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种植模式和密度对Z1112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机采超宽膜3行和6行2种模式和不同种植密度处理下,对早熟陆地棉品种Z1112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及纤维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机采棉3行13.5万株·hm-2密度下,籽棉产量为4 999.5 kg·hm-2,单株个体优势最强,生育期最短为134 d,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铃重明显降低,而第一果枝始节位、衣分、纤维品质等性状随密度变化差异较小;6行18.0万株·hm-2条件下,籽棉产量最高为5 548.5 kg·hm-2。  相似文献   

2.
2016年以德棉1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在山东省德州市研究了种植密度(3.0万、6.0万和9.0万株·hm-2)和整枝方式(有头不留叶枝、无头留1个叶枝、无头留2个叶枝和无头留3个叶枝)对苗蕾期无头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黄河流域,德棉16号在密度为3.0万、6.0万、9.0万株·hm-2条件下,苗蕾期无头棉分别以留3个叶枝、留2个叶枝和留3个叶枝为宜。  相似文献   

3.
为在内蒙古西部旱区盐碱地筛选适宜的品种和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在阿拉善盟左旗安排棉花不同密度(22.5万株·hm-2、18万株·hm-2、13.5万株·hm-2)与品种(天元一号、K066、中棉所50)试验,研究了密度对不同品种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与产量的效应因品种而异,密度和品种对产量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3个供试品种(系)均适合在该地区种植,天元一号和中棉所50合理密度为18万株·hm-2左右,K066的合理密度为13.5万株·hm-2左右;在最佳密度下,3个品种的产量差异显著,以当地种植的棉花品种天元一号最好。随密度增加,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呈增加趋势,而株高、茎直径、吐絮率、收获指数、铃重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以新陆中50号为供试材料,设4个密度梯度,分析密度对棉铃时空分布、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对籽棉单产和密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0 361株·(666.7 m-2)处理的“三桃”总数、伏桃数、内围铃数、上部铃、果枝数、有效果枝数和铃重显著高于对照(14 965株·(666.7 m-2));10 361株·666.7 m-2和12 627株·(666.7 m-2)处理的单株成铃数显著高于对照;12 627株·(666.7 m-2)处理的籽棉、皮棉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密度与籽棉单产的二次曲线回归方程为y=-0.000 005 78x2+0.118x-164.72。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赣早5号在长江流域棉区适宜的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赣早5号空间成铃分布以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15000株/hm2、37500株/hm2、60000株/hm2、82500株/hm2、105000株/hm2、127500株/hm2),定期测定棉花各器官干物质质量、籽棉产量等农艺性状。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的株型结构由松散型逐渐变为紧凑型;单株干物质质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具有显著性差异;籽棉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其中种植密度在82500株/hm2产量最高,达到3707.01 kg/hm2,且其株型具有较大的成铃空间,单株成铃数也较高。综上所述,赣早5号的种植密度在82500株/hm2时拥有更好的株型结构,单株成铃率高,产量亦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新疆7 500 kg·hm-2籽棉范例的气候特点、产量结构、管理模式与山西棉花生产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的比对,以及多年棉花高产试验结果分析表明:黄土高原植棉区植棉密度9.0万~13.5万株·hm-2,总成铃最多只能达到112.5万个·hm-2左右,在目前生产条件下,再想增加单位面积成铃数难度较大;要想棉花再高产,铃重是产量的决定因素。针对黄土高原棉区光热资源特点,提出通过选用大铃品种,调节株行距配置,提高第1、第2节位成铃率,培肥地力,同步运筹水肥,增加叶面营养和调节剂的应用等措施提高棉花铃重,形成“大群体、小个体、高铃重”的7 500 kg·hm-2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7.
提高棉花产量是棉农增收的根本途径,实现6 000 kg·hm-2以上籽棉高产水平应满足如下群体质量特征要求:品种为环境适应性强、高光效且化调敏感的抗虫杂交种;密度在2.40万~3.00万株·hm-2范围,棉花总铃数120万~135万;成铃时空均衡分布,伏前桃、伏桃、秋桃分别占5%、45%、50%,上、中、下部成铃各占35%、35%、30%,内、外围铃各占52%、48%。在6 000 kg· hm-2以上籽棉产量目标下,棉花个体要达到“120壮株型、555超大铃”标准,即株高120 cm以上,高质量成铃时间达到70 d,单株果节120个以上,单株50铃以上,内围成铃占52%、外围成铃占48%,秋桃占50%左右、铃重6 g以上。  相似文献   

