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新路锡矿田岩石、矿石及锡石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燕山晚期花岗岩的稀土配分模式与陆壳改造型花岗岩一致;中酸性脉岩类的稀土配分模式与地壳同熔性花岗岩类相当;白面山矿床与中酸性岩类具密切的成因联系;石门矿床成矿物质与中酸性岩类只有空间伴生关系,没有成因联系;六合坳锡矿床中锡石的稀土配分模式除继承了簸箕岭岩体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外,还有Er负异常出现。  相似文献   

2.
都龙锡锌多金属超大型矿床是我国三大锡石硫化物矿床之一,该矿床产出于燕山晚期老君山花岗岩外接触带,矿石矿物以铁闪锌矿、锡石、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等中高温矿物为主。自然铋和自然银为该矿床新发现的2种自然元素矿物,利用光学显微镜,通过电子探针背散射分析、面扫描分析和能谱分析,借助激光拉曼光谱,对它们的矿物学特征了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自然铋和自然银纯度较高,原子百分比均大于90%,多呈不规则状微细粒,与黄铜矿、方铅矿等共生,赋存于硫化物矿物内部或之间的微细孔隙,形成晚于黄铜矿和方铅矿。在此基础上,认为该矿床存在多阶段矿化,自然铋和自然银形成于岩浆热液晚期阶段的中低温、贫硫环境,并指示夕卡岩型锌锡矿化外围具有找寻银铋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安徽铜陵狮子山铜矿床伴生金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狮子山铜矿床的矿石矿物进行溶解度试验、镜下鉴定、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该矿床伴生金以矿物态为主,金矿物主要为银金矿、金银矿。嵌布状态统计结果表明该矿床中的金矿物主要以粒间金为主,另有部分裂隙金及包裹金。金矿物与硫化物关系密切,有利于金的回收。  相似文献   

4.
锰银矿是一种Mn、Ag伴生的重要银矿资源类型,但长期以来并未受到矿床学家的重视。介绍了中国锰银伴生矿床的主要类型、地质特征、成矿时代及其与火山活动和构造之间的关系。根据矿床成矿元素组合关系,将中国锰银伴生矿床划分为4种类型:Mn-Ag型、Mn-Ag-Pb-Zn型、Fe-Mn-Ag-Pb-Zn型和Pb-Zn-Ag-(Mn)型。Mn-Ag型和Mn-Ag-Pb-Zn型锰银伴生矿床数量较多,锰矿规模以中小型为主,银矿规模以大中型为主;Fe-Mn-Ag-Pb-Zn型锰银伴生矿床数量较少,锰矿和银矿规模在湖南后江桥以大中型为主;而Pb-Zn-Ag-(Mn)型锰银伴生矿床仅有辽宁八家子,银矿规模达大型,锰矿规模较小。中国锰银伴生矿床主要形成于侏罗纪—早白垩世,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和火山活动关系密切,矿床常产在岩体附近或火山岩中。区域上,锰银伴生矿床沿特定地层层位分布,受富Mn、富Ag矿源层控制;后期岩浆水与大气降水形成的混合热液萃取矿源层中的Mn、Ag等成矿物质;成矿热液沿断裂构造运移,使得矿区内锰、银矿体明显受区内断裂构造控制。根据典型矿床的硫、铅和氢氧同位素特征,锰银伴生矿床的成矿物质为深部岩浆与浅部物质的混合来源,且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物质,成矿热液也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来源,只是不同矿床所占比例不同。此外,还探讨了Mn、Ag密切共生的原因及锰银伴生矿床的成矿机制。Mn2+可能是Ag+沉淀的重要还原剂,Mn2+被氧化形成MnO2,Ag+则被还原形成Ag,导致二者同时沉淀富集成矿,因此,可将锰帽作为寻找银矿化的良好标志。  相似文献   

5.
利用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研究了石墨、高岭石等矿物的晶形、晶片直径大小、自形程度、透明度及其伴生矿物,所得结果为解释石墨和高岭石矿床成因提供了较好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热液阶段早期Hg(Ⅱ)的主要络合物Hg(OH)_2和HgCl_2与Sn(Ⅱ)作用,多被还原为活动性极强的Hg°而进入围岩。热液阶段晚期Hg(Ⅱ)及Hg(Ⅰ)则因Sn(Ⅱ)转化成Sn(Ⅳ)结晶出锡石而主要进入硫化物的晶格。低温吸咐态汞的高含量与成矿前的构造活动有着密切联系;高温态汞的高含量则直接指示锡石硫化物矿体(或矿化)。无论是岩石还是矿石矿物,其汞含量在空间上均有自上至下减少的超势。汞的这种分配模式可用于寻找锡石硫化物矿床和隐伏花岗岩体。  相似文献   

7.
四川岔河锡矿是位于扬子陆块西缘的一个大型锡矿床, 目前控制的锡储量超过8. 17 万t, 成矿年代数据的缺乏制约了对该锡矿的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成因的认识。该矿床中, 松草堡堡锡铜矿段相对特殊, 矿体产出于摩挲营花岗岩顶部的断层破碎带中, 锡石与长石、电气石、白云母、黄铜矿等矿物共生; 对锡石开展LA-ICP-MS U-Pb 定年测试, 获得其U-Pb 年龄为892 ± 21 Ma (n =28, MSWD =0. 8), 表明岔河锡矿形成于新元古代, 可能为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过程中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碰撞拼合的产物。结合区域和前人的认识,建议下一步找矿工作应围绕新元古代花岗岩与天宝山组接触带及其附近的断裂展开。  相似文献   

