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UPJO患者64例,其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引起梗阻的46例,输尿管肾盂高位连接10例,纤维索带或异位血管压迫者8例.64例均手术,其中Anderson-Hynes离断式肾盂成形术52例,异位血管切断及纤维索条松解术10例,肾切除术2例.结果 52例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患者随访3~60个月,平均24个月.B超及IVU检查提示患肾实质明显增厚,肾积水消失42例,轻度积水18例,2例中度积水,患者肾功能术后复查均正常.结论 Anderson-Hynes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首选手术方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经尿道逆行和经皮肾穿刺顺行两种途径下采用钬激光腔内切开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UPJO)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2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41例UPJO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逆行组(17例)和顺行组(24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3个月肾积水最大深度改善值等指标。结果 逆行组手术成功率低于顺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逆行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带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更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肾积水最大深度改善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钬激光腔内切开是治疗UPJO安全、有效的手段,可根据患者病情特点灵活采用逆行或者顺行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肾盂输尿管连接处(UPJ)的形态学定位提供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资料. 方法 取材于32例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双侧泌尿系标本,进行大体测量、组织学染色、神经纤维银染和图像分析. 结果 UPJ外径(3.12±0.81)mm和内径(2.26±0.15)mm分别小于肾盂中部和输尿管中部的各自相应值(P<0.05). UPJ神经纤维分布比肾盂中部和输尿管中部稀疏,胶原纤维较丰富.UPJ肌层厚度 (0.34±0.03)mm和管壁厚度(0.63±0.04)mm也分别小于肾盂中部和输尿管中部各自相应值(P<0.05). 肾倾斜角平均为61°,与肾倾斜角有关的UPJ位置平均在肾下极平面以上1.2~1.3cm处, 且肾倾斜角越大,UPJ位置相对越高. 结论 UPJ约位于距肾下极平面以上1.25cm处.UPJ存在生理性内、外径狭窄,神经纤维分布较稀疏,平滑肌较薄弱,且排列不规则. 相似文献
4.
作者报告2例外伤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梗阻,因腹部合并伤掩盖了UPJ损伤的表现,剖腹手术未探查肾脏造成误诊,分别于伤后4个月和15个月行输尿管-肾盂(或肾盏)吻合术,随访4年和2年肾功能已恢复,作者认为保肾手术是治疗本病恰当的方法,以恢复排尿通路和维护肾功能,文中对UPJ损伤的机理,有关诊断和治疗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成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我院1990年7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56例成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患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引起梗阻者46例(82.1%),其中3例为双侧;粘连带压迫者3例(5.3%),输尿管肾盂高位连接者4例次(7.3%),异位血管压迫者3例次(5.3%)。共行手术59例次,Anderson—Hynes离断式肾盂成形术47例次,肾盂Y—V成形术4例,纤维条索松解3例,异位血管切断3例,肾切除术2例。本组病例除2例肾切除者外,余54例均于术后3个月至1年进行复查随访,50例痊愈。总治愈率92.8%。4例(7.2%)发生再狭窄,二次行肾盂成形术后均痊愈。结论 IVU和RU是诊断成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主要方法,Anderson-Hynes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是治疗成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6.
7.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为原发性肾积水最常见原因.UPJO的术前诊断依赖于影像学检查,治疗选择取决于梗阻严重程度和患者身体状况.近年来影像和医疗设备技术的进步,特别是B超的广泛普及和CT的升级换代以及腔镜技术的开展,极大促进了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诊断及治疗水平的提高.UPJO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开放肾盂成形术、腹腔镜肾盂成形术、顺行及逆行肾盂内切开术或扩张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42例UPJO患者的40例行开放手术,1例行输尿管镜下狭窄部扩张术,1例行输尿管镜肿瘤激光切除术.术毕均植入双"J"管.回顾性分析42例UPJO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结果 随诊42倒患者,随诊时间6个月~3年.42例患者解除梗阻后无复发,全部治愈.结论 UPJO的诊断主要依靠B超、肾分泌造影、逆行尿路造影及MRI检查,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对孤立肾患者需慎重.术式选择需根据梗阻病因而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治疗继发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和防范措施。方法:采用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下电切扩张治疗继发性UPJO 34例患者。结果:34例中一次性行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切开取得成功的有31例,3例行二次手术取得成功。其中肾周尿外渗的发生率为5.9%,大出血的发生率为5.9%。结论: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下电切扩张治疗继发性UPJO,手术创伤小,疗效好;熟悉局部解剖,熟练掌握手术和腔镜操作技巧,术中精细操作,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1.
