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3年1月-2015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并明确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或克罗恩病(CD)的患者165例,及相同例数同期入院的慢性胃炎患者为对照组,通过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方法检测Hp感染情况,比较两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有无差异。结果  UC患者149例(男性70例),CD患者16例(男性9例)。UC组和CD组患者Hp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组与UC组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1组(病变范围为直肠)Hp感染感染率与E2组(病变范围为左半结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3组(病变范围为广泛结肠及全结肠)Hp感染率与E1、E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IBD患者Hp感染率较慢性胃炎患者低,但仍处于较高水平。CD组较UC组Hp感染率低,UC患者中全结肠受累患者HP感染率比部分结肠受累者低,HP感染可能对IBD的发生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外表现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整理并记录251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思病(CD)患者出现肠外表现的情况。结果251例患者中,共61例(24.3%)有肠外表现。174例UC者中有肠外表现38例(21.8%),77例CD患者中有肠外表现23例(29.9%)(P〉0.05)。UC患者左半结肠型肠外发生率与直肠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D患者回结肠型和回盲部小肠型分别与单纯结肠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依次为骨关节病变(8.0%、11.7%)、口腔溃疡(4.6%、9.1%)、肝胆(4.0%、6.5%)、皮肤(2.9%、2.6%)、眼部(2.2%、1.3%)、代谢性骨病(0.6%、0),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C和CD患者都是以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肝胆表现居多,但单纯依据肠外表现情况来区分UC和CD意义可能不大,肠外表现和IBD的炎症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范围多自远端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端发展,呈连续性分布。CD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好发,呈穿壁性炎症,多为节段性分布。内镜是IBD不可或缺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4.
陈敏  吴开春 《医学新知杂志》2013,(5):354-358,36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专指一组病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1BD发病高峰年龄为15~25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IBD患者结肠存在反复发生的慢性炎症,而在CD患者中,可能还同时存在小肠的慢性复发性炎症。  相似文献   

5.
何尧儿  陈茜  韩清清  龚姗姗  范一宏 《浙江医学》2019,41(24):2596-2599
目的了解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幽门螺杆菌(Hp)总体感染及目前感染情况与疾病表型及活动度的关系。方法收集IBD患者214例(IBD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对照组),记录患者既往Hp感染情况,通过胃黏膜病理组织检测和(或)尿素呼气试验了解患者目前Hp感染情况,从而了解患者Hp总体感染情况。对克罗恩病(CD)患者进行蒙特利尔分型和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进行蒙特利尔分型和梅奥诊所内镜下评分,了解患者疾病表型及活动度与患者目前Hp感染的可能关系。结果IBD组中CD、UC患者Hp的总体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IBD患者中是否使用过5-氨基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英夫利西单抗或反应停与总体Hp感染率无显著关系(均P>0.05);在CD及UC患者中,疾病的表型特征及疾病活动度与患者目前的Hp感染率无显著关系(均P>0.05)。结论IBD患者的Hp总体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推测Hp感染可能是IBD存在的一个保护性因素,对于IBD患者Hp的根除应谨慎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南昌市居民炎症性肠病(IBD)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我院肠道门诊2005年1月4日~2007年12月31日就诊的腹泻病例和配合结肠镜检病例分别为5075例和873例,对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溃疡性结肠炎(UC)占总调查病例的0.22%,占结肠镜检的1.37%。克罗恩病(CD)占总调查病例的0.02%,占结肠镜检的0.12%。男性UC占总调查病例的0.14%,女性UC为0.08%,男女之比1.75∶1。结论:调查病例进行了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中IBD的检出率低为1.37%,提示南昌地区人群中IBD的发病率低于国外报道。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初发炎症性肠病临床及内镜下特征及分型。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的初发、并随访1年进一步确诊的炎症性肠病(IBD)19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初发IBD患者190例中溃疡性结肠炎(UC)129例,克罗恩病(CD)61例。其中2015年为53例(UC 40例,CD 13例)、2016年为64例(UC 44例,CD 20例)、2017年为73例(UC 45例,CD 28例)。UC患者129例中直肠炎(E1)21例(16.3%),左半结肠炎(E2)63例(48.8%),广泛结肠炎(E3)45例(34.9%)。CD患者61例根据蒙特利尔分型,其中累及部位为回肠末端型(L1)9例,结肠型(L2)18例,回结肠型(L3)34例;疾病行为是非狭窄非穿透型34例,狭窄型18例,穿透型9例。结论:3年来炎症性肠病患者数量特别是CD患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UC以左半结肠炎(E2)最常见,CD病变部位以回结肠型最常见。  相似文献   

8.
