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联合硫酸软骨素酶( chondroitinaseABC, ChABC)行视网膜下腔注射对碘酸钠诱导的视网膜变性大鼠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选取40只SD大鼠行腹腔注射碘酸钠( NaIO3,30g/L,100mg/kg)造视网膜变性模型,分为A组不干预组,B组BMSCs注射组,C组BMSCs+ChABC注射组,D组PBS注射组。造模后28d将ChABC处理或未处理的BMSCs注射入大鼠视网膜下腔,对照组注射PBS液,21 d后处死大鼠并取出眼球,行视网膜HE染色、视网膜细胞凋亡及免疫组化检测。
  结果:B组凋亡率、外核层细胞数与A组、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C组凋亡率、外核层细胞数与A组、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凋亡率、外核层细胞数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显示BMSCs在眼内表达GFAP抗原。结论:BMSCs联合ChABC行视网膜下腔注射可缓解视网膜变性大鼠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延缓细胞数目的减少,从而保护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  相似文献   

2.
背景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是继发于外力创伤下的急性视神经损伤,预后较差.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免疫细胞,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多种眼科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然而,小胶质细胞在TON的病理发展及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目的 比较大鼠视神经夹持损伤后视神经与视网膜中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变化、激活数量、分布情况及活化水平的差异. 方法 将35只SPF级健康雌性成年Sprague-Dawley(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造模后6h、3d、7d、14 d、30 d组和假手术组,每组5只大鼠.造模后各时间点组用夹持钳以50 g的夹持力在大鼠眼球后约2 mm处钳夹视神经10s,建立大鼠视神经夹持模型,假手术组大鼠行相同的手术操作但不夹持视神经,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上述时间点制备大鼠视神经和视网膜冰冻切片,采用lectin-FITC荧光标记抗体检测各组大鼠视神经和视网膜中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和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数量. 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视网膜中小胶质细胞主要位于内丛状层(IPL),少部分位于内核层(INL)和神经节细胞层(GCL),外核层(ONL)和外丛状层(OPL)未见小胶质细胞分布.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的细胞体较小,以分支状为主,突触细长,可见二级分支.各模型组大鼠视网膜中小胶质细胞主要位于GCL和IPL,小胶质细胞在GCL的数量明显多于假手术组,小胶质细胞多为阿米巴状,部分呈半激活态,少见分支静息态.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造模后6h、3d、7d、14 d和30 d组大鼠视网膜中小胶质细胞数分别为6.40-±-1.52、7.20±2.05、12.00±3.54、14.00±4.06、18.00±4.36、18.40±3.13和10.80±1.92,造模后各时间点大鼠视网膜中小胶质细胞数量均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造模后30 d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少于造模后7d和14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模后3、7和14d组大鼠视网膜中激活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4、0.009、0.023).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视神经中小胶质细胞较小,呈棒状或分枝状,分布均匀且稀疏.造模后各时间点组小胶质细胞较假手术组细胞体积增大,呈阿米巴状并分布在近视神经夹持部位.造模后6h、3d、7d、14d大鼠视神经中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01、0.003、0.014).造模后30 d大鼠视神经中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少于造模后3d、7d和14 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模后6h、3d和7d组大鼠视神经中活化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04、0.030),造模后14d、30 d大鼠视神经中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数量较造模后3d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04),造模后6h组视神经中激活态小胶质细胞增加并持续到造模后14d.