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真核细胞组蛋白N端赖氨酸残基的乙酰化与基因的转录激活有关。多种具有组蛋白乙酰化酶(HAT)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的调节因子,通过对组蛋白乙酰化过程的调节,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HAT和HDAC的异常与肿瘤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可以诱导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去乙酰化,在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调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DAC参与各种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强调抑制其活性可作为肾脏疾病的一种重要治疗策略.该文综述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糖尿病肾病、多囊肾病、急性肾损伤和狼疮性肾炎等肾脏疾病中的作...  相似文献   

4.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ADCIs)具有干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功能,可通过提高细胞内组蛋白的乙酰化程度,调控基因转录,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脓毒症及其相关肺损伤中,HDACIs可发挥抑制炎症反应以及组织器官保护等多重作用,组蛋白乙酰化调控可能成为有价值的脓毒症治疗靶点,其机制包括抑制Toll样受体4-髓样细胞分化因子88-核因子κB/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信号通道,下调炎症相关因子释放;通过调控微RNA转录水平抑制炎症相关基因表达;抑制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等。  相似文献   

5.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是表观遗传的调控子,调控着组蛋白尾,核染色质构象,蛋白-脱氧核酸之间的相互作用,转录及转录后的修饰等。HDAC在心血管疾病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重构、高血压、肺动脉高压、心律失常、糖尿病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抑制HDAC对心血管的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成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新方法,HDAC与HDAC抑制剂已经成为目前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6.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甲状腺癌治疗中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TC)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肿瘤.占人类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率的1%~2%.死亡率较低,不同种族、地区、性别及年龄间存在较大差别.近20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加20%,尤以女性明显.其中最多见的是乳头状癌.  相似文献   

7.
随着表观遗传学在肿瘤中的深入研究,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大多数恶性肿瘤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上调,乳腺癌作为女性最常见的实体性肿瘤之一,也被证实存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表达异常。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乳腺癌中的研究状况,简要总结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与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及其相互调控机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作为临床治疗靶点的应用前景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表观遗传修饰的作用机制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染色质重塑等。组蛋白修饰主要以共价键形式发生,包括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和泛素化等,从而对染色质结构以及转录过程产生影响。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可使染色质结构发生变化,亦可通过其它转录因子调控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衰老过程中细胞稳态丢失,组织功能改变,且身体健康水平普遍下降,最终导致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多种表观遗传因素共同调控的基因表达控制将减弱.组蛋白修饰是控制染色质结构和基因转录的关键调控因子,从而影响各种重要的细胞表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各种环境刺激下组蛋白乙酰化均参与调控翻译,从而影响基因表达和寿命.该综述总结了组...  相似文献   

