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兔咬肌自然再附着后的生物力学变化,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实验用兔双侧咬肌从下颌骨附着处剥离,下颌骨截骨后将咬肌复位,一侧自然复位,不缝合固定。另一侧咬肌缝合固定,作为对照。分别在术后1、2、3个月检测咬肌再附着界面的生物力学变化。结果 双侧咬肌-下颌骨再附着界面的附着强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咬肌自然再附着是简单安全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下颌角磨削去骨术前后咬肌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改良下颌角磨削去骨术矫治轻度下颌角肥大畸形术后咬肌形态的变化,为轻度下颌角肥大畸形矫治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改良下颌角磨削去骨术矫治200例轻度下颌角肥大畸形,采用高频浅表超声成像技术,随机抽取60例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每隔4周,放松和用力咬合两种状态下测量双侧咬肌厚度,观察比较变化情况.结果术前及术后24周相比咬肌平均厚度变薄,萎缩明显(P<0.05);术后24周与术后32周相比咬肌平均厚度无变化(P>0.05).结论改良下颌角磨削去骨术后,术后24周内肥大的咬肌可自行萎缩,不需处理.术后24周后咬肌不再有变化.轻度下颌角肥大者可行单纯磨削去骨术,无需切除咬肌.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高角开青少年咬肌在息止、紧咬、吞咽和咀嚼运动中的肌电活动特征。方法:应用肌电图仪测量20例高角开青少年在上述状态下咬肌的肌电活动,并以同年龄段的20例均角正常覆青少年作为对照。结果:在最大紧咬和吞咽时,高角开组的咬肌肌电活动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而且咬肌咀嚼周期总时程延长(P<0.01),闭口相至食物粉碎相咬肌活动减弱(P<0.01),出现较多的异常停顿。结论:不同下颌运动状态下,高角开青少年与均角正常覆青少年的咬肌肌电特征存在差异;提示颅面高角及开对咬肌活动和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高角开(牙合)青少年的咬肌肌电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高角开[牙合]青少年咬肌在息止、紧咬、吞咽和咀嚼运动中的肌电活动特征。方法:应用肌电图仪测量20例高角开[牙合]青少年在上述状态下咬肌的肌电活动,并以同年龄段的20例均角正常覆[牙合]青少年作为对照。结果:在最大紧咬和吞咽时,高角开[牙合]组的咬肌肌电活动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而且咬肌咀嚼周期总时程延长(P〈0.01),闭口相至食物粉碎相咬肌活动减弱(P〈0.01),出现较多的异常停顿。结论:不同下颌运动状态下,高角开[牙合]青少年与均角正常覆[牙合]青少年的咬肌肌电特征存在差异;提示颅面高角及开[牙合]对咬肌活动和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化髂骨瓣解剖重建颞下颌关节、咀嚼肌再附着、修复一侧下颌骨缺损,恢复下颌骨外形、颞下颌关节和咀嚼功能。方法对11例下颌骨肿瘤患者行一侧髁状突、升支及部分下颌骨体切除,即刻应用血管化髂骨瓣重建下颌骨、髁状突、咀嚼肌再附着,术后义齿修复。结果11例髂骨肌皮瓣均成活,面部外形恢复良好,开口型无偏歪,正常开口度,颞关节两侧活动度基本对称,咬合运动,咬肌附着效果佳,义齿获得良好固位,咀嚼咬合力恢复良好。结论血管化髂骨瓣是同期即刻修复一侧下颌骨包括髁状突、升支、部分下颌骨体及咀嚼肌群再附着的理想复合组织瓣。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肿胀麻醉技术在下颌角肥大整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85例下颌角肥大患者,全麻下,将肿胀液分别从口外经皮和口内经黏膜注射于下颌角部的骨膜下及咬肌、翼内肌附着区.经口内入路行磨骨、截骨等下颌角整形术.结果 术野清晰,分离容易,术中出血明显减少;仅9例手术当天口服止痛剂,其余均无术后疼痛主诉;局部肿胀28例在术后1周消退,16例在术后2周消退,其余均在术后3天消退;12例出现下唇麻木,2~4周恢复正常.结论 肿胀麻醉技术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利于术后恢复,符合美容手术原则,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恒牙期安氏Ⅰ类错[牙合]低角垂直骨面型患者肌电特点,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恒牙期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共64例(低角28例、均角36例),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应用Wineeph8.0软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利用表面电极,采集肌电图信号,比较各组不同状态下咬肌、二腹肌前腹肌电特点。