、部位与中央区淋巴转移的关系.影响中央区淋巴转移率单因素差异比较采用 x2检验,Logistic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颈侧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结果 cNO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转移率为59.2%(64/108),年龄小于45岁、甲状腺被膜受侵、肿瘤直径>3 cm是中央区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5.514、5.610和3.122,P值均<0.05).本组中央区淋巴清扫喉返神经暂时性麻痹发生率为1.8%(2/108).术后暂时性低钙发生率为4.6%(5/108),永久性低钙发生率为0.9%(1/108).中位随访时间53个月,6例患者颈侧复发转移,2例局部复发,其中1例患者局部复发后死亡.5年颈侧复发率、生存率分别为4.8%、99.1%.结论 cNO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转移率高,中央区淋巴清扫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建议对cNO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中央区淋巴清扫.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4月~2019年12月同一诊疗组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331例。其中男性91例,女性240例,年龄范围18~68岁,平均年龄为41.6岁。入组病例中行单侧腺叶+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者255例,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者76例。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肿瘤直径是否≥5 mm、肿瘤是否位于甲状腺峡部,是否为双侧甲状腺腺叶病变、肿瘤是否侵犯甲状腺被膜是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肿瘤最大直径≥5 mm、肿瘤位于甲状腺峡部、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是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最大直径≥5 mm、肿瘤位于甲状腺峡部、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建议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清扫范围的合理选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2009年9月收治的160例行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functional node dissection,FND)患者,按VI区阳性淋巴结数由少到多分为4组:组1(对照组),54例患者,淋巴结数0个;组2,52例患者,淋巴结数1~2个;组3,28例患者,淋巴结数3~4个;组4,26例患者,淋巴结数≥5个。应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比较各组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与II~IV区淋巴结转移无关(P均〉0.05),原发灶侵及范围和VI区阳性淋巴结数均与II~IV区淋巴结转移有关(χ2=8.025,P〈0.05;χ2=17.234,P〈0.05)。诸因素与V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无关(P均〉0.05)。另随VI区阳性淋巴结数增加,II~IV区淋巴结转移相对危险度依次增加,肿物范围侵出腺叶时患者II~IV区淋巴结转移是腺内II~IV区淋巴结转移风险的2.48倍。结论 PTC原发灶侵及范围及VI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对II~IV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并随VI区阳性淋巴结数增加,II~IV区淋巴结转移相对危险度依次增加。淋巴结转移规律研究可为临床合理选择颈部淋巴结清扫范围、选择更适宜的术式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为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13年8月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616例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616例有完整统计资料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病理诊断颈部淋巴结总转移率为58.77%(362/616),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8.70%(300/616),颈侧区(Ⅱ、Ⅲ、Ⅳ、Ⅴ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8.80%(239/616),原发肿瘤的部位、最大直径、是否累及包膜、是否为多发病灶及患者年龄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肿瘤直径越大,转移到颈侧区的可能性越大。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Ⅵ区,术中应常规清除,其次依次为Ⅲ、Ⅳ、Ⅱ、Ⅴ区,对于患者原发肿瘤具有累及包膜、直径>1cm、多发病灶及位于双侧等特点应清扫颈侧区,术中快速病理检查颈侧区淋巴结病理状态,确定颈侧区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以及一期手术时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的意义。方法: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82例中,术中冷冻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者60例(第1组),行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冷冻病理诊断为甲状腺良性疾病者22例(第2组),未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结果:行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60例中,13例(21.67%)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0.7cm与≥0.7cm的肿瘤转移率分别为4.76%和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平均随访59.8个月,无复发和死亡,未发现远处转移。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具有一定比例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尤其对于肿瘤最大直径≥0.7cm者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可疑残留的补救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行补救性中央区淋巴清扫术且临床随访资料完整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85例.结果 补救性中央区淋巴清扫术后59例患者有阳性淋巴结,总的淋巴转移率为69.4%(59/85).59例共清扫336枚淋巴结,平均5.7枚;共有159枚转移淋巴结,每例平均2.7枚.外院记录已行清扫的6例患者补救手术后4例病理结果有淋巴转移,其中2例残留淋巴结位于头臂动脉与气管相交处,1例位于喉返神经的深面,1例位于气管前胸腺内.本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9/85),其中5例出现声嘶,其中2例患者发生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术后出血1例,颈阔肌皮瓣下积液1例.随访3~5年,随访中位时间44个月,对侧中央区复发1例,侧颈复发4例,1例患者出现肺转移,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未行中央区淋巴清扫但转移风险高(T3、T4级,原发灶被膜外侵犯,原发灶考虑肿瘤残留,血管或淋巴管侵犯)或在影像学下发现可疑转移淋巴结的病例,以及对于已行中央区清扫但考虑清扫范围不足、残留可能性大,或者未行中央区清扫,但术后病理发现阳性淋巴结的病例,须行补救中央区清扫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1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314例患者中,行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79例,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173例,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侧颈部改良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62例。手术中清扫出淋巴结1~55个,其中阳性淋巴结0~14个。