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化工设计通讯》2019,(10):190-191
通过分析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的典型事故,阐述了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绝缘老化造成事故的原因,提出了化工企业交联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的局放试验、介绍了国外电缆试验的新方法,有针对性地总结出化工企业电缆运行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阻燃硅烷交联聚乙烯在电缆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烷温水交联法,通过在不同交联温度、不同交联时间等条件下测定材料的性能,选择出最佳的工艺参数,制备了新型的阻燃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绝缘材料。所制得的材料具有简便的加工工艺和优良的性能,改善了原用非交联聚乙烯电缆额定工作温度低、力学性能差的状况。  相似文献   

3.
孙鑫  白佳丽 《塑料助剂》2023,(4):49-51+58
回顾我国高压直流(HVDC)电缆的发展历史,介绍了高压直流电缆用交联聚乙烯材料的应用现状;通过分析交联聚乙烯绝缘材料的性能,发现目前高压直流电缆用聚乙烯在电气性能、机械性能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在空间电荷效应、温度梯度效应及老化性能上仍存在着不足之处;从消除空间电荷影响、提高材料纯度的角度提出开发我国国产化高压直流电缆交联聚乙烯材料的改进思路,为我国高压直流电缆用绝缘材料的进步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4.
付世财  常峻 《安徽化工》2013,39(4):23-25
综述了辐照交联聚乙烯电缆的发展过程、技术特点以及辐照交联聚乙烯电缆的制造技术。同时提出了聚乙烯电缆辐照交联中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交联副产物对交/直流交联聚乙烯电缆绝缘的影响,对交、直流电缆不同径向位置处的切片进行了宽频介电常数、宽频电导率以及红外光谱试验。结果表明:交联副产物会造成交/直流聚乙烯电缆的介电常数以及电导率的增大,副产物在电缆中间层残留最多,交流电缆的电导率以及直流电缆的介电常数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为基体树脂,分别制备出紫外光交联与硅烷交联电缆用绝缘料。讨论了两种交联方法对聚乙烯绝缘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无色母填充的聚乙烯材料,紫外光交联后的样品在凝胶含量、热收缩、耐老化及电性能等方面均明显优于硅烷交联聚乙烯材料。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水树老化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注入式修复效果,研究了在施加不同电场时,水树老化XLPE电缆的注入式修复效果,以获得较好的修复方式。将水树老化后的电缆样本分别在不施加电压、施加直流正极性电压、直流负极性电压以及施加工频交流电压的情况下进行注入式绝缘修复。注入式修复期间,测量4组电缆样本的泄漏电流并对电缆样品切片后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结果表明,注入式修复时施加电压明显提高了电缆的修复效果,而施加直流正极性电压时,修复液与水反应后的生成物颗粒团聚小,在水树区域分布均匀,注入修复液后4 h水树老化XLPE电缆的泄露电流下降至10μA,修复效果在4组样本中最优。  相似文献   

8.
交联聚乙烯电缆在正常环境中寿命为20-30年左右,可是,敷设环境与使用状态会极大地影响电缆的寿命。处于恶劣环境中运行的电缆,才华与绝缘破坏的例子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9.
对一种一步法硅烷自然交联聚乙烯材料(SCPE419)在自然交联过程中不同时段的热降解行为进行了研究,采用Kissinger动力学处理方法研究其热降解动力学。结果表明:随着自然交联时间的延长,最大热降解速率温度和表观活化能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初始降解温度先降低后升高。该结果说明交联聚乙烯材料中残余少量的引发剂会造成初始降解温度降低,随着网状分子结构的逐渐形成,热稳定性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0.
《塑料科技》2017,(7):47-52
对10kV低密度交联聚乙烯(LDXLPE)架空绝缘电缆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和失效分析,结果表明,LDXLPE绝缘电缆在使用过程中力学性能下降是失效的主要原因,进而导致后期雷击断线和水树、电树老化。为提高LDXLPE架空绝缘电缆的力学性能,采用木质素对LDXLPE进行改性,并考察了改性LDXLPE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当木质素的添加量不超过10%(质量分数)时,LDXLPE的维卡软化温度几乎未发生变化,流动性能和拉伸性能则稍有降低。老化实验后,改性LDXLPE的拉伸强度的下降速度远低于未改性样品,断裂伸长率则先增大后减小,而冲击强度基本高于同实验条件的其他样品。另外老化实验后,改性LDXLPE没有出现羰基,断链程度及失重率降低,初始分解温度提高。  相似文献   

