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剑方 《武当》2005,(10):19-19
一足只重姿势,不练气势主要是当今学拳练拳者大多只重视姿势的“柔”和“美”.不追求内作功力的修炼。“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若在传练过程中,只注重外表的姿势而忽略迫求真正的内功.别无异于买续还珠,将太扳拳最有价值的东西丢弃了.好多人拙力来退.但自认松柔到家了,谈劲色变,其实根本没有见识过真正的松柔.也体会不到松柔的意境。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它既是强身健体的形体艺术,又是修心养性的修炼术。有人说太极拳是练出来的,古人云:“拳打万遍,其理自见”,这是练的结果;也有人说太极拳是悟出来的,甚至还有人说“拳打一遍,其理自通”,悟也。笔者认为,太极拳只有经过长期的习练和体悟才能学好。  相似文献   

3.
中国太极拳修心养性的价值与修为的效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太极拳,突出东方民族体育的浓厚色彩,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养生思想、伦理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融修身与修性于一体,因此具有修心养性的价值与修为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是一种注意内功的拳术,而调节呼吸对太极拳运动起到特殊的作用。我们以竞赛套路中42式太极拳为例,全套42个动作在5-6分钟内匀速完成,其中的深蹲下势、高举腿独立等动作,都是太极拳独特的用力表现形式,其动作和缓,气力相合。作为一个完整套路演练则必须自始至终调整好呼吸与动作的配合。一般来说,练习太极拳时呼吸与动作配合的要领是:动作在起身、屈臂、手臂向内收、蓄劲时,采用吸气配合;动作在下蹲、伸臂蹬脚及手臂向外开发、发劲时,采用呼气配合。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内功修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秒丰 《武当》2005,(3):22-23
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的典型代表,是非常注重内功训练的。太极拳是功招合一的技艺,没有肢体运动不成拳。但没有内功的太极拳,亦不过是肢体的运动而己。 为使太极拳爱好者求得内功真技,就丹道之内容与太极拳内功修炼的关系,笔者根据师传的姚馥  相似文献   

6.
杨春 《武当》2006,(5):15-16
一、太极拳与气·炁·功太极拳道功法都是为气、炁、功转化而修炼的。它依赖于精气神的相互作用。气、炁、功三者基本体现了太极拳修炼三个层次的变化。气者,大自然之气也。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在宇宙自然和生命之间,充斥着一种无形无象、至精至微、无所不在的微观物质——气。大自然之气是宇宙中最原始、最根本的混元之气,它可以化为阴,也可化为阳;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天地保  相似文献   

7.
冯志强 《精武》2006,(10):41-43
八、单腿提降功单腿提降功是修炼单腿轮换提气降气通经络的功法。【动作】外下内上,轮换提降自无极始,两手先顺左腿外侧向下俯伸,再沿左腿内侧向上提收,然后转顺右腿外侧向下俯伸,再沿右腿内侧向上提收。如此周而复始,左右腿轮换提降9次(图46~图53)。  相似文献   

8.
蓝晟 《武当》2003,(7):30-30
进入21世纪之后,太极拳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撰文质疑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说“现在的太极拳只不过是太极操”、“是徒有其表的太极拳”等,他们还发出了“太极拳内功心法已经失传”,“寻四两拨千斤之杨式太极之真功夫,可谓难上加难。”确实,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绝大多数是“太极操”,因此,许多人练了多年太极拳,连身体的基本健康都达不到,更谈不上延年益寿了。  相似文献   

9.
张宝银 《武当》2006,(6):13-14
习练太极拳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讲究细心体悟,认真修炼: 形顺不论演练何派何式太极拳套路,应将“形顺”当作首要要领,理由是只有“形顺”才能“体松”,只有“体松”,才能“气通”,只有“气通”,才能“力沉”。太极拳修炼旨在求一个“松”字,只有“松”,“轻、沉、灵、空”才能不期而至,而“松”源于“顺”。太极拳行功走架,体内元气流动,必须有畅通无阻的体内通道,而只有“形顺”,体内通道才能畅通,元气流动才能无阻,才能“气遍身躯”,“无微不至”。太极  相似文献   

