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相关因素及腹腔淋巴结清扫范围对ICC患者术后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行根治性切除术的IC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腹腔淋巴结清扫范围将患者分为未清扫组、常规清扫组和扩大清扫组,比较三组患者预后情况并釆用Cox逐步回归模型分析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78例患者,其中男性109例,女性69例,年龄30-81岁,平均59岁。根据腹腔淋巴结清扫范围,未清扫组纳入80例、常规清扫组纳入34例、扩大清扫组纳入64例。178例患者肝切除术后3年累积生存率为29.2%(52/178),总体中位生存时间25.8个月。未清扫组、常规清扫组、扩大清扫组的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8/80)、52.9%(18/34)、40.6%(26/64),三组整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常规清扫组与扩大清扫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清扫组与常规清扫组、未清扫组与扩大清扫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糖类抗原19-9(CA19-9)、肿瘤最大径、门静脉癌栓、腹腔淋巴结清扫范围与ICC患者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A19-9、肿瘤最大径、腹腔淋巴结清扫范围与患者生存有关(P<0.05)。结论CA19-9,肿瘤最大径、腹腔淋巴结清扫范围是I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可行手术切除术的ICC患者,行腹腔淋巴结常规清扫术即可达到较好的预后效果,无需扩大腹腔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收集96例行肝部分切除的IC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外周血NLR,将患者分为低NLR组(NLR<2.5)和高NLR(NLR≥2.5)组,比较两组总生存率与无复发生存时间;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35%、30%,其中高NLR组分别为37%、26%、22%;低NLR组分别为63%、49%、4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全组术后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0.2个月,其中高NLR组为8.9个月,低NLR组为14.6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总生存率与术前NLR以及术前CA19-9及CEA水平、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邻近器官侵犯、远处转移、TNM分期、手术类型等因素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NLR以及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与术前NLR以及术前CA19-9及CEA水平、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远处转移、TNM分期、手术类型等因素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术前外周血NLR可作为ICC患者术后预后指标,NLR高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总结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不同N分期、外科治疗、淋巴结清扫范围及联合放化疗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SEER数据库内4555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包括N0期患者3710例,N1患者845例,所有患者包括完整的TNM分期信息、生存时间及生存状态信息、手术相关信息及放化疗信息。以Kaplan-Meier法描述生存曲线,共描述120个月的生存情况,应用Log-rank检验法进行假设检验,观察不同N分期ICC患者总体预后差异,以及不同手术方式、是否清扫淋巴结、术后是否进行放化疗对不同N分期ICC患者预后的影响。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M)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结果N1期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N0期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在N0期患者中,未行手术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8个月,局部肿瘤毁损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6个月,手术切除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45~59个月;在N1期患者中,未行手术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9个月,局部肿瘤毁损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6个月,手术切除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4~22个月。N0期患者中,未进行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37个月,进行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46~55个月;N1期患者中,未进行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6个月,进行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8~20个月。N0期患者中,不进行联合放化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41~42个月,进行联合放化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43~46个月;N1期患者中,不进行联合放化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0~17个月,进行联合放化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3个月。结论ICC中N1期患者预后明显差于N0期患者,手术是治疗ICC的有效手段,同时应积极推荐常规清扫淋巴结,推荐N1期患者进行联合放化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胰腺癌淋巴结准确分期所需清扫的淋巴结数目。方法 回顾性分析美国SEER数据库中3989例切除的胰腺癌淋巴结阳性病人资料并进行建模,得到淋巴结分期评分达到90%时所需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作为推荐值,并利用SEER数据库2583例与国内93例淋巴结阴性病人进行生存分析验证结果。结果 肿瘤最大径<2 cm是胰腺癌淋巴结清扫数量的影响因素。预期对阴性结果达到90%把握时,肿瘤最大径<2 cm的病人需要活检15枚淋巴结,而≥2 cm的病人需要活检20枚。校正假阴性病人后,淋巴结阳性率从60.7%升至71.0%。生存分析提示肿瘤最大径≥2 cm病人中,淋巴结分期评分与生存有相关性(P=0.002)。结论 肿瘤最大径是决定胰腺癌淋巴结清扫数量的因素。根据淋巴结分期评分,推荐清扫更多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手术预后的可能因素,为进一步改善ICC的预后提供借鉴.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103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ICC病人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生存率、无瘤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并通过Cox多因素分析得到有独立意义的预后指标.结果 103例ICC病人术后1年、3年生存率为77.70%、45.76%,无瘤生存率为67.65%、40.75%.