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清代台湾的水利开发,政府最多居于倡导地位,鲜少直接插手投资开发,水利开发过程及经营具有浓厚的自治色彩。但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对于民间农田水利的投资开发,官府借助颁布谕告、发给圳照、验证戳记,甚至竖碑示禁等公权力的行使,来证明水利开发的合法性,或在引水纠纷时出面仲裁,作为官方对于投资者的一种保障。从水利兴筑到维持水利设施的正常运作,官府大部分情况下都扮演消极被动的角色,而主要是依靠民间水利组织的力量自行维系。在台湾人民长期的农田水利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水利规约和高度自治的民间水利合约组织,为维护水利秩序的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大量流移人口的聚集落居,汉水上游的水利事业在明代中期蓬勃发展,由于水利环境的恶化,灌溉效益较之前代有所下降,但技术革新使工程质量大幅度提高,分水及日常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在水利建设中,移民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宗族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府的督导和协调则是成功的关键。与水利事业发展相一致,汉水上游的地名、节庆风俗、民间信仰与水利文化相互影响,使汉水文化深深烙上水利的印记。  相似文献   

3.
清代台湾的农田水利开发,由于国家统治力量相对薄弱,因而政府介入较少。官府权力的发动,多是在担心水利纠纷会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下才出示晓谕,或给圳照、戳记来对民间的水利秩序给予支持和保证。为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进行农田水利开发协作,台湾人民开发埤圳只能相互帮助,结成水利组织,并以民间规约为主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解决农田水利纠纷。台湾的农田水利法制在此期间初具规模,有序用水渐成习惯。  相似文献   

4.
清代,皖江流域圩田由一种湿地利用的形式发展成为集水利组织、基层行政组织于一体的综合性组织,即圩区.在圩区,以乡绅为主体的家族和宗族组织广泛参与到水利工程修筑、投会救济、水利纠纷解决以及民问祭祀中,在社会控制中发挥主导作用;而官府在圩区社会控制中则发挥着辅助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圩区中国家、地方和社会的关系,对于探讨圩区社会控制和权力运行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作为传统社会中的一个独特社会阶层,晚清庐州士绅群体的发展与地方社会结合密切,士绅阶层在经历了整体实力壮大后文化权力张扬,积极投身地方文化建设,并将儒学传承与文化传播相结合,实际承担了基层社会传统文化承续与传播的历史使命,在晚清社会文化秩序的塑造与维护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津渡是城乡交通运输的重要环节和交通管理的重点,也是地方公共事务的重要内容。清中期以来,随着士绅阶层逐渐享有各种特权,并成为了地方社会领袖,士绅各阶层尤其是下层士绅都积极参与津渡建设并逐渐成为城乡地区津渡建设、经营和管理的主要力量。这既意味着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由直接控制逐渐转向间接控制,也是四川士绅阶层的崛起的要求。士绅在津渡建设和管理中也实现了名利双收。  相似文献   

7.
吕兴邦 《古今农业》2011,(1):105-117
借助大量三合垸民堤修防处的档案及其他材料,文章试图对民国末年江汉平原的"民垸"做一细致解剖.水利运作有赖于垸内基层精英的自我组织--修防处,"土方"、"土费"的征收、挪垫是岁修与防汛的制度与物质保障.士绅在水利事务甚至乡保行政中拥有决定性影响.垸内的行政和水利组织架构在表面上虽各成体系,但往往前者必须借重于后者才能在很...  相似文献   

8.
《农政全书》重视水利建设,力主发展西北水利,强调兴建水利工程必须搞好计划、设计,要合理负担、使用水利经费,要选拔水利管理人才,建立水利管理机构,加强监督检查,做好水利工程劳动力的征集工作。该书注重用水管理,提出要公正裁处水利纠纷,合理分配水利收益,惩处破坏水利设施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水利经济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安全、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水利经济建设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基础保障作用。发展新型社会水利经济已成为社会对水利行业的要求,水利行业的发展需要创新观念、开拓新视野。将水资源治理好、利用好、开发好,充分发挥水的价值,构建和谐水利经济。加大对已建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修养护投入,确保水利发挥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宣统二年,南陵因大水导致民食短缺,并由此引发以争议遏粜为核心的粮食危机事件,包括饥民抢米,民众拦截米船,士绅的弛禁、严禁之争,商人反对封禁和罢市等。事件中,地方官府、缺食民众、商人和士绅等社会各界纷纷参与,他们从各自利益考量,就是否遏粜提出各自诉求。这一事件较为集中地反映了清末统治者社会调控能力的弱化,也反映了清末安徽地方社会事务中,民、官、商、绅等阶层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势力变迁。  相似文献   

