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代宗师,当代中医圣哲岳美中先生仙逝三十多载了。先生的亮节高标,严谨的治学精神,精湛的学术成就,若日曜于天,光照于世;先生对中医的杰出贡献,足以垂范后代。书传四海,百年利济在人间。由陈可骥院士等汇集的《岳美中医学文集》(以下简称《文集》),集中展示了先生深邃的学术思想,丰富而独具慧眼的临床识见,以及先生对中医科学的挚爱精神,对病人的菩萨救世心肠,对后代学者的殷殷期望,先生之心与中医结下的不解之缘,使他毕生都献给了中医事业。他热诚  相似文献   

2.
0引言道教动功养生术即导引术,也作道引,是以主动肢体运动为主,如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各种人的肢体运动,并配合存思、咽液、自我推拿和吐纳服气的养生方术。它以动静结合、形神具养为特点。动是体动,使气血相通;静是神静,即以精神为守。动静相宜,气动而神静,形神协调,从而达到血脉畅通的目的。动功内容十分丰富,《道藏》中收录了数千种方法。1973年发掘出土的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中的帛画《导引图》绘有44个做各种导引锻炼的姿势,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运动图,但不成系统。比较完整的运动套路,当推东汉华佗所编制的“五禽戏”,它是模仿虎…  相似文献   

3.
侍杏华  周健 《全科医生》2000,9(4):117-118
本文就中医学的养生观、发病观、治疗观、道德观等方面分析全科医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医作为传统医学一直是人们防病治病的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医学人才需要量的不断扩大和需求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师带徒方式渐渐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正规高等院校的中医教育,以培养更多、更好的中医人才,提高防病治病的水平。现将中医学教育模式进展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和整个人类社会一样,在进入21世纪的同时也应该与时俱进.面对现代医学的挑战不进则退,唯一的选择是把握机遇接受挑战.只有将自身学术不断提高,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与亚健康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卫生组织 (WHO)给健康定义为 :“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三个方面 ,全面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格健壮。”即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显示 ,人群中处于健康状态(第一状态 )和患病状态 (第二状态 )者总计不足 2 5 % ,有 75 %以上的人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 ,也称之为“第三状态” ,国内习惯叫做“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同样是一种“病态” ,如果处理得当 ,则向健康方面转化 ,反之则患病。由于亚健康状态在人群中普遍存在 ,因而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和…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阐述中医学对颈椎病的病因、症候、治疗、发病机制、预防等方面的观点,认识到颈椎病发病机制与痹证、气血脏腑理论、经络理论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明在颈椎病的发病过程中,外因是致病的条件,内因是致病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具有原始创新性与内在逻辑性的知识体系,其形成不仅需要医疗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总结和提高,而且与社会历史、科学文化和传统思想等密切相关。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基本概念与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构成[1],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阐述中医学对颈椎病的病因、症候、治疗、发病机制、预防等方面的观点,认识到颈椎病发病机制与痹证、气血脏腑理论、经络理论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明在颈椎病的发病过程中,外因是致病的条件,内因是致病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建立符合中医学病证本质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该文对目前中医学科研中动物模型复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复制理想中医学动物模型的方法与思路。结果:当前中医学动物模型复制中,存在单一因素复制模型易兼夹他证;模型不符合中医学病证本质;缺乏可靠的评判标准;模型反证分组不当等问题。复制理想中医学动物模型,应运用中药和中医学方法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采用增设反证拮抗组与反证加强组的反证分组方法,用中药或公认复方反证,并重视模型动物的外在症状。结论:运用中医学的方法和思维能够更理想地复制出符合中医学病证本质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正>在围绕着传统治疗技术的讨论中,人们有一种普遍观念,认为大多数的西方医学者通常采用还原论的方法使用药物,将人体分成多个更小的部位以理解其内部运作机制。与此相反的是,在东方,行医者用一种更为整体的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复杂的、整合的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行医。过去部分的观点认为,这两种理论体系是格格不入的,但是今天看来,却并非如此。随着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2.
治疗超声是近10余年来发展并逐步成熟的一种无创治疗新技术,是物理科学应用于医学治疗领域的成功典范.因超声波具有方向性、穿透性和可聚焦性,可通过以下两方面的用途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一是产生非损伤性的热量或其他机械效应以刺激或加速身体对损伤的正常反映;二是对组织产生可控制的选择性杀灭.中医是指我国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  相似文献   

13.
论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心身疾病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身医学是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科学。是运用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研究人们的心理因素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及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探求人的性格特征、体质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而所谓心身疾病,是一组躯体疾病,其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身疾病及心身医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先前的中医学理论中虽然没有“心理学”、“心身疾病”的名词,然而其心身医学思想却是极为丰富的。现存的两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对心身疾病的社会心理致病因素、发病机制的认识、诊断和防治就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而现代心身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其发展的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的经络实质探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心电图是心脏电活动在体表的记录,是临床诊断的重要资料。心电传播理论概括起来有3种主要学说:容积导体学说,电偶移动学说和心电向量两次投影学说。容积导体可视为是血管中的血液,电偶移动和心电向量可视为是血管外的正负电流。从传播角度来说,心电传播途径是脉管系统。脉管系统是心脏的延续,包括动脉、静脉、淋巴管、自主神经和“良导体”。是输送血液和传播心电的通道。其中“良导体”有释放电荷,反映疾病,接受治疗的作用。脉管系统可视为中医学中的经络,“良导体”可视为中医学中的穴位。从功能角度来说,经络系统具有决死生,处百病的作用,脉管系统是机体新陈代谢的调控系统。穴位的实质是“良导体”,经络的实质是脉管系统。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大多为中医药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所开设,如药学专业、康复专业、护理专业、对外汉语专业等。对于如何上好这门课,笔者在数年的教学实践中,略有体会,兹作以下介绍。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人民的健康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医学的独特诊疗方法及其显著的疗效仍受到百姓的欢迎和业界人士的认可。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高等医学教育中。要开设一定比例的中医课程.这也是中国医学教育的特色之一。康复医学专业设置中医课程.目的在于经过康复医学和中医学的系统教学,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学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门科学在发展进程中都存在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的因素,但对于中医学来说似乎亟需发展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就目前中医学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而需要发展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的几点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健康和疾病的科学,哲学是研究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两者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两者在其发展上都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中国古代医学同其他古代医学一样,融合在自然哲学中,具有浓厚的思辨性、模糊性和直观性.中国的近代文明比西方落后300年,中国古代的科学几乎都被西方近代科学所西化,并且西方的古代医学也为近代医学所取代.但是,中国古代医学至今还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主要在于中国古代医学有其科学的合理的理论内核.  相似文献   

19.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是一种客观性较强的用于评价临床能力的方法,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多个考站,完成一系列的临床任务,并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分,从而评价他们的临床技能和(或)态度[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把时间中医学理论运用于临床护理工作。方法 对本院内科30例哮喘住院患和33例胃痛或胃出血住院患运用时间中医学的理论进行临床观察,并以此理论指导临床护理。结果 哮喘发作或加剧时间以夜间为主,占96.7%;而发病季节以秋冬为主,占83.3%。胃痛发作时间以上午为主,占86.7%;而胃出血的发作时间上午占6l.l%,夜间占30.0%。表明了人的病理活动随自然界的时间过程而变化,病情和病症变化有相应的节律性,当以此开展临床护理时,可提高护理质量。结论 时间中医学理论可贯穿于护理学科,指导临床护理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