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同地区医院处方与经方药味、用量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伤寒杂病论》205首汤剂经方与北京东直门医院、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上海龙华医院等3家医院中医处方的药物组成、用量。方法:按照中国历代度量衡量值表,对205首经方进行古今折算,计算经方平均药物组成、用量。随机抽取东直门医院、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3天门诊汤剂处方,上海龙华医院一天门诊汤剂处方,分别计算它们的处方平均药物组成、用量,分别与经方比较。结果:现代3家医院平均处方用药较经方明显增多,有显著差异,P<0.05。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平均处方用量与经方用量无明显差异;北京东直门医院处方用量较经方用量小,有显著差异,P< 0.05;上海龙华医院处方平均用量较经方用量大,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经方相比,东直门医院、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上海龙华医院处方药味明显增加;与现代医院处方相比,经方单味药物用量较大。经方药物组成、用量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经方能起大症”,这是岳美中老中医精辟之语,然而“经方难用”又是不少青年中医的共同体会。千方易得,一效难求,经方亦不例外。反思其故,或日方不对证,或日加减欠妥,除此之外,还可能与我们在学经方时,只背诵了条文脉证和药物名称,而忽略了每味药的原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经方药症与方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08,7(3):19-20
研究“药症”与“方证”有何本质不同,药症为什么不用“证”,而方证又为何不用“症”,药症与方证有何特殊含义及临床意义?研究经方药与症的对应关系以及方与证的辨证关系,探索与总结其中的规律性和成功经验,以便更好地指导现代临床实践,这是研究、学习经方又一的主题和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泌尿外科中医临床处方饮片用量情况,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00例泌尿外科患者为对象,均有中医临床处方饮片治疗经历,研究时间为2020年1月—2022年1月,分析中医临床处方饮片用药情况,统计药物管理情况,不合理用药率,探究用药管理方案。结果:500例患者中,临床处方饮片使用情况:排石1号方(石韦散加减)用药患者210例(42.00%),男科1号方(六味地黄丸加减)用药患者160例(32.00%),盆底1号方(补中益气汤加减)用药患者65例(13.00%),萆薢分清饮用药患者30例(6.00%),橘核丸用药患者12例(2.40%),其他中药饮片用药患者23例(4.60%)。500张中药处方中共计25张为不合理中药用药处方,占5%,不规范处方最常见为每贴中药饮片费用超额(40元),不适宜处方最常见为中药饮片单次用药剂量过大。结论:泌尿外科患者可使用中医临床处方饮片治疗,采用医院经典药方治疗,有助于改善治疗效果。为了有效提高中医处方饮片治疗效果,还应当加强管理,完善药物管理制度,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老年病科门诊临床中药处方饮片使用情况,并提出合理建议。方法:从医院门诊诊间系统中查找并收集老年病科门诊2021年1月—2022年1月中药饮片处方1 826张,所调查的处方均为门诊汤药内服处方。调查并分析老年病科临床中药处方饮片用量与药典推荐规定的标准剂量的比例,并对老年病科临床中药处方用药频次及剂量进行分析。结果:老年病科中药处方饮片用量与药典用量欠符合,符合药典推荐剂量比例不到30%,还需根据临床情况进行优化及调整。所收集的中药处方中用量最多的前15味中药物中,黄芪的超剂量处方有97张(5.31%),其次为党参66张(3.61%),熟地黄有57张(3.12%),频次最多的为黄芪(21.7%),熟地黄(18.0%),党参(19.1%),怀牛膝(11.8%)。结论:老年病科临床中药处方中部分饮片用量偏大,需视病情及疗效进行调整,且需把控中药饮片处方药味数和单味药物的饮片用量,规范用药,以保证更加科学、合理的处方饮片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医处方药物剂量必须规范化安徽省寿县中医院(232200)李永军关键词中医处方药物剂量规范化中医处方虽然药典及教科书规定以“g”为剂量单位,但是临床医生处方用药剂量单位不统一现象屡见不鲜,如动物类药用条、只,根茎及果实类药用枚或片为剂量单位。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7.
