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在明确纵隔肿物性质和纵隔或肺门肿大淋巴结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对胸部CT或PET/CT检查提示纵隔占位、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1cm的患者行EBUSTBNA检查,阴性者进一步接受纵隔镜检查或胸腔镜、开胸手术明确病变性质。结果本组共203例病例,EBUS-TBNA明确诊断阳性者180例,其中诊断为小细胞肺癌54例,非小细胞肺癌119例,食管癌1例,贲门癌1例,鼻咽癌2例,淋巴瘤3例;EBUS-TBNA阴性者23例,其中5例最终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1例为小细胞肺癌,其余17例为良性病变。EBUS-TBNA在纵隔病变或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6.8%、100%、97%。检查过程中,患者耐受性均较好,所有病人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EBUSTBNA是一种对纵隔病变及纵隔肿大淋巴结定性诊断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经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用于肺癌定性及其分期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3月,36例本院胸部影像学检查提示胸内气管或支气管旁肿块和/或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但常规支气管镜检查提示病变部位气道通畅,盲式活检和刷检阴性,无法取得有效病理的支气管外型肺癌患者,接受EBUS-TBNA检查.结果 36例患者中,共穿刺78组病灶区域,平均穿刺2.17组/例,穿刺成功率100%,未发生并发症,平均操作时间为18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1-12 d,中位住院1 d;36例患者行EBUS-TBNA全部同时取得细胞病理学及组织病理学标本(良性1例,恶性35例),其中21例为鳞癌,11例为腺癌,3例为小细胞癌,1例为乳头状瘤.EBUS-TBNA检查总体准确率92.12%,灵敏度86.13%,特异度100%.结论 EBUS-TBNA检查准确率高、创伤小、安全性好,是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支气管外型肺癌定性诊断及分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联合核酸扩增试验(NAAT)对肺门/纵隔淋巴结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疑似肺门/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159例,患者均接受EBUS-TBNA,获取的标本分别进行组织病理学、结核菌培养、NAAT检测,根据临床诊断结果并经6个月随访最终诊断肺门/纵隔淋巴结结核,比较EBUS-TBNA不同检测方法诊断肺门/纵隔淋巴结结核的效能,记录EBUS-TBNA的不良反应,分析肺门/纵隔淋巴结结核的耐药特征。结果 159例患者经综合诊断肺门/纵隔淋巴结结核121例,92.56%(112/121)的肺门/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通过EBUS-TBNA获得诊断。EBUS-TBNA检测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4%(5/159)。经EBUS-TBNA穿刺物标本组织病理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准确率分别为74.38%、78.95%、91.84%、49.18%和75.47%,经EBUS-TBNA穿刺物标本结核菌培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准确率分别为38.2%、100%、100%、33.63%和52.83%,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临床分期为I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中表达诊断淋巴结微转移。方法检测临床分期为I期的、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肺炎性假瘤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中细胞角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肺癌组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检出率20.91%。结论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角蛋白表达能较早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临床分期为I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中表达诊断淋巴结微转移.方法 检测临床分期为I期的、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肺炎性假瘤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中细胞角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肺癌组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检出率20.91%.结论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角蛋白表达能较早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对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肺内肿块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对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上海市肺科医院胸部CT检查显示胸腔内肿物和(或)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的门诊或住院患者行EBUS-TBNA,观察诊治效果.结果 入选患者70例,男47例,女23例,年龄22~84岁,平均55.7岁.其中门诊患者25例,住院患者45例.