结果:(1)二腹肌前腹在下颌姿势位、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空咬)以及祭咬树脂垫(高度2mm)、小开颌、最大开口位及吞咽运动状态下,低角组肌电峰值均大于均角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咬肌咀嚼运动时,低角组在闲口相、咬合接触相以及食物粉碎相肌电峰值均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口相、食物保持相、牙尖交错位,低角组咬肌肌电峰值有大于对照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3)咬肌咀嚼运动时,低角组在开口相、食物保持相、牙尖交错位咀嚼周期时程小于对照组(P〈0.05)。闭口相、咬合接触相以及食物粉碎相时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恒牙期安氏Ⅰ类错[牙合]低角垂直骨面型患者在二腹肌前腹、咬肌的肌肉电生理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效果以及长期稳定性,分析下颌角肥大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颅颌面二中心行“下颌角弧形截骨,下颌骨外板打磨手术”的患者,收集其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2个月拍摄的CT资料,采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分析,对比3个时间点下颌角区骨量,并分析术后骨量增生与咬肌、翼内肌厚度的关系。结果:共有19例诊断为双侧下颌角肥大的患者纳入研究,患者术前单侧下颌角区骨量为(11.93±1.77)cm3,术后3 d单侧下颌角区骨量为(7.72±1.60)cm3,术后12个月随访单侧下颌角区骨量为(8.73±1.69)cm3。对3组数据进行两两配对t检验得出,术后3 d相较术前下颌角区骨量明显减少(P<0.001),术后12个月相比术后3 d下颌角区骨质出现明显增生(P<0.001),但术后12个月相比术前下颌角区骨质仍显著减少(P<0.001)。此外,对下颌角区骨质增生量与该处附着咬肌、翼内肌厚度采用Pearson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将数字化下颌运动记录与肌电图相结合,观察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肿瘤患者术前、术后下颌运动和咀嚼肌功能临床特点,初步探索运动和咀嚼肌功能的相互关系和产生机制。方法 纳入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病变术前患者6例以及下颌骨单侧病变节段性切除及颌骨重建术后患者3例。采用下颌运动记录系统及表面肌电图系统,采集患者下颌边缘运动、咀嚼运动的运动轨迹,同时记录双侧咬肌、颞肌表面肌电图,采集患者静息、最大力咬合时双侧咬肌、颞肌表面肌电图。在数字化虚拟模型上观测运动轨迹,并分析下颌边缘运动的幅度和方向。分析患者健、患侧静息,最大力咬合,双侧咀嚼时的咀嚼肌电活动特点,计算不对称指数、活动指数。结果 术前患者最大开口度均值为(35.20±6.87) mm,3例患者轻度张口受限,所有患者张口轨迹均偏向患侧。侧向运动中患侧运动平均幅度(10.34±1.27) mm,健侧(6.94±2.4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最大开口度均值为(30.65±17.32) mm,下颌边缘运动特点与术前患者一致。术前患者最大力咬合时,患侧咬肌肌电活动[44.20 (5.70, 197.90) μV]和颞肌的肌电活动中位数[42.15 (22.90, 155.00) μV]略低于健侧咬肌[45.60 (7.50, 235.40) μV]和健侧颞肌[63.30 (44.10, 126.70) μV],咀嚼时未见异常。术后则出现了个性化的改变,部分患者患侧肌电活动减弱,部分患者患侧肌电活动亢进。结论 良、恶性肿瘤及手术均可造成下颌运动和双侧咬肌和颞肌的肌电活动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口内切口行下颌角骨性及咬肌肥大整形术的使用性及美学意义。方法:采用口内切口对下颌角肥大的患者行下颌角修整、切除部分咬肌及颊脂肪垫。结果:自2004年以来共完成手术48例,出现术中出血和伤口感染各1例,经治疗后痊愈,随访1年,患者面部轮廓明显改善。结论:口内切口行下颌角肥大整形术能有效的改善方型脸或下颌角肥大面容,且面部不留疤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低位咬合伴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患者进行牙合垫修复,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观察14例符合条件患者治疗前、牙合垫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关节间隙及肌电图的变化。