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转录因子PEBP2/CBF与白血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对白血病发病分子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转录因子(TF)在白血病发病分子机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瘤病毒增强了结合蛋白2(PEBP2)/核心结合因子(CBF)是九十年代初发现的一个TF,迄今发现其在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广泛受累。本文就该领域的最新研究现况作了一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2.
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许多有独立预后意义的分子标志被检测出来,基于分子标志的新亚型如核心结合因子相关的 AML(CBF-AML)、FMS 样的酪氨酸激酶3相关的 AML(FLT3-AML)被确立。AML 中许多与表观遗传学异常相关的重现性基因突变也得以发现。这些发现有助于深入研究 AML发病机制并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本文除介绍2014年 NCCN 的 AML 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指南外,也分别介绍 CBF-AML、FLT3-AML 以及针对 AML 中表观遗传学异常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3.
急性白血病的出凝血异常和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的高表达有关.循环血流中的TF主要表达于细胞、微粒(microparticle,MP)和异常剪接TF(altematively spliced human tissue factor,asHTF)中.为探究asHTF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AML.)出凝血异常中的作用,本研究选用了6种常见的AML细胞株NB4、BL-60、Kasumi-1、U937、K562和THP-1,在RNA水平进行了RT-PCR检测.结果发现,在6种细胞株中仅NB4、U937细胞存在全长TF和asHTF的RNA水平基线表达并经测序验证,对上述2种细胞在蛋白质水平进行了流式细胞仪及TF活性、杭原检测发现,asHTF仅有极少量TF抗原表达且基本无TF活性,而MP相关TF(microparticle associated tissue factor,MP-TF)的抗原和活性显著高于asHTF.结论:在NB4、U937细胞中asHTF基本无促凝作用,而MP-TF有凝血活性且在肿瘤细胞释放TF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王艳  崔桂荣  黄月华  魏雅  潘崚 《临床荟萃》2009,24(2):145-146
抑癌基因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导致基因转录的沉默是包括白血病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共同的发病机制。TIG2基因是新近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最近的研究发现其表达的减低或沉默与肺癌的发病密切相关,并多伴有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本研究检测TIG2基因在白血病细胞和正常骨髓细胞中的表达,然后应用甲基化特异聚合酶链反应(MS-PCR)检测TIG2基因是否发生甲基化。初步阐释TIG2基因在白血病细胞中表达沉默的分子机制,为研究TIG2基因在白血病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为白血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是一种由PTPN11基因编码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近年来的系列研究发现,由PTPN11基因突变产生的Shp2突变体与幼年型儿童粒单细胞白血病及其他类型白血病发病有关。Shp2异常活化参与成年人白血病细胞恶性增殖病理过程,可能是一个新的抗白血病药物靶分子。本文就Shp2在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与分子机制,以及作为抗白血病药物靶分子的可行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刺激下组织因子(TF)的表达及其分子机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UVEC膜表面TF蛋白的表达,用RT—PCR方法检测TF mRNA的表达和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HUVEC核蛋白中核因子κB(NF—κB)。结果发现,TNF-α能刺激HUVl汇细胞膜表面TF表达增加,其增加与TFmRNA合成增加具有高度一致性,且TF表达的增高滞后于mRNA升高数小时之后;TF表达增加的同时伴有核蛋白(κB)显著的活化。结论:TNF-α刺激HUVEC后,迅速活化NF—κB腕,启动TF的转录,TF mRNA表达增加,TF蛋白合成增加,导致TF在HUVEC膜表面表达增加,激活凝血途径。  相似文献   

7.