10.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是一种结构和功能都比较独特的HDAC,在调节细胞生长、转移和细胞凋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HDAC6在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炎性反应性疾病等诸多疾病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HDAC6也成为多种疾病潜在的治疗靶点。文章主要就HDAC6在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半乳凝集素-9(Galectin-9)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中的作用,探讨其在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中的机制。方法建立Lewis到BN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n=30),受体分为3组,每组10只。转染组于肝移植冷缺血期经门静脉转染重组galectin-9腺病毒质粒2 ml,空质粒组灌注2 ml空腺病毒载体,对照组灌注2 ml生理盐水。术后7 d各组处死5只大鼠,余观察生存率,采用Banff分级观察移植物排斥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查肝组织Galectin-9、T-bet、RORγt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IFN-γ及IL-1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术后7 d转染组Banff评分Ⅰ~Ⅱ级,空质粒组及对照组为Ⅲ级;转染组、空质粒组及对照组Galectin-9 mRNA水平依次为(1.14±0.05)、(0.46±0.03)、(0.49±0.07),转染组Galectin-9 mRNA水平较其余2组明显增加(P<0.05)。转染组、空质粒组及对照组T-bet及RORγt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27±0.07)、(1.26±0.12)、(1.31±0.08)和(0.57±0.13)、(1.57±0.09)、(1.58±0.07),转染组T-bet及RORγt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余2组(P<0.05);转染组、空质粒组及对照组IFN-γ及IL-17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39±0.06)、(1.28±0.11)、(1.47±0.05)和(0.64±0.07)、(1.52±0.05)、(1.67±0.04),转染组IFN-γ及IL-17蛋白表达水平低于空质粒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 Galectin-9通过清除Th1/Th17细胞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剂量FK506作用下同种脾组织移植对大鼠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实验分5组(每组大鼠8只),同种肝移植组(A组)以纯系雄性Lewis大鼠为供体、雌性BN大鼠为受体进行同种原位肝移植;同种肝移植 小剂量FK506治疗组(B组)于肝移植术后口服途径给予小剂量FK506(0.25 mg/kg);同种肝脾联合移植组(C组)于肝移植同时移植供体脾脏;同种肝脾联合移植 小剂量FK506治疗组(D组)于肝脾联合移植后口服途径给予小剂量FK506;异体脾组织移植组(E组)于同种原位肝移植同时移植第三品系大鼠脾脏组织,术后进行小剂量FK506治疗.观察各组的存活期,并分析受体脾脏T淋巴细胞对同种抗原的反应性、嵌合体的形成情况以及肝脏病理变化.结果:与其他各组相比,C组大鼠的存活期明显延长;其受体T细胞同种抗原反应性明显降低;受体脾脏中供体阳性细胞明显升高(P<0.01),且在60 d后受体脾脏中供体阳性细胞仍然较高;肝脏病理分析也未见明显排斥反应.结论:小剂量FK506作用下同种脾脏移植能明显诱导受体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嵌合体的形成,降低受体T细胞对同种抗原的反应性,促进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感染泡球蚴的大鼠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livertransplantation,OLT)后免疫系统的变化特点及其对移植物的影响。方法:分为3组:(1)A组为正常对照组(同系移植):健康(Lewis)LEW大鼠→健康LEW大鼠;(2)B组为对照组(非同系移植):健康BrownNorway(BN)大鼠→健康LEW大鼠;(3)C组为实验组:BN大鼠→LEW大鼠(感染泡球蚴后3个月)。术后LEW大鼠存活48h判定为肝脏移植手术成功。每组于术后1、3、5、7d4个时间点各处死2只LEW大鼠,取血清及移植的肝脏、脾脏。每组留8只用于观察生存期。