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梗死发生率高,预后差。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Fb)是临床常用指标,参与脑梗死后脑损伤过程[2]。本文检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D-D、CRP和Fb浓度,旨在揭示其与ACI预后的相关性,为ACI预后的早期预测提供实验室依据。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病例来自2008年1月~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ACI患者,共90例(男52,女38);年龄(48~79)  相似文献   

2.
目的:揭示脑外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Fb)浓度,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脑外伤患者86例及对照组30例,检测血浆D-D、CRP和Fb浓度,统计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脑外伤患者入院后1个月内死亡20例(23.3%)。脑外伤患者血浆D-D、CRP和Fb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非生存患者血浆D-D、CRP和Fb浓度较生存患者明显升高(P<0.01),血浆D-D、CRP和Fb浓度预测脑外伤后1个月内死亡均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P<0.01)。结论:D-D、CRP和Fb共同参与了脑外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该些标志物适合作为一种常规的甄别方法,临床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早期预测脑外伤后1个月内死亡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率高,预后差。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参与脑出血后脑损伤过程[1-3]。本文检测老年脑出血患者血浆D-D、CRP和纤维蛋白原的浓度,旨在揭示其与老年脑出血预后的相关性,为老年脑出血预后的早期预测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 2020 年 6 月至 2021 年 6 月医院收治的 80 例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NIPPV治疗.根据患者脱机后 28 d生存状况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并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病死组和存活组.检测患者入院时的血清D-D、CRP水平,记录两组的基线资料,分析血清D-D、CRP水平与AECOPD患者NIPPV治疗预后的关系.结果:80 例AECOPD患者经NIPPV治,脱机后 28 d内病死 18 例(22.50%);病死组血清D-D、CRP水平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D-D、CRP过表达与AECOPD患者NIPPV预后不良相关(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D-D、CRP单独及联合预测AECOPD患者NIPPV治疗后病死的AUC均>0.70,均有一定预测价值,其中联合检测价值最高;绘制决策曲线,结果显示,在阈值 0.2~0.4 范围内,联合血清D-D、CRP水平预测AECOPD患者NIPPV治疗后病死的净收益率由于单纯血清D-D或单纯血清CRP.结论:血清D-D、CRP过表达与AECOPD患者NIPPV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p(a)、CRP、D-D、FG含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血中脂蛋白(a)[Lp(a)]以及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G)的关系。方法: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35例,于入院次日清晨抽血检测其Lp(a)、CRP、D-D、FG的含量。同时选择性别和年龄相似的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梗死面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中Lp(a)、CRP、D-D、FG的水平。结果:①急性脑梗死组Lp(a)、CRP、D-D、FG的值分别为(425.13±85.11)mg/L、(16.32±5.21)mg/L、(285.11±116.33)ng/ml、(7.11±3.26)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②不同梗死面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组间Lp(a)、CRP、D-D、FG的水平呈现大梗死灶〉小梗死灶〉腔隙性梗死的趋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血液中Lp(a)、CRP、D-D、FG的水平关系密切,Lp(a)、CRP、D-D、FG水平越高提示梗死面积越大,病情严重。Lp(a)、CRP、D-D、FG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可预测患者的梗死面积、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常见纤溶和凝血指标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和非急性脑梗死(no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Non-ACI)鉴别诊断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00例ACI患者为试验组,另选100例Non-ACI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患者入院后48 h内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bg)、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 FD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和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的血浆水平,并计算D-D/Fbg和D-D/FDP比值,分析比较各指标在两组间以及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之间的差异。结果 ACI组中D-D、Fbg、F...  相似文献   

7.
目的:叙述了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水平的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比浊法对34例ACI患者进行了血清NSE和血浆D-D、Fb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ACI患者血清NSE和血浆D-D、Fb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血清NSE与血浆D-D、Fb水平呈正相关(r=0.4928、0.5012,P<0.01)结论:血清NSE和血浆D-D、Fb与AC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三者联检对ACI的预防、治疗和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微循环学杂志》2019,(4):40-42
目的:检测分析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方法:81例AECOPD患者(观察组)分别于入院及规范治疗7天后抽取外周静脉血,按临床实验室常规方法检测CRP、PT、APTT、TT、FIB及D-D水平,以同期81例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前CRP、PT、FIB及D-D水平均升高(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CRP、PT、FIB、D-D水平明显降低(P0.05);PT降至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动态监测AECOPD患者CRP、凝血-纤溶指标,对了解患者病情、观察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发病率高、预后差。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是人体内蛋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中间产物,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浓度,旨在评价其对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为脑梗死预后预测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凝血指标及其相关指标来评价临床意义。方法:选用46例SLE患者为观察组,其中活动组26例,非活动组20例;4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其他实验相关指标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结果:SLE组D-D及FDP明显高于对照组,PT及APTT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均P<0.01),其他各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SLE活动组ESR、CRP、D-D明显高于非活动组(均P<0.01),而FDP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D及凝血指标能及时反映SLE患者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情况,对于SLE病程发展和控制有其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外伤性脑梗死(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TCI)是颅脑损伤中较常见的并发症,是由于颅脑损伤后脑血管发生严重阻塞或痉挛,从而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脑组织缺血所致,死亡率高达45%[1- 2].高凝状态是TCI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3].