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南昌水专学报》2015,(2):64-68
转型期的中国,群体性事件频发,底层群体期待通过媒体表达利益诉求,但囿于客观体制框架的限制,大众传媒往往对底层需求习惯性过滤。在传统媒介生态背景下,微媒介的特性恰巧弥合了体制内困境,衍变成新时期底层群体媒介使用图景,组织行为在群体心理的驱使下呈现出趋同的微媒介依赖。在此种语境下,底层群体对微媒介的依赖实质上更是一种心理上的群体趋同和行动上的突围预备。试图依托媒介依赖理论,通过对心理认知的层级叠加,厘清底层群体在事件进程中的媒介使用动因,勾勒出群体性事件视阈下底层群体微媒介使用心理的学理性框架,并关注在微媒介使用过程中的失范行为,进而考量其异化行为的纾解机制。  相似文献   

2.
《南昌水专学报》2017,(2):28-33
风险社会下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不断积累。随着具体事件的发展和驱动,底层群体的心理逐渐呈现出愈发极化的倾向。以南昌象湖事件为例,通过在象湖新城的实地走访和对附近居民的深入访谈,发现底层群体的心理极化是在敏感的情景刺激下,对群体本身的认知、情感、态度进一步推进的结果。通过分析心理极化发展的一般路径,从公众、媒介、社会三个维度提出对底层群体心理极化的疏解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共和国"的日益壮大,网络舆情愈发波涛汹涌。汹汹舆情背后掩藏着网络群体心理极化这一"元凶"。通过对"郭美美事件"报道内容的分析,审视该事件中群体心理的极化过程,深入剖析其对网络舆情产生的或显性或隐性风险。借此从规避群体心理极化风险视角探讨引导网络舆情的有效路径,提出跨越群体隔离之障碍,构建网络"人行道"的一系列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转型时期频发的群体性泄愤事件参与主体的底层特性越来越为学界和业界所关注。其在认知偏差、轻信谣言和碎片化重组信息等方面的媒介素养缺失直接影响了在群体性泄愤事件中的失控情绪乃至行为。由此,底层群体的媒介素养问题已成为关涉事件发展进程走向的重要问题。文章的研究出发点在于将媒介素养理论研究置于中国的现实语境中考量,立足于当代底层群体在群体性泄愤事件中的媒介素养缺失现状,并对其缺失下的情绪和行为加以分析,以此提出集公众、媒体和政府等各方合力以提升底层媒介素养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5.
《南昌水专学报》2015,(2):69-71
近年来我国风险社会不断深入,诸多问题日益登上群体性事件的舞台,群体性事件愈演愈烈。同时,随着新媒体作为群体性事件中公众抒发情感、态度的重要平台,其话语生态的失当,使得风险社会中的矛盾易趋向极化,从而导致风险的扩大,这不仅会影响群体性事件的解决,也会牵涉到风险的升温乃至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行。以群体性事件为背景及其发展脉络为主线,分析事件中新媒体话语生态的现状,以及话语生态异化对底层群体心理造成的影响。由此,通过相关机理的剖析,以期为建立新媒体健康话语理念提供指导,从而实现底层群体心理的再造。  相似文献   

6.
《南昌水专学报》2019,(2):61-65
新媒体的即时、开放等特质赋予其强大的情绪渲染和感召力,并成为当下青年群体社会参与的重要渠道。新媒体技术带来极大社会便利的同时也导致媒介形式复杂多样、信息内容良莠不齐等问题,青年群体社会参与的媒介困境由此显现。通过对当下青年群体社会参与的媒介困境进行梳理,分析新媒体在促进青年群体社会参与中的应然和未然,并从传媒引导的角度提出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利益分配失衡、贫富差距扩大致使社会阶层流动固化。从乡村流向城市,生活在社会边缘的青年群体是当下底层群体生活境况的缩影。《无名之辈》将保安、劫匪、残疾人、按摩女、无业游民等具有代表性的底层人物的命运交织演绎,呈现了一场因离奇盗窃案而引发的荒诞闹剧。以共情理论为学术视角,分析《无名之辈》对观众传达底层情感的电影符号元素,以及观众在接触电影所传达的情感符号而激发内心的情感联动过程。最后基于影片表达的底层情感,分析电影镜像反映底层群体阶层突围的情感价值。  相似文献   

8.
传媒文化是建构未知的受众或拥有想象中的受众的传播系统.它的触角已经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为了实现其最大限度地吸引大众这一恒定目标,传媒文化建立了一整套自身的话语系统,其话语策略是:设法邀请受众“参与自我建构的过程“;视觉中心主义的幻象复制;戏剧化的表演或作秀.传媒文化的这套话语系统对受众接受心理具有相当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使“观看“仅仅成为习惯;从理性堕入欲望;引发受众的戏剧化心理趋势.  相似文献   

