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未控制出血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限制性液体复苏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未控制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HTS)的液体复苏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36例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282例常规液体复苏与254例限制性液体复苏两种方法的治愈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常规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63.5%,病死率为36.5%,ARDS发生率为23.8%,MODS发生率为35.1%。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82.7%,病死率为17.3%,ARDS发生率为8.7%,MODS发生率为16.5%。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能减少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MODS和ARDS的发生率,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出血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出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实用价值。方法选择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出血未控制前行充分液体复苏90例为对照组,创伤出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制前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患者86例为研究组。记录入院到出血未控制前的病死率、出血控制后24h的病死率及总病死率,记录并发症发生率,并随访患者直至出院或死亡。结果研究组入院到出血未控制前死亡2例(2.33%);出血控制后24h死亡3例(3.49%);总死亡7例(8.14%)。术后DIC7例、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1例,并发症发生率9.30%。对照组入院到出血未控制前死亡6例(6.67%);出血控制后24h死亡4例(4.44%);总死亡13例(14.44%)。术后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DIC8例、MODS2例、脓毒血症2例,共13例,发生率14.44%。研究组入院到出血未控制前的病死率、出血控制后24h的病死率及总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在创伤出血性休克的急救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远飞  刘向红  张赣华  周宇明 《江西医药》2010,45(12):1169-117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高渗液体复苏-出血未控制前允许性低血压状态(即:复苏改良策略)对多发性创伤伴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方法复苏改良策略及常规复苏方法救治多发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8例,随机分为改良策略复苏组(46例),常规方法复苏组(32例),对2组患者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输入液体量、血清乳酸值、血气碱剩余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组住院期间ARDS、ARF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改良策略复苏组液体输入量为(1866±357)ml,常规方法复苏组液体输入量为(3502±436)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苏前血乳酸值及碱剩余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24h后血乳酸值及碱剩余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治愈67例(85.9%),死亡11例(14.1%),发生ARDS 16例,ARF 8例,2组治愈率、死亡率、ARD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改良复苏策略在救治多发性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方面,能有效地改善组织器官血液灌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复苏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液体复苏方式的差异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对照组(常规液体复苏组),各50例.评价对比两组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PT值、血压值、BE、病死率和DIC、ARDS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维持重要器官血液灌注,降低产科失血性休克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前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价值。方法将我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月12月收治的64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对照组(传统液体复苏组),每组32例。两组均在确诊后5min内完成基本抢救,在此基础上,研究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措施,即初期快速输入复苏液体,快速输注林格氏液10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羟乙基淀粉500ml(晶/胶比例为2-3:1),在止血前维持MAP在40-60mmHg,对照组则按常规快速充分输液。监测两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气、肝肾功能、PLT、APTT、PT、Hb等实验室指标,比较2组实验室指标变化及平均输液量、治愈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研究组的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
  白明显高于常规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红蛋白则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液体输入量为(1632±441)ml,对照组液体输入量为(2812±497)ml,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治愈32例(100%),发生ARDS 1例(3.13%),MODS1例(3.13%),死亡0例(0%);对照组治愈30例(87.5%),发生ARDS5例(15.62%),MODS 3例(9.38%),死亡2例(6.25%)。2组患者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愈率、死亡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术适用于妇产科失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前的救治,在手术止血后根据失血量的情况再进行充分液体复苏,可以提高妇产科失血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创伤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限制组和常规组各50例。在一般处理基础上,限制组予限制性补液治疗,常规组予常规补液治疗。监测2组入院72h内心率、平均动脉压、凝血酶原时间(胛)、红细胞压积(HCT)、血氧分压(PaO2)水平及输液量。观察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限制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PT水平均低于常规组,HCT及PaO2水平高于常规组,输液量少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创伤的治疗中能有效改善组织、器官的有效灌注,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液体复苏方式的差异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对照组(常规液体复苏组)两组,每组各50例,评价对比两组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PT值、血压值、BE、病死率和DIC、ARDS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维持重要器官血液灌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7.5%高渗盐水用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早期复苏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7.5%高渗盐水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方法:对8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分别输注高渗盐水和生理盐水.高渗盐水组43例,生理盐水组37例,比较2组病例的输入液体量、复苏前后的血清乳酸值、碱剩余值、治愈率、死亡率和MODS发生率.结果:2组液体输入量、复苏后12 h及24 h血乳酸、碱剩余检测值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愈率、死亡率、发生MODS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7.5%高渗盐水早期复苏方法治疗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可明显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器官灌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MODS发生率,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生理盐水复苏方法.  相似文献   

9.