穿刺肺门淋巴结120组,肺内肿块11例次.70例患者中,在没有采用现场细胞学诊断的条件下,46例初诊肺癌患者通过EBUS-TBNA明确诊断44例,假阴性2例,诊断肺癌的敏感度为96%,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2%,准确率为97%;10例临床诊断为结节病的患者中,5例镜下可见上皮细胞形成的非干酪样肉芽肿改变;4例结核患者中,1例淋巴结涂片中找到抗酸杆菌,淋巴结活枪病理示凝固性坏死.所有患者手术期间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EBUS-TBNA是诊断肺癌和其他不明因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BUS-TBNA)在肺恶性肿瘤及纵隔肿物中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分析我科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经胸部CT发现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或气管支气管旁肿物的94例患者行EBUS-TBNA检查结果。结果 94例患者中确诊肺恶性肿瘤80例;共穿刺150组淋巴结,每组平均穿刺2.4针,对肺恶性肿瘤的诊断敏感性为93.02%,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3.62%;4例患者临床诊断结节病;4例患者临床诊断淋巴结炎。结论 EBUS-TBNA在纵隔、肺门淋巴结和气管支气管旁肿物的诊断和肺恶性肿瘤的分期上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安全性,是经济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在肺癌及纵隔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对本院的经胸部CT或PET-CT检查显示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及胸内气管旁肿块(≥1 cm)的53例患者行EBUS-TBNA检查。结果 53例患者中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恶性肿瘤43例,其中肺癌41例。共穿刺68组淋巴结,肺内肿块11例,每组平均穿刺2.1针。41例肺癌患者中经EBUS-TBNA诊断39例,其中取得明确病理诊断37例。诊断肺癌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5.12%、100%、96.23%,另经EBUS-TBNA明确1例转移性神经内分泌癌;4例临床诊断为结节病患者中,3例病理可见多个上皮样细胞增生性结节及非干酪样肉芽肿改变,3例诊断肺结核患者中2例病理可见类上皮样结节,伴郎罕氏巨细胞及坏死。结论对于不明原因的纵隔淋巴结肿大、纵隔及近肺门处肿块的患者,EBUS-TBN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对肺癌手术治疗的准确分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跳跃式N2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特点。方法该院收治的182例NSCLC患者,均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并行肺癌切除、纵隔淋巴结廓清术。分为跳跃转移组(51例)和非跳跃转移组(131例),分析性别、组织学分型、T分期、肿瘤部位等因素在两组病人间的差异。结果 (1)T1、T2期肿瘤的N2跳跃转移明显高于T3、T4期(P=0.048),周围型肺癌跳跃转移明显高于中央型肺癌(P=0.005);跳跃转移组更易发生单区域纵隔淋巴结转移(P=0.026)。(2)N2跳跃转移与非跳跃转移在不同性别、不同肺叶、不同组织学类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NSCLC患者中,跳跃式N2转移有其特有的转移规律,对于T1、T2期及周围型肺癌患者,在无肺内、肺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仍然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可能,并且更易发生单区域纵隔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112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方法对112例肺癌患者施行手术切除并行广泛肺门、叶间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共清除898组淋巴结中,单纯N1淋巴结转移率为24.1%,N2(包括N1+N2)淋巴结转移率30.4%。原发肺癌(T)分期T1、T2、T3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跳跃式转移占N2转移的35.3%。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T分期有关,具有较多的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肿瘤部位及肺癌的病理学类型与淋巴结的转移无明显关系。外科治疗中应注意广泛清扫肺内、同侧纵隔淋巴结才有可能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经支气管淋巴结针吸活检(TBNA)在纵隔肺门肿大淋巴结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胸部CT检查发现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估计支气管镜检查不能发现气道内新生物的患者,在支气管镜检查过程中完成TBNA操作.TBNA取出的每份标本分送呼吸科实验室和病理科细胞学室检查.结果 (1)人选的164例患者中80例诊断肺癌,69例诊断肺部良性疾病,其他类型恶性肿瘤2例,13例最终无明确诊断.(2)164例患者共穿刺260个部位,463针,其中TBNA穿刺成功445针(96.1%).(3)80例肺癌患者中,TBNA总结果 阳性66例(82.5%),其中25例患者TBNA结果 是惟一病理学证据.80例肺癌患者共穿刺122枚淋巴结,其中TBNA结果 阳性80枚(65.6%).(4)TBNA结果 的阳性率在小细胞肺癌(SCLC)和直径≥3 cm淋巴结中阳性率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006年6月1日-2007年12月31日,64例(64/87,73.5%)患者可获得明确组织学标本.其中TBNA穿刺物病理诊断结节病阳性率为53.3%(8/15),诊断肺癌阳性率为78.6%(33/42).(6)100例(61.0%)患者穿刺部位少量出血.