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儿窒息后血胃泌素、胃液pH值与胃肠功能障碍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血胃泌素(GAS)、胃液pH值与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的关系以及早期处理减少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分别测定46例窒息新生儿及20例非窒息新生儿血GAS及胃液pH值,采取动态监测及分析窒息新生儿血GAS、胃液pH值。结果窒息后发生胃肠功能障碍患儿GAS明显高于无障碍组和对照组,胃液pH值明显低于无障碍组和对照组;早期处理后在72小时血GAS明显降低,而胃液pH值明显升高并接近正常。结论新生儿窒息后早期进行GAS、胃液pH值动态监测可早期干预,减少胃肠功能障碍发生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胃液pH值检测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2月在安康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新生儿窒息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所有患儿都给予了胃液pH值检测、消化道出血与反流情况的监测,所有患儿都常规流程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思密达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疗第48 小时与第72 小时的胃液pH值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都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2组治疗24 h的胃液pH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反流持续≥5 min次数与最长反流时间都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窒息胃液pH值检测消化道出血与胃食管反流情况有一定意义,早期选择思密达进行干预能提高胃液pH值,改善新生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伍萍 《浙江实用医学》2003,8(4):229-229,231
目的 观察胃液pH动态监测对预防严重烧伤病人应激性溃疡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价值。方法 对重度烧伤的 112例胃液pH动态监测组与 98例未监测组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监测组明显少于未监测组 (P <0 0 1)。结论 胃液pH动态监测是判断烧伤后应激性溃疡发生的一个良好指标 ,对早期诊断和预防消化道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胃液pH变化与应激性溃疡的关系及早期护理干预对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影响。方法对2001年3月~2003年12月窒息复苏后新生儿24h内早期护理干预设对照组和干预组比较,进行前瞻性观察。结果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重视窒息后新生儿应激反应引起的内环境变化,及早采取防范措施,能显著降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 8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3例,早期肠内营养组(观察组)44例.常规治疗组早期给予全胃肠外营养,5~7 d后再逐渐过度至肠内营养.早期肠内营养组颅脑损伤后12~24 h内即行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的消化道出血及胃内pH值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胃液pH值在入院1~2 d时无显著性差异,入院后3~7 d及8~14 d观察组胃液pH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应用泮托拉唑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6例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体液、营养、无机盐补充,对照组以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以泮托拉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24 h内的出血频率、两种胃蛋白酶原比例(PGⅠ/PGⅡ)和胃液pH值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出血频率、PGⅠ/PGⅡ和胃液pH值的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消化道出血,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合并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消化道溃疡合并出血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分别接受泮托拉唑和奥美拉唑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胃液pH值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胃液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胃液pH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泮托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合并出血效果优于奥美拉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陈燕梅 《中原医刊》2007,34(16):40-41
目的观察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评价法莫替丁与立止血联合应用治疗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比较各种影响因素与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关系,采用法莫替丁与立止血联合应用治疗60例消化道出血患儿,并与传统方法治疗的55例患儿作比较,观察两种方法的治疗有效率及止血时间。结果缺血缺氧性脑病(H IE)、窒息、宫内感染和新生儿肺炎是引起新生儿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因素,出血多发生在出生3 d以内;与对照组相比,法莫替丁与立止血联合应用治疗新生儿消化道出血,能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出血时间。结论针对各种高危因素,采取早期预防、监测、积极治疗原发病,以降低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法莫替丁与立止血联合应用治疗新生儿消化道出血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李朝晖 《中外医疗》2013,(30):66-66,68
目的探究窒息新生儿的血糖监控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间该院收治112例窒息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取46例未窒息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监测1h内、6h、12h、18h和24h新生儿的血糖值,根据血糖情况对患儿进行输液治疗:并根据血糖情况给予治疗,同时观察新生儿的临床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中患儿的血糖不断降低,对照组的血糖不断上升。重度窒息患儿在1h、6h和12h的血糖明显高于轻度窒息者和未窒息新生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1h,观察组血糖异常者的例数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结论通过观察新生儿血糖早期动态监测,发现其血糖浓度与新生儿的窒息程度有关;所以,血糖动态监测对新生儿窒息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泮托拉唑防治危重症患者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泮托拉唑防治急危重患者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将87例入住ICU的急危重患者随机分为泮托拉唑组(45例)和法莫替丁组(42例),观察两组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监测给药后第2,4,6天胃液pH值。结果在泮托拉唑组,患者均无明显消化道出血发生,总有效率100.00%,4例发生少量出血,显效率91.11%;在法莫替丁组,6例患者发生明显出血,总有效率为85.71%,14例发生少量出血,显效率为52.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2,4,6天,泮托拉唑组胃液pH值均明显高于法莫替丁组(5.17±0.37vs4.20±0.38、5.72±0.46vs4.69±0.44、5.98±0.47vs4.97±0.45,P均〈0.01)。