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家友 《金陵瞭望》2005,(15):57-57
永安村地处江宁区上坊街道西北面,总人口2000余人,有640户,村域总面积5950亩,下辖6个自然村。4年前,这个村没有一家企业,是远近闻名的经济落后村。4年后。这里奇迹般地崛起了永安村工业园,有20多家企业进村落户。2004年,全村实现三业总产值2.05亿元,村集体收入250万元,农户人均收入6270元,成为南京市的百强村。  相似文献   

2.
江苏吴县市自1986年建办第一家台胞投资企业苏州华泰有限公司至今,全市累计批办各类台资企业330家,正常开业149家,投资总额7.9亿美元,合同利用台资6.28亿美元,到帐台资1.92亿美元,全市台资企业占“三资”企业总数的27.2%。近年来,台商投资大项目明显增多,一大批投资额在3000万美元左右。投资结构优化,产品档次升高,技术含量高。不少台商已开始“入乡随俗”,在该市乡镇落地生根,拓展事业。本是同根生,如今情更亲。因而该市落户的台商拉起“家常话”时,很执着地呼唤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才是,他们希  相似文献   

3.
《华人时刊》2006,(11):77-77
目前,大批台商正在进行产业转移,寻觅新的商机。江苏省铜山县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于9月9日成功举办“百名台商看铜山暨首届对台经贸洽谈会”,共邀请108位台商前来观光考察和经贸洽谈,吸引了21个台资项目签约落户,总投资额达16亿元。  相似文献   

4.
大陆台资企业的转型发展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石之一,“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强调要全面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积极支持大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为了解大陆台资企业转型发展的基本情况,笔者受我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之托对长三角、珠三角等5个台资企业相对聚集的城市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当前大陆的台资企业转型已经起步,部分行业转型效果已初步显现.但由于存在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台资企业转型进程仍有待加快.当前亟须从企业自身与外部环境优化两方面同时入手,推动大陆台资企业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冠捷科技集团来说,2010年是一个里程碑。这一年,冠捷的营业额突破100亿美元,同时因2009年良好的经营业绩而入选富比世全球2000大企业。20年前落户福清的冠捷,终于成为一个在全球电子制造版图上重要的标识,而它也以自己的成功,成就了台资企业在闽发展的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6.
浦超 《小康生活》2006,(4):19-19
云南省花卉产业联合会与韩国农水产物流通公社日前在昆明正式签署《业务协助协议书》。《业务协助协议书》的主要内容有:相互间情报交换及协作;花卉生产、流通相关情报及定期刊物等资料交换;花卉类进出口相关情报交换及协作;相互访问及参观团派遣;双方网站的相互链接。云南作为世界上最适宜种植鲜切花的三大地区之一,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政府发展花卉产业的决心以及优惠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韩国企业落户云南。目前已有7家韩国企业来滇投资进行花卉生产,主要以生产大花蕙兰为主。预计2006年云南生产大花蕙兰约50-60万盆,其中仅韩国世美…  相似文献   

7.
陈萍 《金陵瞭望》2010,(20):71-71
一是凝聚人心拓宽发展。依托街道商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加强与各地侨台社团的联系.并成功引进总投资8000万元的台资企业艾德克斯科技项目。二是主动服务转型发展。成立侨台企业服务团队.对侨台企业在西善投资发展时遇到的困难、问题,确保半小时内有人跟进,并全程跟踪服务,帮助台资企业亚锐电子调整产研方向,成功实现企业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8.
台商来大陆投资是大陆吸收和利用外资的一种特殊形式。自1984年台商在上海创办第一家台资企业,拉开了上海吸收利用台资序幕后,上海吸收台商投资工作的步伐越来越快。据统计,截止1991年12月底,台商在沪投资企业213家,共吸收台资3.36亿美元,立项结转92年度的台资项目金额已达上亿美元。尽管吸收台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特别是有关台商赴大陆投资涉及的法律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它对上海进一步吸收台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早就听说成安县商城镇高母村是省级文明村。全村2668口人,3000亩耕地,20家企业、100多个摊点,固定资产达900万元,年产值1.4亿元,公共积累达4000万元。去年实现利润1300万元,上交国家税金150万元,年人均收入3000元。从1993年至今先後被省委、市委、县委评为“红旗村”、“文明村”、“红旗党支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村党支部一班人勤政、务实,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积极适应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走出了一条农工贸商一体化的村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咪拉 《北京纪事》2009,(11):16-19
2009年9月26日,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北京顺义和山东青州同时举办。作为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本届花博会自筹备伊始便向着“历史之最”的目标迈进。据主办方介绍,花博会筹办至今,仅顺义区就已经有20余家大中型花卉企业落户,占地规模7000多亩,总投资近15亿元。  相似文献   