结果①牙合垫修复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关节间隙与治疗前相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静息状态下牙合垫治疗修复后颞肌前束(TA)和咬肌(MM)肌电活动减弱,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大紧咬状态下牙合垫治疗后肌电活动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合垫修复缓解了颞下颌关节相关症状,咀嚼肌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应用CT和肌电图评价A型肉毒毒素治疗良性咬肌肥大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CT和肌电图评价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咬肌的厚度与电生理变化.方法:对入选的20例(40侧)咬肌肥大患者进行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咬肌肥大就医者每侧注射剂量为5万U/L.观察治疗前后不同时期就医者咬肌厚度变化情况、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电生理的改变.结果:20例患者注射后CT与传统B超测量的咬肌厚度无明显差异.测量结果显示:不同时期的咬肌厚度均明显小于注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注射后4~12wk咬肌厚度减小最明显,12wk后咬肌的力量与体积逐渐恢复,24wk后肌力基本恢复正常,但咬肌体积的恢复各不相同.肌电变化显示:不同时期的运动单位电位幅度均较治疗前减小(P〈0.01).20例患者总体满意率为85%.结论:CT和肌电图对A型肉毒毒素治疗良性咬肌肥大的疗效可以进行很好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恒牙期安氏Ⅰ类错高角垂直骨面型患者肌电特点,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恒牙期安氏Ⅰ类错患者68例(高角32例、均角36例),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采用Winceph8.0软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利用神经肌电图仪,采集肌电信号,比较各组不同状态下咬肌,二腹肌前腹肌电特点。结果:(1)二腹肌前腹在下颌姿势位、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空咬)以及紧咬树脂垫(高度2 mm)、小开颌、最大开口位及吞咽运动状态下,高角组肌电峰值均小于均角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咬肌咀嚼运动时,高角组在闭口相、咬合接触相以及食物粉碎相肌电峰值均小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口相、食物保持相、牙尖交错位,高角组咬肌肌电峰值有小于对照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3)咬肌咀嚼运动时,高角组在开口相、牙尖交错位肌电运动时程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口相、食物保持相、咬合接触相以及食物粉碎相时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恒牙期安氏Ⅰ类错高角垂直骨面型患者在二腹肌、咬肌的肌肉电生理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兔下颌角弧形截骨后咬肌肌球蛋白重链(MHC)mRNA测定,研究咬肌在骨架缩短后的适应性变化规律。方法:3月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25只,行左侧下颌角弧形截骨,右侧不手术作自身对照。2、4、8、12和24周分别处死5只动物,提取咬肌MHCⅠ、MHCⅡ型和内参GAPDH的mRNA进行RT-PCR。结果:手术侧较对侧MHCⅠ型的mRNA转录降低,12周后正常。MHCⅡmRNA 2周时先降低,4周后恢复正常。2、4、8周MHCⅡ/MHCⅠ手术侧较对侧增加。结论:下颌骨架缩短后咬肌发生适应性的改建,咬肌组分的这种变化有利于建立口颌系统新的平衡和咀嚼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下颌角截骨术中大出血的处理及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颌角肥大俗称“方型脸”,在西方称之为“良性咬肌肥大”,但在东方民族中以骨性肥大为主,常常伴有颏部的短小。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许多下颌角肥大要求通过下颌角截骨整形术,使脸型和下颌角的形态得到改善。我们在2002~2003年的下颌角截骨术中处理了3例术中大出血,现将有关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6):596-599