徐南平  李翠昌  徐月琴 《江西医药》2009,44(11):1115-1117
目的探讨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与高渗血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6年我院PICU收治的127例MODS患儿的血浆渗透压变化,统计分析高渗血症与器官功能障碍数、分布情况和病死率的关系。结果本组资料127例MODS患儿中合并高渗血症的患儿26例,发生率20.5%。其中高血钠高渗血症占19例,其次,高尿素氮高渗血症3例.高血糖高渗血症2例,高血钠合并高尿素氮高渗血症1例,高血钠合并高血糖高渗血症1例;6例治愈好转,7例放弃,13例死亡,病死率高达50%以上,非高渗组101例,死亡29例,病死率2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合并高渗血症组的MODS患儿的病死率高于非高渗组。而且高渗组以胃肠和脑功能障碍的病死率最高(71.4%、54.2%)。非高渗组以心肺功能障碍的病死率为高(41.3%、39.4%)。高渗组、非高渗组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频率以2~3个器官功能障碍占多数(61.5%、82.2%),且随着器官功能障碍数目增加,发生率逐渐减少,而病死率却随之升高。结论高渗血症是MODS的危险因素之一;控制高渗血症有助防治MODS.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剖宫产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方法选取40例在本院剖宫产时出现失血性休克产妇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按照液体复苏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和实验组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的20例是充分液体复苏,实验组20例为限制性液体复苏,就两组产妇的血压值,手术输液量、出血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死亡率等进行检测和记录,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产妇治疗前后的血压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妇DIC、ARDS发生率、手术输液量、出血量、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剖宫产失血性休克中有输液量低,DIC、ARDS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敖大乔  刘坤  王婷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042-2043
目的评价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感染中毒性休克的疗效。方法对感染中毒性休克患者56例分为两组,早期液体复苏组(治疗组)29例,在控制感染的基础上,积极的液体复苏达到早期复苏目标,常规组27例,给予传统的循环与容量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6h及24h时的CVP、MAP、ScvO2、SaO2,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病死率。结果治疗组CVP、MAP、ScvO2、SaO2、多器官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指标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可改善感染中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减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剂量(3~5m l/kg)高渗盐液在烧伤休克早期应用的效果。方法随机将48例烧伤面积超过45%的患者分为两组进行复苏,一组在液体复苏前先输注3~5m l/kg的7.5%N aC l液,另一组复苏不采用高渗盐液,余复苏同第一组。结果使用高渗盐液抗休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血压、尿量、输液量及乳酸值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高渗盐液在大面积烧伤休克早期救治中具有明显的抗休克作用,减少复苏液体总量,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ICU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的6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加以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者为治疗组,快速大量液体复苏者为对照组,分析患者复苏后外周血乳酸水平的变化以及单器官功能障碍或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率、患者死亡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复苏后24 h、48 h血乳酸达正常标准的例数,前者明显多于后者(P〈0.05);治疗组出现器官功能障碍9例(22%),对照组出现器官功能障碍11例(47.8%),治疗组的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P〈0.05);治疗组出现死亡5例(12.2%),对照组出现死亡6例(26%),治疗组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少创伤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清中炎性因子IL-6、IL-10在高渗盐液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意义。方法选择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高渗盐液组和常规液组,每组27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0例)清晨抽取静脉血,留送IL-6、IL-10检测。观察2组在住院第1、3、5、7天检测血清IL-6、IL-10浓度,统计28d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2组IL-6、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高渗盐液组IL-6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液组;死亡组的IL-6浓度高于存活组(P〈0.01);常规液组和死亡组IL-10浓度分别与高渗盐液组和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在常规液组29.63%,高渗盐液组25.93%;病死率分别为常规液组40.74%,高渗盐液组37.0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IL-6,IL-10参与了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测定IL-6对早期评估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高渗盐液能降低炎性因子浓度,减轻炎性反应,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Small volumes of 7.5% NaCl (2400mOsm/L) have been extensive evaluated in animal models of hemorrhagic shock and in clinical trials of post-traumatic hypotension and as volume support for complex cardiovascular procedures. Hypertonic solutions promote immediate blood volume expansion, restore cardiac output and regional blood flows, improve microcirculation and modulate immune responses, thereby decreasing inflammatory responses triggered by shock and trauma. A large number of very interesting in vivo and in vitro experiments highlighted that hypertonic saline resuscitation may decrease susceptibility to post-traumatic sepsis, modulate trauma and sepsis-induced immune dysfunction,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apoptosis. All those long-term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hypertonic resuscitation may be of potential relevan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In this review, we describe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hypertonic saline based on experimental studies as well as its efficacy and safety based on its clinical use. We believe those studies support the need for additional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ies before the widespread use of hypertonic solu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限制性补液对肺挫伤伴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008年1月-2010年3月共救治肺挫伤伴失血性休克的病人(ISS≥25)78例,随机分为限制组(40人)和常规组(38人).两组患者均因严重低氧血症和失血性休克行机械通气和体液复苏.分别监测凝血功能(PT和APTT)、碱剩余(BE)、血浆乳酸含量、氧分压、氧合指数及胸片变化情况,统计两组肺挫伤伴失血性休克病人的呼吸机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治愈率和死亡率.结果 限制性补液 与常规补液均能明显降低PT、APTT、BE值和血清乳酸含量;而限制组比常规组更能减少病人 胸部进一步渗出,提高患者氧分压、氧合指数,降低呼吸机通气时间、住ICU时间、ARDS和 MODS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增加治疗率(P〈0.05).结论 限制性补液能有效改善肺挫伤伴失血性休克病人凝血紊乱,缓解酸中毒,明显比常规组促进肺部修复,提高肺组织氧合能力,提高患者预后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小容量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HSS40)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2007年2月-2008年2月本院ICU收治的4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H组n=25)和对照组(R组n=21)。H组:在林格氏液进行液体复苏之前给予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4ml/kg);R组:仅给予林格氏液进行液体复苏。两组在持续监测HR、BP、尿量的同时,分别于观察0,1,2,4和24 h抽中心静脉血,监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及血乳酸。结果(1)H组在给药1h后ScvO2迅速升高,但在正常范围内。同R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给药后24h,两组ScvO2无显著差异(P〉0.05)。(2)R组复苏1小时后各时间点血乳酸水平均明显高于H组(P〈0.05)。结论采用小容量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能迅速提高ScvO2,增加乳酸清除率,改善组织灌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