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中出现肺静脉自发电位传出导致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其再次消融评价.方法 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电隔离及辅助线、碎裂电位等消融治疗房颤,术中观察分析导致房性心律失常的肺静脉自发电位,对靶肺静脉行补充消融达完全电隔离并对其再评价.结果 术中5根肺静脉出现自发电位,但证实肺静脉与心房之间为单向阻滞,仔细观察分析对靶肺静脉进行再次消融均达到完全电隔离且再无肺静脉相关性房性心律失常.结论 环肺静脉电隔离中肺静脉内出现自发电位仅说明心房至肺静脉的传导阻滞,仍可存在肺静脉内自发电位传出导致房性心律失常,术中需仔细分析鉴别并对靶静脉消融隔离以减少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心房颤动起源于肺静脉的异常电活动.肺静脉对于心房颤动的触发与维持都起着重要作用,肺静脉电位是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中的重要标识之一.虽然消融治疗的成功率不断提高,适应证也在逐渐拓宽,但目前仍有近1/4的患者消融后心房颤动复发[1].最近的研究表明心房颤动消融后复发与肺静脉电位恢复有关.探讨肺静脉电位的电生理特性和不同消融术式对肺静脉电位的隔离效果,将有助于阐述心房颤动复发与肺静脉电位复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普通温控消融导管节段性消融肺静脉开口、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节段性消融肺静脉开口、超声球囊导管环状消融肺静脉开口的即刻成功率、30min复发率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左心房-肺静脉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心电生理学特征及其消融策略.方法: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复发节律规整的心动过速患者9例,三维指引下拖带标测左心房、肺静脉,明确环肺静脉消融线遗留的缝隙,消融缝隙并随访.结果:9例左心房-肺静脉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平均年龄(57.9±11.1)岁(42~72岁),心动过速周长(300.1±29.4)m,(264~318 ms),其中持续性心动过速7例,阵发性心动过速2例.所有患者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后电传导恢复,心动过速时左心房与肺静脉之间1:1传导,三维标测显示5例最早心房激动位于右肺静脉前庭、2例位于左肺静脉前庭、1例位于左肺静脉干、1例位于右肺静脉干.拖带标测显示心动过速与左心房、肺静脉以及环肺静脉消融遗留的两个缝隙[间距(34.4±4.1)mm]构成的折返环路有关,单一传导路径消融可以终止心动过速,心动过速终止后消融缝隙,随访15.1 ±411.1(6~32)个月无复发.结论:左心房-肺静脉折返性心动过速与左心房、肺静脉以及环肺静脉电隔离线上遗留的两个缝隙相关,可根据左心房和肺静脉内拖带标测明确诊断,消融缝隙可以根治此类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5.
陈晨  蒋汝红  蒋晨阳 《心电学杂志》2010,29(3):213-215,219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标消融)后复发患者电生理检查结果及再消融治疗,探讨其复发机制. 方法 入选30例心房颤动初次消融后复发病例,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通过检查肺静脉、辅助线等电传导恢复情况,明确复发心动过速的机制,并进行相应消融. 结果 30例患者中.25例肺静脉恢复传导,18例术中转归为大折返性心动过速,13例标测到肺静脉外异位兴奋灶.3例行再次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余27例附加线性消融和(或)碎裂电位消融.结论 肺静脉传导恢复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此外肺静脉外起源、消融线未完全阻滞等也是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肺静脉内射频消融温度与肺静脉狭窄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肺静脉内不同温度射频消融与肺静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健康杂种犬30只,分成3组,经房间隔途径将温控电极导管置入肺静脉内进行消融,各组能量分别为50℃×60s,60℃×60s,70℃×60s.消融前、后均行选择性肺静脉造影,术后留养3个月,重复肺静脉造影后,处死,取心肌、肺静脉及肺组织作病理检查.结果50℃组1只犬在行房间隔穿刺时因心包填塞死亡,其余均顺利完成试验.共在肺静脉内72处行点状消融,50℃组、60℃组、70℃组分别为20、26、26处.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左上肺静脉和左下肺静脉分别为13、9、27、23处.50℃组肺静脉于消融后即刻及3个月后均未见狭窄.60℃组消融后即刻发现5处狭窄,3个月后仅遗留1处狭窄.70℃组消融后即刻有12处狭窄,3个月后复查仍有7处狭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50℃组及60℃组.结论肺静脉内射频消融温度为50℃及60℃时较为安全,70℃时肺静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上升,提示消融温度应控制在60℃以减少肺静脉狭窄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导管冷冻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冷冻消融治疗.评价导管冷冻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急性成功率、术后并发症以及临床长期有效性.结果:1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共对44根肺静脉进行了冷冻消融,其中29根肺静脉单用环状冷冻导管消融4~6次即能达到肺静脉的完全电隔离,15根肺静脉用环状冷冻导管消融后,需用普通射频消融导管在环形冷冻线上补点消融后才成功隔离肺静脉.随访6~10个月,9例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无心房颤动复发,其中3例需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维持窦性心律.3例患者心房颤动复发.消融后即刻选择性肺静脉造影和术后6个月核磁共振扫描检查均未发现肺静脉狭窄.结论:经皮导管冷冻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是安全、有效的,可作为治疗心房颤动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肺静脉间嵴消融在环肺静脉线性隔离术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共12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在电解剖标测和CT图像整合技术的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手术的终点为肺静脉隔离。环肺静脉消融线完成后,在原消融线径上寻找可能存在的传导"gap"进行补充消融,如反复消融依然无法达到肺静脉隔离者,根据环状标测电极显示的最早肺静脉电位,在消融环线以内肺静脉口处进行节段性消融以实现肺静脉隔离。结果共41.1%的左侧肺静脉和11.3%的右侧肺静脉需在消融环线以内行节段性消融才达到电学隔离,其中左肺静脉节段隔离部位多见于左侧肺静脉间嵴前部;右侧肺静脉节段隔离部位多见于右侧肺静脉间嵴中后部。结论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的患者中,一部分需要在肺静脉间嵴处消融以提高肺静脉隔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继发性肺静脉狭窄是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然而,对于成人先天性肺静脉狭窄报道较少.本文就成人房颤导管消融前行肺静脉造影而诊断的先天性肺静脉狭窄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蒋晨阳 《心电学杂志》2011,30(2):173-173