结论 TBNA安全性好,对肺癌的诊断和分期判定有很大帮助,对肺部良性疾病的诊断亦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检查术(video-mediastinoscopy,VM)在纵隔疾病诊断和肺癌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术前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41例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有纵隔疾病患者和27例术前经胸部CT、PET、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诊断肺癌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进行纵隔镜检查,根据病理结果行诊断和分期。结果41例纵隔疾病患者39例经电视纵隔镜术后确诊,2例诊断不明或可能误诊,其中1例转院失访,另1例经开胸活检证实为肺大B细胞淋巴瘤;27例肺癌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经纵隔镜检查后,其中12例有纵隔淋巴结转移,15例无转移,后者经开胸手术病理确诊为肺癌无纵隔淋巴结转移。平均手术时间52min,平均出血40ml,术后无死亡,无切口感染,1例出血,3例喉返神经麻痹。结论电视纵隔镜术是纵隔疾病、肺癌术前病理分期的重要检查方法,具有诊断准确率高、安全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双源CT(DS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进行分析。 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33例行DSCT检查的肺癌患者,分析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比已转移与未转移患者标准化点浓度(NIC),ROC曲线分析NIC对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 结果133例肺癌患者中纵隔淋巴结转移119例(89.47%),纵膈淋巴结分区转移率最高的区域为肺叶间淋巴结(75.94%),最低的区域为肺门淋巴结(2.26%)。单纯的N1、N2、N3及N2+N3转移率低(3.76%,3.76%,5.26%,3.01%)N1+N2转移率30.83%,N1+N2+N3转移率35.34%;发生转移患者动脉期、静脉期NIC水平明显低于未发生转移患者(P<0.05)。 结论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遵循由近向远、自肺门至纵隔、多站、逐站转移的规律,少见孤立性、跳跃性转移。DSCT能量成像参数定量分析,可作为术前判断肺癌患者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结合免疫组化在老年肺癌诊断中的作用,并对EBUS-TBNA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进行表皮生长因子(EGFR)基因突变检测,以期实现后续合理的个体化靶向治疗。方法经胸部CT检查示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或胸内包块的老年患者61例,行EBUS-TBNA结合免疫组化检查,对穿刺的部位分布、EBUS-TBNA诊断分型、不同检测方法的阳性率、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等进行研究,并对EBUS-TBNA确诊的NSCLC患者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并对非小细胞肺癌不同分型间的EGFR基因突变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61例老年患者共90个穿刺部位,其中4R、7、11R为最常累及的淋巴结,EBUS-TBNA常规病理学+免疫组化的穿刺阳性率显著高于常规病理学检查(94.44%vs 82.22%,χ~2=6.523,P=0.011);经EBUS-TBNA确诊58例,诊断肺癌的准确度为95.08%,敏感性为94.29%,特异性为100%。在最终临床确诊的35例肺癌老年患者中,常规病理学+免疫组化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常规病理学检测,但两者间的差异仅在肺腺癌的病例中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38);在EBUS-TBNA诊断的肺癌中,仅有7例(11.48%)患者发生轻微并发症。所有患者麻醉满意度、手术满意度以及术后24 h的满意度均表现良好。在EBUS-TBNA确诊的2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腺癌20例、肺鳞癌5例)中有12例患者自愿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EGFR基因突变率为41.67%,其中肺腺癌中EGFR基因突变主要为外显子21点突变。结论 EBUS-TBNA结合免疫组化诊断老年肺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通过EGFR基因检测获得了精准的基因突变信息,有助于NSCLC患者后续的个体化、规范化的分子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电视纵隔镜检查术(video-mediastinoscopy,VM)在肺癌(无肺癌根治术指征者)纵隔淋巴结肿大、纵隔不明肿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全麻并气管插管,共行纵隔镜检查术82例,均经颈部检查.结果 82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术后并发症.病理以转移癌、淋巴瘤、结核病、结节病、castleman病等为主.结论 纵隔镜检查术对纵隔不明肿大淋巴结的诊断率为100%,是肺癌手术前分期最准确的检查手段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手术治疗中,对纵隔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国内外学者仍有较大争议。本研究目的在于总结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为手术治疗NSCLC时正确处理纵隔淋巴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Naruke等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168例NSCLC施行肺叶(全肺)切除加同侧纵隔淋巴结系统性廓清术,分析病理证实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频度及分布情况。结果手术共清除纵隔淋巴结1143组,平均每例清扫6.8组,病理证实有纵膈淋巴结癌细胞转移(N2)的332组,N2转移率29.0%。最大径≤3cm(T1)肿瘤和最大径〉3cm(T2)肿瘤间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腺癌发生3组或3组以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33.3%、42.4%。