MIC基因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原因未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大约10%的结肠炎症尚不能区分是CD或UC,在西方国家称为不明确的结肠炎(indeterminate colitis)。随访研究发现这些患者大多数发展成为UC,其临床症状多样化,但以腹痛、腹泻为主要肠道症状,病变可累及胃肠道任一部位,但结肠被侵犯最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调查昆明市住院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了解该市近年来 IBD 患者临床资料特点。方法选取该市10家三级综合医院,调查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符合 IBD 诊断的1029例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等人口资料及诊断、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本组资料显示,该市近7年 IBD 住院病例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029例 IBD 患者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853例,克罗恩病(CD)患者157例,未定型 IBD 患者19例。本组 IBD 患者男女比例为1.23∶1.00,IBD 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7.93±16.78)岁,UC 患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40~60岁,CD 患者发病高峰年龄为20~40岁,以病程小于5年的患者居多;本组 IBD 患者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UC 住院病例明显多于 CD ,住院 IBD 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以中度为主。 UC 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64.4%)为主,CD 以狭窄型(41.2%)和炎症型(51.0%)为主。 IBD 主要症状有腹泻(91.0%)、腹痛(84.6%)、血便(79.4%)等;肠外表现(6.1%)和并发症(10.6%)少见。辅助确诊手段主要为结肠镜(97.7%)及病理检测(29.2%)。结肠镜检查显示 UC 以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为主,CD 以回盲部及回肠末端为主。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和类固醇激素为主,较少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单纯内科治疗总有效率达92.4%,病死率0.4%。结论该市 IBD 发病数近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发病患者以中青年为主,疾病严重程度以中度为主,UC 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为主,CD 以狭窄型和炎症型为主,肠外表现及并发症较少。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及类固醇激素为主,并且需要长期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10.
庞智 《苏州医学》2009,32(1):9-1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UC和CD在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具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两者各具不同的特点。例如: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和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上多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CD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  相似文献   

11.
炎症性肠病相关性大肠癌的发病机制与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敏 《医学新知杂志》2011,21(4):290-293,298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目前病因不明,临床经过反复,迁延数年至数十年,治愈十分困难,有很高的癌变风险,且癌变的分子机制至今仍不明确。对IBD患者的随访监测,有利于及早发现癌性病变,及时治疗。本文对IBD相关性结直肠癌的风险因素、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及监测管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CTE)在炎症性肠病(IB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3月至2022年7月在陈家桥医院经病理确诊的IBD患者,总结分析临床病史、CTE影像学特征,计算CTE诊断IBD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共纳入60例IBD患者,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35例,克罗恩病(CD)患者25例,二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E检出UC的敏感度89%、特异度84%;CTE检出CD的敏感度88%、特异度91%。CD以回肠末端与回盲部多见。UC以对称性增厚为主,CD以非对称性增厚为主,且CD较UC更易出现梳征、蜂窝组织炎及瘘管(P<0.05);CD与UC均出现均匀或非均匀强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E清晰显示肠壁、肠腔外病变,有助于UC和CD的鉴别诊断,是IBD诊断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与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VIP、Wan Fang Data和CNKI数据库,搜集比较IBD患者与健康对照PD发病风险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12月2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MP 14. 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个研究,总人数917476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IBD、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与PD发病没有关联[RR=1. 10,95%CI(0. 88,1. 36),P=0. 397]、[RR=1. 08,95%CI(0. 80,1. 45),P=0. 624]、[RR=0. 98,95%CI(0. 74,1. 29),P=0. 893]。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及敏感性分析,高质量的队列研究提示,IBD增加PD发病风险[RR=1. 19,95%CI(1. 05,1. 36),P=0. 008]。结论当前证据显示,IBD、CD和UC与PD发病没有关联,但高质量研究倾向于IBD增加PD发病风险的结论。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4.
