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理因素复杂、病情发展迅速,可分为脑髓失养、毒邪内生和毒伤脑髓三个病理过程。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是其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机和证候的分析,结合常用中药注射剂的特点,探讨了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不同病理过程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发挥中药注射剂的优势作用,从而取得更为突出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2012年6月~2013年4月收治的4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4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灸治疗对于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身体机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有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常见于2~15岁儿童,男多于女。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眨眼、面部肌肉抽动作怪相、缩鼻子、努嘴、摇头、耸肩、秽语、喉内作响、蹬足、模仿语言等。许多病人症状迁延,治疗困难,甚至延续至终生。长期以来,西医对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多采用氟哌啶醇或泰必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疾病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成为当今医学的难题之一,现代医学脑血管疾病包涵了中医学中风病的范畴中。中风有出血性和缺血性之分。缺血性中风占全部中风的80%,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笔者立足临床,  相似文献   

6.
张薇 《中国药业》2014,(2):93-94
计算机检索2000至2011年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CMFD)等资料库,获取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共有20篇文献纳入分析范围,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和方法各异,有一定疗效且方法多样灵活,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选用经典有效的方剂,采取各种治疗手段,并采用大规模临床实验,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中风是临床上常见的脑部神经功能缺失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中药注射液以醒脑静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注射用灯盏花素为主,9种注射液的具体组成、药理作用、药剂学使用情况均各有特点。现总结近年来治疗缺血性中风中药注射液的应用现状,为进一步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各种脑血管疾病所致脑损伤而引起的痴呆综合征,属于中医“老年呆病”、“痴呆”等范畴。由于该病在早期积极的治疗干预下具有可逆性的特点,因此是目前痴呆临床研究的重点之一。近年来,中医以整体观的辨证方法诊治该病,显示出很大的优势。现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和高经济负担的特点,血脑屏障作为血液和脑组织交换的动态屏障,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中医药治疗中风历史悠久,效果显著,本文从中医复方、中药单体、中药作用靶点和针灸4个不同方面探讨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后血脑屏障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疗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54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54例,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BI评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 <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主要综述近3年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药理研究进展。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抗脂质过氧化、降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调节脑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和NO合酶活性、减轻细胞内钙超载、抑制细胞凋亡、抗炎等6个方面拮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指出目前仍存在观测指标单一、涉及脑细胞功能恢复及脑神经功能重建等的研究有待深入,亟需建立病症结合、行业认可的标准的缺血性卒中动物模型,丰富研究指标,为总结与提高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综述近3年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药理研究进展.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抗脂质过氧化、降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调节脑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和NO合酶活性、减轻细胞内钙超载、抑制细胞凋亡、抗炎等6个方面拮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指出目前仍存在观测指标单一、涉及脑细胞功能恢复及脑神经功能重建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药抗糖尿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是一类因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作用低下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糖代谢紊乱,继发脂肪和蛋白质代谢障碍的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中药治疗糖尿病取得较大进展,本文对抗糖尿病的中药单体、单味中药、中药有效部位和中药复方制剂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经济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中两医结合治疗与西医综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方案进行经济学评价。方法利用本院围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所建立的数据库,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与西医综合治疗方案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比较及经济学评价。结果2组在治疗14d后,其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比较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西医综合治疗方案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费用显著下降,2者之间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结论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较经济,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治疗胃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中医药治疗胃癌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总结中医药治疗胃癌的特点,为开发新型、有效的胃癌治疗药物提供文献基础。方法对近20年有关于中医药治疗胃癌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目前临床上单独使用中药治疗进展期胃癌疗效不明显,但将中医药结合西医疗法治疗进展期胃癌,对患者进行整体调理与个体化用药相结合治疗能够极大提高疾病治愈率,降低胃癌患者术后的毒副作用,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结论虽然手术与化疗仍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但中药抗肿瘤具有多靶点、多效应、安全有效等优点。因此,如何合理利用这些优势开发出经济、有效的抗癌药物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点,将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必将成为胃癌治疗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中药浓缩丸具有载药量大、顺应性好、服用和携带方便、适用人群范围广、易于贮存和运输等特点,改善了传统汤剂、蜜丸和煎膏剂等剂型的服用、贮存和运输不便等问题,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具有深刻的研究意义。查阅了近年来发表的中药浓缩丸研究的相关文献,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的上市中药浓缩丸为研究对象,对其分类、数量和适应证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对其制备工艺、干燥方法和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指出了中药浓缩丸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质量评价缺乏统一标准等。中药浓缩丸既改善了传统剂型的缺点,顺应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又可以结合现代缓控释技术研制成具有缓控释功效的中药浓缩丸剂,尤其是在对胃肠道有刺激性、药效成分稳定性差和不良反应强的中药中发展前景广阔,符合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7.
血管生成不足或过度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中药可通过影响血管生成的调节因素,调节血而治疗与血管生成异常有关的疾病.基于此,本文对近年血管生成机制及中药的干预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路感染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通过相关文献检索,从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发病机理、发病特征、治疗原则,中、西医的治疗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着重从中药的单方验方、中成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阐明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上的优势,不仅疗效显著,还能克服西医治疗产生的耐药性,提高患者免疫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独创的新剂型,其药效迅速、疗效提高,在危重急病、疑难重症等治疗上应用广泛。然而,随着中药注射剂的广泛应用,临床不良反应频繁出现,安全性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系统查阅近年来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方面的相关文献,并从原料药材因素、制剂工艺因素、中药注射液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三个层面对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肠黏膜屏障能够有效阻止肠内的有害物质穿过肠黏膜进入血液及其他组织,在维持机体与外环境的稳态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机体在遭受严重应激后,易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下降。近年来,中医药的介入为肠黏膜屏障的保护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中药可通过调控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及激发肠道免疫应答等作用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本文对中药在受损肠黏膜保护及修复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阐明中药在肠黏膜屏障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