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特异性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物之一[4].本文检测颅脑外伤患者血浆D-D浓度,旨在揭示其对TCI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液生物学标志物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模型,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徐矿集团第一医院收治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NIHSS评分量表将其分为轻型组34例,中型组30例,中重型组24例,重型组32例,同时选取40例本院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入组成员均进行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血液生物学标志物检测,比较分析各指标水平在不同程度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比较各指标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在轻型急性脑梗死疾病的诊断效能.结果 ACI组患者的血浆D-D和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患者血浆D-D和Fib水平随病情的严重程度加重逐渐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D诊断轻型ACI的AUC在单一指标中最大为0.814,其灵敏度(76.7%)和特异性(82.5%)高于Fib.D-D和Fib联合诊断轻型ACI的AUC最大为0.856,其灵敏度(80.0%)和特异性(87.5%)均高于其他单一指标诊断.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急性期凝血纤溶机制存在明显异常.急性脑梗程度越重者其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两者联合检测在早期脑梗死患者病情判定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检测了188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Hcy、D-D、纤维蛋白原(Fb)、hs-CRP、脂蛋白(a)[Lp(a)]等5项指标的结果,现就其对ACI的临床价值作一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26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入院24 h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等基线资料,并根据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组204例,血纤维蛋白原正常组222例,发病后180 d通过门诊、电话随访的方式,对两组患者长期预后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比较,采用改良的Ranking量表(mRS)评价预后效果,以mRS评分≤2分代表长期预后良好,以mRS评分>2分代表长期预后不良。结果:1)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组与血纤维蛋白原正常组的基线资料比较,两组的年龄、卒中程度、心力衰竭、复发性脑梗死、脑梗死分型等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浆纤维原水平>3.8 g/L与mRS评分呈明显相关性(r=0.2483,P=0.0000);3)多元回归分析可见,血纤维蛋白原每升高1 g/L,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死风险比为1.2836(95%CI:1.0604~1.5517)。结论:入院24 h内血纤维蛋白原属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长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临床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及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ACI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CI患者100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ACI组于入院1d、7d、14d,对照组于体检当天,采集外周静脉血,均行血清SAA、β2-MG、D-D水平的测定。ACI患者均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按病灶最大径将患者分别纳入大梗死组(>5cm)、中梗死组(3~5cm)、小梗死组(<3cm),并根据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2分)和预后不良组(>2分),对各组血清SAA、β2-MG、D-D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CI组血清SAA、β2-MG、D-D水平随入院时间的延长均呈降低趋势(P<0.05),但入院1d、7d、14d时血清SAA、β2-MG、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梗死面积增大,ACI患者血清SAA、β2-MG及D-D水平均逐渐增高(P<0.05)。ACI组入院1d、7d、14d时,血清SAA、β2-MG及D-D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SAA、β2-MG及D-D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AA、β2-MG、D-D水平预测ACI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4(95%CI:0.544~0.803)、0.984(95%CI:0.000~1.000)、0.668(95%CI:0.547~0.789)。结论SAA、β2-MG、D-D在ACI患者中表达增高,或许可作为ACI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18)和血浆溶血磷脂酸(LpA)、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18、D-D,生化法检测血浆LpA并与35名正常人作比较.结果 治疗前患者IL-18平均水平为872.4±318.6pg/mL、LpA为3.5±0.85 μmmol/L、D-D为602.4±84.5 ng/mL,与正常人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2周后患者IL-18平均水平为412.5±114.6pg/mL、LpA为2.3±0.90μmmoL/L、D-D为218.6±55.4 ng/mL,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8和血浆LpA、D-D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对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了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D-二聚体(D-D)和血清NSE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和自动凝血仪测定法对34例肺癌患者进行了血浆Fb、D-D和血清NSE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肺癌患者血浆Fb、D-D和血清NSE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血清NSE水平与Fb、D-D水平呈正相关(r=0.6325、0.5986,P<0.01)。结论:检测肺癌患者血浆Fb、D-D和血清NSE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对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因而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发型子痫前期(PE)患者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C反应蛋白(CRP)及血浆D-二聚体(D-D)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确诊为早发型子痫前期孕妇58例作为观察组,其中轻度早发型子痫前期组34例,重度早发型子痫前期组24例;随机抽取35例同期妊娠结局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的血清EGF、CRP及血浆D-D水平,观察EGF、CRP、D-D与早发型子痫前期的关系。结果重度早发型子痫前期组孕妇血清EGF、CRP及血浆D-D水平明显高于轻度早发型子痫前期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轻度早发型子痫前期组孕妇血清EGF、CRP及血浆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早发型子痫前期并发胎儿生长受限(FGR)孕妇血清EGF、CRP及血浆D-D水平明显高于未并发FGR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孕妇EGF、CRP及D-D水平升高,可能与早发型子痫前期发生、发展和FGR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正>D-二聚体(D-dimer,D-D)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作用后形成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医学应用上将它作为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1]。与纤维蛋白破坏有关的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PE)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均可导致体内D-D水平升高[2-6]。近年来D-D的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除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梗死常继发凝血和纤溶功能异常。本文报道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含量和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活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