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法检测28例正常新生儿、34例非败血症及31例败血症新生儿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结果显示,正常新生儿全部阴性,非败血症新生儿阳性率为3.5%(12/34),败血症新生儿全部阳性。同时对31例新生儿败血症血清G-CSF进行动态观察,发现18例经过抗生素有效控制治疗后,第4天复查,12例G-CSF已转阴,第7天复查G-CSF仅1例阳性,与耐药组有显著差异。表明血清G-CSF可作为判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指标,动态观察其变化是临床判断抗生素疗效的一个客观且准确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巫小燕  沈飞霞 《医学综述》2007,13(12):909-911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近年的研究发现,G-CSF具有免疫调节、血管保护、促进血管发生、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G-CSF在糖尿病及并发症领域应用研究进展,其作用机制涉及调节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影响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的功能等。  相似文献   

3.
单景庆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0):332-332
目的:探讨发热患者与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fe colongstimulating factor,G-CSF)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98例标本(细菌感染45例,非细菌感染30例,血培养阳性患者23例)及正常对照组25例进行了血清G-CSF检测。结果:细菌感染患者G-CSF阳性率为95.5%(43/45),非细菌感染患者G-CSF阳性率为3.3%(1/30),血培养阳性患者其G-CSF均为阳性。结论:G-CSF测定可以作为细菌感染早期诊断的一项敏感指标,将G-CSF测定与细菌培养协同对发热患者的诊断意义更大,为临床的早期辅助诊断和合理用药提供了一项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心肌梗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近年来对心肌梗死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但针对心肌梗死后的不可逆改变:心肌细胞、小血管的损失以及心室重塑,目前尚无满意的对策。因此,探寻修复心肌梗死后受损心脏的方法,成为目前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作用后骨髓象变化特征,以减少白血病误诊的发生。方法对42例多种原因导致的粒细胞缺乏症(粒缺)患者G-CSF使用前及使用5~7d进行骨髓象分析,观察其形态变化特征,并对粒系相对值进行统计比较。结果使用G—CSF5~7d后骨髓原始、早幼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和使用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形态和相应阶段正常形态变化较大,有其独特改变。结论G-CSF使用后原始、早幼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部份病例甚至超过20%,易误诊为白血病;骨髓检验人员要熟悉并掌握G-CSF使用后骨髓象特征及变化规律,以减少白血病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发热患者与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fe colongstimulating factor,G-CSF)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98例标本(细菌感染45例,非细菌感染30例,血培养阳性患者23例)及正常对照组25例进行了血清G-CSF检测.结果细菌感染患者G-CSF阳性率为95.5%(43/45),非细菌感染患者G-CSF阳性率为3.3%(1/30),血培养阳性患者其G-CSF均为阳性.结论G-CSF测定可以作为细菌感染早期诊断的一项敏感指标,将G-CSF测定与细菌培养协同对发热患者的诊断意义更大,为临床的早期辅助诊断和合理用药提供了一项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用重组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治疗粒细胞缺乏症 47例 ,与对照组 (未用rhG -CSF) 39例比较 ,观察其疗效。结果 ,治疗组 38例 (80 .9% )中性粒细胞数升至≥ 0 .7× 1 0 9/L ,其中 2 1例 (44.7% )升至≥ 1 .5× 1 0 9/L ,与对照组的53 .8%和 1 7.9%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认为 ,rhG -CSF对粒细胞缺乏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法)测定67例急性危重病患者血清G-CSF水平,并与29例体检健康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对照组血清G-CSF均为阴性,危重病组G-CSF阳性率为47.8%,其中感染组、创伤组、中风组阳性率分别为66.7%、31.6%和33.3%(与对照组比较,P均小于0.005).感染组阳性率高于非感染(创伤或中风)组(P<0.05).G-CSF阳性组中,感染病例占62.5%,外周血白细胞大于20×109/L者占71.9%;而G-CSF阴性者中,感染病例占28.6%(P<0.01),WBC>20×109/L占31.4%(P<0.005).8例G-CSF阳性患者中有5例于病情恢复后转为G-CSF阴性(占62.5%).结论危重病患者血清G-CSF水平增高,尤其以感染患者较明显.早期测定危重病患者G-CSF对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的鉴别、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粒细胞缺乏症(粒缺)28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并与未用rhG-CSF而其他治疗相同的对照组20例比较。结果,23例(82.1%)中性粒细胞数升至≥0.7×109/L,其中19例(67.9%)升至≥1.0×109/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0%和35.0%(P<0.05);rhG-CSF治疗组并发感染治疗有效率(75.0%)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平均发热时间较短(P<0.05)。分析认为,rhG-CSF治疗粒缺有满意疗效,无明显副反应,可列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CSF)与儿童哮喘发作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法,对320例哮喘发作期患儿,于发病3天内和14天后各取血1次测定G CSF;并对320例中的166例于发病3天内、5天、7天、14天分别采4次血测定G CSF。结果:320例G CSF阳性率为1688%和06%;其中的166例G CSF阳性率分别为277%、259%、96%和24%。