药物与药物合用之后可能发生的关系,称为"药际关系",这种关系是客观存在,而配伍则具有主观性。要使配伍的主观愿望得以实现,必须使药物符合"好的药际关系"。经方、时方产生的根源正在于是否符合"特别好的药际关系"。在此基础上,可由含糊的经方、时方的概念,推出"精确处方"与"模糊处方"的新概念。由此,方剂大致可区分为两大类,这样的区分,使方剂学教学和方剂学研究今后可以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而临床运用方剂也可以按不同的思路进行。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疗骨坏死的常用处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信  马勇 《中医药信息》2010,27(1):71-74
目的:探讨骨坏死的中医药内治法则及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近20年来30位名家治疗骨坏死用药处方的搜索,进行单味药及其处方、配伍规律的统计和分析。结果:处方多以补阳还五汤、左归丸及右归饮加减,用药多涉及当归、黄芪、牛膝、川芎、熟地黄、丹参、续断、鸡血藤等。结论:骨坏死的中药内治应以行气活血、疏经通络、补肾填髓为大法。  相似文献   

9.
《伤寒杂病论》总结了东汉时期之前的中医学成就,为中医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从《伤寒杂病论》开始,证的观念深入人心,从不同的证入手,用不同的方药来治疗不同疾病,方证相应,故疗效确切。但临床中在使用同一个方剂时,药物的不同剂量可能改变方子的功效。而中药用量作为方剂的基本构成要素,与方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息息相关。中药用量一直是传统中医代代传承的临床经验之一,也在现代中医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些年来,中药的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大,但不能忽视历代有影响力的医学大家应用小剂量中药的经验。方在于精,量在于少,效在于奇。文章旨在通过探讨临床用药“轻、灵”的安全、有效性,引起临床中医师对小剂量中药处方的重视,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虽然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在现代临床中已司空见惯,但我们不能忽视药物对患者肝肾功能的损害,故在安全有效的基础上应用小剂量的中药对于减轻对患者肝肾的损伤、减少不必要的中药材浪费、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经方、时方入手,浅析医学史上代表性医家用药剂量的规律,以期给现代中药用量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经前舒颗粒是根据名老中医张珍玉教授多年临床经验开发的国内第一个针对经前期综合征(PMS)肝气郁证的中药复方颗粒,临床应用疗效可靠。为改进其制剂工艺,充分发挥本方的临床作用,本文对本处方及其组分的药理学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滕立春 《光明中医》2021,36(1):125-127
失眠是影响人们健康状况的常见临床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精神和生活水平,且发病率逐年上升.经方是临床常用方剂,效果好,见效快,本文针对不同证型导致的失眠,辨证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肾气丸、酸枣仁汤、半夏泻心汤等经方取得一定的疗效,病例典型,效果突出,现总结如下,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中药配方颗粒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及现状,讨论了单煎与合煎的合理性及中药配方颗粒的定位问题。建议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拓展鲜中药品种的研究,加大宣传力度做大做强中药配方颗粒。  相似文献   

13.
中药配方颗粒研制回顾与产业化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中药配方颗粒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及现状,讨论了单煎与合煎的合理性及中药配方颗粒的定位问题。建议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拓展鲜中药品种的研究,加大宣传力度做大做强中药配方颗粒。  相似文献   

14.
