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的一些问题胡大一许玉韵1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级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和)心室颤动(VT/VF)〕的一级预防对象即是临床上尚未发生过此类心律失常的病人。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后的病人如无使用β-受体阻断剂的...  相似文献   

2.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和心室颤动(室颤)。室早和室速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出现在心脏结构正常者,更易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全球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1700万人群中,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death,SCD)占40%-50%。室速、室扑和室颤都属于恶性心律失常。临床研究证实,恶性心律失常是导致SCD的最主要原因,为65%-85%。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74例AMI患为对象,按是否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分A组和B组,A组(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32例,B组(不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42例,对比两组患的临床资料,分析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A组住院病死率显高于B组(P<0.05),A组3年再发心脏事件发生率和3年再发心脏事件病死率均显高于B组(P<0.05)。结论 AMI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住院病死率高,再发心脏事件发生率高,再发心脏事件病死率高,预后差。改善预后关键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也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4.
全球每年突发性心脏骤停的人数为300万,平均生还率〈1%。美国每年约有70万患者死于心脏病,其中46万是心脏性猝死。在心脏性猝死中,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占62%,心室颤动(室颤)占8%,尖端扭转型室速占13%。国外多项大型临床试验已证实,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最有效的方法,可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本研究旨在观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ICD治疗的疗效随访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以心腔扩大与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不但易导致心力衰竭及心律紊乱,且易并发复杂或严重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猝死(SCD)。研究表明,T波电交替(TWA)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单形/多形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室颤)、SCD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经大量临床试验证实TWA是当前对心律失常事件最具预测价值的无创电生理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522例平板运动试验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平板运动试验(TET)诱发心律失常的性质和特点,方法:分析1356例中522例心律失常患的年龄、性别、心律失常分布及运动中心律失常的特点。结果:心律失常占TET的38.5%,房早(PAS)比例最大(46.4%),室早(PVS)次之(34.4%),第3位为PAS事并PVS(13.2%),其他心律失常均占比例很小。心律心失常发生率TET阳性高于阴性,差异高度显(P<0.01),但两心律失常构成比差异无显性(P>0.05)。PAS在试验的中晚阶段出现率较高(50.8%),并有随年龄增加其构成比增高的趋势,PVS在试验的早中阶段出现率较高(50.6%),并有随年龄增加构成降低的趋势,房速、室速、房颤等均出现在试验中的晚阶段,较严重的室性心失常与年龄无关。结论TET是诱发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有助于了解心律失常的性质和特点,还可揭示潜在的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7.
心律失常性猝死的预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猝死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传统的预测是心律失常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方法为:(1)室性早博的LOWNS分极(适用于急性心梗);(2)运动试验诱发;(3)心室晚电位;(4)临床电生理检查。这些方法尚有许多不足,仍有相当多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不能被预测。近年来在无创心电图领域,发展了一些新的预测方法和指标,这些指标对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特殊意义。另一方面对这些指标发生机理的研究,又推动了心律失常发病机理和治疗措施研究的进展。这些预测指标为:(1)QT间期、QT延长、QT间期离散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简称急性下壁心梗)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住院患者多项临床资料,探讨临时起搏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室速、室颤)的影响。方法收集急性下壁心梗且成功完成急诊PCI的219例住院患者的资料,其中未行临时起搏158例,行临时起搏61例。将起搏前心率(HR)≥50次/min且在再灌注前起搏者定为保护性临时起搏,共45例;保护性临时起搏患者为保护性起搏组;未行临时起搏患者为非起搏组。观察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冠脉病变特点、再灌注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保护性起搏组室速、室颤的发生率高于非起搏组(17.78%比3.1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RR--exp(-3.430+1.748xl+0.041x2),保护性起搏为发生室速室颤的危险因素(P〈0.01),保护性起搏发生室速、室颤危险度较非起搏高5.74倍。结论保护性临时起搏有增加急性下壁心梗急诊PC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保护性临时起搏无预防或减少再灌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彭景兰 《山东医药》2011,51(34):19-19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一旦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与持续室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预后不佳。J波(心电图上J点抬高0.2mV、时限≥20ms的圆顶状或驼峰状波)是心电极不稳定的标志性表现,但J波改变与AMI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0.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指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室颤或具有潜在危险的室性心律失常,易恶化为室颤,均为致命性心律失常。此类心律失常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非缺血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脏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全、重症心肌炎,少见于无心脏结构异常者,如特发性左室室速、右室流出道室速、LQTS、Brugada综合征、特发性多形性室速、室颤等。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伴J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J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评价J波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心电图有无J波分为J波组和非J波组,比较两组间临床情况,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J波阳性组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前壁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J波组(P〈0.05)。结论心电图J波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快速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射频导管消融可根治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旁路相关的快速心律失常、心房扑动和心脏正常的室性心动过速(以下简称室速)。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明显改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的预后,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但抗心律失常药物仍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因为:(1)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常见;经射频消融所根治者很少。(2)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成功率低;即使接受ICD治疗,为了减少心律失常的频繁发作而控制放电复律除颤次数…  相似文献   

13.
胺碘酮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观察60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服用胺碘酮治疗前后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的变化。结果应用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LownⅢ级以上)后与治疗前相比较,显著减少(P〈0.05),QTcd亦有显著性下降(P〈0.01),并未发现该药具有严重毒副作用。结论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能缩小QT离散度,从而减少室颤的发生,可降低恶性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14.
Brugada综合征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即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而导致猝死。目前预防猝死的惟一有效方法是安装埋藏式除颤器,但价格昂贵,不能作为一种普及的治疗方法。因此识别易发生猝死的高危患者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静脉胺碘酮的应用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静脉胺碘酮对终止心律失常急性期发作,减少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短期复苏成功率的作用明确。在心律失常的急性期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应用指征包括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宽QRS波心动过速、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不伴QT延长的多形室速、除颤无效的心室颤动/室速、"电风暴"辅助用药;转复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控制快速房颤、房扑、房性心动过速的室率;特别适应于伴有心功能受损的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静脉胺碘酮的剂量除参照指南外,还要强调剂量应因人而异。静脉胺碘酮首位的不良反应是肝功能损害,其次是低血压和心动过缓、静脉炎等。  相似文献   

16.
许多临床研究已经涉及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对于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溶栓时代的循证医学资料显示,ST段抬高急性心梗患者合并室速是近、远期死亡率增高的强烈危险因素。国外有资料报导,尽管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2%)低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10%~13%),但同样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目前缺乏中国人相关资料。本组通过单中心回顾性注册资料,探讨NSTE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患者近、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报告药物治疗无效、射频导管消融失败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VD)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1例患者,在电生理导引下行右室前游离壁隔离术治疗成功。术后随访7个月无室速发作,右室收缩功能正常。提示部分右室隔离术对有生命危险和药物治疗无效及射频导管消融失败的AVRD室速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徐楚材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ythmia)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恶化。如室性早搏的频度增加,室性心动过速的速率加快,由非持续性室速变为持续性,由单形性...  相似文献   

19.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过早搏动(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和心室颤动(室颤)等。目前,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主要有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仍是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之一。药物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与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20.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现代诊治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端 《心电学杂志》2006,25(3):184-187,190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alignant ventricular arrhythmia,MVA)系指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