单因素分析提示性别、肿瘤数目、肿瘤大小、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术前CEA影响病人的无瘤生存率及生存率.Cox多因素分析提示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术前癌胚抗原(CEA)是影响ICC病人生存的独立因素;肿瘤大小、神经束侵犯、脉管侵犯和术前CEA是影响ICC病人无瘤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 ICC的局部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ICC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如何进一步规范ICC的治疗,包括术前评估、术中手术方式(是否需常规的淋巴结清扫)、术后辅助方案的制定,需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淋巴结清扫(lymph node dissection, LND)对术前影像学诊断淋巴结阴性的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普通外科行根治性手术且术前影像学诊断淋巴结阴性的ICC病人临床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减少选择偏倚,比较淋巴结清扫组(LND组)与淋巴结未清扫组(NLND组)病人的术后短期及长期疗效。结果 研究共纳入影像学诊断淋巴结阴性ICC病人92例,其中LND组43例,NLND组49例。PSM后每组各36例,两组手术时间[(347.2±258.3) min比(306.1±273.7) 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78%(10/36)比22.22%(8/36)]和术后住院时间[(12.05±9.48) d比(11.81±4.72) 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ND组术中出血量多于NLND组[(265.61±98.52) mL比(220.47±96.53) mL,t=2.421,P=0.04...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合并肝门淋巴结转移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1年1月~2003年12月28例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术中发现肝门淋巴结肿大行肝门淋巴结清扫术,将有肝门淋巴结转移的15例设为淋巴结转移组,无肝门淋巴结转移的13例设为非淋巴结转移组,对2组患者的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淋巴结转移组生存2~13个月,中位生存期4个月,无瘤生存1~8个月,无瘤中位生存期3个月;非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生存3~69个月,中位生存期11个月,无瘤生存2~32个月,无瘤中位生存期7个月。2组患者的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有显著性差异(χ2=5.786,P=0.038;χ2=3.963,P=0.045)。结论伴有肝门淋巴结转移的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的手术疗效较差,即使行肝门淋巴结清扫也不能达到根治效果,并不能显著提高该病人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目前肝内胆管癌(ICC)是否常规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LND)仍存争议。本研究旨在探究LND对ICC根治术后复发模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21年5月165例ICC并行LND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液学检查指标、术前影像学检查资料(CT、MRI或PET-CT)和手术记录,分析术前影像学诊断淋巴结转移的价值以及LND对ICC术后不同复发模式的影响。 结果术前影像学诊断ICC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61.0%,特异度为58.9%,准确性为59.4%。124例cN0并行LND患者中,清扫个数≥6组阳性淋巴结比例占60.8%(31/51),显著高于清扫个数<6组的27.4%(2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2,P<0.001);随访期间,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9.3个月(1~49.5个月),清扫个数≥6组和清扫个数<6组分别复发26、40例,清扫个数≥6组患者的局部淋巴结复发率更低,两组复发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 结论术前影像学诊断ICC淋巴结转移价值有限,应常规进行区域LND,清扫数量6个以上有助于改善淋巴结分期和减少cN0患者根治术后局部淋巴结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糖类抗原199(CA199)在评估肝内胆管细胞癌(ICC行根治性切除术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为ICC患者68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依据其术前血清γ-GT及CA199值的高低,将入组患者分为高/低γ-GT组及高/低CA199组。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评估血清CA199及γ-GT是否为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术前高γ-GT组患者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短于低γ-GT组(16.0个月vs 25.3个月,P<0.01)。术前高CA199组患者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短于低CA199组(13.0个月vs 20.5个月,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γ-GT(RR=6.741,95%CI3.129-14.520,P<0.01)及CA199(RR=5.015,95%CI 2.595-9.692,P<0.01)是影响ICC患者切除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水平血清γ-GT及CA19...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膨式金属支架(SEMS)置入后限期手术治疗急性完全梗阻性结肠癌近期及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28例结肠癌伴完全梗阻症状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分为急诊手术(急诊组,76例)和SEMS置入后限期手术(支架组,52例)。对两组病人的手术安全性、肿瘤根治性、永久肠造口比例及存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支架组与急诊组在手术入路方式、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急诊组相比,支架组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21.2% vs. 39.5%,P=0.029)较低,但Ⅲ、Ⅳ级并发症发生率(11.5% vs. 14.5%,P=0.631)和病死率(0 vs. 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清扫总数较多[(18.2±6.7)枚 vs. (16.0±9.9)枚,P=0.022],淋巴结清扫数目≥12枚比例较高(86.5% vs. 55.3%,P=0.001),永久造口率较低(23.1% vs. 59.2%,P<0.05)。3年总存活率(71.6% vs. 67.8%,P=0.215)和无病存活率(77.0% vs. 64.7%,P=0.70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SEMS置入后限期手术可以明显提高结肠癌并急性完全梗阻病人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减少永久造口,提高肿瘤根治率,同时未影响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比较胃癌合并肝硬化病人接受胃癌根治术D1和D2淋巴结清扫的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至2006年3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54例胃癌合并肝硬化病人接受胃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比较D1和D2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疗效。