特殊的电生理特性和富含神经组织的特性赋予肺静脉在心房颤动发作中重要的角色.虽然肺静脉电隔离近来受到一些挑战,但它具有终点明确和可重复性高的优点,故肺静脉电隔离仍然为目前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的基本术式.在消融后复发的患者中,多数肺静脉存在传导恢复的现象,可能是心房颤动复发的主要原因.因此,消融后如何确保肺静脉电隔离一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经过电生理工作者多年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在Haissaguerre等[1]的具有里程碑式的发现基础上,肺静脉兴奋灶触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模式已逐渐趋于成熟.从最初的点状消融,到节段性肺静脉隔离,以致近年来世界多数心脏中心认可并采用的主流消融术式之一的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其治疗成功率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经过电生理工作者多年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在Haissaguerre等[1]的具有里程碑式的发现基础上,肺静脉兴奋灶触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模式已逐渐趋于成熟.从最初的点状消融,到节段性肺静脉隔离,以致近年来世界多数心脏中心认可并采用的主流消融术式之一的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其治疗成功率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经过电生理工作者多年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在Haissaguerre等[1]的具有里程碑式的发现基础上,肺静脉兴奋灶触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模式已逐渐趋于成熟.从最初的点状消融,到节段性肺静脉隔离,以致近年来世界多数心脏中心认可并采用的主流消融术式之一的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其治疗成功率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经过电生理工作者多年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在Haissaguerre等[1]的具有里程碑式的发现基础上,肺静脉兴奋灶触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模式已逐渐趋于成熟.从最初的点状消融,到节段性肺静脉隔离,以致近年来世界多数心脏中心认可并采用的主流消融术式之一的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其治疗成功率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经过电生理工作者多年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在Haissaguerre等[1]的具有里程碑式的发现基础上,肺静脉兴奋灶触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模式已逐渐趋于成熟.从最初的点状消融,到节段性肺静脉隔离,以致近年来世界多数心脏中心认可并采用的主流消融术式之一的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其治疗成功率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经过电生理工作者多年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在Haissaguerre等[1]的具有里程碑式的发现基础上,肺静脉兴奋灶触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模式已逐渐趋于成熟.从最初的点状消融,到节段性肺静脉隔离,以致近年来世界多数心脏中心认可并采用的主流消融术式之一的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其治疗成功率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经过电生理工作者多年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在Haissaguerre等[1]的具有里程碑式的发现基础上,肺静脉兴奋灶触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模式已逐渐趋于成熟.从最初的点状消融,到节段性肺静脉隔离,以致近年来世界多数心脏中心认可并采用的主流消融术式之一的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其治疗成功率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Atrial fibrillation (AF) is a common arrhythmia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1998, Haissaguerre and his colleagues described focal firing 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ectopic beats, which could lead to AF. Further studies propelled the evolution of the technique to the circumferential isolation of the pul-monary vein (CIPV), which has since become the cornerstone of curative paroxysmal AF with a higher success rate. There is a debate about the strategy of catheter ablation for long-standing persistent or permanent AF. Differ-ent catheter strategies, for example, CIPV, CIPV + additional linear ablations, and CFAE (complex fractionated at-rial eleetrograms), which have different success rate. Catheter ablation of AF is mushroom growth in China. The success rate of AF is similar with overseas centers, which was testified by the 2007 register study of AF catheter ab-lation in China. Catheter ablation of AF must have bright future with deeply ascertainment the mechanism of AF.  相似文献   

19.
经过电生理工作者多年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在Haissaguerre等[1]的具有里程碑式的发现基础上,肺静脉兴奋灶触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模式已逐渐趋于成熟.从最初的点状消融,到节段性肺静脉隔离,以致近年来世界多数心脏中心认可并采用的主流消融术式之一的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其治疗成功率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左心室电极导线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电生理工作者多年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在Haissaguerre等[1]的具有里程碑式的发现基础上,肺静脉兴奋灶触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模式已逐渐趋于成熟.从最初的点状消融,到节段性肺静脉隔离,以致近年来世界多数心脏中心认可并采用的主流消融术式之一的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其治疗成功率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