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刘彦中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1):2532-2533
目的:探讨胃切除后食管癌的手术方法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年间在我科手术治疗胃切除后食管癌患者36例,其中食管残胃吻合20例(A组),食管结肠吻合16例(B组),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生存率。结果: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3、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食管残胃吻合术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为高龄、心肺功能差的残胃食管癌患者提供了接受外科治疗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行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对43例进展期AEG患者随机分为全胃切除术(TG组) 22例和近端胃切除术(PG组) 21例。对2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残胃癌综合征及术后1、2年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残胃癌综合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1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治疗进展期AEG, 术后生存时间长, 并发症发生率低, 生活质量提高, 可以作为治疗进展期AEG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3):264-267
目的:探讨近端胃切除残胃空肠双通道吻合术在胃上部癌手术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其他方式进行比较。方法:以黄山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胃上部癌行胃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分为近端胃切除残胃空肠双通道吻合术(DC)组、全胃切除Roux-en-Y空肠代胃术(RY)组和近端胃切除食道胃吻合术(GE)组。结果:所有病例距肿瘤远切缘>5 cm,切缘阴性,符合D2根治术的规范。术后未发生吻合口漏、梗阻、出血等并发症。随访12个月,DC组患者的倾倒综合征、腹泻、餐后饱胀发生率分别是0.00%、3.03%和3.03%,分别低于RY组的16.67%、30.00%和83.33%(P均<0.05)。DC组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6.06%,低于GE组的50.00%(P<0.05),但与RY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组和RY组术后1年的体质量大于术前的比例、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均高于RY组,分别为78.79%vs 23.33%、(128.9±19.4)g/L vs(112.8±17.6)g/L和(349.9±20.6)mg/L vs(312.8±19.4)m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组患者术后1年的体质量大于术前的比例高于GE组(78.79%vs 50.00%,P<0.05)。结论:近端胃切除,残胃空肠双通道吻合术能预防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并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是胃上部癌根治术较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4.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12):1095-1097
目的比较贲门癌患者行近端胃大部切除后食管残胃吻合术与全胃切除后食管空肠Roux-Y吻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惠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贲门癌患者110例,其中46例患者行近端胃大部切除后食管残胃吻合术(食管残胃吻合组),64例患者行全胃切除后食管空肠Roux-Y吻合术(Roux-Y吻合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及体质量指数。结果食管残胃吻合组和Roux-Y吻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66.4±19.3)、(123.4±18.9)min,Roux-Y吻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食管残胃吻合组(P<0.05)。术后3、6、12个月,食管残胃吻合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及体质量指数均显著高于Roux-Y吻合组(P<0.05)。结论贲门癌患者行近端胃大部切除后食管残胃吻合术与全胃切除后食管空肠Roux-Y吻合术均能够达到较好的手术效果,但全胃切除后食管空肠Roux-Y吻合术手术时间较短,而近端胃大部切除后食管残胃吻合术能更好地改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生存质量,更适合早中期的近端胃癌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5.