同时检测健康儿童90例,G CSF全为阴性。结论:G CSF与儿童哮喘发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剂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升白细胞作用。方法:G组21例,C组21例。化疗后若WBC≤3.0×10^9/L,G组用rhG-CSF1μg.kg^-1,d^-1,皮下注射,连用3d;C组用鲨肝醇,利血生,维生素B4等治疗。记录各例WBC≥4.0×10^9/L所需天数。G组使用rhGCSF前后的白细胞数差异用配对t检验,G组与C组WBC≥4.0×10^9/L所需天数用秩和检验。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癌症化疗患者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持续时长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且应用rhG-CSF治疗的患者118例,根据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持续平均时长,将患者分为长持续时间组和短持续时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分布、BMI指数,肿瘤类型,肿瘤分级,中性粒细胞含量,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肌酐,卡氏评分,化疗方案确定癌症化疗患者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持续时长的相关影响因素,再通过多因素分析确定癌症化疗患者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持续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通过单因素分析确定年龄分布、BMI指数,肿瘤分级,中性粒细胞含量为癌症化疗患者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持续时长的相关影响因素;通过多因素分析确定年龄分布、BMI指数,肿瘤分级,中性粒细胞含量为癌症化疗患者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持续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对于癌症化疗患者应用rhG-CSF药物需要足够的持续时长才能起作用,对于年龄较大,BMI指数较低,肿瘤分级较晚以及中性粒细胞含量较低的患者需要应用rhG-CSF药物更长的时间,要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Toevaluatetheefectofrecombinanthuman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factor(rhGCSF)onacceleratingneutrophilrecoveryandde...  相似文献   

16.
内皮祖细胞对心梗后心衰患者心功能改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内皮祖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改变。方法选取38例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包括药物和介入治疗)基础上给予内皮祖细胞动员剂G-CSF(600μg/d)静脉注射,连续注射7 d。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和第4个月BNP值及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行心脏超声检测LVSD、EDV、LVEF。结果治疗组的内皮祖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增加明显,尤其第7天增加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患者血浆BNP值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恢复正常值(P<0.01);两组心功能指标治疗后均有所好转(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尤以治疗组LVEF值第4个月增加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内皮祖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可有效减轻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中的作用。方法:将接受NAC且骨髓抑制风险评估大于20%的56例Ⅱ、Ⅲ期原发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预防性治疗(n=26)组和常规治疗(n=30)组。预防性治疗组在化疗结束24h后使用G-CSF进行骨髓支持治疗;常规治疗组在化疗后第1、3、5、7d复查血常规,并对发生Ⅲ、Ⅳ级骨髓抑制的患者进行G-CSF升白细胞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在NAC后临床完全缓解(c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骨髓抑制程度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在年龄、月经状况、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性治疗组在骨髓抑制及其他不良反应方面显著少于常规治疗组(P〈0.05)。常规治疗组在临床cCR、PR、sD和PD方面优于预防性治疗组(P〈0.05)。结论:预防性骨髓支持治疗可明显减少NAC的骨髓毒性及其他不良反应,增加患者化疗耐受性,提高其生活质量。但是,与常规治疗相比较,预防性骨髓支持治疗可能降低NAC的临床疗效,其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林英姿  陈仁  杨文  李翠 《医学争鸣》2008,29(1):40-43
目的:应用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技术分析HBV相关性HCC癌组织与非癌肝组织蛋白质组之间的差异,鉴定肝组织蛋白质组中与HBV相关性HCC癌变相关的蛋白.方法:收集HBV相关性HCC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癌周组织标本,固相pH梯度2-DE,凝胶银染、扫描图像、ImageMaster 2-DE Elite4.01软件分析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应用质谱仪得到相应的肽质指纹图谱(PMF),联网到ExPASY服务器查询相关数据库鉴定获得的差异蛋白质点.结果:癌组织、肝硬化组织和慢性肝炎组织平均每张蛋白斑点数为(1281±51),(1188±41)和(1235±31)个,重复性分析发现在等电聚焦(IEF)方向上平均偏差为(2.47±0.25)mm,在垂直板SDS-PAGE电泳方向上的平均位置偏差为(2.86±0.31)mm.47个差异蛋白质点经质谱分析获得28张PMF,初步鉴定了其中的17张PMF.结论:HBV相关性HCC的癌组织、肝硬化组织、慢性肝炎组织蛋白质组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鉴定出的差异蛋白质可能有助于研究HBV相关性HC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