结论 大鼠视神经夹持损伤后一定时间内视网膜及视神经中小胶质细胞增加并活化,视神经中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及其衰减均早于视网膜,视神经中小胶质细胞活化程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视网膜下腔移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治疗碘酸钠诱发的变性性视网膜病变的效果.方法 Brown-Norway(BN)大鼠120只,分为碘酸钠注射模型组、rMSCs移植治疗模型组、正常对照组,每组各40只大鼠.模型组大鼠通过尾静脉注射碘酸钠建立变性性视网膜病变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注射.通过视网膜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视网膜电图(ERG)和组织学方法鉴定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神经视网膜损伤,进一步使用原位凋亡检测(TUNEL)的方法对碘酸钠诱导视网膜变性的细胞病理学变化进行观察.原代分离rMSCs后进行流式细胞术鉴定,将CM-DiI荧光染料标记的rMSCs移植到受体动物的视网膜下腔,采用临床检查手段结合组织学检查方法对细胞疗法进行评估.在移植手术后14~60 d,检查rMSCs的存活,整合和分化情况.结果 在碘酸钠注射14 d内,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的功能逐渐衰竭,呈现时间依赖的关系.模型组大鼠RPE细胞破坏后,光感受器细胞外节出现断裂、缩短的变化直到核同缩.细胞核形态变化和TUNEL标记的结果表明光感受器细胞的死亡主要是凋亡.经过rMSCs移植.供体细胞能够存活并散在分布于视网膜下腔,分化为RPE细胞.ERG检查结果显示,60 d后模型组ERG b波改善率为27.80%,模型组ERG震荡电位(Ops)改善率为59.38%;表明rMSCs移植治疗模型组大鼠视网膜功能得到明显保护.结论 经过rMSCs移植,碘酸钠诱发的视网膜变性可以得到有效地治疗,移植后的rMSCs能够存活,分化为RPE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高眼压SD大鼠在不同眼压下视网膜小胶质细胞CD11b表达情况及视网膜损害程度与小胶质细胞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实验研究.采用532-激光建立SD大鼠慢性高眼压模型,对大鼠前房角进行90~110个点的光凝固,分别在光凝后2周、1…2 3 5及6个月测量大鼠眼压,在相应的时间点,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膜表面抗原CD11b表达阳性率.四甲基葡聚糖罗丹明标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并计数.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组间对比t检验,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不同时间点的眼压值.回归分析判断眼压升高率与RGC损失率及小胶质细胞CD11b表达阳性率的相关性.结果 造模后2周,实验组SD大鼠眼压开始升高,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4,P=0.287);1个月时实验组眼压升高达到峰值为(24.156±2.704)mm(1 mmHg=0.133 kPa),与对照组(15.930±3.278)mm 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7,P=0.036);其后眼压逐渐下降,6个月时眼压恢复至对照组水平(t=1.103,P=0.290).造模后2周,实验组视网膜小胶质细胞CD11b表达阳性;1个月时,CD11b表达阳性细胞明显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3,P=0.008);1个月后,小胶质细胞表达CD11b仅限于视网膜内丛状层和内颗粒层;CD11b表达水平与眼压的升高峰值时间一致(r=0.891,P=0.014).实验组RGC呈持续性损害,至6个月时,RGC数量降至最低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6,P=0.045).RGC密度下降率与眼压升高率呈显著相关性(r=0.757,P=0.021).结论 慢性高眼压SD大鼠在造模后不同时段视网膜小胶质细胞CD11b表达水平与眼压升高程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提示小胶质细胞有可能在眼压导致的损伤中发挥呈递损伤抗原作用,从而导致自体抗原产生,启动免疫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CD81在正常大鼠神经视网膜上的表达.方法 用抗CD81抗体对正常大鼠视网膜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神经视网膜进行Western blot分析,同时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体外培养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的CD81表达.结果 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和外丛状层呈阳性网状致密染色;Western blot分析神经视网膜层出现CD81阳性条带;体外培养的大鼠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也呈CD81阳性表达.结论 正常大鼠的神经视网膜表达CD81,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是表达CD81的一种细胞类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前房灌注法建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在损伤发生后2 h、12 h、24 h、48 h、72 h,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特异性抗原标志物CD68的表达,观察活化小胶质细胞的分布、活化程度等,同时观察相应时间点的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对照组中视网膜小胶质细胞主要位于神经节细胞层。