12.
迷走血管与小儿先天性肾积水因果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迷走血管与该处梗阻引起的小儿先天性肾积水的因果关系、选择合理手术方式,提高迷走血管存在的小儿先天性肾积水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1998-2003年收治12例迷走血管存在的小儿肾积水诊断治疗随访情况.结果全部病人经开放手术证实,术后随访无复发.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管壁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在有迷走血管存在与无迷走血管存在的小儿先天性肾积水中病理改变基本相同.结论该病中迷走血管存在可能不是引起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始动因素.手术必须在转换盂管交界与迷走血管位置同时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切除病变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病理检查的结果为术式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肠梗阻的临床治疗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肠梗阻患者共70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具有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以及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且在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金属胆道支架在恶性胆道梗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金属胆道支架置人结合肿瘤区域化疗在恶性胆道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不能根治切除的恶性胆管梗阻患者中,42例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后支架置放术,另4例行经腹胆道支架置放术。支架置放术后,36例采用皮下埋置化疗泵化疗药物注射,8例采用分次动脉插管化疗药物灌注。结果:经PTCD成功后支架置人成功率95.2%,经腹支架置人成功率100%。结论:金属胆道支架置人成功率高,手术损伤,支架通畅率高,结合肿瘤区域化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川芎嗪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与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川芎嗪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与机理。方法 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治疗组35例,用川芎嗪治疗,对照组30例用血栓通治疗。通过视力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眼底检测评价疗效。结果 经4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9%,与血栓通组相似,但在视力恢复上优于血栓通组。结论 川芎嗪对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肠癌致急性梗阻病例的外科处理原则、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大肠癌致急性梗阻的外科临床资料。结果:4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45例治愈,1例死亡,20例右半结肠行根治性切除,Ⅰ期吻合,11例左半结肠行根治性左半结肠切除,Ⅰ期吻合5例,6例行改良Hartmann术,7例中高位直肠癌,3例行Dixon,3例行改良Hartmann术,1例行乙状结肠单纯造口,8例低位直肠癌,行Dixon3例,Miles2例,改良Hartmann2例,死亡1例。结论:手术治疗大肠癌致肠梗阻是唯一办法,具体方法需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肿瘤的局部情况选择合理方式,置入内支架,变急诊为限期手术,是大肠癌合并急性梗阻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急性椎基底动脉阻塞急诊血管内治疗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管内重建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阻塞的疗效。方法:收集急性椎基底动脉阻塞20例,全脑造影后进行动脉溶栓和支架血管成形术等血管内重建治疗,比较手术前后NIHSS评分、TIMI血流等级及临床表现。结果:完全开通9例(45%),部分开通9例(45%),未开通2例(10%),总开通率为(90%);继发脑出血1例(5%),死亡2例(10%)。术前、术后NIHSS评分分别为18.05±6.72、13.24±5.36(P〈0.01),术后TIMI靶血流可达2~3级,术后18例(90%)临床症状好转。结论:血管内重建是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阻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Neuroendocrine tumors of the ampulla of Vater are extremely rare cause of extrahepatic biliary obstruction and further rarer cause of duodenal obstruction, and only a few cases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Herein we report a case of ampullary neuroendocrine tumor in a 75-year-old woman who presented with biliary obstruction and gastric outlet obstruction palliated with metal biliary and duodenal stenting with relief of jaundice and vomiting at 1 month of follow-up.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