11.
叙述了民国时期区域性治水方略的出现,和治水权利从士绅向近代国家的转移趋势。在这个基础上采用了水利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施工组织制度。民国时期为了解决广东的粮食问题,大力兴建各类水利设施,在平原实行筑闸联围,增建堤段;在山区大建各种类型灌溉设施。为此,民国时期广东的农田水利事业取得了超过明清时期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2.
明代税课局开启了地方局务机构的设立,清代中前期地方局以军需、善后、慈善等为主,且使用范围有所扩大。太平天国战争后,地方事务繁重,地方局数量骤增,广泛出现于各类地方治理领域。晚清各地局的背景复杂、种类繁多、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技术性强、作用突出、影响深远。晚清地方局根据职能与内容进行合理分类显得尤为迫切,这对清末民初地方机构史的研究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徐艳 《广西农学报》2012,27(4):44-48,55
桂西南地处广西西南部与越南接壤,唐宋时期此区域还是荒蛮与朝廷流放犯人瘴气弥漫之地。经过明清“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中央加强了对此区域的管理;桂西南地区逐步得到开拓。经过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随之清政府推行“摊丁入亩”,极大的促进了桂西南地区人口的增长与税收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桂西南地区在明清之际,开始重视农田水利的开垦,并且引进新农具和新经济作物诸如“番薯、玉米、甘蔗、烟草”的种植,改善了当地经济发展模式,使桂西南地区经济得到开拓和发展。随着桂西南经济的发展,桂西南人口数量出现不断增长,人口持续不断增长也促进了桂西南文教的发展,进而体现在桂西南地区人才罕见的迅速崛起与发展壮大。随着桂西南地区经济不断的发展,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不断的崛起,逐步改变桂西南地区荒蛮,使得此地瘴气逐渐消散。  相似文献   

14.
明清丰城水灾与河工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ng&Qing Dynasty,Fengcheng flood disasters is very serious.Ming Dynasty,the time interval floods greater frequency low;Qing Dynasty,floods frequency volatility strong,after Jiaqing period,the flood of Fengcheng fluctuations decrease,but the sharp rise in the frequency,making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floods in Fengcheng disaster goes far beyond the Ming Dynasty.Faceing of the increasing floods,from private to official attention to the local community,in particular,the construction of emb...  相似文献   

15.
黔东南苗疆山峦重叠,沟壑纵横,灌溉难度较大,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历来仰赖水利灌溉。清代,黔东南苗疆因地制宜地兴修了一大批堰、塘、坝、井、泉等水利灌溉设施,并通过改良灌溉工具不断改善这一地区的灌溉条件。为了合理高效利用水利资源,该地区还因地制宜制定了一套水利管理制度,有效地促进了该地区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6.
汪庆元 《古今农业》2014,(2):106-113
20世纪以来研究表明,鱼鳞图册起源于南宋。明代洪武时期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推行鱼鳞图册制度,其作用是确认业户土地产权,确保官府田赋征收。现存明清鱼鳞图册原件主要分藏于安徽、江苏、浙江,北方的陕西、山西存有清至民国的鱼鳞图册。鱼鳞图册研究拓展了南北区域社会经济史的内涵,在地权分配、租佃关系、生态环境等方面有新的进展。而在鱼鳞总图、地权形态、里甲土地分布方面尚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流域管理是水利管理近代化的标志之一。大流域机构可以聚集多方利益代表,便于多方融资的流域投资渠道的建立。中国具有流域管理的历史传统,跨行政区域的国家级水利管理机构至迟在宋代已经出现。但是对于各流域整体性的认知,在清代中叶前,仍仅停留在对上游水土流失的初步认识阶段。  相似文献   

18.
福建历来为产茶大省,明清以来其茶产业发展对台湾有重要影响。闽台茶产业的互动模式和发展路径,在世界茶产业界举足轻重,对其学术价值则尚待挖掘。明清以来闽台茶业演进过程中,产生了一批著名茶商,其经营思想和业绩,对当前我国茶业发展仍具借鉴意义。该文对台湾和大陆关于明清以来闽台茶业发展史的文献进行了较系统和全面的梳理和综述,以此为基础,从以茶为缘、以商为本、以技为重、以史为鉴四个方面,提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该领域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夏季是中国古代的蔬菜供应淡季,"园枯"现象时有发生。在中国本土蔬菜尤其夏季蔬菜比较紧缺的情况下,主要通过引进的方式增加夏季蔬菜品种,以解决"夏畦少蔬供"的情况。明代以前,虽有引进,但仍难以满足对夏季蔬菜需求,明清以来,随着美洲蔬菜作物的引进,加之充分发挥本土蔬菜作为夏季蔬菜的潜力,最终在清代形成了以茄果瓜豆为主的夏季蔬菜结构。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动因也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