不同术式对进展期近端胃癌185例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进展期近端胃癌预后影响.方法:选择2003 年2月~2008 年8月本院收治的进展期近端胃癌185 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并分析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生存率.结果:两组不同术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反流性食管炎、进食后饱胀感、吻合口狭窄及残胃无张力并发症全胃切除术组发生率明显低于近端胃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两种不同术式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80.95% 、75.9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5年随访生存率全胃切除组分别为60.32% 、36.51%,明显优于近端胃切除组的41.35% 、20.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期近端胃癌采用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直径大于5 cm的非小细胞肺癌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2001年5月至2010年5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施行肺叶切除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64例,其中肿瘤最大直径大于5 cm病例114例,在这114例患者中男性79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63.6±10.5岁(29~81岁),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组(V组)和开胸手术组(T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例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病变部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病理分期、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生存复发数据。结果:全部114例肿瘤最大直径大于5 cm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肺叶切除72例,复合肺叶切除18例,全肺切除24例,手术过程顺利,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围手术期死亡2例(T组病例均为肺部感染至呼吸功能衰竭)。V组病例共34例,T组病例共8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及术前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大小相当,病理类型、病理分期与病变部位分布均相似,手术时间V组明显短于T组[(208.2±57.0)min vs.(256.4±70.3)min,P=0.001],术中出血量V组明显少于T组[(269.1±176.2)mL vs.(591.9±169.7)mL,P<0.001],并发症发生率(13.3%vs.21.3%,P=0.232),术后引流时间[(8.6±3.9)d vs.(9.0±5.0)d,P=0.693],住院时间[(11.7±6.8)d vs.(12.8±7.1)d,P=0.431],淋巴结清扫站数(5.0±2.2 vs.5.1±1.1,P=0.885)、枚数(18.5±9.6 vs.19.2±9.1,P=0.714)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局部复发率V组略低于T组(3.5%vs.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7),总生存率(1年90.0%vs.80.3%;2年76.9%vs.62.9%;3年65.9%vs.55.3%;P=0.163)进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层研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仍显示Ⅱ期(73.5%vs.63.4%,P=0.673)和Ⅲ期(59.3%vs.50.9%,P=0.179)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部分肿瘤直径大于5 cm的非小细胞肺癌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学创新》2015,(29):52-55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近端胃癌(肿瘤直径﹥3 c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10年7月本院收治的170例近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全胃切除术80(近端胃癌根治组),近端胃癌根治术90例(全胃切除组),调查比较两组术后28 d及5年生存率、术中指标、卫生经济学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28 d及5年生存率、淋巴结清扫数目、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胃癌根治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ICU住院时间均少于全胃切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端胃癌根治术不影响进展期近端胃癌患者生存率,较全胃切除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及ICU住院时间短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涂建民 《当代医学》2013,(30):114-115
目的探讨贲门胃底切除后余胃食管直接吻合术治疗残胃贲门癌的效果,以供参考。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2年3月残胃贲门癌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A组接受贲门全胃切除后空肠代胃术治疗,B组接受贲门胃底切除后余胃食管直接吻合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1年生存率的差异性。结果对比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现,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发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贲门胃底切除后余胃食管直接吻合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可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前提下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食管癌切除术中食管胃在颈部吻合和食管胃在胸腔内吻合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食管切除术吻合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37例),食管癌切除术中观察组患者食管胃在颈部吻合,对照组患者的食管胃在胸腔内吻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1~3年的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切缘癌残留人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虽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3年的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切除术食管胃在颈部吻合较食管胃在胸腔内吻合的手术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1~3年的生存率更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近端胃切除附加幽门成形术在胃上部癌消化道重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56例胃上部癌患者分成两组,A组(30例)行近端胃切除附加幽门成形术;B组(26例)行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4 d、1个月、3个月的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和体重变化;术后3个月残胃与"代胃"的容量及钡剂排空时间;术后6个月残胃与"代胃"的吻合口炎及反流情况。结果 A组在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和体重变化方面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残胃与"代胃"的容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60.0±30.0)m L vs(110.0±25.0)m L,P0.05)]。A组残胃与"代胃"的钡剂排空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6±0.5)h vs(1.2±0.3)h,P0.05)]。两组术后6个月吻合口炎及反流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端胃切除附加幽门成形术是胃上部癌术后消化道重建的一种较合理术式。  相似文献   

11.