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 h组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的分布部位、表达量等基本与对照组相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12 h组视网膜中CD68+细胞表达增多,内丛状层可见阳性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 h组CD68+细胞表达明显增多,部分向视网膜外层迁移。缺血再灌注损伤后48 h组进入视网膜外层的CD68+细胞多数出现于视网膜内丛状层、内核层、外丛状层。缺血再灌注损伤后72 h组活化小胶质细胞数量达到最高水平。视网膜超微结构显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12 h组开始出现损伤表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间隙扩大、光感受器细胞外节膜盘疏松变形、可见散在小胶质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 h组病变继续加重,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缺血再灌注损伤后72 h组病变继续加重,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核膜肿胀溶解,细胞器溶解,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可见凋亡小体、小胶质细胞,证明了小胶质细胞对光感受器的损伤作用。结论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出现明显小胶质细胞活化,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在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肖明春  刘勇  聂盼  刘堰 《眼科研究》2011,29(3):202-205
背景神经层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在视网膜胚胎后期发育过程中起“清道夫”的作用,可清除凋亡细胞。乳脂球上皮生长因子18(MFG—E8)能特异性地与凋亡细胞表面的磷酯酰丝氨酸相结合,增强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吞噬作用。目的观察MFG—E8及相关细胞因子在正常大鼠神经层视网膜胚胎后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方法取清洁级鼠龄为0、3、7、14、30、45d的正常皇家外科学院(RCS)大鼠各5只。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标记MFG—E8和小胶质细胞标志物CD11b,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正常大鼠各组视网膜中MFG—E8、整合素135、CD11b、白细胞介素-6(IL-6)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MFG—E8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于视网膜内层,主要为视网膜节细胞层和外丛状层,与CD11b染色部位相同。Real—time PCR检测发现,在出生后即可检测到MFG-E8、整合素β5、CD11b及IL-6 mRNA的表达,其表达量在出生后早期较低,然后逐渐增加,鼠龄14d组的mRNA表达最强烈,然后逐渐下降。鼠龄14d组的各因子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鼠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FG—E8特异地表达于正常RCS大鼠神经层的视网膜小胶质细胞,表达量出生后呈先升高后降低,14d为高峰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10g/L胼酞嗪滴眼液对剂量为35mg/kg的NaIO3诱导的大鼠RPE变性的对抗作用。方法:经舌下静脉予Brown Norway大鼠分别注射不同剂量的NaIO3及生理盐水,注射3,7,14及28d后测量ERG的a、b、c、FO及LP波,同时进行眼底彩照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用光学显微镜或自体荧光平片对部分大鼠进行组织学研究。在体外培养RPE-19细胞,观察不同浓度的NaIO3对细胞的影响并测其细胞增殖率。经舌下静脉予BrownNorway大鼠注射剂量为35mg/kg的NaIO3。NaIO3组大鼠注射NaIO3后用生理盐水点眼,10g/L胼酞嗪+NaIO3组大鼠注射NaIO3后用10g/L胼酞嗪滴眼液点眼,对照组不注射NaIO3,用生理盐水点眼,皆为3次/d,连续点4wk,然后测ERGc波。结果:注射NaIO3后,高剂量组如30、40和60mg/kgNaIO3组的各种ERG波的振幅明显降低,低剂量组则变化不大。眼底彩照显示注射NaIO3后3d30mg/kg组出现部分视网膜坏死,视网膜坏死程度与注射后时间及注射量呈正相关,低剂量组没有明显改变。平片显示,注射NaIO3后3d30mg/kg组及更高剂量组单层RPE细胞出现坏死。组织学研究提示,注射NaIO330mg/kg组和低剂量组未发现明显变化。体外实验发现,浓度≥30mg/LNaIO3组RPE-19细胞增殖率降低。注射剂量为35mg/kgNaIO3后4wk,和对照组相比,NaIO3组大鼠ERGc波显著降低到对照组的31%(P<0.01)。10g/L胼酞嗪+NaIO3组和NaIO3组相比,大鼠ERGc波显著升高到对照组的50%(P<0.05)。结论:NaIO3诱导的PRE细胞凋亡受剂量和时间的双重影响。剂量为30~40mg/kgNaIO3适用于非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体内造模。胼酞嗪可能延缓非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展进程,可能用于治疗非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相似文献   

9.