结果:A组、B组、C组受体存活时间平均为(54.13±16.62)d、(4.75±1.58)d、(15.50±3.9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示:(1)A组无排斥反应现象;(2)B组排斥反应随移植天数的增加逐渐加重,术后1、3、5、7d分别出现0、1、2、3级排斥反应;(3)C组第7天出现1级排斥反应。结论:感染泡状棘球蚴后有利于同种异体移植物的存活;该模型为研究感染泡球的肝脏移植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冬虫夏草浸出液合用硫唑嘌呤对大鼠减体积1/2肝脏移植后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8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硫唑嘌呤组、冬虫夏草组,采用改良双袖套法进行1/2大鼠同种异体减体积原位肝脏移植,术后硫唑嘌呤组用硫唑嘌呤稀释溶液灌胃1.0 mg/(kg·d)、冬虫夏草组用6%冬虫夏草浸出液(10 mL/kg)加硫唑嘌呤1.0 mg/(kg·d)灌胃.于治疗21 d后,测定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亚型酶(CYPIA2、CYP2C9、CYP2D6、CYP2E1、CYP3A4)活性,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静脉血红细胞、白细胞、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数量,受体大鼠感染率.结果 冬虫夏草浸出液明显抑制存活受体大鼠P450亚型酶CYPIA2(0.68±0.09)、CYP3A4酶的活性(4.92±0.27),降低静脉血红细胞(6.71±0.87)、白细胞数量(10.36±0.09),提高血清总蛋白(19.39±4.93)、白蛋白(14.27±4.45)及血红蛋白含量(19.39±4.973),明显降低受体大鼠感染率40.87%.与硫唑嘌呤组比较,P<0.05.对T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数量无明显影响,与硫唑嘌呤组比较,P>0.05.结论 冬虫夏草浸出液在不影响硫唑嘌呤抑制肝移植排斥反应的同时,改善肝脏移植后低蛋白血症,提高体液免疫,对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dr-1基因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诱导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可行性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用雄性Wistar大鼠30只为肝移植供体,另选雌性SD大鼠20只为异基因肝移植受体,随机分为mdr-1基因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肝移植组(A组)和单纯肝移植组(B组).雌性Wistar大鼠10只为同基因肝移植受体(C组).比较A、B两组大鼠肝移植术后1周生存率、生存状况、生存时间,以及移植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 C组大鼠生存时间均达60 d以上,A组为(31.2±4.9)d,明显高于B组[(12.1±4.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理组织切片可见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肝内单核细胞浸润较为明显,主要集中在汇管区;A组移植肝内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C组基本无排斥反应,接近正常肝组织.结论 mdr-1基因骨髓造血干细胞可明显减轻大鼠肝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供体抗原特异性T细胞疫苗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 分别用LOU/C大鼠脾细胞和LEW大鼠脾细胞免疫BN大鼠 ,获取被免疫BN大鼠的脾细胞制备成针对LOU/C大鼠的T细胞疫苗 (LCTCV)和针对LEW大鼠的T细胞疫苗 (LTCV)。分别用制备的T细胞疫苗免疫正常的BN大鼠 (0 .2ml/次 ,1次 /周 ,连续 3次 ) ,于第 3次免疫后第 5天以被疫苗免疫BN大鼠作为受体 ,以LOU/C大鼠作为供体进行原位肝移植 ,设单纯移植组作为对照。观察移植后大鼠的平均存活时间 (MST) ,并对肝移植物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 ;于移植后第 7天以受体BN大鼠的脾细胞作为反应细胞 ,以LOU/C大鼠的脾细胞作为刺激细胞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结果 单纯移植组MST为 (8.4 3± 1.99)d , LTCV免疫组为 (11.2 9± 1.98)d ,与单纯移植组比较P <0 .0 5 ,LCTCV免疫组为 (17.4 3± 4 .12 )d ,与LTCV免疫组比较P <0 .0 1;观察移植后第 7天组织病理学改变 :单纯移植组呈明显的急性排斥反应病理征象 , LTCV免疫组仅出现轻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细胞水肿 , LCTCV免疫组肝移植物结构基本正常 ,未发现明显的病理损害 ;MLR结果表明 :单纯移植组每分钟脉冲数值为(16 0 0 2± 2 330 ) /min、在LTCV免疫组为 (10 0 2 2± 1348) /min ;比单纯移植组明显  相似文献   

17.
