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经方入手,搜集了近10年各医家运用经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记载,从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痰气交阻证、脾胃虚弱证、寒热错杂证5个常见证型逐条论述经方临床运用,以期扩大经方使用范围,展现经方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之优势所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参考文献43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生存质量与反流相关症状、中医肝胃不和证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对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分别测评其反流相关症状、中医肝胃不和证症状及患者生存质量,并采用直线相关的方法分析生存质量与反流相关症状、中医肝胃不和证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生存质量在生理职能、身体疼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四个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方加减治疗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1例,按照就诊的顺序随机分组,治疗组、对照组按照2∶1纳入;治疗组予疏肝和胃方加减治疗,对照组予雷贝拉唑和莫沙必利治疗,观察时间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SF-36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53例患者完成了12周的既定疗程;对照组23例患者完成了既定疗程;组间比较,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F-36量表积分改善明显(P<0.05)。结论:疏肝和胃方加减可以明显改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应对难治性食管反流病的疗法。  相似文献   

4.
降气和胃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3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胃食管反流病 (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 ,促动力剂、制酸剂有较好效果 ,但停药后 ,GERD易复发。笔者采用自拟降气和胃方治疗本病 3 3例 ,总结如下 :  一、一般资料   3 3例均系本院胃肠病专科患者 ,其中男性 2 4例 ,女性 9例 ;年龄 2 4~ 66岁 ,平均 4 1 8岁 ;病程 2个月至 1 1年 ,平均3 7年。  诊断标准 参照有关文献制定 ,有经常而明确的反流症状 ,以胃灼热、泛酸为主要症状 ,常见于餐后 ,在平卧位或弯腰后加重 ,服用制酸剂可缓解 ,或伴有非心源性胸痛、慢性声音嘶哑及咳嗽等 ;胃镜检查判断食管黏膜损害的范围与程度按 1 …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二式三法配合重灸法干预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二式三法配合重灸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诊疗统计。结果: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6.11%、100.00%,对照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1.11%、9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式三法配合重灸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推广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酸反流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的影响。方法纳入120例GER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背俞指针疗法,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及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共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变化情况,检测2组治疗前后、随访6个月时LESP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24 h食管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均显著下降(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LESP均明显改善(P<0.05);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LE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俞指针疗法能通过改善LESP减少食管酸反流,且LESP改善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理中和胃方联合西药治疗寒热错杂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寒热错杂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治疗组有1例因未严格按照医嘱服药而被中止,剩余44例;对照组有1例因其他药物导致严重不良反应退出试验,剩余44例。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10 mg/次,3次/d,饭前服用;雷贝拉唑肠溶片,10 mg/次,1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理中和胃方(海螵蛸、煅瓦楞子、浙贝母、煅蛤壳、陈皮、半夏),1剂/d,水煎,200 mL/次,2次/d,早晚温服。两组均于治疗6周后判定疗效。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戒烟戒酒,避免暴饮暴食及刺激性食物等。结果:治疗组治愈21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8.64%(39/44);对照组治愈16例,有效12例,无效16例,有效率为63.64%(28/44)。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胃灼痛、胸部疼痛、吞咽困难、呕吐、反酸、食欲不佳、胃脘部灼热感症状评分及临床症状总积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胃灼痛、胸部疼痛、吞咽困难、呕吐、反酸评分及临床症状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生理评分和心理评分均明显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躯体活动功能、躯体角色功能、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功能、心理健康评分均明显升高,且治疗组躯体活动功能、躯体角色功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理中和胃方联合西药治疗寒热错杂型胃食管反流病有较好疗效,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寒热错杂证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常见证型,该文认为脾气易虚易寒,胃气易实易热,脾与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常相累而病,易形成寒热错杂证。该证型的病机特点主要为脾寒胃热,脾寒则清阳不升,胃热则浊阴不降,脾胃升降失调,胃气上逆而发病。治疗时效法张仲景寒热并用理论,治以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之法,方以半夏泻心汤加减,从而达到寒热并用以平阴阳、辛开苦降以调升降的目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特点,为更好地认识其病因病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收集北京中医医院脾胃病科门诊13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填写中医证候调查表,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总结本病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特点,探讨其病因病机。结果年龄、肥胖、饮食偏好与本病发病相关;因子分析得出12个公因子,病性要素以火(热)、气虚、气机失调为主;归纳出肝胃郁热证、中虚气逆证、胆热犯胃证及气郁痰阻证为主要中医证候。结论中年人、肥胖、偏好肥甘可能是本病发病相关因素。本病病性多为实证及虚实夹杂证,基本病机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气上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特点.方法:对14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行胃镜检查、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分析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情况.结果:(1)140例胃食管反流病中肝胃郁热型占68.57%,胆热犯胃型占11.43%.痰气郁阻型占10.00%,中虚气逆型占10.00%.(2)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肝胃郁热型较胆热犯胃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酸反流;胆热犯胃型较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混合反流;中虚气逆型较肝胃郁热型和胆热犯胃型出现更多的生理性反流.结论:GERD中医证型以肝胃郁热型最为常见,肝胃郁热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酸反流和混合反流为主:胆热犯胃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混合反流为主;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多见生理性反流.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结果可作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陆喜荣  陶鸣浩 《河南中医》2011,31(4):318-319