小胶质细胞在人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的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小胶质细胞在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中的活化表现.方法制备22个原发性RP患者及18个正常人眼的石蜡切片.抗体HLA-DR,CD45及CD68对视网膜小胶质细胞进行免疫标记. 结果 RP患者赤道部视网膜内层出现大量肥大的活化小胶质细胞,部分向变性的感光细胞层浸润.黄斑区小胶质细胞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在视网膜内层明显活化并向感光细胞层浸润;在视网膜内层活化但很少向外核层浸润;视网膜全层未见小胶质细胞活化.视神经及视网膜前膜均见小胶质细胞活化.结论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是RP的一种独特的炎性反应方式,在感光细胞变性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韩真  王大博 《眼科研究》2012,30(5):424-427
背景 青光眼导致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进行性死亡是导致患者视功能损害的主要病理基础,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ERS)参与此过程,葡萄糖调节蛋白78( GRP78)是内质网中的特异性标志物,检测GRP78在高眼压诱导视网膜中的表达对青光眼患者视神经功能保护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检测GRP78在大鼠急性高眼压后不同时期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ERS在急性青光眼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56只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前房穿刺组、急性高眼压12h组及急性高眼压1、3、7、14 d组,每组8只眼.急性高眼压模型的制作采用前房穿刺灌注生理盐水法,眼压提高至66 mmHg.分别于造模后12h及1、3、7、14 d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中的GRP78蛋白表达的变化;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视网膜中GRP78 mRNA的表达变化. 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急性高眼压后12h视网膜水肿增厚、细胞核肿胀,1d时视网膜形态学异常改变达到高峰,3d后水肿减轻,视网膜变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前房穿刺组大鼠RGCs层和内核层GRP78蛋白呈弱阳性表达,A值分别为0.195±0.006、0.196±0.005,急性高眼压12h组大鼠GRP78在视网膜的表达明显增强,A值为0.293±0.011,造模后1d时GRP78表达强度达到高峰,A值为0.499±0.039,造模后3d时GRP78表达明显降低,A值为0.268±0.017,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098、0.304、0.073,P<0.05),但造模后7d和14 d时GRP78在大鼠视网膜RGCs层和内核层中的表达量接近正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002、0.001,P>0.05).实时定量RT-PCR检测表明,GRP78 mRNA在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的相对表达量( 2-△△CT)为1.011±0.013,眼压升高12 h快速上调,为1.536±0.145,1 d时达高峰,为2.141±0.171,3d时迅速降低,为1.420±0.21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525、1.130、0.409,P<0.05),而造模后7d及14 d GRP78 mRNA在大鼠视网膜的表达量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20.0.004,P>0.05).结论 GRP78参与大鼠急性高眼压后视网膜损伤的发生机制,提示通过对ERS过程进行干预可能达到保护急性高眼压眼视神经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10g/L胼酞嗪滴眼液对剂量为35mg/kg的NaIO3诱导的大鼠RPE变性的对抗作用。 方法:经舌下静脉予Brown Norway大鼠分别注射不同剂量的NaIO3及生理盐水,注射3,7,14及28d后测量ERG的a、b、c、FO及LP波,同时进行眼底彩照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用光学显微镜或自体荧光平片对部分大鼠进行组织学研究。在体外培养RPE-19细胞,观察不同浓度的NaIO3对细胞的影响并测其细胞增殖率。经舌下静脉予BrownNorway大鼠注射剂量为35mg/kg的NaIO3。NaIO3组大鼠注射NaIO3后用生理盐水点眼,10g/L胼酞嗪+NaIO3组大鼠注射NaIO3后用10g/L胼酞嗪滴眼液点眼,对照组不注射NaIO3,用生理盐水点眼,皆为3次/d,连续点4wk,然后测ERGc波。 结果:注射NaIO3后,高剂量组如30、40和60mg/kgNaIO3组的各种ERG波的振幅明显降低,低剂量组则变化不大。眼底彩照显示注射NaIO3后3d30mg/kg组出现部分视网膜坏死,视网膜坏死程度与注射后时间及注射量呈正相关,低剂量组没有明显改变。平片显示,注射NaIO3后3d30mg/kg组及更高剂量组单层RPE细胞出现坏死。组织学研究提示,注射NaIO330mg/kg组和低剂量组未发现明显变化。体外实验发现,浓度≥30mg/LNaIO3组RPE-19细胞增殖率降低。注射剂量为35mg/kgNaIO3后4wk,和对照组相比,NaIO3组大鼠ERGc波显著降低到对照组的31%(P〈0.01)。10g/L胼酞嗪+NaIO3组和NaIO3组相比,大鼠ERGc波显著升高到对照组的50%(P〈0.05)。 结论:NaIO3诱导的PRE细胞凋亡受剂量和时间的双重影响。剂量为30-40mg/kgNaIO3适用于非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体内造模。