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酱油酿造中的生香酵母及生香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已知的微生物特别是酵母菌对酱油酿造中风味物质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风味物质的形成过程缓慢,且了解甚少,该文介绍了最近10多年有关酵母菌特别是鲁氏接合酵母和多变假丝酵母的生香机制和产生的风味物质,采用固定化细胞或突变株在加速香味物质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生香ADY配合AADY在二锅头酒生产中的应用赵桂荣内蒙古集宁市制酒厂(012000)关键词生香ADY二锅头酒配合应用我厂生产的二锅头酒是以玉米、高粱为原料,以固体糖化酶和麸曲、酿酒高活性干酵母(以下称简AADY)为糖化发酵剂,按照传统固态发酵、甑桶蒸...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红曲霉和生香酵母的初筛、复筛,确定了生产应用菌株。该系列菌株应用于二锅头原酒生产,可有效提高原酒质量。  相似文献   

4.
TH—AADY和生香酵母在小曲米香型酒中的应用蒋耀恩广西全州湘山酒厂科研所(541500)将TH—AADY和生香酵母按一定比例加入到纯种白曲中,使每1g曲含安琪酵母5000万~8000万。或在培菌完毕泡水时将安琪酵母调浆加入酒醅中,使每1ml酒醅酵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牛栏山二锅头大茬酒醅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确定发酵过程中优势真菌,为解析牛栏山二锅头的形成过程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将传统可培养分离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对牛栏山二锅头大茬酒醅发酵过程真菌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采用传统分离方法从大茬酒醅中分离获得559株真菌,共分为13个不同的类群,主要为扣囊覆膜酵母、酿酒酵母、伞枝横梗霉。根据微生物数量变化确定大茬酒醅真菌演替规律,即扣囊覆膜酵母和伞枝横梗霉是发酵初期的主要真菌,以毕赤酵母为主的生香酵母和酿酒酵母在发酵前期快速增长;在顶火期,除酿酒酵母以外的真菌已无法分离到,酿酒酵母成为顶火期和发酵后期的主体真菌。高通量测序中共获得143种真菌OTU,主要包括酵母目、毛霉目、散囊菌目和丝孢酵母目,其中扣囊覆膜酵母是发酵前期的主要真菌,酿酒酵母是中期和后期的主要真菌。[结论]大茬发酵过程中真菌多样性丰富,两种分析手段结果较为一致,确定了大茬酿造过程中主要真菌为扣囊覆膜酵母、伞枝横梗霉和酿酒酵母。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牛栏山酒厂于1996年3月在清香型二锅头酒生产中推广使用TH-AADY,它操作简单掌握并耐高温耐酸,主要节约粮食,提高出酒率,尤其是夏季高温季节解决了生产掉排问题,产量稳中有升,但口感淡薄,为了提高酒南,于1997年4月开始使用生香ADY,在保证出酒率的基础上同时提高了酒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从橘子果实上分离筛选出的3株天然野生菌株和5株商业果酒酵母的发酵速度、发酵力、感官品质和气相分析结果进行系统比较研究,从中筛选出适宜橘子酒酿造的优良生香酵母菌株JZ-3。发酵力为0.20 g/g·d,主发酵速度相对较低,到发酵后期的速度平缓,对于果酒香气的形成和风味物质的积累十分有利,酿造出来的橘子酒品质最佳,酒体呈现出浅橘黄色,较为澄清透明,且酒体光泽度好,具有橘子清新的果香和纯正、协调的酒香,具有典型性,酒的整体品质较高。  相似文献   

8.
在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窖泥中己酸菌数量的多少及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酒质。研究生香酵母与己酸菌复合培养制作的复合液体窖泥应用于浓香窖池养护,试验结果表明,生香酵母与己酸菌的复合培养,可进一步提高液体窖泥中己酸菌数量及代谢产物,有利于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窖池的养护效果,对提高浓香型白酒的产量和优质酒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海藻酸钙(calcium alginate,CA)和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为共聚物,对异常汉逊酵母(Hansenula anomala)进行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EA)调味酒的固定化发酵.研究了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PVA、CaCl2浓度对固定化发酵的影响,SA-PVA和CaCl2-H3BO3浓度(正交试验法)、固定化时间及固定化颗粒包埋量对EA调味酒发酵的影响.进行重复发酵试验,确定最佳固定化方法为:以1.5%CaCl2-饱和H3BO3为交联剂,按2%SA-9%PVA混合材料的配比制作固定化颗粒,固定6h,包埋量为10进行单菌株发酵,得到EA质量浓度为3.99g/L.同时,比较分析了固定化和传统游离发酵酵母菌增殖情况及其成品酒(清香型)的各项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固定化发酵EA调味酒不仅可以提高菌株发酵力,还可减少育种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为调味酒的生产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生香酵母及其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主要介绍了生香酵母的类群、筛选分离、鉴定、保存、培养、香气成分及其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1.
王久增 《食品科学》1987,8(9):44-46
采用人工培养纯种酵母发酵猕猴桃酒,发酵迅速稳定,酒质较好,但对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一般乡镇企业难以达到。利用野生酵母自然发酵酿造猕猴桃酒,发酵慢,易污染,酒质难以提高。本文介绍人工培育野生酵母发酵猕猴桃酒技术,发酵迅速稳定,酒质好,对设备和技术要求不高,适用于乡镇中、小型酒厂生产猕猴桃酒。  相似文献   