周波  何明学 《医学综述》2014,(15):2825-2827
目的探讨管状胃-食管残端吻合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377例行食管癌根治术后存活1年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管状胃组和全胃组,管状胃组191例,行管状胃-食管残端吻合,全胃组186例,行全胃-食管残端吻合,对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及生活质量进行综合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胸腔引流量及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组术后肺部感染(5.76%)、胃排空不良(2.62%)、反流性食管炎(4.71%)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全胃组(13.44%、8.60%、13.98%,P<0.05);管状胃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测评总得分(76.9±10.3)分及满意度(37.70%)均显著高于全胃组(65.4±9.8、20.43%,P<0.05),但管状胃组进食食物种类功能区、进食顺畅程度功能区得分低于全胃组(P<0.05)。结论管状胃-食管残端吻合用于食管癌根治术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胸及经左胸腹联合行下段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胸入路(34例)和经左胸腹联合入路(40例)行下段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行胸、腹淋巴结清扫,术后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了解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观察2周,比较2组忠者的淋巴结肿瘤转移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住院时间.结果:经胸与经左胸腹联合行下端食管癌根治术比较,手术时间短[(2.6 4±0.8)h vs(4.7 4±1.1)h,P〈0.05]、出血量少[(418.5 4±112.5)mLvs(693.5.4±124.8)mL,P〈0.05]、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5.9%(2/34)vs 22.5%(9/40),P〈0.05]、手术住院时间缩短[(15.5±4.7)dvs(24.8 4±6.5)d,P〈0.05];2组手术切除淋巴结肿瘤转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行下段食管癌根治术,手术损伤小、恢复快,但远期存活率仍需观察.  相似文献   

13.
陈勇  徐国良  潘锋 《浙江医学》2010,32(12):1770-1772
目的 探讨近端胃癌行近端胃大部切除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 对60例近端胃癌患者行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分切除后采用两种常用的消化道重建术式:食管与胃直接吻合31例(直接吻合组),食管与胃之间空肠间置吻合29例(间置吻合组).对两种重建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年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及营养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与直接吻合组比较,间置吻合组手术时间显著延长(P<0.01),但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间置吻合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较直接吻合组明显降低(P<0.01),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及营养状况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食管残胃间空肠间置吻合是近端胃大部分切除后较为合适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14.
杜海峰 《湖南医学》2014,(1):112-114
[目的]探讨贲门癌患者经全胃切除术后临床疗效。[方法]将2005年6月至2012年6月入住本院的120例贲门癌患者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60例。对照组采用近端胃大部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全胃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术后疗效、两年无进展生存期(PFS )、术后半年与1年胃肠道症状评分(GSRS)及生活质量等。[结果]①对照组总有效率(PR+CR)为31.7%(19/60),明显低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58.3%,35/60),二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②PFS :对照组为(9.66±0.83)个月,观察组为(13.21±0.59)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③术后半年及1年GSRS评分:对照组分别为(3.3±0.6)分、(2.5±0.4)分,观察组分别为(6.5±1.2)分、(5.1±0.8)分,二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④根据QLQC-30生活质量评价标准,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全胃切除术能够提高贲门癌近期疗效、两年无进展生存期以及术后患者的短期生活质量,改善患者胃肠道症状,应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单独原切口入路与原切口入路和侧入路结合行甲状腺再手术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甲状腺外科入院的甲状腺再手术462例按双单住院号分2组,单号248例为A组,行原切口入路甲状腺手术,双号214例为B组,行原切口入路和侧入路结合甲状腺手术。比较2组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止血再次手术率、术后暂时性、迟发性及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性声音嘶哑、术后暂时性及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伤口感染和肿胀发生率及消退时间。结果A组vsB组术中伤口出血量为(43±0.8)mlvs(25±0.3)ml,P=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vsB组术后伤口出血量为(37±1.4)mlvs(21±1.2)ml,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vsB组术后止血再次手术率,1.61%vs0.93%,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vsB组术后暂时性声嘶4.44%vs2.33%,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vsB组迟发性喉返神经损伤性声音嘶哑3.63%vs1.87%,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vsB组术后暂时I生甲状旁腺功能低下5.24%vs2.80%,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vsB组术后伤口肿胀发生率77.8%vs54.8%,P=0.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vsB组伤口肿胀的消退时间16.2dvs10.7d,P=0.03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21%vs1.40%,P=0.69〉0.05),2组术后均未发生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性声音嘶哑(0vs0,0vs0,P〉0.05)及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0vs0,0vs0,P〉0.05)。结论原切口入路和侧入路结合可有效降低甲状腺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潘敦  陈辉  何颖 《西部医学》2013,(10):1464-1466,1470