胼酞嗪可能延缓非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展进程,可能用于治疗非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naringenin滴眼对碘酸钠诱导的大鼠视网模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变性以及对激光诱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作用。方法:10g/L naringenin滴眼液预先处理1wk(3次/d),1wk后予35mg/kg碘酸钠舌下静脉注射诱导大鼠RPE变性,在2wk和4wk末,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测量C波。另预处理1wk(3次/d),在2wk和4wk末用荧光素血管造影(fluoreseein angiography,FA)和荧光显微镜测量CNV面积。结果:碘酸钠注射后2wk,碘酸钠组ERG的C波下降至对照组的53%(P〈0.01)。而naringenin+碘酸钠组则无明显变化。4wk后,碘酸钠组下降至对照组的37%(P〈0.01),而naringenin+碘酸钠组下降至对照组的57%(P〈0.01)。与碘酸钠组比较,naringenin+碘酸钠组控制了66%的C波下降(P〈0.05)。35mg/kg naringenin组FA测量的CNV面积2,4wk末分别是对照组的53%和49%(P〈0.01)。4wk后naringenin组荧光显微镜测量的CNV面积是对照组的47%(P〈0.01)。结论:10g/L naringenin可以显著保护碘酸钠诱导的RPE变性,也能减小CNV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1% Tetramethylpyrazine (TMP)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变性,脉络膜血流和RPE细胞氧化应激中的作用.方法:在碘酸钠诱导的大鼠RPE变性研究中,1%TMP滴眼液预先处理1wk,3次/d,1wk后予碘酸钠舌下静脉注射,在2wk和4wk末,视网膜电图(ERG)测量c波.色素微球体技术分析高眼压状态下TMP对脉络膜血流的影响.Methylthiazoltetrazolium (MTT)分析TMP在各种氧化应激中对RPE的保护作用.结果:碘酸钠注射后2wk,碘酸钠组ERG的c波下降至对照组的36%(P〈0.01).4wk后,碘酸钠组下降至对照组的46%(P〈0.01),而1% TMP +碘酸钠组下降至对照组的77%(P〈0.01).与碘酸钠组比较,1%TMP +碘酸钠组控制了67%的c波下降(P〈0.05).在脉络膜血流的测量中,30,60,和120min的结果显示,TMP显著增加脉络膜血流.在氧化应激部分,不同浓度的TMP在各种氧化应激损伤中,对RPE都有各种程度的保护作用.结论:浓度为1% Tetramethylpyrazine可以显著保护碘酸钠和氧化应激诱导的RPE变性,增加脉络膜血流,并可能在AMD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柳  瞿远珍  李岱  吴开力 《眼科研究》2013,(12):1131-1136
背景N-甲基-N-亚硝基脲(MNU)诱导的大鼠光感受器细胞凋亡可用于研究视网膜变性类疾病,但视网膜变性类疾病早期基因水平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MNU诱导的视网膜变性大鼠早期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方法6周龄雌性SD大鼠50只分为正常组20只、12h模型组20只和24h模型组10只。模型组大鼠皮下注射MNU(40mg/kg),正常组大鼠皮下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分别于造模后12、12、24h处死正常组和12h模型组、24h模型组大鼠,大鼠右眼球进行常规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正常组和12h模型组大鼠左眼的新鲜视网膜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差异基因的表达,用荧光实时定量PCR(real—timePCR)法验证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出的差异表达率≥2.0的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全层视网膜厚度测量表明,24h模型组大鼠的厚度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大鼠和12h模型组大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926,P=0.002;t=2.736,P=0.028)。24h模型组大鼠外核层厚度值为(26.58±2.90)仙m,明显低于正常组的(38.11±1.01)μm和12h模型组的(35.07±3.03)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28,P=0.009;f=6.839,P=0.006),正常组与12h模型组间大鼠全层视网膜厚度和外核层厚度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全层厚度:t=1.541,P=0.324;外核层厚度:t=2.040,P=0.134)。大鼠cDNA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结果表明,12h模型组大鼠全部17000个基因的表达谱中涉及生物过程的基因为142个,涉及分子功能的基因为94个,排除重复基因共有74个基因,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Toll样受体通路和细胞凋亡通路。对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的差异表达率≥2.0的基因进行的real.timePCR定量分析表明,CCL2、,L—Jb、CCL3、c-fos、c—myc、p53和MMP3基因mRNA表达值与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的表达趋势一致。结论MNU诱导的视网膜变性早期有明显的基因表达改变。基因芯片检测的基因表达改变结果与real—timePCR定量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党鸿  辛晓蓉 《眼科新进展》2018,(10):940-942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急性低压缺氧诱导的大鼠视网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72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常氧对照组、低氧模型组、低氧+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干预组(RES干预组)。