8.
设置4个种植密度(3.0、3.75、4.5、5.25万株·hm-2)和5种叶枝处理方式(不留叶枝、留1个叶枝、留2个叶枝、留3个叶枝、留全部叶枝),研究不同密度和叶枝数量对冀丰914皮棉产量、铃重、衣分及成铃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果枝铃重还是叶枝铃重均随叶枝的增加而下降;总成铃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衣分与密度、叶枝数量无显著相关性。密度对皮棉产量有显著影响,叶枝数量对皮棉产量影响不显著。在不同叶枝条件下,皮棉产量的最高值出现在不同密度:不留叶枝条件下,密度5.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留1~3叶枝,密度4.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留全部叶枝时,2015年密度在3.75万株·hm-2皮棉产量最高,2016年密度在4.5万株·hm-2产量最高。在低密度(3.0万株·hm-2)时保留叶枝对产量有较好的补偿作用。冀丰914在4.5万株·hm-2密度下保留1~3个叶枝能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9.
以豫农棉31为试验材料,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30 000、35 000、45 000、55 000、65 000株·hm-2)对豫农棉31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以筛选适宜的种植密度。结果: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株高、单位面积结铃数、衣分呈增加趋势,茎粗和铃重呈下降趋势,单株果枝数、籽棉产量、霜前花率和纤维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指数则先上升后下降。综合考虑棉花农艺性状、产量和纤维品质,豫农棉31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5 000株·hm-2。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植密度对新疆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旨在为新疆地区进一步探索提高棉花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棉花机械化生产水平,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以新陆中76号为供试棉花品种,研究不同种植密度(7.5万、10.5万、15.0万、18.0万、22.5万、25.5万株·hm-2)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生育期延长,株高与始果枝节位高度越高,单株主茎叶片数、果枝、蕾、花、铃越少,铃重越轻;棉花种植密度以15.0万株·hm-2,棉花的铃重、衣分、籽棉和皮棉产量最高,其次是18.0万株·hm-2;密度对纤维长度影响较小,高密度栽培时断裂比强度下降,马克隆值变小。早中熟棉花品种的种植密度在15.0万~18.0万株·hm-2之间为宜。  相似文献   

11.
小麦分蘖数和单株穗数QTL定位及上位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小麦分蘖性状和单株穗数的遗传基础,以中国春(母本)和兰考大粒(父本)杂交获得的F2群体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含169个分子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将F2:3家系分别种植于陕西乾县、岐山和杨凌三地,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方法对小麦冬前分蘖、春季分蘖和单株穗数进行多环境联合QTL分析,共检测到21个相关的加性QTL位点。其中,6个冬前分蘖QTL位于2A、2D、5D和7A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1.38%~6.73%的表型变异;7个春季分蘖QTL位于1A、2D、4B、5D、7A和7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1.97%~32.60%的表型变异;8个单株穗数QTL位于1A、2B、2D和4B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2.29%~41.21%的表型变异。共检测到30对加性×加性上位性QTL。其中,控制冬前分蘖的为1对,可解释21%的表型变异;控制春季分蘖的为20对,可解释0.59%~48.7%的表型变异;控制单株穗数的为9对,可解释0.08%~22.18%的表型变异。控制冬前分蘖、春季分蘖和单株穗数的加性QTL存在差异,同一QTL在不同性状中的遗传贡献率也不同;基因间上位性效应以春季分蘖最大,单株穗数次之,冬前分蘖最小,且不同性状涉及的QTL位点具有差异。小麦分蘖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本研究初步定位到的一些重要QTL可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基因挖掘和高产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播期对春玉米叶片生长,及氮肥不同施用方法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每展开1片叶所需要的时间受气温的影响很大,气温高时1~2d展开1片,气温低时5~6d甚至7~9d展开1片。春玉米于叶龄指数35~40轻施攻秆肥,于叶龄指数60~70重施攻穗肥,能获得最佳产量。  相似文献   

13.
对广东省廉江市河唇镇风梢村本地种黄皮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18条,核型公式为K(2n)=2x=18=14m+4sm,在核型分类上属"1B"型.  相似文献   