吴晓莉  张宝玺  赵晓庆 《临床荟萃》2007,22(22):1642-1643
生存素(survivin)基因是凋亡抑制因子(IAP)家族的新成员,广泛存在于肿瘤及胚胎组织中,近年来发现,该基因在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大多数研究是针对成年患者,在儿童急性白血病方面还没有详细探讨.本研究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儿童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生存素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检测,进一步探讨其在临床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与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细胞浆膜上的糖蛋白,是凝血级联的主要始动因子,在外源性凝血途径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唯一特异性生理抑制物,能阻止血栓形成.近年来,国外研究表明,血浆TF与TFPI活性改变与某些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血中TFPI的水平,TF/TFPI平衡系统的失衡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msclerosis,AS)的发展、对进一步揭示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对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开发新的防止心肌梗死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徐兵 《实用医学杂志》2003,19(12):1302-1304
基因的生物学定义是编码一条多肽链或一个RNA分子所必需的所有DNA顺序。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其基本结构是DNA双螺旋结构 ,是涉及某种蛋白质或造血干细胞移植酶的遗传上的基本功能单位。尽管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但目前多种资料表明白血病是一个复杂的多基因疾病 ,各种基因异常在不同类型白血病发病机制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成人急性白血病大部分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AML) ,研究表明基因异常与AML的发生、发展 (难治、复发 )及预后等存在密切关系。已发现部分AML特异的染色体易位形成融合基因并与FAB亚型相关 ,如t(8;2 1…  相似文献   

10.
现已证实人类白血病病毒Ⅰ型(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 Type-1,HTLV-Ⅰ)为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dult T-cell leukemia/lymphoma,ATLL)的致病病原,在过去的几年中,人们对该肿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发现了一些分子遗传学改变,包括结构基因gag,pol,pro和env,调节基因tax和rex以及最近在pX区域的负股发现的hbz基因和Fra-2等。随着人们对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相关基因功能的不断探索,该肿瘤的发病机制会更加明确,其临床治疗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本文对HTLV-Ⅰ及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近年来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结果、临床特征、分子机制及遗传倾向的关系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正>DNA甲基化(methylation)作为最早发现的修饰途径一直属于生命科学的前沿课题之一,其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1])。研究显示~([2]):白血病抑癌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与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抑癌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抑制相关mRNA的表达水平可能为白血病发病的重要分子机制。本研究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及实时荧光定量RT-PCR(RTQPCR)对ID4、WT1、GLIPR1抑癌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相关mRNA进行了检测,旨在探讨白血  相似文献   

12.
CUE结构域包含蛋白2(CUEDC2)是新近发现的含CUE结构域的泛素结合蛋白,在细胞周期调控、肿瘤形成、炎症及应激反应中均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CUEDC2可介导蛋白质泛素化降解,与白血病及实体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耐药密切相关.CUEDC2可促进纺锤体检查点(SAC)失活,导致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不稳定,进而参与白血病和实体肿瘤发病进程.然而,CUEDC2在白血病及实体肿瘤发生、发展中,是具有抑制作用还是促进作用,尚存在争议.笔者拟就近年来CUEDC2在白血病与实体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组织因子(TF)抗原浓度,以观察TF浓度与DIC发生、病情变化及预后的关系。研究对象:DIC患者55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3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1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12例,实体癌13例,脓毒症2例,其他疾病4例。DIC前期患者15例,其中ALL5例,ANLL2例,实体癌和其他疾病各4例。非DIC患者10例(ANLL3例,其他疾病4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组织因子 /活化因子Ⅶ (TF/FⅦa)复合物对人卵巢癌细胞体外侵袭能力及体内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①采用分子克隆及基因转染技术构建高效表达TF的人卵巢癌细胞系A2 780 /TF ;②采用Boyden小室法计数FⅦa刺激后A2 780、A2 780 /TF穿透Matrigel迁移到PVPF膜背面的细胞数 ;③建立人卵巢癌细胞转移的实验动物模型 ,研究TF对人卵巢癌细胞在裸鼠体内形成转移灶的能力。