胆汁反流性胃炎主因脾胃失调,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肝不随脾升,胆不随胃降,胆胃不和,胆气上逆而见胆汁反流入胃.脾虚为致病之本,肝郁为致病之标,肝睥不和为病机关键,治疗时当辨别不同证型,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探讨其主要症状与其他症状间的联系。方法:收集1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四诊信息,诊断中医证型,采用CONCOR迭代相关收敛法、可视化分析法等对其相对中心度、节点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等进行分析,并形成可视化图谱。结果:胃食管反流病患病几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年人>年轻人>老年人。1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有明显诱因者136例,其中与情绪相关者50例,与饮食相关者58例,与劳累相关者16例,与感受外邪相关者8例,另因手术或药物诱发者4例。1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肝胃郁热证38例,胆热犯胃证26例,气郁痰阻证32例,瘀血阻络证10例,脾虚湿阻证29例,痰气交阻证21例,寒热错杂证30例。嗳气、乏力、反酸、胃痛贯穿于各个证型中,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关系密切,而嗳气在胃食管反流病的证候网络中相对中心度最高。子群2的内部密度数值最大,子群2的症状包括:乏力、反酸、口苦。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的关键病机为"脾胃虚弱,胃虚气逆",嗳气、反酸、乏力、胃痛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关系密切,乏力、反酸、口苦三症状内部联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肝胃之间的脏腑关系,建立证型的原则以及现代文献对肝胃不和证型的描述,分析得出肝胃郁热的说法不够明确.在没有指出肝胃郁热具体的临床表现而缺经证型是不符合建立证型原则的.同时指出,所谓的肝胃郁热证应该包含在肝胃不和证里面,因此在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同时提出肝胃不和与肝胃郁热实际上是犯了概念不清、逻辑不明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章光鑫  周晓虹 《河南中医》2015,35(2):442-444
胃食管反流病的证型分布以肝胃郁热型、肝胃不和型及脾胃虚弱型最为多见,分别占39.35%、21.89%和8.79%,与脾虚气滞型、痰气郁阻型、胃热气逆型、中虚气逆型及肝郁气滞型等构成本病的主要证型。治疗时以疏肝解郁、清热和胃为基本治则,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汤加减联合抑酸剂治疗伴焦虑、抑郁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气郁痰阻证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肽因子和促炎因子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20 mg/次,1次/d;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1片/次,2次/d;达立通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本院诊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对症治疗,观察组给予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1.3%,对照组有效率71.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中出现一过性皮疹1例,短时腹部痉挛性疼痛2例,观察组中并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者,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疏肝和胃降逆汤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肝胃不和证患者食管黏膜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及环氧合酶-2(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GERD患者17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9例。2组均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疏肝健脾和胃方治疗。观察2组基线期和治疗后12周(治疗后)反流性疾病问卷(RDQ)症状积分及食管黏膜PAR-2及COX-2蛋白表达变化。结果:基线期,2组RDQ症状积分、食管黏膜PAR-2及COX-2蛋白表达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RDQ症状积分、食管黏膜PAR-2及COX-2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RDQ症状积分与食管黏膜PAR-2及COX-2蛋白表达正相关(P 0. 05),对照组RDQ症状积分与食管黏膜PAR-2及COX-2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 0. 05)。结论:奥美拉唑肠溶片联合温阳活血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证具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患者食管黏膜PAR-2及COX-2蛋白表达而起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和胃降逆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64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和胃降逆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肝胃郁热证)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按数字表法将128例GERD患者分为西药组和观察组各64例。西药组服用奥美拉唑镁肠溶片,20 mg/次,早、晚各1次;枸橼酸莫沙必利片,5 mg/次,3次/d。观察组服用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同西药组,并采用和胃降逆汤加减治疗,1剂/d。两组疗程均为8周。进行治疗前后肝胃郁热证评分、食管黏膜内镜和反流性疾病问卷(RDQ)量表及生活质量评价;对痊愈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计算复发率及复发时食管黏膜内镜评分。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3.75%,优于西药组的81.25%(P<0.05);观察组胃镜下炎症疗效总有效率为90.62%,优于西药组的75.0%(P<0.05);观察组治疗后肝胃郁热证评分、食管黏膜内镜评分和RDQ量表评分均低于西药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SF-36健康量表除身体疼痛维度外其他维度评分均高于西药组(P<0.01);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23.5%低于西药组的64%,观察组复发时食管黏膜内镜评分也低于西药组(P<0.01)。结论: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的基础,和胃降逆汤加减能减轻GERD(肝胃郁热证)近期症状,提高治愈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能降低远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化肝煎合金铃子散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BRG)肝胃郁热证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和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5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脱落、失访5例,剔除2例,完成68例;观察组脱落、失访3例,剔除4例,完成68例.对照组口服达立通颗粒,1袋/次,3次/d,饭前服用.观察组给予化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