N2跳跃式转移发生率为14.3%。结论在上叶癌以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居多,中下叶癌则跨区域转移居多。淋巴结转移具有跳跃性、跨区域性和多发性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BUS-TBNA)对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肿大或支气管腔外肿物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7月于我院行EBUS-TBNA检查的13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共穿刺纵隔或肺门淋巴结185例次,腔外肿物44例次.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恶性肿瘤81例(64.3%),良性疾病22例(17.5%),可疑恶性疾病9例(7.1%),病理结果无诊断意义14例(11.1%),穿刺失败10例(7.3%).恶性肿瘤中小细胞肺癌36例(44.4%),非小细胞肺癌32例(39.5%),恶性淋巴瘤1例(1.2%),转移癌4例(4.9%),无法分型者8例(9.9%).良性疾病中肉芽肿性疾病16例(72.7%),普通炎症2例(9.1%),经抗酸染色直接明确诊断结核4例(18.2%),肉芽肿性疾病中诊断结核3例(18.8%),结节病11例(68.8%),曲霉菌感染2例(12.5%).EBUS-TBNA诊断恶性疾病的敏感度为90.0%,特异度为100%;诊断良性疾病的敏感度为37.5%,特异度为100%.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EBUS-TBNA对不明原因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或气管/支气管腔外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镜穿刺针吸活检技术(TBNA)在鉴别诊断纵隔气管周围淋巴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8例胸部CT或增强检查显示肺部肿块或纵隔气管周围淋巴结出现病变为研究对象,均行TBNA和经支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以病理诊断结果或临床诊断为标准,比较TBNA、EBUS-TBNA的诊断价值。结果 68例患者中,病理及临床诊断恶性肿瘤50例,良性患者18例。TBNA诊断阳性51例(75%),其中恶性肿瘤38例,良性病变13例。EBUS-TBNA诊断阳性57例(83.82%),其中恶性肿瘤41例,良性病变16例;5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TBNA诊断阳性39例(78%),EBUS-TBNA诊断阳性45例(90%)。EBUS-TBNA诊断纵隔淋巴结病变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TBNA;EBUS-TBNA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TBNA。结论 TBNA能够明确肿瘤手术分期,在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和定位的方法下,配合经纤维EBUS-TBNA,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初步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EUS-FNA)在纵隔肿大淋巴结、纵隔不明原因占位定性诊断及肺癌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22 G穿刺针对61例患者经食管行EUS.FNA,穿刺物均行病理及细胞学检查.结果 EUS·FNA诊断阳性率为93.4%(57/61),细胞学及病理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5.2%(52/61)和83.6%(51/61).100.0%(26/26)临床疑诊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而经支气管镜等检查未能提供病理或细胞学证据者均通过EUS-FNA得到诊断,其中21例诊断为肺癌、5例排除肺癌诊断为良性疾病;86.4%(19/22)纵隔不明原因占位明确定性;85.7%(6/7)有恶性肿瘤病史影像学检查疑诊纵隔淋巴结转移者,EUS-FNA病理及细胞学结果 支持转移;6例经支气管镜检查已获得明确病理细胞学诊断的肺癌病例但影像学提示纵隔淋巴结肿大,为明确N分期行EUS-FNA,结果 均为阳性,改变了原计划治疗方案.本组无一例EUS-FNA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明确纵隔肿大淋巴结、纵隔不明原因占位定性诊断及肺癌N分期,EUS-FNA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气管针吸活检术(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在纵隔肺门肿大淋巴结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在我院经胸部CT检查发现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1cm的患者68例,均行气管针吸活检术检查,分析患者行TBNA检查的阳性率,分析TBNA检查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等效能指标,总结TBNA检查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68例患者经TBNA检查,阳性59例,其中鳞癌16例,腺癌17例,小细胞癌26例;TBNA检查阴性9例,经纵隔镜、胸腔镜或开胸手术后组织病理学确诊腺癌1例,小细胞癌2例,结核性淋巴结炎4例,炎性增生2例;TBNA检查诊断肺癌的灵敏度为95.16%、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66.67%,准确率95.59%;68例患者行TBNA检查,18例发生不良发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47%,其中12例(17.65%)发生少量咳血;1例(1.47%)术中明显出血,出血量超过100mL;5例(7.35%)检查中发生呛咳;所有患者无死亡、无气胸、无纵隔气肿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气管针吸活检术检查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诊断准确率高,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