目的:分析磨牙症患者的清醒状态下颌运动特征。方法:利用肌电图仪和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MKG)同步记录的方法,观察和分析正常牙合组(n=11)与磨牙症组(n=11)的咀嚼肌表面肌电图(s EMG)与下颌运动轨迹。结果:与正常牙合组相比,磨牙症组的左侧咬肌肌电幅值在下颌姿势位(MPP)和下颌后退接触位(RCP),右侧咬肌在RCP,以及左侧二腹肌前腹肌电幅值在MPP和双侧咀嚼运动时,均显著降低(P<0.05),但下颌运动轨迹参数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磨牙症患者在清醒状态的下颌运动仍处于生理状态,但其咀嚼系统可能发生了功能性损害而呈现不对称性倾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分析天然牙列、全颌种植固定修复以及全口义齿患者的咀嚼肌肌电活动特征。方法:测量并记录实验对象的双侧咬肌(masseter muscle,MM)、颞肌(temporal muscle,TA)在下颌姿势位、最大自主紧咬、习惯性咀嚼时的肌电值,并利用获得的连续肌电值的平均值进行标准化,计算咀嚼肌的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As)、活动指数(activity index,Ac)、转矩指数(torque coefficient,Tc),并比较天然牙组、种植组以及全口义齿组之间的指标差异。结果:在下颌姿势位时,3组组间颞肌、咬肌肌电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种植组的左侧咬肌活性与天然牙列相似均显著低于全口义齿组(P<0.05),而全口义齿组的左侧颞肌、右侧咬肌则分别于天然牙列组及种植组对应的咀嚼肌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其下颌转动趋势显著高于种植组与天然牙组(Tc:P<0.05)。在最大自主紧咬以及咀嚼运动中,3组均表现出对称的咀嚼肌活动,种植组表现出与天然牙列相似的咀嚼运动模式即TA>MM(Ac<0)。在咀嚼不同质地食物时,种植组与天然牙组咀嚼肌肌电值增加显著(P<0.05),但3组组间肌电变化值无显著差异。结论:无牙颌种植固定重建患者咀嚼运动模式以及协调性与天然牙列相似,可作为良好的修复功能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口外力与肌激动器联合使用对于咬肌与颞肌前束的肌动电流的影响.方法:用表面电极记录姿势位、正中牙合位大力咬合、口内戴入肌激动器与口内戴入肌激动器同时使用口外力4种情况下的肌电活动,比较治疗前、后的肌电变化.结果:姿势位时,治疗前后的肌电活动没有变化;正中牙合位大力咬合时,咬肌的肌电活动减小;治疗后3种状态时,咬肌与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未见差异.结论:在治疗早期,口外力与肌激动器联合使用对咬肌肌电活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颞肌前束者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口外力与肌激动器联合使用对于咬肌与颞肌前束的肌动电流的影响。方法:用表面电极记录姿势位、正中牙合位大力咬合、口内戴入肌激动器与口内戴入肌激动器同时使用口外力4种情况下的肌电活动,比较治疗前、后的肌电变化。结果:姿势位时,治疗前后的肌电活动没有变化;正中牙合位大力咬合时,咬肌的肌电活动减小;治疗后3种状态时,咬肌与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未见差异。结论:在治疗早期,口外力与肌激动器联合使用对咬肌肌电活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颞肌前束者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①目的探讨替牙期安氏Ⅲ类错雅合病儿咬肌与颞肌前束在咀嚼运动时的肌电特征.②方法以38例安氏Ⅲ类错雅合病儿为研究对象,并随机选择40例替牙期正常雅合儿童作对照组.采用四导联肌电图仪,测量错雅合组及对照组在下颌息止雅合位、正中雅合位大力咬合时、咀嚼(左侧)口香糖时的双侧咬肌和颞肌前束的肌电电压.③结果在下颌息止雅合位,两组肌电电压相比无明显差异(t=0.026~1.123,P均>0.05);正中雅合位大力咬合时,错雅合组咬肌和颞肌前束的肌电电压均较对照组低(t=1.59~11.25,P均 <0.05).④结论替牙期安氏Ⅲ类错雅合病儿在咀嚼运动时,除息止雅合位外,咬肌、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与正常组儿童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