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双胍类药物在糖尿病治疗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糖尿病患者双胍类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 对就诊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调查其用药情况.结果 有超过66%的病人在应用双胍类药物.在有缺氧性疾病的患者中的应用超过50%;并且仍有27%病人还在用降糖灵.结论 一定要强调双胍类药物的禁忌症,提倡合理用药,避免滥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合理使用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1168名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的使用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是否正服用二甲双胍、二甲双胍用药源头及既往慢性病史等.结果:69.2%的2型糖尿病患者正在服用二甲双胍,合并缺氧性疾病和慢性肾病等禁忌症的患者仍有48.5%服用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调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社区居民2型糖尿病药物应用状况,对社区居民糖尿病治疗提出指导.方法:通过对石河子随机抽取13个社区中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用药不同分组,对比各组间基本情况.结果:二甲双胍类用药百分比最高为40.4%,未正规用药及未用药百分比分别为5.1%及10.9%.结论:(1)二甲双胍应用最为广泛;(2)各用药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脂等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优势.方法分析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与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二甲双胍作为双胍类的代表药物,有价格低,副作用少,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良好,患者耐受性好等临床应用优势.结论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综合症,其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药物治疗,二甲双胍为药物治疗中较有代表性的药物之一,二甲双胍并不单纯降低血糖,还能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并是唯一被证实的能降低心血管危险性,减少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口服降糖药物,可作为肥胖和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口服二甲双胍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的血乳酸水平变化.方法 对2008年6月-2010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应用二甲双胍治疗、疗程>6个月的88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与之相匹配的非糖尿病住院患者86例的血乳酸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组血乳酸水平略低于非糖尿病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年龄、用药剂量、是否合并心肺疾病等对血乳酸水平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二甲双胍剂量≥1500mg/d、Ccr≤80ml/min、ALT>40 U/L、合并心肺疾病组血乳酸水平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治疗后血乳酸水平无明显变化,应用二甲双胍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二甲双胍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查阅国内外近几年的研究和相关文献资料.结果 二甲双胍能减少IGT患者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T2DM的血糖,并因不良反应少,而使患者有良好的依从性.结论 早期应用二甲双胍治疗是必要和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在应用胰岛素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与西格列汀治疗T2DM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10月入住该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32例,按用药的不同分为西格列汀组与二甲双胍组,每组各66例.所有患者均给以基础治疗,西格列汀组患者联用磷酸西格列汀组进行治疗,二甲双胍组患者联用盐酸二甲双胍进行治疗,两组患者连续用药12 w,比较两组患者的FBG、2hPGB以及HbA1 c水平.结果:经联合用药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检测指标与入院时相比均有所改善,西格列汀组患者的改善情况虽优于二甲双胍组(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与西格列汀治疗T2DM均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但西格列汀的改善效果要优于二甲双胍,因此建议选用胰岛素联合西格列汀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8.
陈晓宁  陈爱国 《吉林医学》2012,33(23):5000-5001
目的:探讨口服瑞格列奈基础上加服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效果。方法:口服瑞格列奈0.5 mg,每天三餐时口服,并在此用药基础上口服二甲双胍0.5 g,3次/d,持续12周。结果:总有效率91.7%;FPG、2hPG、TG、TC等指标治疗后均有所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二甲双胍片与瑞格列奈联合应用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空腹、餐后高血糖及血脂,可用于治疗糖尿病,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分析针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治疗常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查询中国知网(CNKI)2018—2020年度收录的有关针对糖尿病患者实施药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关文献,对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针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相关药物治疗后,所产生的主要不良反应主要为低血糖、恶性呕吐、消化不良、皮疹瘙痒等,相关不良反应症状一般在停药后或接受对症处理后可缓解。发生不良反应最高的是胰岛素(约为28.00%),其次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吡格列酮(约为20.40%),然后是磺酰脲类药物格列本脲(约为18.18%)、双胍类药物二甲双胍(约为17.39%)。结论在具体用药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相应药物,注意防范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诺和龙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2型糖尿病对血糖代谢的疗效.方法 对58例2型糖尿病患者诺和龙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12w疗效观察,监测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2hPG),并进行自身对照.结果 诺和龙联用二甲双胍治疗12w后,患者的FPG、2hPG和GHbA1c均较用药前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诺和龙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协同作用,副作用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曾兆良  熊红霞  李锦华 《重庆医学》2008,37(22):2592-2593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钠(ROS)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将48例已口服磺脲类(SU)和双胍类(BG)药物治疗3个月以上、血糖仍控制不良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OS组为磺脲类和双胍类加用ROS,对照组为磺脲类和双胍类,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剂量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ROS组加用ROS 4mg/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素(Ins)、C肽(C-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PG×Fins/22.5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1/(FPG×Fins)、肝脏酶谱、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谷氨酰转移酶(γ-GT).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ROS组FPG、2hPG、HbAlc、Ins、C-P、TG、HOMA-IR均比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ISI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S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应用不仅能有效降低长期控制不佳T2DM的血糖、血脂水平,还能降低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改善胰岛素功能和预防血管并发症发生,并有良好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联合二甲双胍(m etform in)治疗糖尿病并发脂肪肝的疗效。