11.
有人间天堂美誉的苏州市,是祖国大陆台资企业密集区,现有台资企业4400余家,占江苏省台资企业总数三分之一强,累计利用台资230多亿美元,占江苏省三分之二强,平均“日批3家台企、日进千万美元”。 近年来,到苏州投资的台商成倍递增,合同台资屡创新高。台商为何青睐苏州?台资企业蜂拥苏州具有哪些特点?今后发展趋势如何?笔者就此进行了深入探究。到最能赚钱的地方去台商投资祖国大陆始于20世纪80年  相似文献   

12.
武陵山区推行了民族文化生态村、生态博物馆、文化生态保护区、历史文化名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民间艺术之乡、民族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等多种民族村寨保护和发展模式。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存在着保护与发展难以兼顾,理念存在缺陷,策略与方式过于简单等问题。应深刻认识民族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实践活动的本质,反思其理念和策略,思考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评估的理论与方法,促进民族地区乡土文明的存续、转型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提要]共同体是由具有共同性的一群人构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提出,表明了对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需求和强调。贵州省乔央村的5个民族村民存在超越民族身份差异的同姓不婚习俗、超越民族文化差异的土地信仰文化、超越民族社会边界的村寨互惠秩序、超越民族利益的村落共同利益,不同民族村民具有的共同性促进了村落共同体的生成与维系。西南民族地区多民族杂居村寨分布具有普遍性,多民族村民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后形成了若干超越民族差异的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微观层面的多民族杂居村寨村落共同体的生成与维系,可以成为宏观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科技产业的迅速壮大 ,造成了世界范围经济结构的又一次大调整。台湾在个人电脑、微电子等产业上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然而 ,以引进技术和代工生产为主要形式的台湾科技产业存在着先天的弱点。面对国际经济新的大环境 ,虽然近年台湾进行了一些科技产业的结构调整 ,但缺乏创新能力的根源没有解决 ,科技产业这个台湾经济的生命线仍然面对严峻挑战。文章在回顾了台资科技型企业在祖国大陆的现状后提出 ,要重新认识两岸科技产业合作的重要意义 ,并指出 ,台资企业是两岸产业合作的主要伙伴 ,应当开拓思路 ,把台资科技企业看作中国的私人企业 ,把台资看作中国民族资本的一部分 ,并依此为台资企业各方面的发展和进行两岸科技产业的合作 ,营造一系列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为推进祖国统一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据1991年统计武汉市共有台资企业二十六家,投资金额近千万美元,这与沿海数千家台资企业相比,无疑相差太远。但作为内地城市如何做好引进台资、兴办台资企业的工作,是一个面临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台商到内地投资办企业,首先面临交通、通讯、电力、能源等配套问题,而且内地城市在政策上没有经济特区优惠,这是内地城市的劣势,尤其多数人  相似文献   

16.
《源流》2006,(2)
近年来,阳春市注重发挥地域优势,实施“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特色农业工程,初步实现了特色农副产业规模效应,增加了农民收入。2004年全市“一乡一品”实现总产值35.7亿元,比上年增加2.8亿元,增长5.5%;农民人均纯收入3247元,比上年增加126元,增长6%。目前,全市形成优质水果、特色蔬菜、蚕桑、甜玉米、南药、花卉等六大特色产业。  相似文献   

17.
民族村落文化是民族村落旅游开发的核心资源,旅游开发也对民族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两者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实现旅游开发下的民族村落文化生态平衡。从民族村落文化生态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出发,深入阐述民族村落旅游开发中的文化生态内涵,进而提出文化生态视角下我国民族村落旅游开发的对策:系统地开发民族村落旅游、彰显民族村落地方精神、均衡民族村落旅游开发各方利益、实现民族村落文化生态主体(社区)参与旅游开发、构建民族村落文化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8.
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自治州的可邑村作为案例地,对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运用居民感知评价指标假设,并分析利益分配机制对当地居民的感知影响,得出了居民对社会文化、社区公共环境建设和社区参与的影响感知最强烈。此外,社区居民对民族村寨旅游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感知基本上也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三家台蒙古族村是湖北省唯一的蒙古族村落,该村落的蒙古族群众以部姓村民为主体。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确认部氏族人的蒙古族身份到21世纪初期成立民族村以及民族村的持续发展中,《部氏族谱》先后充当民族身份确认的重要依据、民族村的标志性文化。《部氏族谱》在自我与他者互动情境中被赋予各种意义以及层累地续写,深描并阐释《部氏族谱》及其相关事件,对于深层次了解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的本质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运用韦伯对权力的经典分析来考察,当今的民族村寨同时存在三种类型的权威:"长老权威"、"以村支两委为载体的国家权威"和"财富精英";其三种主要的互动形态为:"吸收"、"共谋"、"拆台"。在民族村寨构建合理的权力结构,关键在于确保村支两委为绝对的权力中心,并进行村民自治的制度建设,从而引导各种权威在制度内进行合法有序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