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调查ICU获得性吞咽障碍的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方法 :于2017年4-12月,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入住我院RICU及SICU气管插管拔管后的15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入组患者一般资料与发生吞咽障碍相关观察指标,以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对拔除气管插管后4 h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估;ICU获得性吞咽障碍危险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中发生吞咽障碍的患者为55例,总发生率为35.7%,其中插管时间≥2 d的患者,拔管后获得性吞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64.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CU获得性吞咽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有:机械通气时间(P=0.001,OR=2.099)、APACHE II评分(P0.001,OR=1.324)及伴有心律失常(P=0.022,OR=4.177)。结论:ICU获得性吞咽障碍总体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延迟拔管(插管时间≥2 d)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APACHE II评分增高、伴有心律失常为ICU获得性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提示医务人员对具有这些特征的患者应高度关注,拔管后早期进行吞咽功能筛查评估,识别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脏术后获得性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时间及影响因素,为优化其康复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就诊于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85例心脏术后获得性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相关资料,以吞咽功能恢复结局及恢复时间为因变量,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吞咽功能恢复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心脏术后获得性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时间为1~12(2.72±1.85) d。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气管插管时间(RR=0.987,P=0.004)和拔管后首次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评分(RR=0.828,P<0.001)影响心脏术后获得性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时间。结论 气管插管时间和拔管后首次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是心脏术后获得性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尚需进一步明确吞咽障碍恢复进程及相关预后指标,从而优化临床实践,改善患者预后结局。  相似文献   

3.
苏英  刘清 《护士进修杂志》2022,37(3):276-279
目的 分析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2月-2020年6月我院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疾病相关资料、插管相关资料,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估吞咽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应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吞咽功能障碍的...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气管插管拔管后导致的吞咽障碍的研究现状,主要内容包括高危因素、筛查评估、早期干预和护理四方面,认为临床护理人员应重视拔管后吞咽障碍、学习掌握相关评估护理及展开对相关领域的探索研究,从而提高拔管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阐述脑外伤病人病情的特殊性,综述神经外科术后病人气管拔管的预测工具。指出颅脑损伤病人的气管插管拔管结果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近年来,虽然对拔管结果进行预测的国外研究较多,但研究差异性较大,且临床可操作性不佳。脑外伤术后拔管失败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明确相关危险因素,通过建立脑外伤术后拔管危险评估的客观指标对病人进行拔管失败风险的评估,同时对病人进行全面、全程评估,迅速做出相关决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脑卒中后患者吞咽困难的评估、治疗、护理进行阐述。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关于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相关筛查工具、评估内容、干预措施的相关文献,进行阐述和总结。结果通过归纳相关筛查吞咽困难的工具,临床上由相关有资质人员进行评估,及早发现吞咽困难,运用相关干预措施,为临床患者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吞咽困难的结局。结论通过相关知识规范并减少临床脑卒中后患者吞咽困难的结局,从而最大限度减少脑卒中后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最终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7.
<正>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是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选择合适时机及时撤离有创通气是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等机械通气并发症的有效手段。拔管困难[1]会增加患者病死率,尤其是慢性呼吸衰竭或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患者。现将1例气管导管多次拔管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拔管配合与护理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女,73岁,在外院行"主动脉弓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住院期间连续两次行气管插管术,两次拔管后都出现喉头  相似文献   

8.
<正>集束化护理以循证医学为指导,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国外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1-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指行机械通气48 h后至拔管后48 h内发生的肺炎,是机械通气期间严重并发症之一,亦是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类型[3]。本研究对重症监护室(ICU)VAP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指新生儿机械通气48h后至拔管后48h内出现的肺炎,是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类型。呼吸机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已日益广泛,呼吸机相关性并发症也随之增多。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造成使用呼吸机的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特点和相关因素,现对最近3年本院收治并接受呼吸机辅助治疗的新生儿资料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吞咽障碍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应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对158例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24h内进行吞咽评估,并根据有无吞咽障碍将患者分为两组,有吞咽障碍的为观察组,无吞咽障碍的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多个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拔管后吞咽障碍发病率为55.1%,单因素分析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带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气管切开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气管切开、带管时间>72h是拔管后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结论 拔管后吞咽障碍发病率较高,而患者的年龄、气管切开及带管时间>72h与拔管后吞咽障碍密切相关,提示对该类患者应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提高患者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