结果 ①经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得到pcDNA3 TFcDNA重组体 ;②稳定转染的A2 780 /TF细胞内TFmRNA水平显著增高 :转染细胞为 3.99± 0 .15 ,未转染细胞为 0 .97± 0 .2 3(P <0 .0 1) ;转染细胞表面TF表达也显著增高 :转染细胞中约 (48.5 6± 9.5 3) %细胞表面有TF抗原 ,而未转染细胞中仅 (2 .73± 1.15 ) % (P <0 .0 1) ;③A2 780 /TF细胞穿膜细胞数为 15 7.3± 19.2 ,经FⅦa刺激后穿膜细胞数显著增多 ,为 4 4 7.7± 39.4 (P <0 .0 1) ;与FⅦa和抗TF单抗共孵育的A2 780 /TF ,穿膜细胞数接近刺激前的基础水平 ;④种植A2 780细胞的裸鼠中 2 2 .2 %可见肺部转移灶 ,种植A2 780 /TF细胞的裸鼠中 88.9%发生肺转移 (P <0 .0 1)。结论 ①将所构建的TF真核表达载体转入人卵巢癌细胞系 ,获得稳定、高效表达TF的人卵巢癌细胞系A2 780 /TF ,为研究TF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观察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对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组织因子(TF)表达的影响,以探讨抗炎因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发病机制的作用,用一期凝固法、ELISA和细胞发色底物分析检测不同浓度的人重组IL10(rhIL10)作用下,人重组IL6(rhIL6)诱导PBMNC的促凝活性(procoagulantactivity,PCA)、TF表达及活性的改变。结果表明:rhIL6培养PBMNC的PCA、TF表达及活性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不同浓度的rhIL10作用PBMNC后,可对PBMNC的PCA、TF表达和活性起不同的抑制作用;在500ng/LrhIL10的作用下,rhIL6诱导的PBMNC的PCA、TF表达和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IL10对PBMNC的TF表达和活性抑制可能是ACS重要保护机制,炎症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平衡失调可能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同源序列结合蛋白 (interferonconsensussequencebindingprotein ,ICSBP)是干扰素调节因子 (IRFs)家族成员之一 ,是一重要转录因子[1] ,主要表达于造血起源的细胞系[2 ] ,在免疫系统和干扰素介导的信号传导中起平衡调节作用[2 ,3 ] ,在造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中起调节作用[4 ] 。Schmidt等[5] 报道ICSBPmRNA在人类髓系白血病尤其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CML)中多呈低表达 ,而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却呈高表达 ,此与髓系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是否有关 ,国内尚未…  相似文献   

17.
阻断组织因子与凝血因子结合能减轻脓毒症诱发的肺和肾功能衰竭脓毒症中组织因子(TF)的表达能诱发肺内凝血而引起肺组织炎症和纤维蛋白沉积。美国科研人员研究了阻断凝血因子与组织因子和凝血因子α复合物(TFα)结合对预防脓毒症引起的器官损伤的作用。研究者给15只成年狒狒体内注入灭活大肠杆菌(1×109cfu/kg),12h后再注入活的大肠杆菌(1×1010cfu/kg)使动物产生急性肺损伤。注入活菌2h后,将动物分成单纯抗生素组和抗生素加TF单克隆抗体(单抗,以阻断TF与因子的结合)组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应用TF单抗可减轻气体交换和肺顺应性的异常,保…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decoy策略调控核因子κB( NF-κB)调节组织因子(TF)表达及相应的因子Ⅶ(FⅦ)活化,探讨冠心病新的防治方法.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F-κB decoy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转染效率 ,用凝胶迁移率改变竞争实验证实NF-κB decoy的作用机制,用RT-PCR检测组织因子(TF)mRNA,流式细胞术检测HUVEC表面TF抗原,重组组织因子一期凝血法检测与HUVEC共孵育的血浆中活化因子Ⅶ(FⅦa)活性.结果 decoy能成功地转染入HUVEC内,能与TF启动子的κB位点顺式作用元件竞争性结合转录因子NF-κB,明显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的HUVEC TF mRNA TF抗原表达及相应的FⅦa活性.结论 NF-κB decoy能通过抑制TF表达而抑制FⅦ的激活,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组织因子微粒(tissue factor-bearing microparticles,TF+MPs)不仅在血栓与止血的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其在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炎症、溶血性贫血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就TF+MPs的特征、功能、检测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分化抑制因子(Id)是转录因子的显性负调节子,抑制多种转录因子与其他因子的结合,对转录因子起调控作用,它们在人类有不同的基因定位,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发挥不同的生物学作用,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研究发现,Id基因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白血病是多种因素引起的造血系统恶性疾病,目前还未见对4种Id基因家族成员与白血病相关性的系统报道.我们采用RT-PCR方法分析4种Id基因在正常对照组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IL)、慢性粒细胞自血病(CM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白血病发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