14.
The cultivated potato(Solanum tuberosum L.) is a tetraploid(2n=4x=48) and can be improved with the incorporation of desirable traits from other Solanum species.Often the transfer of these traits is hindered by complex genetics and breeding barriers within potato.Parthenogenesis and microsporogenesis are used in chromosome number manipulation allowing breeders to reduce the potato's chromosome number to dihaploid(2n=2x=24)[diploid] or monohaploid(2n=x=12) from which a predictable transfer of traits can be made,in accordance with the endosperm balance number theory(EBN).Furthermore,the reproductive processes of first division restitution(FDR) and second division restitution(SDR) are utilized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chromosome number for incorporation into the cultivated potato.  相似文献   

15.
严理 《中国麻业》2005,27(6):300-303
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了亚麻脱胶菌株活菌量测定新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波长在380nm-400nm之间,以肉汤液为基准液(空白),脱胶菌株培养液的OD值能较准确地反映脱胶菌株的活菌量,两者的相关系数在0.999以上;脱胶菌株培养液OD值与脱胶菌活菌量的曲线方程为:y=5×108x-3×107;该方法快捷、准确、简便而易操作,测定脱胶菌株活菌量适宜范围在2×107cfu/ml以上,测定样品相对标准偏差1.29%。  相似文献   

16.
玉米穗行数性状QTL的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MaizeGDB数据库中2008年发布的IBM 2 2008 Neighbors为参考遗传图谱,利用BioMercator2.1软件,将已报道的基于26个不同双亲分离群体于不同实验中定位的玉米穗行数QTL通过公共标记映射,整合到该图谱上,并对这些QTL进行Meta分析。在已报道的196个穗行数QTL中,以95%的置信区间为阈值,发掘出176个QTL的公共定位区间及其在公共图谱上的共有标记,发掘出25个“一致性”与效应值大于4.5的QTL,并整理了连锁标记。  相似文献   

17.
以蕤核为实验材料,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探索蕤核种子的最佳发芽方式,根尖压片法鉴定蕤核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结果表明:蕤核的最佳发芽方式为破壳沙埋处理,发芽率可达61%;染色体数目为28,其核型公式为2n=2x=28=28m,臂比值变化在1.042~1.600之间,平均臂比为1.184。核型类别为1A。  相似文献   

18.
严理 《中国麻业科学》2005,27(6):300-303
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了亚麻脱胶菌株活菌量测定新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波长在380nm-400nm之间,以肉汤液为基准液(空白),脱胶菌株培养液的OD值能较准确地反映脱胶菌株的活菌量,两者的相关系数在0.999以上;脱胶菌株培养液OD值与脱胶菌活菌量的曲线方程为y=5×108x-3×107;该方法快捷、准确、简便而易操作,测定脱胶菌株活菌量适宜范围在2×107cfu/ml以上,测定样品相对标准偏差1.29%.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评价小麦分蘖成穗基因相关分子标记在育种中的实用性,利用多穗型小麦品种川农18和新品系T1208构建的重组自交系共计371个家系作为研究材料,通过对单位面积(m)最大分蘖数和单位面积(m)穗数的测定,并选择6个已发表的控制小麦分蘖成穗数的基因或QTL的相关分子标记(Xgwm264、Xbarc232、Xwmc169、Xwmc215、Xgwm437和Xcfd23)对群体进行PCR扩增,分析扩增产物与单位面积最大分蘖数和单位面积穗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371份供试材料中,每平方米最大分蘖数的变化范围为254.00~700.67,变异系数为22.28%;每平方米穗数的变化范围为197.67~391.67,变异系数为14.12%;群体中存在明显的超亲分离现象,可作为西南麦区小麦优质育种的种质资源。分子标记检测结果与表型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分子标记Xbarc232不适合用于分蘖成穗数的筛选,分子标记Xwmc215、Xgwm437和Xcfd23仅可用于分蘖数的筛选,分子标记Xgwm264和Xwmc169可用于分蘖成穗数的筛选。  相似文献   

20.
稻曲病病粒数对水稻产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以千重浪为试验品种研究稻曲病病粒数多少对水稻产量损失和病穗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稻曲病的发生对每穗总粒数及离病粒较远的健粒影响较小,病粒的多少与单穗实粒重、产量损失率有较大的相关性,病粒的存在强烈影响着接近主轴粒的健粒千粒重,并使病穗空秕率上升,千粒重下降,最终影响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