常氧对照组大鼠在常氧环境下喂养,低氧模型组及RES干预组大鼠置于低压氧舱内(模拟5000 m的海拔高度)喂养,RES干预组每日并给予腹腔注射30 mg·kg-1 RES 1次。各组大鼠在不同处理7 d后剥离视网膜,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的表达,RT-PCR检测核转录因子-kappa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mRNA的表达。结果 低氧模型组大鼠视网膜GFAP与HIF-1的表达较常氧对照组增加,BDNF mRNA(2.627±0.633)和NF-κB mRNA(1.712±0.198)的相对表达量较常氧对照组(2.000±0.518、1.053±0.483)上调(P= 0.013、0.008)。与低氧模型组对比,RES干预组视网膜受损程度减轻,GFAP与HIF-1的表达减少,BDNF mRNA相对表达量(2.053±0.938)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而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1.481±0.397)与低氧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5)。结论 RES对高海拔缺氧诱导的视网膜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GFAP、HIF-1、BDNF以及NF-κB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具有复杂的病理表现和发生机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参与高血糖对脑缺血损伤的作用,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DR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有待深入研究.目的 探讨DR与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SPF级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将枸橼酸缓冲液配置的链脲佐菌素(STZ)溶液按照60 mg/kg的剂量一次性腹腔内注射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血糖>16.7 mmol/L视为建模成功;对照组以同样的方法注射枸橼酸缓冲液.分别于造模后4周和12周处死大鼠并分离视网膜,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进行视网膜的组织形态学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磷酸化ERK1/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造模后4周和12周,糖尿病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174、13.771,P<0.05).造模后12周,糖尿病组大鼠平均体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糖尿病组大鼠饮水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70、18.725,P<0.05).与对照组大鼠比较,造模后12周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变薄,外丛状层水肿,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层、内核层及视细胞层细胞数量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见,造模后4周和12周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中GFAP阳性细胞数增加,相对表达量(A值)分别为3 197.1±13.1和7 202.0±56.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 152.8±16.1和2 337.0±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27、16.417,P<0.05).造模后12周,糖尿病组视网膜磷酸化ERK1/2相对表达量(A值)为2 850.6±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 274.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71,P<0.05).结论 ERKl/2信号通路参与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早期DR,可能与RGCs和视细胞的凋亡及Müller细胞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王璐  苏绍波  柳夏林 《眼科研究》2013,(11):1045-1049
背景Toll样受体4(TLR4)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相关受体,在多种疾病的发生中起致炎作用。研究发现,视神经损伤后继发的炎症反应可进一步引起视网膜损伤,因此视神经损伤后TLR4的表达及其效应值得研究。目的研究大鼠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TLR4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成年健康SPF级SD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视神经损伤3d组和视神经损伤7d组。取大鼠右眼用视神经钳夹法制备视神经损伤模型,左眼不予处理为对照组。分别于视神经损伤后3d和7d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并分离视网膜,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TLR4的表达;分别采用逆转录PCR法(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视网膜中TLR4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采用TUNEL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凋亡情况。