10.
李正 《武当》2014,(8):23-24
俗话讲:“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它强调了练功的重要性,但练套路和推手本身也是练功。不过,在太极拳修炼的整个体系里还有专门的功法训练。其中的“静功”、“桩功”和“行功”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林泉宝 《精武》2004,(1):32-32
一、领架 太极拳内功修炼法博大精深,有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其实“十年”并不算太长,如果没有掌握太极拳的正确修炼方法,就算是练几十年也出不了门。“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这两句话道出了练功的要旨。 首先要有正确的练法.也就是引路入门的口授方法。所谓“领架”即是学练老师的架子,领悟架式的真谛。架子正确与否关系到太极拳的质量,如不得太极拳之神  相似文献   

12.
祝大彤 《精武》2003,(4):30-30
在修炼太极拳中,小手指似乎无足轻重,习练者往往不注意它的存在,也不刻意去练小指的动作。但在太极拳内功中,小手指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七大进展阶梯——浅谈太极拳内功修炼的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晟 《武当》2005,(4):17-19
循序渐进是太极拳修炼的重要原则,太极拳的程序,一般有三种不同的进展阶梯:第一种,学练过程中反复体察神意气和形的关系,由开始的不能相融进入到阴阳互孕;第二种,通过着熟、懂劲、阶及神明来感悟;第三种,按照拳架(包括内功心法),拆手拆架,揉手的进展来进行。这三种一开始不能融合,但到最后,则必定都融进"阶及神明"、"无形无相"、"无我无为"的境界中。那么,太极拳修炼的程序都有哪些步骤?魏树人老师传授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有七个不同层次的进展阶梯可供学练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林泉宝 《精武》2004,(1):29-29
赵堡太极拳的特点较多,如重视不贪不欠,动作上既不能过大,又不能不到位。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有“无过不及”之语。要做到“无过不及”,首先要明三事,即先做到外三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随后逐步做到内三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不管是练拳还是推手,如果做不到外三合,必重心偏移,失去平衡,怎么练都是不准确,也容易挨打。赵堡太极拳经  相似文献   

15.
祝大彤 《精武》2003,(3):17-17
2003年是邓小平“太极拳好”题词25周年。我们要隆重纪念这一光辉的题词,拿什么纪念老人家对太极拳的关爱呢?笔者认为,深研太极拳是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16.
林东河 《武当》2006,(3):12-12
武式老架太极拳,一直是在本门内极少数入室弟子中传承。它是一种古朴的、原汁原味的内功拳。对外则只传宜学宜练、美观轻松的套路(表演架)。武式老架,身法严谨,功法深奥,武禹襄和李亦畲两位大师结合技击实践,把太极拳理论推到了一个难于企及的高峰。他们的著作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相似文献   

17.
胡伟容 《武当》2006,(8):13-14
太极拳是内家拳,而内家拳讲究内功修炼,因此,没有内功就称不上太极拳。笔者上世纪80年代拜广东省武术家、中华武林百杰之一王华新为师,20多年来潜心修炼太极内功,一有所悟得即笔之于纸,以期毋忘。笔者深知脊髓?化功对于练好太极拳之重要性,经过数年实践,从“身知”中悟到腰脊在  相似文献   

18.
张方 《精武》2007,(8):52-53
从武禹襄、李亦畲整理、编撰了"老三本"《廉让堂太极拳谱》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经武式太极的门人郝月如、阎志高等前辈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武式太极拳的理论已经成为各式各派太极拳的修炼指南。不过"老三本"之后的太极拳理论多散见在武式各派系的门内,一是不够完整,二是外人很难见到。这是因为中国的武术大师们从来也没把武术当做一门学问,让习武者公开探讨。  相似文献   

19.
郑贵臣 《精武》2006,(10):40-40
当今,太极拳在我国已经非常普及,为全民健身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人们都重套路而忽略了内功的训练,背离了太极拳“在内不在外”的实质,只是学到太极拳的外表动作而无精神气势,使太极拳治病养生的效果不能够充分发挥,对那些想侧重于技击防身的年轻人更是一种遗憾。  相似文献   

20.
周英南 《武当》2006,(7):12-14
腰的运用,是太极拳身法中的主要内容。不管哪一派太极拳,都十分重视转腰和松腰。所谓“腰为轴”、“主宰于腰”、“刻刻留意在腰间”是也。遗憾的是,在表演、竞赛套路的动作说明中,却忽视了这一点,致使很多练拳者打起拳来腰身呆滞、手脚僵硬,“光抡胳膊手”(杨振基语),没有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