由于各历史时期度量衡制度及中医临床方药用量的差异,导致了历代方药剂量与折算标准的不同,因此在对经典名方中方药剂量进行折算时,应当遵守传承精华、古为今用、古今衔接、凝聚共识的原则,并首先依据历代度量衡制度对方药剂量作出折算。若折算剂量明显超出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则在保证原方药物用量比例不变的前提下,一方一议,参考专家共识、结合药物安全性评价进行折算;对于以非标准单位计量的药物,则综合文献分析与实物测量给出折算范围。对于服量的折算,以原文为依据,参考不同时代的计量标准进行折算;若原文服量不明确,则依据该方剂的历代演变,参考相关古籍并结合现代应用确定折算服量。最终确定经典名方的折算标准为汉唐时期一两折合今之13.8 g,一升折合今之200 mL;唐代一分折合今之3.45 g;宋金元时期一钱折合今之4.13 g,一盏折合今之300 mL;明清时期一钱折合今之3.73 g,一杯及一盅均折合为今之200 mL。对于以非标准计量单位记录的药物,则需要在综合分析确定其基原的情况下,进行实测以确定其折算标准,必要时,可通过对照成书年代相近的医书中对于功效主治相同或相近的同名方剂药物剂量的不同记载来辅助确定折算标准。通过对古代经典名方中方药剂量折算原则的解析,有助于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和成药开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梳理中国、日本两国对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研究的历史轨迹,进一步明确经方本原剂量。[方法] 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中日两国对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的研究进行溯源。[结果] 日本本原剂量研究可以分为“模仿-消化-独创-回顾”4个阶段。第1阶段为日本的飞鸟、奈良、平安、镰仓时代对中国研究进行模仿的“模仿阶段”,此阶段研究结果与当时中国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第2阶段为日本战国、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前期,后世派和古方派对中国研究消化吸收的“消化阶段”,此阶段研究在结果上开始与当时中国的研究结果出现差异。第3阶段为江户时代后期锁国期间,考证派独特研究的“独创阶段”,此阶段得出了与中国完全不同的研究结果。第4阶段为现代医家重新回顾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用实验和实测等方法来证明并得出结论的“回顾阶段”,此阶段研究结果与中国现代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经过多个时代、多名医家、多项研究,中日两国关于经方本原剂量的研究结果最终趋于一致,即经方本原剂量极为接近13.8 g。  相似文献   

16.
经方在骨伤科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辨证和辨病着手,只要经方应用得当是可以治疗许多骨伤科疾病的。临床上,可按以下方法用方:一,围绕主证用方,即根据骨伤科患者在骨伤后出现的主要证候选方用药;二,根据部位用方,即根据骨伤部位与脏腑经络存在的相关性选方用药;三,循其经脉用方,即根据一些骨伤科疾病循经发病的规律选方用药。遵循经方的理论,结合骨伤科疾病的特点,拓展了经方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研究细辛的相关文献,对影响细辛毒性的关键信息进行梳理,为经典名方中细辛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式,搜集细辛的古今相关文献,分析细辛毒性与药物基原、用药部位、炮制方式、药物剂型、方药配伍、服药方法及患者体质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在经典名方的研发过程中,细辛在当归四逆汤、厚朴麻黄汤中的用量分别为9、6 g,煎煮时间应>120 min;细辛在辛夷散、三痹汤、大秦艽汤、清上蠲痛汤种的单次用量分别为0.8、1.2、0.9、1.1 g;当归四逆汤、厚朴麻黄汤、清上蠲痛汤等应选用辽细辛的根茎,辛夷散可选择汉城细辛的根茎。在药物的炮制上,当归四逆汤、厚朴麻黄汤、三痹汤、大秦艽汤四方中的细辛可选用酒制;辛夷散、清上蠲痛汤中的细辛可选用炒制;另外,细辛的毒性与药物的配伍和患者的体质等因素均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该研究通过梳理有关细辛毒性的文献资料,得出了影响细辛毒性的关键信息,探析了细辛毒性的有效避减方式,为包含细辛的经典名方的合理开发和安全应用提供了更为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网络药理学(NP)是基于系统生物学、多组学理论和计算机模拟、网络数据库等结合的新型交叉学科,在中医药领域被广泛应用于活性成分筛选、配伍规律、药理机制、效-毒网络等研究。国内NP相关论文于2017年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然部分研究结果存在关键成分筛选非正常同质化现象,由于早期NP网络分析存在不规范、不合理情况,无论何种“疾病-治法-方药”切入研究,其筛选结果总能包含相同的且广泛存在200~500种中药物质并作为复方关键成分。同质化现象若不及时阐明及方法修正,会造成槲皮素、山柰酚、谷甾醇等成分“包治百病”之误区——过高评估他们在每个疾病的药理权重,严重干扰了复方相关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遴选与质控工作,可能违背并否定整体观、辨证施治理论指导下的“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科学内涵,远期甚或阻碍中医药NP健康态发展。该文基于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基础视角,以NP成分筛选“同质化”切入,通过“现象后果” “原因探索” “解决策略”三模块逐步分析,为NP研究方法完善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结合临床工作经验,从经方的特点及临床应用两个方面,就经方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指导经方的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