9.
今天的电视传媒承载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角色,21世纪的传媒依然会以电视为代表。社会对电视提出更高更为迫切的要求,电视传媒也需要为人类的健康文明生活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电视传媒巨变愈发显得急促,发展遮蔽下的急功近利的表现形态不可忽视,要建立健康的电视传媒,应当倡导其在社会责任、文化品格上建立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频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愈加呈现出底层特质。与此同时,贯穿于群体性事件酝酿、发生和畸变过程的信息传播,因媒体底层报道的"底层"式困境,而出现信息湮没现象,影响群体性事件的演化。以乌坎事件为个案,分析媒体力量下信息遭到湮没的原因,并借鉴乌坎村村民困境突围的媒体利用方式,提出群体性事件中底层群体信息打捞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文化与传播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文化离不开传播,而传播本身就蕴含了文化的传播,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传播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高校校报、广播台、校园网等作为高校主要传播媒介,对校园文化的传播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高校传媒要在传播校园文化所包含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消费主义文化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二次大战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得以蔓延,以对物品的绝对占有和追求享乐主义为特征。消费主义文化不仅是资本主义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影响深远的经济与社会文化现象,而且还是现代媒体变革与媒体社会文化建构功能和作用不断得到加强的结果。目前中国正处在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不仅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而且新闻传播事业日新月异,现代媒体的传播建构功能与作用不断得到加强;与此同时,追求物质享受和享乐主义的消费主义思潮也大有蔓延之势,因此对现代媒体的消费主义文化传播与建构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将具有特殊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发展却令人担忧,其发展既有内在因素的困扰,也有外来文化的侵袭,新媒体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既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机遇;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优势,提出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虚拟社区、构建动态新媒体数字体育博物馆、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新媒体产业链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以混沌对初值的敏感性作传感机理,提出一种基于偏振混沌环形激光器(PCRL)的分布光纤传感系统,并从理论和实验上研究其检测特性。数值计算和初步实验结果表明,利用PCRL输出时域波形的变化可检测引起光纤延迟角改变的应力和振动。为提高观测灵敏度,进而提出一种比直接观察波形更有效的方法,即通过监测相邻环形周期时间内混沌波形的互相关函数峰值来检测偏振混沌分布传感系统是否受到扰动,而且这种检测方法还能对扰动进行定位。初步实验结果表明,PCRL可用于检测引起光纤横向受冲击的分布传感。  相似文献   

15.
基于高职教育偏重于职业技能训练而忽视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从建筑企业文化视角分析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出建筑企业文化诸要素可以通过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园文化、人本化管理等方式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供理论与实践层面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由于在散射环境中存在比自由空间多2倍的极化独立空间信道,故在被给定的点下有6个可区别的电和磁的极化状态(而不是通常假设的两个),可获得额外信道容量.根据短波移动通信散射环境不断改变的特点,通过测试螺旋天线(终端加鞭天线)接收综合极化信道的话音质量与距离的关系,比较了同频率同距离(200km以内)条件下,螺旋天线、斜拉天线和双极天线的话音质量的差异,这3种不同极化天线的话音等级均在1以上,表明在载体上接收的电磁极化方向不再是单一的水平极化波或垂直极化波.提出了一种能够接收有6个可区别的极化状态的多极化天线系统模型,在散射条件下,能充分利用不同极化的独立空间信道收发同一信息,提高了短波移动通信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现象愈演愈烈。学界对这一问题在不断地探讨,涌现了许多好的建议。国家也高度重视,制定并实行了相关政策,但收效不尽人意。引起城乡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的深层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就解决城乡居民收入两极分化提出了策略建议。期望为切实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8.
由于单松弛(LBGK)格子Boltzmann模型在用反弹格式处理无滑移边界时存在缺陷。基于孔隙尺度,采用多松弛(MRT)格子Boltzmann模型研究封闭方腔内多孔介质的自然对流融化过程,其中,通过焓方法考虑相变潜热。分析了Rayleigh数和Prandtl数对融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的多松弛模型能很好的预测导热和对流融化过程;多孔介质的导热融化界面不再与垂直壁面平行,自然对流融化界面呈现不规则形状;Rayleigh数和Prandtl数对多孔介质的融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校企合作体现了职业教育和企业联系最直接的特点,校企文化对接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采用命题访谈的方法,对洛阳有色金属工业学校校长和4位有色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展开了随机调查,并对校企合作中企业文化对接的形式、内容和效果进行了总体阐述和对比分析,提出了当前校企双方顺利实现企业文化对接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现代酒店文化的创建进行可行性探讨,以期对酒店业的文化竞争与销售产生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