胰腺自身抗体(PAb)已被推荐为克罗恩病(CD)的特异但不敏感的标志物。该研究目的是评价希腊溃疡性结肠炎(UC)和CD患中胰腺自身抗体检测的意义。采集150例炎症性肠病(IBD)患(73例UC,77例CD),31例非IBD肠炎患,16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及104例健康对照的血清进行分析。采用一种标准的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Ab水平。分别有18/73例UC患(24.7%)和32/77例CD患(41.6%)PAb阳性。CD患中PAb的检出率显高于UC患(P=0.04),104例健康对照和3l例非IBD患均未检出PAb,1例干燥综合征患PAb阳性。研究发现PAb与IBD活动度、IBD的发病部位或药物治疗无相关性。与炎性疾病(28.6%)和肠瘘(41.2%)相比,合并肠腔狭窄的CD患的PAb阳性率(60%)显升高(P=0.02)。希腊CD患PAb的检出率与先前报道的结果类似,而UC患的PAb检出率则有所增高。该研究结果表明,PAb应被视为IBD而非CD的特异性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Haas  S.L.  Koch  W.  A.  Schreiber  S.  Dr.  U.Bocker.  陈瑜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6):48-49
目的:有明确证据提示遗传因素对炎症性肠病(IBD)易患性的影响。最近,IL-18启动子的多态性被认为是炎症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如脓毒血症、哮喘、成人发作的Still病。该研究目的是确定-137(G/C)IL-18启动子多态性是否与IBD的易患性相关。材料与方法:选取470例克罗恩病(CD)患、235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和347例对照进行相关性研究。并进一步对470例CD患、233例UC患进行分离分析。应用TaqMan MGB双等位基因区分系统确定基因型。结果:与对照相比,CD和UC患的基因型频率均无显性差异(分别为P=0.089,P=0.078)。但是,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说明,根据病例一对照研究,随着G等位基因型数量增多,CD和UC也呈上升的趋势(分别为P=0.030;P=0.028)。对比之下,家系传递不平衡检验(TDT)显示在470例CD患和233例UC患中,G等位基因型与CD和UC无关(分别为P=0.53,P=0.79)。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炎症性肠病文献增长规律及其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国内外炎症性肠病文献增长规律及影响主要因素。方法用炎症性肠病(IBD)及其下位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隆(氏)病(CD),逐年检索1998-2004年MEDLINE和CBMdisc中收录的IBD文献量,然后对1998-2003年文献进行直线或曲线回归分析确定文献增长规律及影响主要因素,同时分析国内相关期刊刊载IBD论文。结果除国内CD文献呈缓慢下降外,国内外IBD、UC和CD逐年累积文献量呈递增趋势,其散点图近似直线(Y=a+bX)。国外10206篇(1998—2004)IBD文献中,英文8852篇(86.73%)。国内IBD文献主要刊载于核心期刊,达33.03%(1085/3285)。结论国内外IBD研究的文献量均呈上升趋势,表明IBD的研究仍是一个热点。影响国外IBD文献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学科自身固有的规律,影响国内文献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学科所处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并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外表现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整理并记录251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患者出现肠外表现的情况。结果251例患者中,共61例(24.3%)有肠外表现。174例UC者中有肠外表现38例(21.8%),77例CD患者中有肠外表现23例(29.9%)(P>0.05)。UC患者左半结肠型肠外发生率与直肠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D患者回结肠型和回盲部小肠型分别与单纯结肠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依次为骨关节病变(8.0%、11.7%)、口腔溃疡(4.6%、9.1%)、肝胆(4.0%、6.5%)、皮肤(2.9%、2.6%)、眼部(2.2%、1.3%)、代谢性骨病(0.6%、0),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C和CD患者都是以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肝胆表现居多,但单纯依据肠外表现情况来区分UC和CD意义可能不大,肠外表现和IBD的炎症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肠道细菌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和健康者中的表达差异,分析肠道细菌感染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方法收集经过内镜检查及病理报告确诊的100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80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80例健康者的粪便及血清样本,PCR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沙门氏菌(Sm)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IBD患者中Cd、Sm和Sa的感染率分别为10.6%、8.3%和7.8%,显著高于健康组(P=0.003,0.018,0.023);活动期CD和UC患者Cd、Sm和Sa的感染率均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008,0.022;P=0.025,0.011;P=0.025,0.021),CD和UC患者的细菌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BD患者病变部位包含结肠、使用激素及免疫制剂治疗,与上述3种细菌的感染有显著关联(P〈0.05),而吸烟史及使用美沙拉嗪治疗与细菌感染无显著关联(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肠道细菌感染与炎症性肠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赵坚敏  郑萍 《河北医学》2013,(8):1246-1249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以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研究发现,UC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生率10年为2%,20年8%,30年之后达18%。在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死因中,癌症占到近10%-15%的比例,近年来随着小肠镜技术的广泛开展,现认为CD癌变风险并不低于UC。肠炎背景下肿瘤发生增加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围绕肠炎诱发癌变分子机制展开的监测及预防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并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外表现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整理并记录251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患者出现肠外表现的情况.结果 251例患者中,共61例(24.3%)有肠外表现.174例UC者中有肠外表现38例(21.8%),77例CD患者中有肠外表现23例(29.9%)(P>0.05).UC患者左半结肠型肠外发生率与直肠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D患者回结肠型和回盲部小肠型分别与单纯结肠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依次为骨关节病变(8.0%、11.7%)、口腔溃疡(4.6%、9.1%)、肝胆(4.0%、6.5%)、皮肤(2.9%、2.6%)、眼部(2.2%、1.3%)、代谢性骨病(0.6%、0),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UC和CD患者都是以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肝胆表现居多,但单纯依据肠外表现情况来区分UC和CD意义可能不大,肠外表现和IBD的炎症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