12.
利用自选产香酵母GY酿造鸭梨酒,应用正交试验对其酿造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鸭梨汁中添加50 mg/L的SO2既能抑制杂菌生长,又可以防止鸭梨汁的褐变;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为:温度25℃,接种量为1×107 cell/mL,初始pH值为4.0,该条件下发酵的鸭梨酒香气较突出,酒体较丰满,风味较好。  相似文献   

13.
选择常用商业果酒酵母菌株KD、DV10、Q23、EC1118、安琪和H7Y7作为供试酵母菌株,以川蔗17为原料发酵生产甘蔗酒,通过分析发酵液中糖含量变化情况及酒精度、澄清度,比较不同菌株发酵特性,结果发现EC1118菌株发酵彻底,产酒能力最强,发酵后甘蔗酒的高级醇含量最低;H7Y7菌株发酵的甘蔗酒中酯类物质最高,为其他菌株的3~6倍;安琪酵母发酵液最易澄清,但其发酵后的甘蔗酒中甲醇含量为其他菌株的5倍以上。感官评分结果显示,不同酵母菌株发酵的甘蔗酒感官评分依次为H7Y7EC1118DV10安琪酵母Q23KD。研究结果表明,供试酵母菌株中EC1118和H7Y7更适宜用于甘蔗酒酿造。  相似文献   

14.
采用“液——固”培养法制作由清香型大曲自行分离的生香酵母“汾1”“汾2”,确定了最适配方和培养条件,经高梁酿酒发酵试验,固体生香酵母用量为1%~2%,白酒总酯含量为3.7g/L~4.3g/L,气相色谱分析乙酸乙酯合量为2.0g/L~2.7g/L,乳酸乙酯含量为1.65g/L,经省级评酒人员品评为优质清香型白酒。  相似文献   

15.
采用“液-固”增减法制作由清香型大曲自行分离的生香酵母“汾1”“汾2”,确定了最适配方和培养条件,经高梁酿酒发酵试验,固体生香酵母用量为1%-2%,白酒总酯含量为3.7g/L-4.3g/L,气相色谱分析乙酸乙酯含量为2.0g/L-2.7g/L,乳酸乙酯含量为1.65g/L,经省级评酒人员品评为优质清香型白酒。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专业酵母衍生制品的研发及其重要成果,以及在葡萄酒酿造中特别是在酒精发酵前后、陈酿与存储以及装瓶前的几个重要阶段的应用。白葡萄酒在葡萄破碎后及酒精发酵中借助富含谷胱甘肽的OPTIWHITE和OPTIMUM WHITE进行有效抗氧化和护色护香,以及在酒精发酵结束后的存储转运过程中借助Pure-Lees Longevity持久地抗氧化保护;红葡萄酒在酒精发酵中添加富含高分子特种多糖的OPTIRED或者OPTIMUM RED,既及时有效稳定颜色,夯实口感饱满基础,又消除或降低植物生青气息,并且在陈酿阶段应用富含低分子特种多糖的OPTILEES或NOBLESSE进一步提升口感饱满和甜润度。最后讨论了无论白葡萄酒还是红葡萄酒均可在装瓶前根据实际酒况添加纯甘露糖蛋白产品Ultima soft或Ultima fresh来稳定平衡酒体。  相似文献   

17.
许玲  张秋月  于文娟  郑萌萌 《酿酒》2012,39(6):42-44
研究通过用生香酵母菌株发酵不同的原料,分析产生的香味成分,得出复粮芝麻香酒部分香味成分的生成来源和机理,为生产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 酱油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调味品,历来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正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对酱油这种传统调味品相对地提出更高的品质要求。但与此同时,国家取消了许多计划经济时的优惠政策,使酱油酿造的成本大大上升,给许多酱油酿造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在当前形势下,单纯通过酿造手段的改进来提高酱油的品质,存在很大困难。 从目前北京市场的情况来看,各种较高档的酱油、调味汁均广泛采用氨基酸水  相似文献   

19.
酵母抽提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氮源、维生素、矿物元素等,针对高浓酿造中酵母营养物质的缺乏,本实验将抽提物作为酵母营养盐添加到高浓麦汁中,添加量主要以麦汁中α- 氨基氮(α-N)水平作为衡量指标,以未添加营养盐的空白作对照,分析发酵液指标。  相似文献   

20.
糖类是葡萄酒中的重要组成物质,除了由酵母代谢生成酒精决定酒品酒精度和赋于葡萄酒甜味外,也对葡萄酒的颜色、口感、香气、稳定性,甚至起泡酒的起泡特性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聚合度不同,葡萄酒中的糖类物质可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