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死亡原因(死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2中心、回顾性研究。整理2所医院自从建院以来全院确诊的成人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死亡病例,分析死因的分布情况。结果:死亡435例,男:女=1:1.005,平均年龄(61.77±15.07)岁。心功能NYHAⅣ级80.9%(352/435)、NYHAⅢ级16.1%(70/435)、NYHA(Ⅱ+Ⅰ)级3.0%(13/435)。首位死因是非心原性原因占47.8%(208/435),以下依次是心功能恶化31.5%(137/435)、猝死10.3%(45/435)、心律失常8.0%(35/435)、心原性休克2.3%(10/435)。若去除肺心病因素,则心功能恶化和猝死是主要的死因。〈60岁男性组的首位死因是心功能恶化47.1%(33/156),≥60岁男性组的首位死因则为非心原性原因51.0%(75/279),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67,P〈0.05)。女性组的年龄分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χ^2=8.347,P〉0.05),首位死因均为非心原性原因。不论方式的差异,利尿剂、洋地黄制剂、硝酸酯制剂是基础用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应用比例很低。结论:高龄、病因以及病情的复杂性导致非心原性原因是首位死因,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全面综合的监测和治疗,以最大限度减少栓塞、肺感染等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60岁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情况.方法:入选对象为近30年确诊的≥60岁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1 426例,按有无心肌梗死分为冠心病有心肌梗死(A)组和冠心病无心肌梗死(B)组进行分析.结果:入选患者占同期总的冠心病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82.6%(1 426/1 606).年龄60-98岁,平均(71.95±6.97)岁.A组519例(36.4%),B组907例(63.6%),B组多于A组(X2=105.571,P<0.01). A组吸烟、糖尿病、心功能NYHA(Ⅲ+Ⅳ)级的比例高于B组.B组患心房颤动、高血压的比例高于A组.B组的好转率高于A组,A组的病死率高于B组.A组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EDD)大于B组,B组以左室射血分数(LVEF)>0.45和E/A≤1的比例居多,而且各自的比例均高于A组.A组LVEF则以≤0.45的比例居多.A组应用利尿剂、洋地黄制剂、硝酸酯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αβ-受体阻滞剂和多巴胺类药物的比例高于B组,B组应用钙拮抗剂比例高于A组.结论: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以无心肌梗死型居多,但不论是何种类型,由于其总体临床情况复杂,都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影响冠心病慢性心功能衰竭住院患者预后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天津市部分地区30年冠心病慢性心功能衰竭(心衰)住院患者生存的因素。方法:整理1973年7月—2002年7月冠心病慢性心衰住院患者,由专人统计性别、年龄、病因、高血压和心功能等临床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法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入选共1647例,占同期心衰住院患者的42.69%(1647/3858)。再入院率23.6%(389/1647)。男∶女为1.16∶1,男性多于女性(χ2=8.598,P=0.003)。年龄20~98岁,平均年龄(69.75±9.08)岁。年龄≥60岁以上和≥65岁者分别占85.4%和74.9%。冠心病有心肌梗死者占37%,无心肌梗死占63%,以后者居多(χ2=111.743,P=0.000)。死亡132例,住院病死率为8.0%。心功能级别、病变部位、高血压、利尿剂、洋地黄制剂、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β-阻滞剂对生存有影响。较差的心功能以及心肌梗死是生存的危险因素,而应用硝酸酯类药物和β-阻滞剂则是生存的保护因素。结论:切实改善心功能以及应用全面的治疗对于慢性心衰的预后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近30年来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住院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以肾小球滤过率将心衰患者分为A(肾功能正常)、B(肾功能轻度受损)、C(肾功能不全)3组,以入院年代将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C组)分为Ⅰ(1980年1月-1989年12月)、Ⅱ(1990年1月-1999年12月)、Ⅲ(2000年1月-200r7年8月)3组,分析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结果:人选2459例,其中合并肾功能不全者714例(29.0%).与A组、B组患者相比,C组患者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贫血、低钠血症的比例较高,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且住院时间较长、住院病死率较高,利尿剂、洋地黄应用比例较高,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使用比例较低(均P<0.01).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较高,年龄较大、心功能差、住院时间较长、住院病死率较高,治疗仍以硝酸酯、利尿剂、洋地黄为主,而ACEI、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比例较低,与指南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肺心病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方法:整理两所医院确诊的成人肺心病心力衰竭住院病例,按每10年建立数据库,对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人选954例,占同期心力衰竭住院病例的24.73%(954/3858),此比例逐年代减少(P〈0.01)。平均年龄(66.26±9.30)岁,呈老龄化趋势(P〈0.01)。≥60岁占79.4%(757/954),而且其比例基本逐年代增加(P〈0.01)。入院心功能以NYHAⅢ、Ⅳ级为主,占92.2%(880/954)。合并冠心病、房颤、高血压病和呼吸衰竭的比例逐年代增多(均P〈0.01)。应用较多的药物有利尿剂(53.4%)、洋地黄制剂(37%)、硝酸酯制剂(58.2%)、α-受体阻滞剂(52.5%)、茶碱类(78.6%)、钙拮抗剂(23.4%)、β-受体兴奋剂(5.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10.8%)、β-受体阻滞剂(2.3%)。利尿剂、硝酸酯制剂、洋地黄制剂、ACEI的应用逐年代增加,β-受体兴奋剂逐年代减少,α-受体阻滞剂和茶碱类以20世纪80年代应用比例最少。总的住院病死率为13.9%(133/954).以20世纪70年代最低,其次是90年代,80年代最高。因肺性脑病、呼吸功能衰竭等所导致的死亡居多.占94.7%(126/133)。结论:高龄、合并冠心病和心功能较差可能成为肺心病心力衰竭的流行特点;肺心病心力衰竭治疗以利尿剂、硝酸酯制剂、洋地黄制剂、α-受体阻滞剂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观察142例初次人院的CHF患者Hb与心功能的关系;并进行随访1年,对比在随访期间贫血组和非贫血组患者死亡、再住院次数、再住院总时间.结果 贫血发生率36.6%,心衰患者随着心功能恶化,Hb水平逐渐降低(P<0.05),贫血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在随访期间,贫血组的死亡率比非贫血组提高了3倍,平均住院次数增加了近2倍,平均住院时问也增加了30%,贫血组和非贫血组患者相比,死亡率、平均住院次数和平均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贫血在CHF患者中常见,对CHF患者,Hb水平降低或贫血是预后不良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陶娟  孙俊平  李志忠 《中国医药》2012,7(3):262-263