CTLA4 Ig在诱导小鼠心脏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通过建立小鼠心脏移植模型 ,探讨CTLA4Ig在免疫抑制和诱导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小鼠心脏移植模型 ,供体分别为DBA/2和 6 15新生鼠心脏 ,受体为BALB/c小鼠 ,移植后分别予以CTLA4Ig 0 .1、1、5mg·kg-1·d-1,治疗 1周 ,观察不同剂量CTLA4Ig对新生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的影响 ;BALB/c小鼠首次移植 2周后再次移植DBA/2或 6 15新生鼠心脏 ,观察CTLA4Ig对再次移植心脏存活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CTLA4Ig 0 .1mg·kg-1·d组 ,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不能延长 ,CTLA4Ig 1mg·kg-1·d和 5mg·kg-1·d-1组能显著延长心脏的存活时间 ,但两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再次移植 6 15心脏各组 ,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均无显著延长 ,而再次移植DBA/2新生鼠心脏 ,CTLA4Ig 1mg·kg-1·d-1和 5mg·kg-1·d-1组 ,其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仍然能显著延长 (P <0 .0 1)。结论 CTLA4Ig能延长新生鼠心脏移植存活时间 ,且能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供体造血干细胞(HSC)诱导异基因大鼠肾脏移植免疫耐受,探讨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肾脏移植模型,通过免疫磁珠法负筛选系统提取供者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给低剂量放射线全身照射的Wistar大鼠管饲CsA,接着经尾静脉推注SD大鼠的造血干细胞,并当天完成肾移植。观察各组大鼠的存活时间,监测血清肌酐浓度,并进行移植肾彩色多普勒超声。采用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法检测长期存活大鼠的免疫耐受状态。结果:实验组大鼠存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提示,长期存活的受者脾细胞对供者脾细胞的刺激不表现出明显细胞增殖反应,而对无关大鼠脾细胞产生较明显的增殖反应。结论:应用造血干细胞能够成功地诱导出针对供者特异性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T细胞疫苗诱导同种异体免疫耐受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制备BN大鼠针对Lou/C大鼠 (同种异体抗原 )的T细胞疫苗 (LCTCV)及针对Lewis大鼠 (同种无关抗原 )的T细胞疫苗 (LTCV) ,然后分别免疫正常BN大鼠 ,连续 3周 ,每周 1次 ,同时设空白对照。以被免疫BN大鼠的脾细胞作为反应细胞 ,以Lou/C大鼠的脾细胞作为刺激细胞 (经丝裂霉素处理 ) ,于接种前和每次接种后第 5天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 ,同时对外周血T细胞凋亡和T细胞亚群CD4+ 、CD8+ 进行检测。结果 MLR结果显示 ,在LCTCV组 ,BN大鼠的脾细胞反应程度比接种前显著减弱 (P <0 .0 1) ,组间相同时点比较 , LCTCV组每分钟脉冲数值 (cpm值 )显著低于其他两组 (P <0 .0 1) ,在LTCV组 ,BN大鼠脾细胞的反应性显著高于LCTCV组 (P <0 0 1) ,而低于空白对照组 (P <0 0 5 ) ;在LCTCV组和LTCV组 ,外周血T细胞凋亡率于接种后显著增加 (P <0 0 1) ,并随着接种次数的增加而升高 ;CD4/CD8于接种TCV后明显减小 ,并且与cpm值的递减趋势一致。结论 T细胞疫苗可以诱导出同种异体特异性免疫耐受。通过诱导抗原反应性T细胞凋亡去除独特型T细胞克隆 ;可能在T细胞疫苗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CD4/CD8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免疫耐受状态 ,CD8+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以羟基喜树碱 (HCPT)和环孢素A(CsA)诱导异基因大鼠肾脏移植免疫耐受 ,并探讨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方法 :以近交系DA大鼠为供者 ,近交系Lewis大鼠为受者行同种异体原位肾脏移植 .移植后受者大鼠接受不同剂量HCPT ,CsA治疗或二者联合应用 .应用RT PCR方法检测移植物内及受者脾内细胞因子mRNA表达情况 .结果 :各组移植后存活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 .C组 (HCPT 2mg-1·kg·d-1)中 4 /10和E组 (HCPT 1 0mg·kg-1·d-1+CsA 10mg·kg-1·d-1)中 5 /10受者大鼠形成特异性免疫耐受 .耐受组IL4 ,IL10mRNA表达明显高于排斥组 ,而IL2 ,IFNγ明显低于排斥组 .受者脾内细胞因子表达量近似于移植物内 .结论 :大剂量HCPT或小剂量HCPT与CsA合用可诱导异基因大鼠肾脏移植免疫耐受 .细胞因子偏向Th2亚类是免疫耐受形成机制之一 .受者脾内细胞因子mR NA表达与移植物内表达近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