②方法48例糖尿病并发脂肪肝患者,均在运动与饮食治疗基础上,常规护肝治疗;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 2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每次口服二甲双胍片0.25g,每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观察有关指标及B超影像学改变。③结果经治疗后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降至正常(P<0.001),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体重指数(BM I)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1),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较治疗前下降(P<0.001),计算比较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稳态模式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AI)值,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5)。④结论对伴有脂肪肝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能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具有降酶、降糖、调脂的功效,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预混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改为甘精胰岛素 瑞格列萘联合治疗后的血糖控制效果和治疗满意度.方法 18例口服降糖药失效已改为预期混胰岛素优泌林70/30 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但血糖控制仍不满意患者,改为甘精胰岛素 瑞格列萘治疗,原来应用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或二甲双胍的患者继续应用,4周为调整期,16周后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并报告证实的症状性低血糖发作次数.结果更改治疗方案16周后,所有患者空腹血糖(5.96±0.17mmol/L),更接近正常上限,血糖波动小,糖血红蛋白HbAlc下降(治疗前7.84±0.21,治疗后6.52±0.13),症状性低血糖发生人次明显减少.结论一部分应用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更改为甘精胰岛素 瑞格列萘治疗后可以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to ascertain whether parenteral biguanides cause vitamin B12 malabsorption. Secondly, to evaluate whether the biguanides, either orally or parenterally, cause bile acid malabsorption. Five groups of guinea pigs were given either saline, phenformin or metformin subcutaneously or orally. At intervals, the dosage was changed and B12 absorption was estimated using Co58B12. Bile acid excretion was estimated using C14 cholic aci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parenteral and oral biguanides cause both B12 and bile acid malabsorption. These results have been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he biguanides. The implications on the formation of lithogenic bile and gallstones and the effect on cholesterol metabolism appear to need further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15.
廖苑群 《当代医学》2013,(35):143-144
目的探讨我市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抗糖尿病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社区门诊接诊的1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00例患者开具处方药物115种次,患者有联合用药者。磺脲类、双胍类以及餐时血糖调节剂在患者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分别占到33.00%、2600%和22。00%。我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所用抗糖尿病药物DUI值范围均介于0.8~1.0之间,均处于推荐使用范围,利用情况良好。结论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应用抗糖尿病药物时部分患者存在着联合应用,各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率不同,但基本可以做到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6.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in an open population the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biguanide related lactic acidosis. All patients currently tre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Diabetes and Lipid Metabolism of the Instituto Nacional de la Nutrición and their records were reviewed for the present use or history of administration of biguanides. The study was complemented with a revision of all admissions of diabetic patients to the emergency room during 1987-1990. In the outpatient study, 235 cases were included. No case of lactic acidosis was found. A high percentage of the biguanide treated patients had one or more lactic acidosis related risk factors. In the emergency study, 609 admissions of 273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17 patients a metabolic non-ketotic acidosis was diagnosed. The frequency of non-ketotic acidosis for the different treatments was: 29.4 cases x 1000 emergency admissions for sulphonylurea treated group, 32 for sulphonylurea plus phenformin treated and 47.94 for type II insulin treated patients. All cases had severe precipitant diseases that can cause lactic acidosis with or without associated biguanide administration. No metformin related cases were found.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that biguanides in general and metformin in particular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a high risk of lactic acidosis. Severe systemic dys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intercurrent diseases, frequently observed in diabetic patients, is the main determinant for the appearance of lactic acidos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和低脂肪饮食1年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质量及血糖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90例超重T2DM患者随机分为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双胍类药物治疗组(A组)和低脂肪饮食+双胍类药物治疗组(B组),各45例。A组患者给予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双胍类药物治疗;B组患者给予低脂肪饮食+双胍类药物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3、6、12个月检测两组患者的体质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压和血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患者血压及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三酰甘油(TG)、HbA1c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体质量明显下降及HbA1c的减少主要发生在治疗的前3个月,A组、B组体质量平均下降1.8kg/月和1.0kg/月,HbA1c均下降0.6%;但在1年里两组患者体质量减轻均为3.4kg。结论对于超重的T2DM患者,1年的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及低脂肪饮食对HbA1c的影响类似,血压未受影响;但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者体质量下降较低脂肪饮食者快,且较后者能显著提高HDL水平。  相似文献   

18.