结果胃癌合并肝硬化病人接受胃癌根治术的1、3、5年存活率分别为77.8%、44.4%、33.3%。行D1淋巴结清扫术(D1组)1、3、5年存活率为81.3%、37.5%、25.0%,行D2淋巴结清扫术(D2组)为76.3%、47.4%、36.8%(P>0.05),54例病人中位生存时间32个月,D1组为23个月,D2组为34个月。D1组和D2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病人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ild-Pugh分级B、C级的病人中,D2组肝肾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D1组(P<0.05)。结论胃癌合并肝硬化病人D2组较D1组的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病人行D2淋巴结清扫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Child-Pugh分级B、C级的病人应慎行D2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RMM)的外科治疗方式及影响病人总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18年1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诊断为ARMM并接受手术治疗的91例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不同临床病理因素、手术方式[扩大的局部切除(WLE)与腹会阴联合切除(APR)]对病人总生存的影响。结果 在91例ARMM病人中,男性35例(38.5%), 女性56例(61.5%),男女比例为1.0∶1.6。接受WLE 12例(13.2%),APR 79例(86.8%)。;术前存在远处转移19例(20.9%),无远处转移72例(79.1%)。病人1、3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74%、23%和9%,中位生存期为18.7个月。单因素分析示术前远处转移、肿瘤直径>2 cm、肿瘤侵犯深度>2 mm和淋巴结转移为总生存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存在同时性远处转移和淋巴结转移为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12例接受WLE病人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79例接受APR病人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接受WLE和接受APR病人两组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结论 术前存在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是ARMM病人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APR与WLE相比,并不能带来生存的获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胰腺癌根治性切除病人术后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胰腺中心行根治性手术的275例胰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随访资料。结果随访18(9~36)个月,共216例(78.5%)病人死亡,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15.1个月(95%CI 11.7~18.4),1、3、5年存活率分别为63.2%、23.1%、11.8%。行术后化疗病人术后生存时间29.1个月(19.5~38.7),1、3、5年存活率分别为78.6%、43.6%、25.4%。Cox回归分析提示,术前CA19-9水平、肿瘤分化水平、肿瘤长径、阳性淋巴结比、镜下血管侵犯、术后化疗是胰腺癌病人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按手术方式进行分层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术后生存独立影响因素包括术前CA19-9水平、肿瘤分化、肿瘤长径、血管侵犯、术后化疗(P0.05),胰体尾切除病人术后生存独立影响因素包括肿瘤分化、血管侵犯、阳性淋巴结比、术后化疗(P0.05)。结论术前高CA19-9水平、高阳性淋巴结比、肿瘤分化水平差以及有镜下血管侵犯的胰头癌和胰体尾癌病人预后更差。根治性手术基础上联合辅助化疗可显著延长胰腺癌病人存活时间,是改善胰腺癌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术前外周血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生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0~2015年我院确诊的T_(2~3)N_0M_0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192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NLR鉴别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复发或转移的最佳临界值,以此分为正常组118例与升高组74例。收集资料包括T分期、分级、数量、原位癌、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分析其与NLR的相关性。并将上述指标纳入多因素模型评估其与术后无瘤生存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结果:ROC曲线下面积为0.716,确定NLR最佳临界值为2.3,鉴别肿瘤复发或转移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597、0.742。术前NLR升高组与正常组在肿瘤T分期、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显示术前NLR升高组较正常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明显缩短(41个月vs 71个月,P=0.00);而中位肿瘤特异生存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个月vs未到达,P=0.2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LR与术后无瘤生存时间显著相关(HR=1.42,95%CI:1.01~2.00,P=0.03),而与肿瘤特异性死亡无显著性相关性(HR=1.29,95%CI:0.89~1.87,P=0.17)。结论:术前NLR升高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可能较差,并可提示膀胱癌术后复发或转移,可作为随访过程中判断病情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术中经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预防肿瘤复发的价值。方法:对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2012年1月—2016年1月手术治疗的79例IC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6例术中采取经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的方法(观察组),43例术中未注射任何化学药物(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1、2、3年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55.56%、80.56%、88.89%、94.44%且均低于对照组的62.79%、90.70%、95.35%、100.0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8.5个月vs.5.7个月,χ2=3.927,P0.05);肿瘤最大直径≥5cm(RR=1.984)、病灶数目多发(RR=1.276)是ICC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术中注射丝裂霉素与术后肿瘤复发无关(P0.05)。