结果:314例患者中经病理证实共有168例(53.50%)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其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59例(50.64%),中央区+侧颈转移淋巴结55例(17.52%),单纯侧颈淋巴结转移9例(2.87%)。患者年龄、肿瘤直径、甲状腺被膜受侵犯、临床分期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最常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应常规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临床淋巴结阳性(clinical node positive,cN+)的低危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传统改良性颈清扫术的改进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0年期间收治的71例cN+低危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1例.T1 15例,T2 46例,T3 10例;均为临床Ⅰ期病例.其中26例患者触诊发现肿大淋巴结,45例患者触诊未发现而由超声检查发现肿大淋巴结.手术清扫淋巴结范围为Ⅱa、Ⅲ、Ⅳ区.结果 71例患者术后63例病理证实淋巴转移,转移率为88.7%,其中触诊发现肿大淋巴结的26例患者术后病理均发现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100%;触诊未发现超声检查发现肿大淋巴结的45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37例有淋巴转移,转移率为82.2%.13例患者转移淋巴结累及1个淋巴结分区,31例累及2个分区,19例累及3个分区.患者随访24 ~ 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术后颈部复发4例,复发率5.6%,2例Ⅴb区前份复发,2例颈动脉鞘区复发.结论 对于cN+低危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Ⅱa、Ⅲ、Ⅳ区清扫是可接受的,可降低颈肩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之一,占全部甲状腺癌的60%~70%,虽然其分化较好,但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cN<,0>PTC患者是否行颈淋巴结清扫术现仍存争议.现对威海市立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87例cN<,0> PTC伴高危因素且同期行颈清扫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N<,0>高危因素PTC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生物学行为,并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共15个家系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随机抽取的同期散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9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15例(41.7%)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年龄≥45岁;12例(33.3%)双侧腺叶发病,20例(55.6%)多灶病变;27例(75.0%)伴颈部淋巴结转移;17例(47.2%)伴甲状腺良性结节.95例对照组中60例患者(63.2%)年龄≥45岁;12例(12.6%)双侧腺叶发病,21例(22.1%)多灶病变;51例(53.7%)伴颈部淋巴结转移;26例(27.4%)伴甲状腺良性结节.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甲状腺全切除22例,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14例;3例行单侧或双侧侧颈清扫及中央区颈清扫术,7例行单侧或双侧后侧颈清扫及中央区颈清扫术,6例行一侧后侧颈清扫及中央区颈清扫术+对侧中央区颈清扫术,20例行单侧或双侧中央区颈清扫术.结论 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较散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发病年龄小,多灶发病及双侧发病比例高,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特征.术前应详细询问家族史并评估病情,建议选择较为积极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伴高危因素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的颈淋巴结转移规律,并对其行选择性清扫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临床颈淋巴结阴性伴高危因素甲状腺乳头状癌初次行甲状腺癌手术并同期行颈清扫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7例(89侧)患者中,颈淋巴结阳性率62.9%,其中中央组淋巴结(Ⅵ区)转移率58.4%,颈侧区(Ⅱ一Ⅳ)阳性率38.2%,Ⅵ区与颈侧区淋巴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配对x2检验,x2=11.12,P<0.01),同时行关联性分析表明,VI区与颈侧区转移有相关性(x2=20.11,P<0.05,Pearson列联系数C=0.43).Ⅵ区阳性者,Ⅱ、Ⅲ、Ⅳ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0.8%、61.5%、42.3%,颈侧各区之间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0,P<0.01).结论 cN0伴高危因素PTC患者,Ⅵ区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且Ⅵ区阳性者,颈侧各区之间转移率有差异,建议此类患者在常规清扫VI区淋巴结基础上进一步行颈侧清扫术,并可根据肿瘤位于甲状腺不同部位,选择颈侧各区的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17.
18.
分化型甲状腺癌Ⅵ区与Ⅱ-Ⅴ区淋巴转移的关系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Ⅵ区与颈侧区(Ⅱ-Ⅴ)区颈淋巴转移的特点,为临床选择正确术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年3月至2000年12月,99例甲状腺癌患者在辽宁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进行初次手术,同期行颈清扫术,进行病理检查,术后随访,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9例分化型甲状腺癌中,乳头状甲状腺癌61例(双侧乳头状甲状腺癌1例),乳头滤泡混合型13例,滤泡状甲状腺癌25例。根据2002年UICCTNM分期:Ⅰ期60例,Ⅱ期1例,Ⅲ期5例,Ⅳ期33例。一侧腺叶及峡部切除80例,一侧腺叶及对侧大部或次全切除15例,全甲状腺切除术4例。全部患者同期颈清扫术104侧(双颈清扫5例),其中经典性清扫66例(68侧),改良性清扫33例(36侧)。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阳性83例(86侧),其中3例双侧淋巴结阳性,颈淋巴转移率为83.8%(83/99)。VI区阳性率37.5%(39/104),颈侧区(Ⅱ-Ⅴ区)阳性率76.9%(80/104),VI区和颈侧区淋巴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配对X^2检验,X^2=33.01,P〈0.01)。统计分析表明颈侧区淋巴转移和Ⅵ区淋巴转移无相关性(独立X。检验,X^2=2.08,Pearson列联系数C=0.14,P〉0.05)。10年、15年生存率分别为88.3%和84.5%。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Ⅵ区与颈侧区(Ⅱ-Ⅴ区)淋巴转移率不同。不能仅从Ⅵ区转移判断颈侧区是否有转移。发生Ⅵ区淋巴转移的患者不比颈侧区(Ⅱ-Ⅴ区)淋巴转移的预后差,经过正确的外科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处理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1-2012收治的1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所有患者在切除原发灶的同时均进行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临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颈侧区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结果:136例患者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率为56.6%(77/136),其中临床淋巴结阴性(cN0)患者,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率为47.5%(48/101),临床淋巴结阳性(cN1)患者,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率为82.9%(29/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没有增加手术风险的情况下,切除甲状腺癌原发灶的同时应该行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