结论早期应用泮托拉唑可显著降低急危重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提高其胃液pH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氨茶碱对窒息新生儿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60例窒息新生儿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生后1h内治疗组(30例)静脉滴注小剂量氨茶碱(5mg/kg),对照组(30例)静脉滴注等量注射用水,分别收集生后24h,48h,72h左右尿液查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并每4h监测心率、呼吸、血压. 结果在生后48h,72h氨茶碱治疗组尿NAG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心率、呼吸、血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早期应用氨茶碱能降低窒息新生儿尿NAG活性,改善肾脏功能,对窒息新生儿肾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生儿窒息后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将187例生后窒息新生儿的胎龄、性别、出生体重、年龄、早产或足月产、窒息程度(轻度或重度)、是否有消化道出血等相关情况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胎龄、性别、年龄、出生体重、早产与否、轻度窒息对新生儿窒息后消化道出血无影响,重度窒息与新生儿窒息后消化道出血有关(χ2=4.568,P=0.038)。结论重度窒息是新生儿窒息后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相关原因及预防。方法 对50例新生儿消化道出血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早产儿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低出生体重儿明显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有窒息、感染史者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大部分新生儿消化道出血在出生后3d内发病,它的主要病因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重症肺炎、败血症等。结论 新生儿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应激性溃疡,故做好围产期保健,降低早产儿的出生率,减少围产期窒息,积极治疗原发病,可减少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重症胰腺炎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符合既往无消化性溃疡出血病史且入院立即予插胃管并抽取胃液检验其隐血实验均为阴性条件的45例重症胰腺炎患者,按2∶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对照组予奥美拉唑40mg,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8h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乌司他丁10万u加入1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每8h1次。疗程视病情决定,接受疗程不足3d者退出观察。检测治疗前和第24h、48h、72h等4个时间点的胃液pH值和行胃液隐血试验,观察治疗3d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4h、48h、72h胃液pH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有预防重症胰腺炎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保护胃黏膜,减轻炎症应激反应,协同维持胃内pH值等作用可能是原因。  相似文献   

15.
窒息新生儿早期血糖动态监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窒息新生儿早期血糖变化特点,探讨对窒息新生儿早期监测血糖的意义。方法采用微量血糖仪对70例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和25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在出生24h内分5个时段进行血糖监测,并做比较分析。结果窒息新生儿血糖异常与窒息程度有关,以生后6h内表现突出,经血糖监测调整葡萄糖输入速度后,95%以上的新生儿血糖于生后12h内恢复正常。结论加强窒息新生儿早期(尤其在生后6h内)血糖监测对提高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窒息新生儿血浆内皮素的变化水平及其与脑损伤的关系,以此进一步为新生儿窒息的病情及其严重程度,诊治和预后的改善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03年5月~2008年8月30例窒息新生儿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量其血浆ET的浓度,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1.重度窒息组血浆内皮素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和对照组(P<0.05),轻度窒息组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窒息组患儿生后24h血浆ET含量变化与主要围产因素(1min Apgar评分、pH值)经统计学分析比较,窒息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围产因素(1min Apgar评分、pH值)与血浆ET含量呈负相关关系.3.窒息组急性期(生后<3d内)血浆ET值显著高于平稳期(3~7d)(t=8.16,P<0.05)及恢复期(>7~10d)(t=8-35,P<0.05),平稳期与恢复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分析窒息新生儿的病情及其严重程度,并可指导窒息新生儿的临床治疗以及提高患儿的成活率,从而进一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脐动脉血pH值评价新生儿窒息及预测窒息并发症的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06年1月—2008年4月在我院分娩的健康产妇552例。监测其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分析脐动脉血pH值与生后1 min Apgar评分的关系,分别对脐动脉血pH值及1 min Apgar评分对于预测新生儿窒息并发症进行真实性的评价。结果1 min Apgar评分与脐动脉血pH值相关(χ2=278.13,P〈0.05)。脐动脉血pH值对于预测窒息并发症较Apgar评分有更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pH值异常发生比例与HIE程度有关,随HIE程度的提高而增加(χ2=4.437,P〈0.05)。结论脐动脉血pH值能客观评价新生儿出生时的状况,对监测新生儿预后、早期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窒息并发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血糖、血钠及心肌肌钙蛋白I动态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仪及放射免疫双抗体固相加心法对78例窒息新生儿及60例正常新生儿1h、24h、72h、7d、14d的静脉血糖、血钠及心肌肌钙蛋白I进行检测。结果1窒息组生后24h血糖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2窒息组生后72h至7d血钠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3窒息组生后24h、72h、7d心肌肌钙蛋白I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窒息新生儿应密切监测24h内血糖及心肌肌钙蛋白I变化以及生后72h后的血钠变化,严格掌握输糖浓度与速度,避免血糖紊乱。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窒息新生儿早期血糖变化特点,探讨对窒息新生儿早期监测血糖的意义。方法:采用微量血糖仪对140例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和25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在出生24 h内分5个时段进行血糖监测,并做比较分析。结果:窒息新生儿血糖异常与窒息程度有关,以生后4h内表现突出,经血糖监测调整葡萄糖输入速度后,95%以上的新生儿血糖于生后12 h内恢复正常。结论:加强窒息新生儿早期(尤其在生后4 h内)血糖监测对提高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警惕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并及早进行防治。方法监测血尿素氮胃液pH值,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结果12例Cushing’s患者的血尿素氮水平明显高于同期无出血患者,胃液pH值均<3.0,采取防治措施后,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结论及早做出上消化道出血的预测和诊断,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