结论:肝切除术治疗ICC术中经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有助于延长复发时限,但对肿瘤复发率的影响不明显;肿瘤最大直径≥5cm、病灶数目多发是IC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临床病理特征及肝内胆管结石对ICC术后生存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丽水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118例首次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ICC患者临床资料,按有无合并肝内胆管结石分为两组,其中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ICC(结石阳性组)58例,无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ICC(结石阴性组)60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术后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结石阴性组相比,结石阳性组在肿瘤大小、CA199、CEA、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胺转肽酶水平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结石阳性组肿瘤更容易出现周围神经侵犯、血管侵犯、区域内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晚等病理特征(P<0.001)。结石阳性组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1.9%、10.7%、3.5%,明显低于结石阴性组56.67%、33.3%、16.67%(χ2 =46.61,P<0.001);结石阳性组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7.1%、21.8%、10.7%,也明显低于结石阴性组76.7%、43.3%、23.3%(χ2 =26.60,P<0.001)。结论 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肿瘤分期晚,术后生存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淋巴细胞和C反应蛋白比值(LCR)是一种炎症评分,本研究旨在分析LCR评分在肝内胆管癌(ICC)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咸阳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病理确诊为ICC的15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血管侵犯、肿瘤大小、肿瘤个数、淋巴结转移、TNM分期、CA199、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以及淋巴细胞和C反应蛋白比值(LCR)等信息,分析上述指标在ICC手术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CA199和LCR是影响ICC手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LCR≥6 000者发生的死亡风险是LCR<6 000者的3.11倍。LCR<6 000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4(95%CI 21.125~46.875)个月,LCR≥6 000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8(95%CI 12.876~23.124)个月;生存曲线显示,LCR可明显区分患者预后(χ2 =10.334,P=0.001)。LCR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9%和70.6%,曲线下面积为0.778(95%CI 0.725~0.873),具有较高的判断价值(LCR vs CA199,Z= 3.514,P<0.0001;LCR vs 淋巴结转移,Z=3.706,P<0.0001;CA199 vs 淋巴结转移,Z=0.079,P=0.917)。结论 本研究表明,LCR评分对ICC患者根治性手术预后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并且LCR还是一种费用低且易于获得的观察指标,对未来临床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值与患者远期生存率、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89例ICC患者的诊治经过及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患者外周血NLR水平分为50例高NLR(NLR值≥2.5)组和39例低NLR组(NLR值2.5);对比两组术后生存率、中位时间的差异,并分析影响ICC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低NLR患者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4.10%、48.72%、38.46%均高于高NLR组患者的42.00%、24.00%、18.00%(P0.05);低NLR患者的生存时间34个月、无瘤生存时间16个月均高于高NLR组患者的19、9个月(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病灶数多发、病灶直径≥5 cm、血管侵犯、远处转移、姑息手术、NLR值高水平与ICC患者的远期生存时间有关(P0.05)。结论:ICC患者术前外周血NLR高水平对患者的远期预后将产生不利影响,同时ICC患者的远期预后还受到淋巴结转移、病灶数多发、病灶直径≥5 cm、血管侵犯、远处转移、手术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综合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分型、病理学特征及不同手术方式,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3年3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COX生存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病人中位生存时间。结果肝门部胆管癌术后病人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72%和41%,中位生存时间为21个月。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分型、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和癌抗原(CA)199水平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的预后与肿瘤分型、手术方式、CA199水平和淋巴结转移等密切相关。扩大淋巴结清扫及根治性手术方式是提高病人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放膀胱根治性全切除淋巴结清扫的效果。方法 2006年1月~2013年12月,行膀胱根治性全切除术并盆腔淋巴结清扫共95例。其中2009年12月以前47例行开放手术,2010年1月以后48例行腹腔镜手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盆腔淋巴结清扫时间和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等指标。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无围术期死亡。腹腔镜组无中转开放手术。腹腔镜组与开放组盆腔淋巴结清扫时间、盆腔淋巴结清扫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左侧和右侧盆腔淋巴结数目、淋巴结清扫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109.6±24.6)min vs.(119.3±25.4)min,t=-1.875,P=0.064;(120.5±62.1)ml vs.(138.5±55.1)ml,t=-1.526,P=0.130;(24.9±8.7)个vs.(23.2±9.8)个,t=0.895,P=0.373;(11.8±4.5)vs.(10.6±5.2)个,t=1.189,P=0.237;(13.1±5.9)个vs.(12.4±5.6)个,t=0.557,P=0.579;10.4%(5/48)vs.12.8%(6/47),χ2=0.128,P=0.720]。开放组7例淋巴结转移,阳性淋巴结共20个;腹腔镜组5例淋巴结转移,阳性淋巴结共7个。开放组随访32~68个月,平均45个月;腹腔镜组随访12~35个月,平均24个月。开放组肿瘤复发6例,其中3例死于肿瘤远处转移;腹腔镜组肿瘤复发3例,其中1例死于肿瘤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淋巴结清扫收获淋巴结数目与开放手术相同,并发症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