8.
凡口铅锌矿床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研究表明:微量元素在单矿物中的分配严格受矿物类型控制;微量元素组合与元素性质和成矿作用有关;单矿物中某些元素对比值可定量地说明矿体形成深度、成矿压力和成矿温度,以及判定矿床成因。  相似文献   

9.
贵州西北部铅锌矿床普遍含有较高的伴生银,银随铅锌品位的增高而增高。矿床中显微级独立银矿物有辉银矿、自然银、硫锑铜银矿和银黝铜矿,主要分布于方铅矿中。但由于锌品位高于沿,闪锌矿成为银的主要载体矿物。银可能主要以超显微矿物包体形式存在于闪锌矿和方铅矿中。  相似文献   

10.
海相火山岩型矿床中伴生金以矿物态为主,金矿物主要为银金矿和含银自然金,其粒度大小,嵌布类型与矿床品位密切相关,主要载金矿物的黄铁矿,黄铜矿,为提高金的回收率,选矿工艺设计应兼顾金的比较,使金尽可能的进入冶炼过程中能顺便回收金的选矿产品,对金品位高,粒度粗的矿山,可考虑优选浮金,生产金精矿。  相似文献   

11.
珊瑚矿区钨锡矿床成矿地球化学作用多期多阶段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平面上的顺向分带。以热液源为中心,向北西依次产出钨锡石英脉矿床、钨锑萤石石英脉矿床和含钨角砾石英脉矿床。气成热液地球化学作用导致钨锡石英脉矿床垂向上表现为逆向分带,W、Sn、F等成为矿体前缘指示元素,而Cu、Pb、Zn等成为矿体中下部指示元素。  相似文献   

12.
广西簸箕岭花岗岩及其与六合坳锡矿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簸箕岭花岗岩的石英和钾长石含量高,暗色矿物少,岩石的酸度和分异指数高,基性组分含量和固结指数低,微量元素含量以Sn、W、Be、Nb、Ta高,Li、Sr、Ra低为特征。利用地球化学图解判别,该岩体是六合坳锡矿床的成矿母岩。  相似文献   

13.
姑婆山花岗岩体西南接触带的新路和水岩坝钨锡矿田的控矿构造主要是侵位构造,包括侵位断裂、侵位褶皱穹起、侵位界面和侵位面理等。白面山式锡矿床,并不是以“过渡层”为矿源层成矿,而是以“过渡层”这种构造薄弱层产生犁式滑脱断裂,矿液通过侵位断裂上升沿之充填交代成矿。  相似文献   

14.
湖南板溪锑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床位于雪峰古陆南部边缘,锡矿山北北东向锑矿带向北延伸与雪峰古陆东西向锑金矿带的交汇部位;板溪群五强溪组硅铝质板岩为主要赋矿围岩;燕山晚期东西向的石英斑岩脉群产于矿区北部,其含锑金较高,少数被含锑金石英脉穿插;矿床蚀变作用主要表现为热液扩散作用,蚀变矿物的生成途径包括热液带入成分的晶出和热液作用下原岩矿物解离,生成新的蚀变矿物;锑作为矿元素其迁方式以渗滤为主,扩散次之,在成矿演化过程中具有构造分异  相似文献   

15.
广西珊瑚钨锡矿田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预测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地表原生异常的特征元素W/Sn,Zn/Cd和Cu.Pb.ZN.cD/w.sN.Bi;地表岩石热释汞的异常规模,浓度分带和异常中心值;地表热释卤素的异常规模和强度建立了钨锡型,钨锑型和角砾型3种矿床类型地球化学判别模式。根据矿床不同垂直分带矿脉,单矿物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和原生异常的分带指标建立了钨锡型矿床剥蚀深度和深部规模的地球化学预测模式。  相似文献   

16.
长营岭钨锡矿床热液成矿-成晕作用可用包含化学动力学和流体动力学在内的综合模型进行描述,矿床和原生晕的形成是其中某种动力学因素起主导作用并与其他因素相耦合的结果。元素的扩散作用和扩散系数大小不同是形成原生晕横向分带的主要原因。原生晕轴向分带具有Sn,W,F等元素在上,亲硫元素在下的“逆向”特征,其形成主要同热液的渗滤速率及两类元素大量进入热液的时间先后有关。  相似文献   

17.
大厂长坡锡多金属矿床自上而下为陡倾斜裂隙大脉及细脉、似层状细脉浸染型和似层状网脉浸染型矿体;矿体和蚀变围岩中挥发性和较低温矿物的元素组合在上部富集,而较高温矿物的元素组合在下部富集;原生晕元素组合的垂直分带前缘晕为F、B、Hg、Ba、Ga,中程晕为Ag、Cu、Sb、Bi、As、Pb,深部晕为Sn、Pb、Zn、Mn、Co、Ni;不同标高矿体、蚀变围岩和原生晕中特征元素的比值自上而下呈现有规律的变化;矿上地表原生晕水平分带明显.据此建立了长坡锡多金属矿床矿化深度和深部规模的地球化学找矿预测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新民铜银多金属矿床的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和似层状产出,主要受断裂、接触带和隐爆角砾岩筒构造控制。金、银主要呈自然金、自然银、辉银矿(β-Ag2S)-螺状硫银矿(α-Ag2S)、硫铋铅银矿、角银矿和碘银矿等独立矿物存在.金的主要载体矿物为毒砂、褐铁矿、辉铋矿、方铅矿、黄铁矿和黄铜矿。配分计算结果表明:在原生矿石中,黄铁矿中金的配分率较高;而方铅矿、黄铁矿和黄铜矿中银的配分率较高.在氧化矿石中,褐铁矿中金、银的占有率均较高.根据金、银的赋存状态特征,对该区金、银的综合利用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