目的探讨责门癌患者行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食管残胃端侧吻合、根治性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及根治性全胃切除空肠间置法吻合术后3年的生活质量及营养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108例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食管残胃端侧吻合术30例(近端胃大部组),行根治性全胃切除食道空肠Roux-en-Y吻合49例(Roux-en-Y组),行根治性全胃切除空肠间置法吻合29例(空肠间置组)。术后3年进行胃癌患者生活质量问卷(QLQ-ST022)调查,同时检测患者体重、血红蛋白(Hb)、血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F)。并对三组患者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胃癌患者生活质量问卷评分吞咽困难、胃部疼痛、饮食受限、焦虑、口干、味觉、身体外观等项目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胃大部组术后呃逆评分(46.07±12.94)高于Roux-er-Y组(26.59±10.31)及空肠间置组(29±8.34),有显著性差异(f=22.339,P〈0.05)。三组患者在术后3年体重、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各项营养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呃逆及返流,影响生活质量。保留远端残胃及空肠间置并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根治性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操作相对简便,术后长期生活质量及营养状况较好,是目前贲门癌患者较为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食管癌术前口服脂肪乳剂预防术后乳糜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有效的预防食管癌切除术后乳糜胸的方法。方法选择2004年5月-2007年4月收住入院的220例食管癌患者,无进食梗阻者,随机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110例。A组术前口服20%脂肪乳剂注射液进行标记胸导管,B组术前常规准备。术中观察各组胸导管充盈状态和损伤情况,术后统计各组乳糜胸及其他并发症,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均明显充盈(100%);B组能见到胸导管34例(30.9%),但均呈不充盈状。术后乳糜胸A组0例,B组4例(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乳剂术前标记胸导管方法简单、可靠,能基本避免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该院收治的120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组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每组均60例,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腹腔镜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5.5±1.2)cm、(61.1±31.2)mL、(249±49)min、(9.0±6.5)d,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淋巴结清扫个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得到随访,腹腔镜组的复发率、转移率、病死率分别为5.0%(3例)、5.0%(3例)、6.7%(4例),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开腹术相比,创伤更小、恢复更快,且不影响胃癌根治度,在短时期内,不会显著增加转移率、复发率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陈涛 《医学综述》2014,20(20):3831-3833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胃癌根治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技术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11月至2013年11月临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胃癌扩大根治性切除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胃癌根治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免疫功能指标、Karnofsky评分、手术指标变化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观察组临床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6.67%vs73.33%,P<0.05);2对照组术后IgG、IgM及IgA水平分别为(5.8±1.3)g/L、(0.8±0.2)g/L及(1.4±0.34)g/L,观察组术后分别为(7.7±1.4)g/L、(1.0±0.3)g/L及(2.4±0.6)g/L,观察组术后IgG、IgM及Ig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胃癌根治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技术可行,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及普及。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老年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临床特征、食管动力学及酸暴露的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分析2005至2011年我院门诊完成所有检查并确诊的260例GERD患者资料,将其分为老年组(i〉60岁)与中青年组(〈60岁),分析两组患者的食管炎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食管动力学、酸暴露情况。结果老年组GERD患者食管裂孔疝、不典型反流症状及食管外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分别为45.1%、36.3%、37.1%与30.6%、27.2%、25.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6、0.005、0.037)。两组患者内镜下食管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7.5%与50.3%,P=0.250),但老年组患者中重度食管炎发生率高于中青年患者(B级及C+D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19.5%、8.8%与10.2%、2.7%,P值分别为0.034、0.030)。老年组患者的立卧位酸清除时间、立卧位反流时间百分比及反流指数DeMeester积分均高于中青年组,且立位酸清除时间百分比、卧位反流时间百分比及DeMeester积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6、0.001)。老年组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食管体部蠕动波幅均低于中青年组,非传导性收缩百分比高于中青年组,两组间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3.364-6.39,15.574-7.01,P=0.009)。结论与中青年GERD相比,老年GERD患者食管动力功能下降,酸暴露时间延长,中重度食管炎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