11.
根据交联聚乙烯(PE)电缆用基础树脂的要求,确定了产品的技术指标及生产工艺,开发了交联PE电缆用树脂QLT17。与国内外同类树脂相比,QLT17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和加丁性能,拉伸强度为13.8MPa,断裂伸长率为653%,介电常数(50Hz)为2.2。其关键指标杂质含量符合电力电缆绝缘料使用要求:0.12~0.25mm的杂质为5个/kg,大于0.26mm的杂质为0。推广应用表明,QLT17是一种性能优异的交联PE电缆用基础树脂。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可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用半导电屏蔽料的国内外开发现状,介绍了不同等级XLPE电缆用半导电屏蔽料的原料生产工艺、相关设备、相关标准要求以及国外先进的检验测试方法等,列举了北欧化工公司和美国陶氏化学公司不同等级半导电屏蔽料的牌号和性能。目前,国内只能生产35 kV及以下的电缆屏蔽料,而国外能够生产110 kV及以上电缆屏蔽料。国内开发110 kV以上XLPE电缆屏蔽料是非常有市场前景的。  相似文献   

13.
硅烷交联聚乙烯是交联聚乙烯中普遍使用的交联技术,通过优势接枝单体扩大接枝率、优选催化剂在室温下或较低温度下接枝、严格控制接枝体系中的水分以及提高硅烷在聚乙烯中的分散性等工艺控制来提高硅烷交联聚乙烯产品的接枝、交联速率及凝胶率,可大大提高交联聚乙烯产品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在交联过程中铜线芯变色的原因,并通过在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中添加助剂来纯化铜的活性,防止铜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有效地抑制了铜线芯在交联过程中的腐蚀变色  相似文献   

15.
根据交联聚乙烯(XLPE)高压电缆绝缘料特点,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9项评价指标,建立熵权-主观赋权法组合权重的评价模型.根据所建模型得到评价指标的权重,对6个XLPE高压电缆绝缘料液体抗氧剂配方与现有2个XLPE高压电缆绝缘料固体抗氧剂配方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XLPE高压电缆绝缘料液体抗氧剂配方LAO2...  相似文献   

16.
以110 kV交联电缆进水故障为例,总结了目前电缆在运行管理中出现进水故障的原因、危害和常见处理方法。某石化企业110 k V交联电缆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故障电缆线芯全段进水,无法正常恢复,通过分析电缆故障时线芯负压吸入蒸汽而凝结成水的机理,根据抽真空充氮气的方法制定干燥处理方案,成功地应用抽真空充氮法进行了水分清除,完成电缆修复,为此类电缆进水受潮故障的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交联聚乙烯是以电缆专用的低密度聚乙烯为基础树脂,加入过氧化物体系,抗氧化物体系等,经特殊的工艺制成的电缆绝缘料。通过它与聚乙烯、聚氯乙烯物理性能比较,可以看出交联聚乙烯的电性能、机械性能优良。它的生产工艺分五种:过氧化物交联法、辐照交联法、硅烷交联法、紫外光交联法、盐交联法。目前,我国大多数电线电缆绝缘料的生产企业采用辐照交联法和硅烷交联法。在环保方面,随着人们对环保电线电缆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交联聚乙烯绝缘料在电线电缆行业中更是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刘鹭  蒲晓林  苏俊霖  李茜  连正新  康力 《应用化工》2013,42(9):1575-1579
利用环镜扫描电镜研究了220℃老化16 h前后SMP-2与SMC水溶液的自组装形态的变化,以及粘土在该混合液中的吸附状态。根据交联机理分析,找了一种温度保护剂,并测定加入前后的钻井液性能。高温促进分子间交联,从而使自组装形态由线性构形成稀疏的膜状结构,形成了致密的大片膜状结构;粘土颗粒主要分散在SMP-2与SMC所形成的膜状结构内部,且复配后单位空间内吸附基团增加,增加了粘土颗粒在处理剂上的吸附量,老化后,颗粒被包裹在大片膜状结构内,形成更致密的自组装结构;温度保护剂有效的减少了老化后的API、HTHP滤失量,且温度保护剂加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处理剂的交联程度与护胶作用的动态平衡,确定温度保护剂的最优加量为2%。  相似文献   

19.
辐照交联电缆用黑色聚乙烯塑料具有耐环境应力性能优良、耐温等级可达90℃提高载流量等特性。本文介绍"10KV及以下辐照交联架空电缆用黑色聚乙烯塑料"的研制技术路线是在聚乙烯原料中添加抗氧剂、交联剂,光屏蔽剂等配方设计技术及探索辐照交联聚乙烯材料性能与辐照剂量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绝缘材料用交联聚乙烯的研发进展。采用过氧化物化学交联法,通过添加纳米聚合物可以提高交联聚乙烯的电荷输运调控能力和击穿场强,从而提升交联聚乙烯绝缘材料的耐高压交流击穿能力;通过添加电压稳定剂可以改善交联聚乙烯绝缘材料的耐电性能和击穿强度;通过添加含磷助剂和含氮助剂可以提升交联聚乙烯电缆绝缘材料的高压直流击穿强度以及抑制空间电荷性能。采用硅烷交联法,添加长诱导时间催化剂母粒生产的绝缘材料抗老化并且诱导时间可控,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发生预交联,生产过程中炭黑的均匀分散有助于中低压架空电线电缆耐气候性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