目的 探讨影响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因心力衰竭(心衰)住院频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抽样急诊留观或急诊ICU因心衰入院的CHF患者共81例,通过问卷调查入选患者的入院因素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元回归方法分析数据.结果 在性别、年龄、婚姻、学历、家庭经济状况、基础心脏病类型、疾病认知和日常存在的诱因等8项因素中,住院频率与年龄、日常生活存在诱因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581,P =0.003;r=0.674,P=0.001);与经济水平、疾病认知呈显著负相关(r=-0.426,P=0.004;r=-0.506,P=0.003);与基础心脏病类型、学历、性别和婚姻状况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和疾病诱因的增多,CHF患者的住院频率增高;患者的经济水平和对疾病的认知能力越强,住院频率越低,因此应对高龄CHF患者针对疾病认知程度、控制相关诱因的方法等方面加强宣传和普及,给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红蛋白水平(Hb)变化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50例CHF患者Hb、尿素氮(BUN)、肌酐(Cr)、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在不同NYHA分级中的变化;对比随访期间CHF患者贫血组和非贫血组患者死亡、再住院次数、再住院总时间的差异。结果CHF组贫血发生率42.3%(64/150)。CHF者随着心功能恶化Hb则逐渐降低,贫血发生率升高,LVEF降低、BUN、Cr逐渐升高;随访期间贫血组死亡率高、平均住院次数多、平均住院时间长。结论Hb与CHF患者预后关系密切,对CHF患者Hb水平降低或贫血是预后不良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他汀类降脂药洛伐他汀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方法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2例,随机分为洛伐他汀组(60例),对照组(62例)。所有心力衰竭患者均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洛伐他汀20mg,每晚1次。治疗2个月后复查血脂常规、C反应蛋白(C-RP)、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所有患者的住院次数、总住院日数、病死率。结果洛伐他汀治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2个月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RP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LVEF则有明显提高。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住院次数和总住院日数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贫血与重度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贫血与重度慢性心力衰竭(CHF)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心功能为Ⅲ~Ⅳ级(NYHA分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血红蛋白(Hb)水平将其分为Hb正常组、轻度贫血组及中度贫血组,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在接受常规治疗心力衰竭情况下,追踪观察3年,收集有关资料,分析贫血对重度CHF患者再住院率和病死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合并贫血的重度CHF患者的再住院率、病死率高于不合并贫血的患者(P<0.05);中度贫血的重度CHF患者的再住院率、病死率高于轻度贫血组及Hb正常组(P<0.05);3年后中度贫血的重度CHF患者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V)及6 min步行距离与住院时及正常组比较其心功能更差(P<0.05).结论重度CHF合并贫血的患者其再住院率及病死率较高;且贫血的程度越重,其病情也越严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方法选择CHF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常规抗心衰治疗(强心、利尿、扩血管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观察组40例,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观察4周,随访l8个月。治疗前后对比心功能、血压、心率、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在改善心脏结构和心功能,减少住院次数和心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治疗CHF,能更好地改善心功能,减少CHF患者临床事件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个性化护理对其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随机将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1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58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58例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情况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6 min步行试验和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体力限制、情绪控制、社会限制及症状改善等评分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 0.05);护理后研究组6 min步行试验长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值高于对照组,体力限制、情绪控制、社会限制及症状改善等评分情况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个性化护理,对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提高其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76列CHF合并低钠血症患者发生病因、治疗对策及疗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方法76例CHF合并低钠血症患者依据其发生原因、血钠浓度采取停用利尿剂、食物或静脉补钠、严格限水、强的松的应用等不同处理方法,观察其治疗疗果及死亡情况。结果缺钠性低钠血症治愈46例,好转18例,死亡2例,稀释性低钠血症好转4例,无效4例,死亡2例。结论认为过度限盐,快速或长期反复利尿是慢性心衰合并低钠的主要原因,且多为医源性,增加了治疗难及死亡危险性。本文采取不同处理方法,简单易行,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及左室射血分数治疗前后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心率、左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0%和82.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有助于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提高预后,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系统评价左旋卡尼汀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含左旋卡尼汀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 共纳入25个随机对照研究,193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加用左旋卡尼汀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OR=1.30,95%CI(1.21,1.39)].结论 左旋卡尼汀应用于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是有效的.由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的研究存在偏倚的可能,对结果的论证强度会有影响,期待有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T离散度(QT d)的影响。方法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分为卡维地洛组和常规治疗组。4周后,观察所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QT c m ax、QT c m in及QT cd的变化。结果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QT c m ax和QT cd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显著QT d增加,卡维地洛可显著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T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