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生态和谐伦理源于生态环境恶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危机,土壤退化,酸雨问题,物种濒危,声、电磁波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是当今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触目惊心的生态灾难,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一系列伦理问题。施韦兹"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学、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卡逊的尊重自然伦理学、辛格的解放动物的伦理学、丸山竹秋的地球伦理学、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构成了和谐伦理发展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苏宝梅等的《和谐伦理学宣言———为了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存在的和谐发展》在梳理了生态伦理的种种形态后,明确提出了和谐伦理学。和谐伦理涵盖了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生态和谐伦理是和谐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和谐伦理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而发展生态和谐伦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强调生态自身有伦理,很容易导致取消道德的超越功能.相比于人及其所拥有的伦理道德,生态不仅不具有任何优先性或优越性,而且生态的任何意义包括伦理意义都只有借助于人这个平台或这扇窗口才得以呈现.走向天人合一、主客交融,才是生态伦理学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心愿.如果没有这样的理解维面,生态伦理就会下降为应用伦理学.而应用伦理学有一个很大的局限,那就是它假定了生态与人的外在对立和主客相分,或者是人在生态之外去表达对生态的伦理关切,或者是生态在人之外期待人给予道德关怀.生态应当是包括人和自然以及环境在内的有机共同体,而正确理解的关键在于取消主客二分.  相似文献   

3.
旨在研究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关系。对话诠释学将成为未来的"钥匙",它可以使我们避免"文明冲突",开拓协调文化之间和文明之间的道路。其中,为了做到与周围世界和谐发展,目前开展许多对精神源泉的实践,其中就有道教。道教是最早的生态伦理体系。依照道家哲学思想,生态伦理的度超越了人类生活社会政治的度。只有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才能恢复和保证文明发展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话语做生态文化的话语分析,总能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如关爱生命的至高情怀、"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以及"人"之所以存在的生态伦理价值观。这些丰富的生态伦理话语资源,对于我们解决当今社会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在全球范围内已然具有广泛共识的可持续发展观,并未在实践层面得到彻底贯彻。伦理学的证明在道德上为可持续发展可以提供有力的伦理辩护,从而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具有现实意义的伦理基础。对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证明和辩护可以在生态伦理和代际伦理这两个维度及其统一性上来展开。把代际伦理仅仅作为生态伦理的一个方面和环节,是有缺陷的。如果说生态伦理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伦理维度,那么代际伦理则仍然是人与人的伦理维度,但与传统人与人的伦理维度已经有了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6.
自由意志是道德责任得以成立的基本前提。目前的生态伦理学研究不仅没有将生态道德责任置于自由意志基础上,反而还使人丧失了自由意志。传统的伦理学主要局限于人与人关系之间,作为其哲学基础的自由意志与自然世界无涉。生态伦理学则是探究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作为生态道德责任生成基础的自由意志必然与自然相关。与自然相关的自由意志是一种生态自由意志。正是生态自由意志的确认,才能使生态伦理的存在具有道德合法性与生态正当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非人类中心主义困境的简单论述以及对生态伦理学以人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阐述,肯定了生态伦理人本精神的存在基础;并通过对个人伦理和群体伦理的否定,提出了新时期生态伦理人本精神在类人层次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生态伦理视域中的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关系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儒家"有我"形态的"天人合一"以肯定天人之辨、人禽之辨为前提,但天人之辨、人禽之辨在人的存在过程中的具体展开又要求人承担起对宇宙、自然界的责任。儒家认为,只有这样,人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它具有伦理学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特征。道家"无我"形态的"天人合一"思想肯定其他存在物的内在价值,将它们视为与人平等的价值主体,具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特征。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但可以和当代生态伦理学的主流理论展开对话,而且为整合当代生态伦理学诸理论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生态伦理学作为一种新型的伦理,对其性质和特征的理解,凸现着其独特的价值认识原则。在民族生态伦理的和谐价值视野中,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又集中体现在价值主体与三个价值客体(即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思维客体)之间的关系。民族伦理通过不同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现于不同的价值领域,现代价值观念才会具有多样性、开放性。  相似文献   

10.
从西方现代环境伦理学或生命伦理学视角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资源进行理论建构与现代转换,其重要的元哲学观点、元伦理学观点是中国生态文明发展和道德文化体系建设的思想基础,而且为西方社会的伦理评价和文明转向提供理论辩护和经验支持,为当今世界文化复兴和价值重构贡献中国"元素"。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发展理念选择的分叉点,迫切需要能够融合中国传统人文情怀与西方现代发展理念选择的新型文化价值体系,应用伦理学研究是顺应时代需要并能提供这种新型文化的学科载体。  相似文献   

11.
由于文化的差异,中西伦理学在路径上表现出明显的分歧:一方面,中国伦理学认为通达道德境界的道路只能是修身养性,而西方伦理学却主张科学的理性有助于达到道德的理想目标;另一方面,中国伦理学甚至认为为道与为学在根本上是对抗的,而西方伦理学却断言美德本身就是知识.  相似文献   

12.
儒家"人贵于物"的生态思想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但它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从"功利"出发,遵循的是"天人对立"的二元论哲学思想。而儒家从"道义"出发,遵循着"天人合一"的一元论哲学思想,将人类的道德扩展到自然界。在道义这一点,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与儒家的生态智慧是一致的。但两者在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方面存在着分歧。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强调万物与人的平等地位,主张爱的平等性,而儒家则认为"人贵于物",主张爱有等差。与西方生态伦理相比,儒家生态智慧更适合实际需要,有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态农业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不仅在生态农业的含义中有生态伦理的内涵,在生态农业的特点中体现着生态伦理的本质,而且在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中也有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挖掘生态农业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能更好地推进生态农业的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危机的严峻现实,促使人们去寻找解决危机之道;与此同时,人们又在反思自身在自然中的角色定位。本文从逻辑学角度探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然状态,重申了自然本身有其价值,人为自然之子,并从本体与存在、生命与价值两个角度作出了真理性论证,为生态伦理的最终确立提供了元伦理意义上的有力支撑及为我们构建生态伦理原则和规范提供了形而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在生态文明时代,科学发展观不仅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将生态平衡观念贯彻到社会文化领域。生态伦理原则向人文文化领域的推扩促进了文化生态审美标准的形成;文化竞争的优胜劣汰的丛林原则逐步过渡到文化生态审美的共生互补原则,产生了基于文化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平衡及文化系统间的相互制衡衍生的文化生态审美范畴系统,为多元化的人文世界的审美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古典道家有中国古代最深刻的哲学思想,其中包含宝贵的生态文化思想,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自然价值、生态社会、生态消费、生态人生、生态美学等思想。这是我国重要的思想资源。一方面,这种思想的发掘和研究很不够;另一方面,其中许多思想长期以来又被误解了。因而对它的发掘、分析和研究,正确地理解它的真正含义,对于今天生态文化建设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社会和谐包含消费和谐,消费和谐是一种科学、人文、协调和健康的消费理念,它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还涉及到政治和伦理问题。构建和谐消费伦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教育引导,树立和谐的消费理念;制度约束,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科技支撑,引导合理的生活消费,规范生产消费等。  相似文献   

18.
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既包含着丰富的与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相一致的思想成分,又存在着与现代生态伦理思想不完全一致的地方,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生态伦理演化的大体历程 ,提出应当超越“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理论论争 ,树立“天人和谐”的价值观 ,并分析了目前生态伦理学说的缺陷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