马纪林  张雪平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31):4000-4006
背景 随着降血糖药不断研发及循证医学的快速发展,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不断改善。但糖尿病是慢性疾病,需长期甚至终生坚持药物治疗,保障药物的安全使用已成为全社会、特别是广大老年糖尿病患者与医务人员关注的焦点。目的 分析上海市松江区糖尿病管理人群降血糖药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糖尿病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9月纳入上海市松江区健康管理平台的31 19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糖尿病患者药物使用的数量、用药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糖化血红蛋白(HbA1c)情况及血糖监测方式。结果 31 199例糖尿病患者中,20 152例(64.59%)使用降血糖药。糖尿病患者使用的降血糖药共涉及7类22个品种,DDDs排名较前的分别为:双胍类;磺酰脲类中的格列苯脲、格列分散片;胰岛素类主要为优泌林与诺和灵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阿卡波糖。按年龄进行分组后,趋势χ2检验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药物使用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升高趋势;联合使用药物情况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单纯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口服降糖药且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占比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P<0.05)。不同年龄糖尿病患者平均配药次数、共计用药天数、平均用药种类、胰岛素类用量、口服化学类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 152例糖尿病患者中,12 360例(61.33%)进行血糖监测,人均年监测频率为3次。不同年龄糖尿病患者不同血糖监测方式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胰岛素类药物的糖尿病患者HbA1c达标率(理想目标值与良好目标值)低于口服降血糖类药物人群(P<0.05)。结论 上海某区基层社区中降血糖药种类基本齐全,使用相对合理;社区糖尿病患者首位使用药物是双胍类,其次为磺酰脲类,以磺酰脲类和双胍类单用或联用占绝对多数;在胰岛素使用方面极不合理,在社区糖尿病人群中胰岛素治疗未能发挥应有的疗效;糖尿病人群服药率低,服药依从性差、连续性血糖监测率低。  相似文献   

19.
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对 2型糖尿病 (T2 DM)患者血浆内皮素 (ET)水平的影响。方法 :4 8名伴有轻度血管并发症的 T2 DM患者 ,随机、双盲分成吡格列酮组 (A组 2 4例 )、安慰剂组 (B组 2 4例 ) ,2 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C组 ) ,采用放免法测定予吡格列酮治疗 3个月前后空腹血浆 ET及血清胰岛素水平 (FIns)。 结果 :(1)治疗前 A、B两组的空腹血浆 ET水平均明显高于 C组 (P<0 .0 1) ;(2 ) A、B两组的空腹血浆 ET水平与胰岛素成正相关 (r A=0 .6 35 1,r B=0 .6 4 87,P<0 .0 1) ;(3)治疗后 A组空腹血浆 ET、FIns、空腹血糖 (FBG)、糖化血红蛋白 (Hb A1 c)、甘油三酯 (TG)均有降低 (P<0 .0 1)。 (4) A、B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均为 8例。结论 :(1)伴有轻度血管并发症 T2 DM患者空腹血浆 ET水平升高 ;(2 )吡格列酮可降低 T2 DM患者空腹血浆 ET水平 ,有益于改善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3)吡格列酮是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的作用,观察其疗效。方法:选择32例T2DM合并NAFL患者,在口服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基础治疗上加用马来酸罗格列酮,采用治疗前后对照方法,观察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含量(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等变化。并比较治疗前后肝脏彩色多普勒B超影像学改变。结果:加用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后,FPG、2hPG、HbA1C、FIns、HOMA-IR明显降低,ISI升高(P<0.01)。TC、TG、LDL-C、GPT、GOT显著下降(P<0.05),HDL-C变化无统计学意义。B超影像学显示脂肪肝明显减轻。结论:马来酸罗格列酮能改善T2DM合并NAFL患者的血糖和血脂谱,减少胰岛素抵抗,逆转肝脂肪变性和NAFL所致的肝脏酶谱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