结果视网膜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TLR4在大鼠视网膜中呈绿色荧光,视神经损伤3d组和视神经损伤7d组造模眼视网膜中的荧光强度较对照组左眼均明显增强,绿色荧光主要分布在视网膜内层。RT—PCR法检测表明,模型眼视网膜损伤后3d和7d视网膜中TLR4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92±0.06和3.92±0.12,对照眼TLR4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87±0.12和3.44±0.17,大鼠模型眼TLR4mRNA表达的灰度值较对照眼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d=-12.888,P〈0.001;t7d=-4.669,P=0.010)。Westernblot法检测显示,大鼠模型眼视网膜损伤3d和7d视网膜中TLR4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4±0.05和1.49±0.03,对照眼TLR4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9±0.09和1.38±0.07,模型眼视网膜中TLR4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d=-11.324,P〈0.001;t7d=-5.638,P=0.005)。TUNEL染色显示,模型眼RGCs凋亡数较对照眼增多。结论TLR4在视神经损伤大鼠视网膜内层的表达明显上调,提示TLR4通路可能参与RGCs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bax和bcl-xl在N-甲基-N-亚硝脲(MNU)诱导的视网膜变性大鼠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光感受器细胞凋亡中的意义。方法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正常组和MNU腹腔注射后0.5、1、2、3、5 d大鼠视网膜中bax和bcl-xl的表达,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细胞的凋亡。结果正常组视网膜中可检测到bax和bcl-xl的表达,MNU处理后0.5 d,bax表达上升,第1天达顶峰,第5天仍高于正常组;MNU处理后12 h,bcl-xl表达下降,第2天达低谷,第5天仍低于正常组。正常组未见TUNEL阳性细胞,MNU处理后12 h,外核层见少量TUNEL阳性细胞,MNU处理后第2天阳性细胞达顶峰,随后逐渐减少,第5天外核层仍有少量阳性细胞。结论bax和bcl-xl表达量的变化可能在MNU诱导的视网膜变性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主要病理基础是缺氧和炎症引起的新生血管形成,导致血-视网膜屏障(BRB)的破坏,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主要的血管生成因子.研究证实,枸杞多糖(LBP)具有保护细胞抗氧化损伤的作用,但其在眼科疾病的应用研究较少. 目的 观察LBP对不同时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病理改变及VEGF表达的影响. 方法 取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117只,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LBP组.糖尿病组和LBP组大鼠一次性腹腔内注射55 mg/kg链脲佐菌素(STZ)柠檬酸缓冲液诱导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柠檬酸钠-柠檬酸缓冲液.造模成功后LBP组大鼠每日以250 mg/kg LBP定时定量灌胃,分别于成模后4、10、16周取各组大鼠行伊文思蓝(EB)染色视网膜铺片,动态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形态改变;以45 mg/kg EB由大鼠右颈静脉缓慢注入,循环2h后将质量分数1%多聚甲醛由左心室灌注,循环3 min后摘除眼球并分离视网膜,用标准曲线法检测视网膜中EB质量分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分别检测视网膜中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 结果 EB视网膜铺片显示,造模后4、10、16周,LBP组大鼠视网膜血管的走行、管径及渗漏等形态学改变均明显轻于糖尿病组大鼠.造模后4、10、16周,LBP组大鼠视网膜中EB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2.17±1.55)、(16.46±1.60)和(19.55± 1.49) mg/g,均明显低于同时期糖尿病组大鼠的(15.76±1.90)、(21.61±2.05)和(26.30±2.28) m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造模后4、10、16周,大鼠视网膜中VEGF蛋白的表达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层为主,LBP组大鼠各时间点VEGF蛋白的染色明显弱于糖尿病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明,造模后4、10、16周LBP组大鼠VEGF蛋白在视网膜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234±0.011、0.331±0.023和0.536±0.031,均明显低于同期糖尿病组大鼠的0.281±0.018、0.533±0.055和0.765±0.0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eal-time PCR显示,造模后4、10、16周LBP组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57±0.013、0.505±0.114和1.577±0.074,均低于同期糖尿病组的0.235±0.209、1.043±0.084和2.446±0.0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BP可以减轻糖尿病造成的视网膜血管形态改变,减少血管壁的渗漏,从而保护BRB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